诗篇 48
诗篇第四十八篇拾穗
【诗四十八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歌。」
在这首锡安之歌里,诗人赞美神和祂的住处锡安(耶路撒冷)(1~3节),描述这城之仇敌被打败的情景(4~8节),献上感恩(9,10节),并邀请众民一起来赞美并信靠神(11~14节)。――《诗篇雷氏研读本》
本篇也是一首锡安诗,和四十六篇一样以神的城锡安为颂赞的物件,间接赞美神。因为锡安因神而享荣耀。8节为本诗的主题经节。全诗分四段:首段讲锡安的荣美,为神的坚固堡寨(2~3节);次段讲敌人的进攻徒劳无功(4~7节);三段赞美神的奇妙拯救(9~11节);本段歌颂锡安有神保障,乃攻不破的城池(12~14节)。――《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锡安之歌:透过称颂耶路撒冷来赞美神。――《串珠圣经注释》
礼赞锡安。歌颂神的圣城锡安。由赞美耶路撒冷与描绘圣城之美丽组成。此城的美丽不在于本身秀丽多姿,而在于神居住在此城。大多学者认为本诗为感谢神在约沙法时代,帮助以色列打退摩押、亚扪、以东联军的围攻(代下20:1~28)。本诗未谈以色列实际的军事力量,表明当年以色列的胜利完全靠神的能力获取。耶路撒冷预表今日教会和将来的神国度,在新约常称为“天上的耶路撒冷”(来12:22)、“在上的耶路撒冷”(加4:26)。本诗分为以下三部分:①锡安的美好(1~3节);②神击退锡安的仇敌(4~8节);③劝勉众人颂赞、信靠神(9~14节)。――《圣经精读本》
本篇的背景可能是某次耶路撒冷遭遇仇敌联军的攻击,但蒙神拯救的事(代下二十1~28;赛十8)。诗篇第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八十四、八十七、一百二十二篇的主题都是颂赞圣城耶路撒冷,所以被称为「锡安歌」(一百三十七3)。──《圣经综合解读》
◎本篇是歌颂锡安的歌,透过称颂锡安来赞美神。本篇与46768487112题材近似。
●「可拉」:SH 7141,字义是「光秃的」。民 26:58说明可拉是利未家的首领之一。代上 26:1把可拉族列为「守门的人」。但代下 20:19记录他们也在赞美神的行列中。民 16:1~40记载这一族始祖可拉的叛变事迹。──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序言——这是一得救之歌,像《诗篇》46和47篇一样,可能用于圣殿的崇拜。本诗纪念耶和华眷顾耶路撒冷,把祂的子民从仇敌手中救出来。这是大卫最欢乐的诗歌之一。约沙法的军队在取得大胜以后,就唱这首诗。──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1】「耶和华本为大,在我们神的城中,在他的圣山上,该受大赞美。」
●「大」赞美:SH 3966,「极度地」、「非常地」。──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大。大卫一开始就高声称颂耶和华,因为祂把他们从极大的危险中救出来(第4~8节)。
城。耶路撒冷(见诗46:4;48:8)。
圣山。就是锡安山(见诗2:6;68:16;见诗48:2注释)。──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1 圣山】诗篇一再将锡安描述为耶和华的「圣山」(诗二6,三4,十五1,四十三3,九十九9)。但应该明白的一点,是这地方所以重要、圣洁,完全是因为神的临在。其他与神祇有关的圣山:巴力与撒分山相关,玛尔杜克及其他神明则与美索不达米亚之庙塔等人工的山岳有关联。──《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四十八1~2】若这是歌颂「锡安之诗」,原因无他,只因为大君王在那里掌权,正如我们的主在引用第2节时所指出的(太五35)。本诗描述的是,这城未来的光景,那时「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赛二2以下);而现在它则尚未为全地所喜悦。因着有效地运用了一句话,本诗将地上的锡安城以属天的言辞来描绘──神是那天城居民的王;亦即,将此城认作在远远的北面(2节)。(从地理上而言,我们很容易用这种方式提到罗马或伦敦!)这是传统表达神宝座的方式,以色列和周围国家皆如此用,在以赛亚书十四13,它与「天」意义相同。──《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1~3】对耶路撒冷的赞美<代上11:4~9,耶路撒冷>。――《圣经精读本》
