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32
诗篇第三十二篇拾穗
<syncBible ref=詩32篇>
【诗三十一篇题注】「大卫的训诲诗。」
本诗是七篇「悔罪诗」之一(第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百零二、一百三十、一百四十三篇),也是一首充满感恩的见证诗。在第五十一篇里,大卫认罪悔改(撒上十二)、得了赦免以后,可能接着写了三十二篇,欢呼因着认罪而得着的赦免之福。──《圣经综合解读》
「训诲诗」原文的意思是「沉思的诗」,指教导和勉励的诗。──《圣经综合解读》
◎ 罗 4:6保罗引用这一篇诗篇时,认为这一篇的作者是大卫。──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序言——这是一首忏悔诗。它把个人的忏悔与对他人的训诲结合起来。本诗的深刻用意就是阐明饶恕之福。这是在大卫与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犯下大罪以后。本诗记录了他的认罪和所得到的宽恕(见撒下11章;12章)。第1~5节是大卫的个人经验;第6~11节是训诲。据说这是奥古斯丁一生最爱的诗歌。这位神学者把本诗写在墙上,以便在病床上可以看见。──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篇诗题 训诲诗是用来教训人的诗吗?】“训悔诗”是个术语,也许是说诗的目的在于使人得智慧或精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或成功机会。――《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1】「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这首赦免的诗篇可能是诗篇第五十一篇的续集;在诗篇第五十一篇里,大卫承认他与拔示巴所犯的罪。他在这里却描述那随责罚与认罪而来之赦免的祝福(1~5节),其后鼓励别人要寻求耶和华的拯救,而不是固执地拒绝跟随祂(6~10节),最后劝勉他们在耶和华里欢欣喜乐(11节)。“训诲诗”。希伯来文是Maschil,大概指默想或教诲的诗歌。――《诗篇雷氏研读本》
“有福的”。多么快乐。参看第一篇1至3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传统将本诗列入七篇“悔罪诗”中(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〇二,一三〇,一四三篇。参六篇题解),但从内容看也是一首感恩的见证诗,是信守神的法则、虔诚认罪的人,得蒙赦免后喜乐满怀的献诗。全诗出以对话形式。1至2节为诗人向会众讲述罪得赦免之人的福气;3至7节,诗人向神诉说旧日犯罪、认罪和获得赦罪的经历;8至10节为会中祭司说出神的话,应许引导他,只要顺服,不再蹈覆辙。全诗再以诗人的劝勉作结。
题注中的“训诲诗”指出诗含有教导人正直为善的意思。――《启导本诗篇注释》
罪得赦免的幸福。世人都是罪人,惟有蒙神赦免,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诗人根据自己的体验表白罪得赦免后的福乐,劝勉后人享受与主同行的幸福。悔改意味人告白自己的罪、蒙神饶恕,恢复神人关系,开始新生活<路13:1~9,关于悔改>。人由神所造,离开神就无法有纯全的生活。罪破坏神与人之间的关系。神应许要赦免人的罪(西3:13),这是保障人借着悔改恢复生命的坐标及前进的方向。本诗与诗51篇有直接关联,大卫以卑鄙手法得到乌利亚之妻拔示巴,后来悔改、罪得赦免后,感受到的喜乐。诗的内容可分为:①得蒙赦免的喜乐宣告(1,2节);②悔改之前的煎熬,承认罪及蒙赦免(3~5节);③根据亲身体验的劝勉(6~10);④劝勉众人都要赞美神(11节)。――《圣经精读本》
「快乐」为这些祝福语(见诗一1的注释)较恰当的开头,比有福更能表达出神采飞扬的模样。赎罪的观念不宜只用一种比喻说明,恐怕应用失当,所以第一节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图画:举起或移开(赦免),和掩住不见(遮盖)。前者可修正一项错误观念,即以为「遮盖」之意,是将还存在、未解决的事藏起来(这动词在第5a节便有此含义:「隐瞒」)。──《丁道尔圣经注释》
