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 42
以西结书第四十二章纲目
壹、内容纲要
【】
贰、灵训要义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以赛亚书注解》
叁、其他纲要
【祭司屋的用途(四十二1-20)】
一、作为祭司吃祭物的膳厅
二、作贮藏祭物之处
三、作为更衣室,祭司在内院所穿的衣服,必须更换不同的衣服,才可以走回圣殿的外院
——《每日研经丛书》
【以色列的新圣殿】
1. 新圣殿的异象﹝40:1-4﹞
2. 新圣殿的外院﹝40:5-27﹞
(a) 外院的墙﹝5﹞
(b) 外院的东门﹝6-16﹞
(c) 外院的铺石地和房子﹝17-19﹞
(d) 外院的北门﹝20-23﹞
(e) 外院的南门﹝24-27﹞
3. 新圣殿的内院﹝40:28-47﹞
(a) 内院的南门﹝28-31﹞
(b) 内院的东门﹝32-34﹞
(c) 内院的北门﹝35-37﹞
(d) 宰祭牲的桌子﹝38-43﹞
(e) 祭司的屋子﹝44-46﹞
(f) 内院的大小﹝47﹞
4. 新圣殿前的廊子﹝40:48-49﹞圣殿的平面图殿门的平面图 A 祭坛 B 房子 G 1 外院门 G 2 内院门 PC 圣屋 R 外院的房子 RP 祭司的屋子 T 殿 (圣所) A 卫房 P 廊子 S 台阶 T 门坎 W 窗棂尖沙咀平安福音堂 2015 年主日学旧约课程〈以西结书〉 22
5. 新圣殿的各部分﹝41:1-26﹞圣所的平面图
(a) 外殿 / 圣所﹝1-2﹞
(b) 内殿 / 至圣所﹝3-4﹞
(c) 围殿的旁屋﹝5-11﹞
(d) 四围空地及西面房子﹝12-15﹞
(e) 殿里面的设计﹝16-26﹞
6. 内院中的圣屋﹝42:1-14﹞
(a) 圣屋的设计﹝1-12﹞
(b) 圣屋的用途﹝13-14﹞
7. 新圣殿的围墙﹝42:15-20﹞
8. 神的荣光再临新圣殿﹝43:1-12﹞
(a) 神的荣光进入圣殿中﹝1-5﹞
(b) 以色列家当远除诸恶﹝6-9﹞
(c) 以色列家要悔罪建殿﹝10-12﹞
9. 新圣殿的祭坛﹝43:13-27﹞祭坛的平面图及侧面图 B 旁屋及余地 E 入口 IS 内殿 OS 外殿 P 柱子 S 台阶 SR 旁屋 W 窗棂 G 底座 AH 供台 R
──《以西结书主日学课程》
【F. 圣屋 (四十二1-14)】
就是内外院交界处的房屋,也是供祭司用的。
圣屋有两排,一排对着外院的铺石地,一排对着内院的空地(v.1)。
圣屋的总面积是一百肘乘五十肘,楼高三层(v.2-3),而两排圣屋中间有一通道,阔十肘,故每排屋子的尺寸是一百肘乘二十肘。
圣屋是上层比下层窄,因为上层的楼廊占去地方(v.5),又因为不是用柱子作支撑,故上层比下层窄(v.6)。
这些圣屋在南北两边都有(v.10-12),样式和尺寸都是一样。
这些圣屋是放祭物的地方(v.13),也是祭司换衣服的地方,他们换了衣服才可以出到外院(v.14),同样,也必须换了衣服才可以进到内院去服事神。
G. 圣殿的范围 (v.15-20)
「他量完了内殿,就带我出朝东的门,量院的四围。他用量度的竿量四围,量东面五百肘(原文是竿;本章下同),用竿量北面五百肘,用竿量南面五百肘,又转到西面,用竿量五百肘。他量四面,四围有墙,长五百肘,宽五百肘,为要分别圣地与俗地」,至此,天使把圣殿的周围量了出来,是丁方五百肘。整个圣殿有墙包围,意思是要分别为圣。── 刘锐光《以西结书信息大纲》
【神的圣殿一一圣屋与围墙 以西结书42章】
一丶指示圣屋的尺寸42:1-2
二丶指示空地的尺寸42:3
三丶指示夹道的尺寸42:4
四丶指示圣屋的高层42:5-6
五丶指示圣屋的结构42:7-12
六丶指示祭司的圣屋42:13-14
七丶指示围墙的尺寸42:15-19
八丶指示目的要分别42:20
──作者不详《圣经查经题目大纲》
【以西结书第42章圣屋尺度】
为要分别
圣与俗地
|
一、圣殿圣屋很多
二、圣殿圣屋很大
三、圣殿圣屋很好
|
1.一排一排
2.是三层的
3.南北皆有
1.长一百肘
2.宽五十肘
3.正四方形
1.楼廊相对
2.没有柱子
3.放至圣物
|
|
── 张志新《查经分章大要》
【第四十二章 圣屋尺度】
为要分别
圣与俗地
一、圣殿圣屋很多
(一)一排一排
(二)是三层的
(三)南北皆有
二、圣殿圣屋很大
(一)长一百肘
(二)宽五十肘
(三)正四方形
三、圣殿圣屋很好
(一)楼廊相对
(二)没有柱子
(三)放至圣物
──张志新《以西结书查经分章大》
【第四十二章 圣屋尺度】
1) 到外院进入圣屋、1/2
2) 对内院又对外院、2/3
3) 上层比中下窄些、4/5
4) 靠外院圣屋尺寸、7/9
5) 南北屋夹道一样、10/12
6) 讲明圣屋的功用、13/14
7) 四周各量五百肘、15,19
8) 分别圣地与俗地!20
── 郭提多《读经讲道辅导提纲》
提要: 1 祭司的屋子。13圣屋的用途。19外院的尺寸。──《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