【诗四十八1~7】诗人称颂神保护那高耸壮丽的锡安:由于锡安有神坐阵,诸王前来进攻时,都惊惶失措,慌张逃跑。因此锡安安然无恙,没有任何损伤,而居住在锡安的耶和华应受赞颂。――《串珠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2】「锡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华美,为全地所喜悦。」
“在北面”。异教徒认为北方是诸神的住所。参看以赛亚书十四章13、14节。因此,这里断言耶路撒冷是真神执政统治的地方。――《诗篇雷氏研读本》
可作「祂的圣山高耸壮丽,是普世的喜乐;锡安山位于极北,是大君王的城邑。」――《串珠圣经注释》
居高华美: 耶路撒冷地理上的秀美,对蒙神恩典的人来说,神恩典塑造的灵性美好,远远重于外表漂亮。箴言作者讽刺只有美貌没有内涵,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箴11:22)。――《圣经精读本》
「北面」(2节)代表神的居所(赛十四13~14)。摩利亚山在锡安山的北面,两座山相连,圣殿和所罗门的王宫都建在摩利亚山(代下三1;王上八1)。圣殿建好以后,「锡安山」(2节)被用来代指圣城耶路撒冷(赛八18)。──《圣经综合解读》
「锡安山」被称为「大君王的城」(2节)、「大君的京城」(太五35),因为有神的同在,将来「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赛二2)。──《圣经综合解读》
●「北面」:SH 6828,「北方」。当时附近的民族认为北方是诸神的住所赛 14:13~14。此处可能是当成专有名词「撒分」,迦南人相信他们的主神伊勒住在「撒分山」。──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大君王的城。见诗46:4注释。耶稣它来称呼耶路撒冷(太5:35)。
居高。耶路撒冷最显著的地理特征就是海拔超过周围的地带。这座城市位于全国最高的山脊之一上。其高度可能使入侵者望而却步(见第4,5节)。
为全地所喜悦。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诗人对于祖国首都的热爱(见诗50:2;哀2:15)。
北面。该词含义不明,但下面的解释似乎比较合理。锡安山原来只是指从耶布斯人手中所夺取的那一部分(代下5:2;参撒下5:7)。摩利亚山在锡安山的北面。圣殿和所罗门的王宫后来都建在上面(代下3:1;参王上8:1)。从地理上看,这两座山形成一个山脉。圣殿建好以后,整个山脉就都称为锡安(见赛8:18;珥3:17)。山脉的北部自所罗门的时代起有了圣所和宫殿,所以成为城区最重要的部分。根据上下文,诗人可能用“北面”指民政和宗教中心,特别是神的居所。这种解释显然也有助于理解赛14:13。那里说路锡甫想要坐在“北方的极处”。处在这样的位置,就是要参与神的机密,了解神的意图。这是路锡甫的野心。
由于大卫是本诗的作者(见诗48篇序言),他对于摩利亚山北侧高处的强调,都带有预言性质的,或者是写于圣殿的细节计划,包括地点的确认落实以后(代下3:1)。──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2 在北面】「撒分之高处」(和合本:「在北面居高」)所指的是乌加列东北二十五至三十哩的卡西乌斯山(阿拉伯语称阿克拉山,海拔5,807呎)。这山被视为巴力的居所(见:赛十四13的注释)。在乌加列文献中,撒分山是诸神的山,神明之会在此举行。巴力使者在宣告中称赞撒分山是华美的胜利山。在这篇诗之中,撒分可能代表方位(北面),又可能是指但城的庙宇,这庙宇严格一点来说是在以色列北界的黑门山。但这篇诗亦有可能是表示耶和华是普天下的神,其他神祇虽各有圣地,耶和华要取而代之。撒分一度被视作神明的所在,这称号如今归于锡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四十八2 为何要称锡安山为大君王的城?】为甚么锡安山──耶路撒冷──是“大君王的城”呢?因为圣殿建在耶路撒冷,所以这座城就被看作神在世界上出现的中心。圣经将耶路撒冷描述为信徒在“末日”将要聚集的地方(参赛2:2),和所有信徒的属灵之家。届时神要与他们同住(参启21:2~3)。――《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3】「神在其宫中,自显为避难所。」
耶路撒冷可以坚守,不是靠四周的防御工事,而是倚靠神。本节可译为“神在城的宫堡中,祂自己是城的堡寨”。――《启导本诗篇注释》