「遮盖」(1节)的工作只有神去做才是有福的。神的「遮盖」不是忽略、遮掩,而是因为人认罪悔改,所以「赦免其过」(1节)、「不算为有罪」(2节)。大卫想靠自己「遮掩」他与拔示巴所犯的奸淫罪,结果却在罪中陷得越来越深,由奸淫竟然变成了谋杀(撒上十一)。因此,「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二十八13)。──《圣经综合解读》
●「有福的」:SH 8355,「幸福」、「福气」。是本诗的第一个字。──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有福的('ashre)。见诗1:1注释。第1,2节用三个名词表示罪恶:“过”,“罪”,和“有罪”(见出34:7),并进一步探讨了因信称义的原则。
过(pesha`)。指“悖逆”,离开神,暗示明知故犯。
赦免(nasa')。见诗25:18注释。
罪(chata'ah)。原指没有达到目标,履行职责。
遮盖。不再用来指控罪人(见诗85:2)。遮盖罪不是忽略罪。赦罪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悔改。认罪只有与悔改相结合(约壹1:9)才有价值。有些基督徒把二者混淆起来,宣称只要认罪就能得到宽恕。但是神所关注的是问题的实质。除了为罪悲伤以外,悔改还包括从生活上根除罪恶。这种根除是依靠神所赐的能力所进行的内心活动。宽恕自然会伴随着这样的经验。神能够赦免从生活中所杜绝的一切罪。
许多基督徒似乎更加关心得到赦罪,而不关心从心中排除已知的罪愆。他们努力“不断地认罪”。这是一个高尚的目标。但只有把认罪和除罪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基督的义决不会遮盖故意怀存的罪”。在得到这个宝贵的恩赐以前,先天和后天的罪恶,就是那件破烂的衣服,必须脱下。这就是大卫的经验。他的大罪获得赦免,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他的悔改是真诚的。他憎恨自己所犯的罪。──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1~2】引言:诗人先指出一个罪得赦免的人何等有福,他的生命也最有意义。诗人便曾亲身经历过这种被赦罪的福气。――《串珠圣经注释》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不算为有罪的: 三次重复同样内容,是希伯来式表达完全的方式之一。前两次表明出于神主观之爱的宽恕;第三次表现神根据客观公义之律的赦罪。――《圣经精读本》
【诗三十二1~2,5】诗人把邪恶形容为“过”(反叛)、“罪”(射不中靶而错失目标)和“有罪”(行为不当)。神处理罪的方法是:“赦免”、“遮盖”和“不算为有罪”。――《诗篇雷氏研读本》
【诗三十二2】「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这里不再用比喻,而是教导我们得蒙称义与实践真理之事。罗马书四6~8引用此节,指出算此一重要字的含义为:若神视我们为义人,这乃是祂所赐给我们的礼物,与我们所应当得的无关;该章其余部分,是运用创世记十五6所使用的同一个字,藉其上下文来教导我们:这份礼物惟独用信心来接受。本节的末了既强调真诚(译注:指和合本的「心里没有诡诈」),就摒除了我们可以「继续犯罪,使恩典显多」的观念。──《丁道尔圣经注释》
「心里没有诡诈」(2节),意思是诚实面对自己,真实地在神面前认罪悔改。──《圣经综合解读》
●「诡诈」:SH 7423,「欺骗」、「诡诈」。──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不算为。就是神不把罪算在罪人身上。神不但赦免罪过,而且接纳真心悔改的人,就像他从来没有犯过罪一样。罪全都归在我们的替身耶稣身上了。“我们不必担心基督和神怎样看待我们,而只要考虑神怎样看待我们的替身基督”(怀爱伦《全球总会公报》1901年4月23日,第420页)。
有罪的(`awon)。“道德败坏”,“欺诈”,“邪恶”。
诡诈(remiyyah)。“欺骗”。在他自己心中,在别人的眼中,或在神面前,没有他所明知的虚伪。他的认罪是真诚的。参启14:5。──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3】「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
“骨头”是身体枯朽后剩下的部分。“骨头枯干”极言人生已陷绝境。――《启导本诗篇注释》
罪是人心中的重担和毒素,当我们不肯认罪的时候,身、心、灵都无法得着安息。大卫与拔示巴犯罪以后的一年中「闭口不认罪」(3节),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却无法摆脱挣扎和痛苦,「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3节)。──《圣经综合解读》
我闭口不认罪。大卫曾不肯认罪,甚至连心里也不承认。在他对乌利亚和拔示巴犯罪以后的整整一年中,他的生活在表面上平安无事。但他无法摆脱剧烈的思想斗争和随之而来的肉体痛苦(见诗6:2,3;31:9)。
唉哼(she'agah)。见诗22:1注释。──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3~4】大卫“闭口不认罪”(没有马上承认自己的罪)的时候,神便在身体和情感上惩罚他。“精液”。生命力。――《诗篇雷氏研读本》
◎ 32:3~4说明自己不认罪的时候,身心都无法获得安舒健全。──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三十二3~5】诗人曾因犯罪感到被压,不堪负荷,故向神认罪,并得到宽恕。――《串珠圣经注释》
人与人闹别扭时,身心也可能发生如此剧烈的不安──却仍执拗不改。大卫身心的反应或许异常激烈,但像他一般顽固的人却比比皆是。然而,下台阶之后放轻松的心,以及迎面而来的恩惠(5节),使所付的代价显得微不足道。这几节经文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哥林多前书十一30所提到的悲剧,因着基督徒不肯顺服,他里面便产生压迫感;就和这里描述的一样;这就是神审判的运作过程?──《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4】「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尽,如同夏天的干旱。」
神的刑罚在他身上,沉重异常。他像草木在夏天的炽热中水分消尽而枯萎。“精液”亦作“精力”,原文有“水分”之意。――《启导本诗篇注释》
「精液」:原是「湿气」。
他的精力完全消失,像湿气在炎夏全被蒸发。――《串珠圣经注释》
如同夏天的干旱: 因太阳曝晒,干涸的巴勒斯坦旷野,比喻不肯悔改之人的灵魂。――《圣经精读本》
虽然人的肉体本性都是不肯认罪的,但把自己交托在神「手」(4节)中的人却与世人不同。神的「手」托着我们,能让我们安稳;神的「手」压在我们身上,能让我们知罪。「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十二6)。──《圣经综合解读》
「精液」(4节)指精力。──《圣经综合解读》
●「精液」:SH 3955,「汁液」,「精力」的意思。──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大卫是指深深的负疚感。
精液。指生命力。原文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的译法完全不同:“荆棘扎在我身上,我非常悲惨”。──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5】「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恶。细拉」
他认罪,神便饶恕(约壹一9)。――《诗篇雷氏研读本》
不隐瞒: 如1节所说,惟有神能遮掩人的罪过,应当向神坦露一切(约壹1:9)。――《圣经精读本》
神是全知的,祂早就知道我们的一切。没有什么人可以在神面前「隐瞒」自己的罪。因此,认罪不是告诉神我们做了什么,乃是不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真实地承认这些事是需要求神赦免的罪恶。人若对自己的罪已经没有感觉,甚至不以罪为罪,主的宝血就决不能「遮盖」(1节)我们。──《圣经综合解读》
经过一年的逃避,大卫终于逃不过神的追赶,向神陈明了自己的罪。他不再掩饰、不再轻描淡写、也不再寻找借口,而是承认「我的罪、我的恶、我的过犯、我的罪恶」。当他这样彻底认罪的时候,神的「赦免」立刻临到,他心里的重担也立刻得着了释放,顿时感到无比舒畅!──《圣经综合解读》
●「陈明」:SH 3045,「使知道」、「宣告」。──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陈明我的罪。宽恕随着认罪而来。关于本节表示罪的三个词,见对第1,2节注释。