锡安还在地上,在历史中。它需要堡垒(城堡,12、13节用了平行字汇,因此可肯定此译法;这里并非指装饰精美的「宫殿」),虽然是神在看守;她也可忆起从前发生过的危机,那时神曾显出祂的能力(参,JB「神曾显明是她的碉堡」)。这里融合了现世的谨慎与神迹的帮助,与教会的经验吻合。──《丁道尔圣经注释》
「宫」(3节)原文是「城堡、要塞、王宫」。「自显为避难所」(3节)原文是「使自己被认识为稳固的高处」。「神在其宫中」(3节),不是指人把神供奉在耶路撒冷坚固的堡垒中,而是指耶路撒冷因着神的同在而成为坚固的堡垒,所以说神「自显为避难所」。耶路撒冷坚固的防御能力,并不是倚靠险要的地形、坚固的工事,而是倚靠神的同在;同样,今天不是基督需要倚靠我们来保卫祂的教会,而是基督自己成为保护我们的「避难所」。──《圣经综合解读》
●「其」宫中:是指「锡安城」。
●「宫」中:SH 7599,「城堡」、「要塞」、「皇宫」。
●「自显为」避难所:SH 3045,「使自己被认识」。
◎锡安因为神在其中,所以华美、安全,神自己成为锡安的「保护」。──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四十八4】「看哪,众王会合,一同经过。」
“一同经过”亦作“一同进军”。地上的众王聚集,联合向城进攻,见到大君王在城中,仓惶逃遁。――《启导本诗篇注释》
「会合」(4节)原文是「按约定集合」,「经过」(4节)原文是「穿越、前往」,可能指「进军」。4~6节可能指某次耶路撒冷遭遇仇敌联军的攻击,神使众王惊惶溃败(代下二十1~28;赛十8)。──《圣经综合解读》
●「会合」:SH 3259,「按约定集合」。
●「经过」:SH 5674,「穿越」、「前往」,此处可能是「进军」之意。
◎此处记载的攻击,似乎比历史上记载耶路撒冷遭到的任何一次攻击都还大。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些攻击可能跟公元前701年亚述攻击耶路撒冷或者附近年代亚述路过犹大攻击其他国家有关,不过许多学者认为这也可能是暗指末世时列国对弥赛亚的敌对行为。──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四十八4,7】众王(4节)是复数,他施的船只(7节),即海上航行的大船,此处的争战似乎远大于旧约所记,耶路撒冷受过的任何攻击。其景象比较像第二篇全地的背叛,不过也可能当初是指亚述大军,他们的军长「都是王」(赛十8),这是克巴确克等人的看法;神曾应许要「打折」这民族(赛十四24),该动词与此处的打破相同。这里一举扫荡的用语,让人大大庆贺「耶和华之战」的胜利,并且预期终局的来到。教会可以唱此诗篇,一方面思想福音的得胜,一方面期待敌人最后的溃败。以西结书二十七26是第7节的回声,在那里东风使载满财宝的推罗船只沉没;而在启示录中,这又成为世界末日的象征(参,如:启十八17以下,及结二十七29以下)──《丁道尔圣经注释》
4~6节形象地描写敌军的进攻和突然毁灭。用语非常精练。第4和第5节少用连词,加强了语气(见诗46:6注释)。──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4~8】锡安得以坚固。描绘神的救赎事工,在陆、海歼灭以色列仇敌的场面。――《圣经精读本》
【诗四十八5】「他们见了这城,就惊奇丧胆,急忙逃跑。」
仇敌一看无法攻取这座城市,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就急忙逃跑了。──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6】「他们在那里被战兢疼痛抓住,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
这个比喻指剧痛,在《旧约》中经常使用(见耶4:31;6:24;弥4:9,10)。──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7】「神啊,你用东风打破他施的船只。」
“他施的船只”。虽然是古时最大的船只,但它们并不能抵挡神强大的威力。参看以赛亚书二章16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他施的船只”为古代地中海上的大船队(看王上十22及注)。“东风”大概指强烈的大风,极具破坏力;此处指敌对神的力量在神的大能前望风披靡。――《启导本诗篇注释》
「他施的船只」:指横渡地中海的远航船只。
「你用东风 ...... 船只」:象征神的能力不受空间限制。――《串珠圣经注释》
史书中没有仇敌从海路攻打以色列的记载,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一节。暗示神将大大击灭以色列的仇敌。――《圣经精读本》
「东风」(7节)指来自以色列东部沙漠的干燥热风,可以使草木枯萎,代表毁灭。「他施」(7节)位于古代西班牙的南部。「他施的船只」(7节)指可以横渡地中海、航行到西班牙的远航船只,是古代地中海最大的船只,比喻仇敌的势力。人的势力和智慧正如「他施的船只」,在神的大能面前是不堪一击的(赛二16;结二十七26),在神的工作上也是用不着的(王上二十二48)。──《圣经综合解读》
●「他施的船只」:是当时的大型商船。意思是「可以航行到最远的西班牙的大船」。
●「东风」:东风来自沙漠,干燥焦灼,热风过处,草木枯萎。常被用来当成一种毁灭性的风。──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用仇敌的混乱四散来表明神的大能。“他施”一般被认定为古代西班牙南部的塔提色斯,位于加的斯北部,但也可能指其他的地方。“他施的船只”原来指驶往塔提色斯的船只,现在被称为“精品船”(见王上10:22注释)。风暴怎样毁坏这些船只,神也照样扫荡仇敌。──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8】「我们在万军之耶和华的城中,就是我们神的城中所看见的,正如我们所听见的。神必坚立这城,直到永远。」
“万军之耶和华”。关于这军事术语的意思,参看撒母耳记上一章3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因为以色列亲耳听到耶和华之名,亲眼目睹耶和华的奇事,对他们来说,耶和华的临在是可见可闻的现实。――《圣经精读本》
先听见后看见的顺序,在圣经中常出现,所强调的是相信,因为信心是依据见证而来(罗十17),即使后来才能看见证明,信心也不动摇。只凭听见的困难,在四十四1及9节以下,有剀切的陈述;后来的「看见」,或许会像这里令人兴奋不已,也可能令人震撼不已,如约伯记四十二5、6;约翰福音二十28、29;不过也许这两种情绪总不免会同时并生。──《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8节是本诗的核心,是宣告「所看见」、「所听见」的救恩见证。正如以色列的历史见证:当神住在锡安山的时候,「神必坚立这城,直到永远」(8节);教会的历史也见证:当教会以基督为元首的时候,基督自己必将祂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十六18)。因此,在任何逼迫和难处面前,教会都应当牢牢地抓紧神,让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而不是倚靠自己所造的「他施的船只」,去对付仇敌的「他施的船只」。──《圣经综合解读》
◎ 48:8是宣告经历这些事情的人之见证:神果然如传闻中的,让锡安城稳固直到永远。──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正如我们所听见的。我们的祖先曾告诉我们神过去的奇妙拯救。现在我们亲眼看见了。
万君之耶和华。见诗24:10注释。
我们神的城。见第1节注释;参诗46:4。
神必坚立。目前的拯救是将来胜利的保证。──SDA圣经注释
<syncBible ref=詩48:8>
【诗四十八8 这城是指当时的耶路撒冷,还是将来的耶路撒冷?】自此诗写作以来,耶路撒冷已经数次被毁,所以“神必坚立这城,直到永远,”可能是指预言中的新耶路撒冷,神将在其中审判万族并与我们众信徒同在(参启21)。――《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9】「神啊,我们在你的殿中,想念你的慈爱。」
本节至11节为在殿中敬拜的人,满怀喜乐,默想神大能的拯救,和祂对选民坚定不移的爱。――《启导本诗篇注释》
「想念你的慈爱」:可能指用戏剧化的表演来表彰神保护耶路撒冷的经过。――《串珠圣经注释》
译为我们已想到(和合:我们……想念)的动词,基本意思是画成,或形成。古今许多译本大半认为,这纯粹发生于思想中(如:「思念」,JB;「思考」,葛利纽),但 NEB认为这里是指戏剧式的仪式,而译为「我们重演……」。这译法虽有可能,但出于臆测;若说以色列的敬拜不只是游行(见第12节以下),还有戏剧演出,这类证据皆不够直接,且模棱两可。在圣殿中庆贺神大爱的作为,有例可循,如历代志下五13;尼希米记八13~18,而最主要的庆贺方式,则为唱诗篇及读经文。──《丁道尔圣经注释》