我说。关于本节的解释,详见撒下12:1~14;参路15:18。
你。原文是强调的。据说奥古斯丁曾说过:“在医治伤口的时候,嘴里不会发出很多的声音。”──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6】「为此,凡虔诚人都当趁你可寻找的时候祷告你,大水泛滥的时候,必不能到他那里。」
「大水泛溢」:象征最厉害的灾祸,甚至有灭顶死亡的危险。――《串珠圣经注释》
当趁你可寻找的时候: “时候”不是指神的空暇,是指人的灵魂有所准备的时机。神一直在敞开胸怀等候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的灵魂诚实,机会便会到来。――《圣经精读本》
大多数现代译本,将第6b节作了修改,译为在痛苦之时(at a time of distress),如此一来,与前一段的衔接就模糊了。希伯来经文(有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等支持)为「在寻找之时」,亦即「在你可能被找出来之时」(和合本、AV、RV),就像以赛亚书五十五6,那里也是提到,要趁还有机会的时候,离弃罪恶归向神。那儿强调的是施恩之日,但这儿则强调危险之日,所用的词汇,与查理.韦斯利受感动所写的圣诗相近:「可畏暴雨夹狂风, 波涛滚滚势汹汹; 恳求主将我隐藏……」这里所提修改的努力,所欲除去的困难,主要是在提到大水之前有一连接词raq,这词通常的意思是「惟独」或「然而」。但是在有些地方,它有「必定」的意思,最明显之处为申命记四6,而这意思在此处很合适(参,AV、RV)。所以本节可以译为「……在��可寻找的时候祷告��。当大水泛滥的时候,必定不会淹到他那里。」──《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此。受到神宽恕的人会忍不住告诉别人(见徒5:42)。
当趁你可寻找的时候。诗人暗示有朝一日人们想寻找宽恕也找不到了。神既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出34:6),愿意“广行赦免”(赛55:7),又怎么会是这样呢?在人类宽容的时期结束的时候,自然会是这样(见摩8:11,12;启22:11)。但就罪人个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发生的早一些。许多人觉得自己至少可以暂时放纵罪恶,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可以再悔改,得到宽恕。但罪的可怕之处就是它会牢牢地依附于人的心灵,成为人生活模式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他们以后往往就不想放弃罪恶了。没有这样的基本愿望,就不可能得到饶恕。许多这样的人也许在表面上会得救的愿望,似乎诚心祈求摆脱罪孽,但是如果不想根除所怀藏的罪恶,寻求得救也是徒然的。
罪人有时祈求宽恕是出于对后果的恐惧,就像犹大一样(太27:3~5);或追求物质的利益,就像以扫一样(来12:16,17)。但是如果犹大摆脱了所担心的后果,以扫恢复了长子的名分,他们就会故态复萌,继续犯罪。这样寻求神是没有益处的(见诗32:1注释)。
但是罪人也可以确信神绝不会充耳不闻任何诚心祈求饶恕的祈祷。同时要警告罪人,明知故犯,顽梗不化,就会失去清除污秽的愿望。来10:26描写了这种状况:“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大水泛溢的时候。得到宽恕的人会坚立在神救恩的盘石上。这个比喻希伯来人十分熟悉。他们知道大雨过后溪谷和峡谷的水位会突然升高,及其给居民所带来的恐惧。──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6~7】能赦免人过犯的神是可以信赖的神,应趁可寻见的时候寻找祂,把自己交托。“大水泛滥”指恶劣环境迫人,但信靠神的人却有乐歌环绕。――《启导本诗篇注释》
诗人接着指出他蒙恩后的感想:无论属神的人遇到甚么困难,都应向神祈求,神必会拯救。――《串珠圣经注释》
「虔诚人」(6节)不是不犯罪的人,而是犯了罪以后知道寻求神的人。「凡虔诚人都当趁祢可寻找的时候祷告祢」(6节),趁神还给我们机会的时候,赶紧认罪。一旦我们向神认罪悔改,神不只是赦免我们,更从审判者变成苦难中的「藏身之处」(7节)。外面虽有狂风,神却在隐密处「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7节)不配的我们,这是何等的有福!许多人没趁圣灵感动的时候赶快认罪悔改,求神赦免,以后心就变硬了,就再没有求赦免的心志。这样的人是自己关了神赦免的门。──《圣经综合解读》