●「慈爱」:SH 2617,「善良」、「慈爱」、「喜爱」。此字跟「立约」有关。──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想念。直译是“比较”。
慈爱(chesed)。“神的爱”(见诗36:7注释)。
你的殿。见诗5:7注释。常去神的殿会把我们的思想引向神。──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9 在圣殿中崇拜】众王眼见神的能力便急忙逃跑(四十八4~7),以色列的朝圣者却不然,他们从神临在于锡安的威荣中大得安慰,因为这是他们得救之源。本节所用的慈爱(原文h]esed)是个与盟约有关的法律用语,对他们而言,这字代表盟约的应验,也是他们热心崇拜的根据。「在你的殿中」大概不过是指进入耶路撒冷(锡安山),或圣殿山的建筑范围,因为朝圣者是不许进入圣殿内部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四十八10】「神啊,你受的赞美正与你的名相称,直到地极,你的右手满了公义。」
神的名传到地极,赞美祂的声音也传到地极。──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10~11】这个世界性的异象与第2节相符,并且讲得更明白,因为神的名代表祂的自我启示(参,出三十四5~7,并见诗二十1的注释),而祂的赞美既是祂配得的名声,也是众人醒悟后对祂的回应。换言之,这里隐约提到向全世界的启示。由此看来,最后一句译为胜利(和合:公义),嫌太狭隘,此字基本的意思是「公义」,所以是指与神本性有关的事,不只是从祂能力而来的事。判断(11节)也类似,是讲祂美好的决定:若对恶人为惊恐,对受欺压者则是恩惠;参以赛亚书十一4,四十二4。
犹大的女子是指其城市与乡村,参,如:士师记一27的希伯来文。──《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的「右手满了公义」(10节),向着不肯信主的人,就以公义「判断」他们,让人不得不承认:「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路二十三41);而向着肯信主的人,就借着祂儿子显出赦罪、救赎的恩惠(赛十一4),所以属祂的人「应当欢喜」(11节)、「应当快乐」(11节)。──《圣经综合解读》
【诗四十八11】「因你的判断.锡安山应当欢喜,犹大的城邑应当快乐。」
“犹大的女子”。它的城镇和村庄。――《诗篇雷氏研读本》
犹大的女子: 指以色列所有城邑。――《圣经精读本》
「祢的判断」(11节)在此代表神对仇敌的审判和对百姓大能的拯救。──《圣经综合解读》
●「犹大的城邑」:原文是「犹大女子」,意思就是犹大的百姓。──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锡安山。见第2节注释。
犹大的城邑(原文作女子)。见书15:45。──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12】「你们当周游锡安,四围旋绕,数点城楼。」
尼希米盖完城墙后,行奉献礼之时,使人员分成两队,在墙上反方向绕行(尼十二31以下、38以下)。在解围之后,绕行城堡,唱着这类诗篇,似乎也同样合宜;在某一种朝圣的庆典中亦然。不过,这种游行可能只是心思中的图画(八十四5或许如此);我们无从判定。基督徒唱此诗篇时,不妨相对思想教会的城堡营楼,因这团体是不能败坏的,就像一所坚垒(弗二20~22;启二十一10以下),然而她又是易受伤害、不设防的,好像一群羊一般(徒二十29)。──《丁道尔圣经注释》
●「城楼」:SH 4026,「塔」、「高台」。──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四围旋绕。为了检查和观察借着神大能的奇妙显示而从仇敌手中夺来的城市。
数点。或“统计”。如“数钱”,“计票”(见诗22:17;147:4)。──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12~13】众人在殿中思想锡安城的坚固。“城楼”、“外郭”、“宫殿”之所以有力量能固守,乃因神的同在。“宫殿”亦作“宫堡”,是宫殿中设防的部分。――《启导本诗篇注释》
劝勉人围绕圣城锡安,追溯神的救恩与恩典,从而确信永在之神,并将这事实传于后裔、邻人、全地。――《圣经精读本》
「城楼」(12节)原文是「塔、高台」;「外郭」(13节)原文是单数,指外墙;「宫殿」(13节)原文是「城堡、要塞、王宫」。「城楼、外郭、宫殿」都是指耶路撒冷城的防卫力量。──《圣经综合解读》