◎ 32:6~7意思是要趁神还留机会的时候,趁早认罪,当大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可以来得及躲避,因为神是祂子民的保护。──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三十二7】「你是我藏身之处,你必保佑我脱离苦难,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细拉」
四面环绕: 指“围绕笼罩”,意味因神的保守,颂赞自然溢出,人被喜乐之歌包围。――《圣经精读本》
大卫第一个反应,是与人分享他的发现(6节)。现在他再度转向神,而这时他似乎察觉,周围有一群兴高采烈的敬拜者围着他──因为不需要像RSV小字的作法,把得救的欢呼(或大声欢唱,和合:乐歌)删除:在希伯来经文中,这字放得很妥当。──《丁道尔圣经注释》
「得救的乐歌」原文是「得救的欢呼」。人若没有真实地认识和承认自己的罪恶,就不会有真实的认罪悔改,也就不能体会赦免之恩的宝贵、喜乐与释放,所以不能发出「得救的欢呼」。我们传福音若不能「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就只是空洞的说教,而不是真实打动人心的好消息。──《圣经综合解读》
●「保佑」:SH 5341,「保护」、「保守」。
●「得救的乐歌」:原文是「得救的欢呼」。──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藏身之处。见诗9:9;27:5。
得救的乐歌。受到宽恕的人不会保持沉默。“我怎能不歌唱?”参考摩西和米利暗的歌(出15章)。当基督徒歌唱的时候,周围的人与他一同快乐。──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8】「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诫你。」
这是耶和华对大卫的回答,透过他也向我们说话,因为第9节的命令乃是复数。此处要求当有受教的心,既然这是从神而来的话,就使得第1~5节的功课,更积极地铭刻在人心中。若罪得赦免是件美事,团契相交就更美;若已经尝过神的手在我们身上沉重(4节),就应当懂得欣赏祂的轻抚,并寻求这样的经历。AV的译文很出名:「我要以眼目引导你」,意指我们对祂目光的回应,但这译法不正确,不过在诗篇一二三2的确有类似的思想,仆人专心看主人手动作的信号。此处的重点则为神高度警觉与亲密的看顾,……定晴在你身上;我们当有的回应记在第9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虽然我们对许多事情还不明白,但藏身在神里面的人,有神亲自作我们的良师,让我们知道「当行的路」(8节)。──《圣经综合解读》
◎ 32:8是诗人转达神的命令。我们常以为只有新约的圣灵会劝戒、教导信徒。但此处说明神也要教导、指示、劝戒祂的子民。──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教导(sakal)。词根是“训诲诗”。见本诗题记。
有人认为诗人在第8,9节中保证履行自己的诺言:用神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诗51:13)。但是把这两节视为神答复诗人在第1~8节所描述的经验似乎更自然一些。大卫曾离开神的道,放弃神的引导而走错路。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或发生任何道德上的堕落,他最需要重新献身,让神来引导他。神慨然承诺对将来的胜利给予必要的保证,从而激发了他的希望。
这里概括了防御道德败落的措施。基督徒必须不断地得到圣道的教诲,以致能辨别善恶。他必须在凡事上寻求神的旨意,否则他将无法辨认伪装的试探者。由于人生变幻莫测,仇敌千方百计要传播他似是而非的推理,我们需要每天得到新的指教。所以要虔诚专心研究圣经。凡是这样得到指教的基督徒,必立定主意不在任何方面做神所不喜悦的事。他也知道做任何事情的方向。──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8~9】诗人且复述神赦免他时所说的话:神应许引导他,只要他顺服和听教。――《串珠圣经注释》
8~9节是神对大卫的教导。──《圣经综合解读》
【诗三十二8~10】说话的人是大卫,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别人。――《诗篇雷氏研读本》
【诗三十二9】「你不可像那无知的骡马,必用嚼环辔头勒住他,不然,就不能驯服。」
“骡马”因为无知,所以须用嚼环等来管住。――《启导本诗篇注释》
无知的骡马: 人不能像牲畜那样,被强制、牵来牵去,人有神的形像(创5:1),当主动到公义、慈爱的神面前。――《圣经精读本》
这幅生动的图画,以对比的方式将第8节所强调的听话合作刻划出来,这是神用心良苦,想从我们得着的反应(参约十五15);因为至于骡马,无论用什么方法对待,总不可能用劝戒来带领,要带动它,一定要施加压力。耶利米书八6用马来形容桀骜不驯,比著名的迷羊之喻有力:「他们各人转奔己路,如马直闯战场。」不过,第9节第三句的真正用意甚难捉摸。直译为「不接近你」,有人以为是指「(否则)他们就不会接近……」(RV),也有人以为是指「以致他们不接近」(RV小字)。前者比较容易了解,不过RSV所译否则它就不能由你掌握,是否算按照此意的正确译法,甚为可疑。──《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都有不肯顺服圣灵带领的时候,对于没有重生得救的假信徒,神会任凭他们像「无知的骡马」(9节)冲下悬崖而死亡;而对于有重生生命的真信徒,神「必用嚼环辔头勒住它」(9节),兴起环境来管教他、挽回他。──《圣经综合解读》
◎ 32:9~11是要读者避免违背神的教导,以致多受痛苦,能够顺服神的,反倒能够享受欢喜快乐。──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人把没有理智,需要管束的牲口与赋有神所赐智力的人进行比较(见赛1:3;耶8:6)。──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10】「恶人必多受苦楚,惟独倚靠耶和华的,必有慈爱四面环绕他。」
所用的环绕一字,与第7节的动词「环绕」相同(参NEB,'enfold'……'enfolds')。──《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是反义平行的范例。──SDA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10~11】劝勉旁观者倚靠神:好被神的慈爱包围保护。――《串珠圣经注释》
【诗三十二11】「你们义人应当靠耶和华欢喜快乐.你们心里正直的人都应当欢呼。」
都当欢呼: 慈爱、赦免的神,使罪人得蒙赦免,得到永�琲漫笑痋C圣徒应当脱去罪的重担、良心的痛苦及刑罚的恐惧,过着喜乐的生活(腓4:4),用新歌赞美神。――《圣经精读本》
要人欢呼,也与第7节的应许相呼应,即在敬拜中要将「得救的欢呼」表达出来(7节;见注释);诗人在患难之时,就已经凭信心期待这一刻。──《丁道尔圣经注释》
「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加六8),不肯认罪的人心里没有平安,「必多受苦楚」(19节)。但我们若以认罪开始,就必结出「快乐」、「欢呼」(11节)的果子。──《圣经综合解读》
本篇实在是罪人的福音。使徒保罗引用了1~2节(罗四7~8),指出「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罗四6)。奥古斯丁临终前把本篇刻在卧室的墙上默想,然后写下一句名言:「知识的开端,始于认识自己是一个罪人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is to know oneself to be a sinner」。──《圣经综合解读》
诗人很高兴邀请别人参加赞美的合唱(见诗64:10)。
本诗描述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他犯了罪,一度拒绝认罪,经过罪的折磨,最后认了罪,并得到宽恕。可以说,这是一首因信称义之歌。──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32篇)】
1 祷文的第一句话与下面所说的有什么关系?
2 「虔诚人」(6)是指没有犯过罪的人么?他的智慧在那里可见?
3 诗人的罪得蒙神赦免时,他有什么反应?
4 你是偏行已路、自以为是的「无知的骡马」,还是顺服听教,寻求神指引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