◎ 48:12~13是要求听众绕行锡安城,查看其防卫力量,用以描述传递给未来的世代。──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四十八12~13 设防城的城楼、外郭、宫殿】设防城的基本建筑设计是作为防御系统,但亦有以雄伟形象来展示国家实力的作用。城墙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城楼,每个城门都在监视范围之内。建于城楼之间的外郭(NIV:「护堤」)可以高达四十呎(如:但城的遗址),并且经常使用凹凸交替的结构,使守城军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射箭或投石。卫楼(和合本:「宫殿」)是在城里面兴建的防御据点,供城墙被攻破时退守之用。卫楼通常建于高处,其塔可烧烽火,作为城际联络网的节点(有关耶路撒冷俄斐勒山的讨论,见:赛三十二14;尼三26的注释)。有关城楼和城墙系统在城防工事方面功用的讨论,可参看:以赛亚书二15的注释。有关设防城门的讨论,则可参看:以赛亚书五十四12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四十八12~14】诗人邀请听众一同环绕锡安:这样,他们可以亲身体验神如何保护了锡安。并能把这伟大事迹告诉后代。――《串珠圣经注释》
「锡安」(12节)象征神对祂百姓的保护,信徒在这坚固堡垒中可以安全无虑。诗人邀请我们一同环绕锡安,亲身经历神的保守和救恩,好把神的恩典一一数算、见证出来,传给后代。「因为这神永永远远为我们的神」(14节),祂不但将引导我们走过今生,「直到死时」(14节);并且将带领我们进入「锡安」所预表的那「天上的耶路撒冷」(来十二22),「直到永远」(诗二十三6)。──《圣经综合解读》
【诗四十八13】「细看她的外郭,察看她的宫殿,为要传说到后代。」
「外郭」:城墙最外的一层,或是城堡周围的防御土墙。――《串珠圣经注释》
●「外郭」:SH 2426,「防御」、「堡垒」、「墙」。原文是单数,因此应该是「外墙」。
●「宫殿」:SH 7599,「城堡」、「要塞」、「皇宫」。──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细看。即“仔细观察”。
传说。即“记录”。作为神宇宙统治权的证据。大卫完全有权利为耶路撒冷而自豪,把她的一切荣耀都归于她的拯救者神。──SDA圣经注释
【诗四十八14】「因为这神永永远远为我们的神,他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
“直到死时”即“永远”之意。神如牧人,引领我们直到永远。――《启导本诗篇注释》
永永远远……直到死时: 我们永�琲漕洬R是称颂耶和华。诗篇大部分以“永远赞颂神”作为结语。永�琠坌O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圣经精读本》
结论似乎与前文无关:我们预期看到这城最高的荣耀,但文中却毫无描述,只让我们见到神(「这就是神」,NEB)。其实唯有神是我们的神;这关系是永远的,因为我们与祂所立的约,主要是祂制定的(创十七2、8)。这里用三个不同的字表达永�琠吽A而 RSV对第三字的翻译:永远(ever),是将希伯来文`al~mu^t[稍作修改,这字的意思为「直到死去(「直到死时」,AV、RV、和合本)。──《丁道尔圣经注释》
●「必作我们引路的」:SH 5090,「引导我们」。──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这神。神选择这个城市作为祂的住所,并且保护这座城市。
直到死时。神将引导我们走过一生,陪伴我们走到终点。基督徒有了这个保障,就不必惧怕。牧羊人将带领祂的羊群进入永生(见诗23:6)。
关于希伯来词语′alDmuth译为“直到死时”是否正确,尚有疑问。这也许是一个音乐术语。七十士译本译为“永远”。──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47, 48篇)】
1 四十七篇呼吁万民来歌颂神,因为神是至高者、全地的君王(2)。今日世人多藐视神,你想谁应向世人作见证,高举神呢?参彼前2:9。
2 47:7下对今日教会的敬拜有何启迪?
3 锡安城的荣美是基于什么?今日教会又有什么荣美?参弗2:19~22;林前3:16~17; 12:27。
4 诗人想到神保护锡安,便发出48:10的宣告。基督既是教会之首,祂会让教会瓦解么?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