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约拿书 3 - 章拾穗

约拿书 3

 

约拿书第三章拾穗

 

【拿三1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

         二次:神再次赋予约拿与第一次相同的使命( 1:2)。即使人类的犯罪威胁到神的计划,但神不会因此放弃,而是必要成就自己的旨意。──《圣经精读本》

         神把约拿带回原来的地方,却不是原来的经验。耶和华在海里找到他,在鱼腹里保守他的性命。神审判他,又救赎了他,再给他有工作的福分,但他必须顺服神。──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拿三14 往尼尼微去】从约帕(假设鱼在这里放下约拿)到尼尼微的路程约是五百五十哩。沙漠商队一天通常旅行二十至二十五哩,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完这段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1~10约拿顺服耶和华:神恨恶罪,但对已忏悔的罪人则欣然地慷慨施恩并与他建立新的关系。由于神的这种慈怜,约拿再次领受了去外邦宣教的使命。但他还没有完全摆脱狭隘的信仰观和思维方式的困扰,没有积极地执行神的使命( 1:3)。所以他在尼尼微百姓面前更强调审判已迫在眉睫而并没有更多地督促他们悔改( 4)。但他所说的审判是有条件的,即是否施行审判取决于尼尼微百姓接受这一消息之后的反应。记录本书的目的就是为要阐明:只要按照神的旨意悔改自己的罪,并过合乎正道的生活,外邦人也能得救。神的救恩,并不在乎血统或出生之地。神命令约拿在尼尼微城宣告家喻户晓的审判以拯救尼尼微,当约拿如实地去宣布之时,也就是约拿接到拯救尼尼微城的命令而将神的审判宣布给尼尼微人时,尼尼微便掀起了火一般的忏悔运动。尼尼微虽然蔓延着罪与不义,但毕竟是在神统治之下的城市( 25:9),神看到他们悔改,便收回了为他们所预备的灾祸( 10)。这一举措强有力地彰显了神喜悦罪人悔改的慈悲性情( 15:18-24)──《圣经精读本》

 

【拿三2「“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这次吩咐与第一次完全一样,只是没有提起尼尼微的罪恶,却要他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信息完全一样。所以在此不必重复。但是重复的,仍是三项命令:起来、去、宣告。这是先知必须顺服的,方向没有改变,地方没有更改。约拿这次不再有其他心思,只有去,不再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也没有甚么思考或顾虑了。──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宣告。希伯来语是qara',在拿1:2中译为“呼喊”。

         我所吩咐你的话。约拿的任务也交给了每一位传道人。在讲台上只能传讲神的话,而不是人的话(见提后4:1,2)。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忧虑和困惑中的人所需要的是领受神的训言,而不是人虚妄不定的推理和哲学。这些理论与他们一样靠不住。人所要的是“耶和华如此说”,而不是“人如此说”。──《SDA圣经注释》

 

【拿三3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极大的城”。直译作:在神看来是个大城;那是由于当中有许多人需要祂。“三日的路程”。尼尼微城的边界线,包括周围的土地,长约六十英里(97公里)。这不但包括尼尼微城本身,也包括四周的小镇。──《雷氏研读本》

         「极大的城」:见1:2注。

          「三日的路程」: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大概是指城的直径。──《串珠圣经注释》

         “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尼尼微城之大已从考古掘得的部分遗址中得到证明。其王城圆周约为12公里。约拿用三天时间走完的,可能包括附近各城在内《创世记》十1112记有利河伯、迦拉和利鲜三城的名字,这三城和尼尼微连成一片,圆周达90公里。《那鸿书》描写城中街道之阔可供车辆来往奔驰。──《启导本圣经注释》──《启导本圣经注释》

         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正如第一章二节所说的,指面积与文化包括财富。但是这里说是「极大」的城,可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尼尼微是在神看来的大城。神不会夸大,更何况无论甚么大的,在神看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另一种解释,以「神」来描写庞大,中译词「极大」,是「最大」(God as superlative degree)。这里特别指面积(God-sized)。

         「三日的路程」有若干可能的解释:第一,这是指直径的长度,可走三日。第二,三日是指周圆。第三,要走到城的遍处为时三日。第四,三天是指三座城,包括尼尼微城及郊区。──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先知约拿准备执行神给他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他以前所回避的。

         极大的。希伯来语是le'lohim,直译是“为神”。这是表达伟大的一个习语。──《SDA圣经注释》

 

【拿三3 大城】约拿要完成任务所花的时间,解释了尼尼微的规模。他并不是绕城墙一周,而是在城里的公开场合宣讲。他的行程包括几个城门地区(城门共有十二个),以及数个神庙地区。一天有几个时段,可供宣布重要公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4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

         「走了一日」:约拿的脚踪只达城的三分之一地方,但果效显著,见5节。

         「四十」:似乎这是神延迟降罚,给予人机会悔改的期限,或是考验期(参申9:18; 4:2)。──《串珠圣经注释》

          约拿走了一口,只及城的三分之一,但消息传得极快,在口传的古代社会中,信息传播虽不若今天传播媒介迅速,但人际传递信息的效果常常比媒介大。

“再等四十日”:神对人道德的要求十分严格,但祂盼望人能悔改。四十日是相当宽大的期限。──《启导本圣经注释》

         四十日:圣经常用“40”这一数字,常用于象征危险( 7:4,12; 4:2)<绪论,圣经中数字的象征意义>──《圣经精读本》

         「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按原文只有五个字。这句话是整卷约拿书里惟一的预言。──陈希曾《与主同轭──约拿书剪影》

         约拿进城只走了一日,这句记载的话有几种可能的解释:第一,他走了一日,传道就停止了。第二,他走了一日,才开始传道。第三,他只花了一日的时间来传道。第四,三天的路程只走了一天,三分之一的工作。

         「倾覆」一词,也是用于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不过那是天使宣告的(参阅创十九11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走了一日。约拿并不是走了一天才开始讲道。这句话可能是记录他第一天的讲道。约拿一进城无疑就开始传警告的信息。

         再等四十日。这句话不是约拿信息的全部内容。但这是他警告的主题。

         倾覆了。希伯来语是haphak,曾用于创19:21,25,29描述所多玛的毁灭。──《SDA圣经注释》

         ◎约拿显然不太希望尼尼微城得救。──蔡哲民《查经资料》

 

【拿三4 约拿的信息】约拿的信息是关于迫在眉梢的审判,是常见的先知信息。我们不应该把先知的角色与宣教士的角色混淆。古代世界的先知,任务是要对特定听众传达神所给予的任何信息。宣教士的任务是要把神救恩的信息传给万民。先知的信息很少像传教士的信息那么令人雀跃。约拿的信息中,并没有暗示悔改的呼召或是呼召众人离弃假神。没有关于神要他们怎么做的指示,也没有控诉他们邪恶的行为,是没有但书的议约。古代先知并非来传讲全面的神学或改变特定宗教的世界观。先知来是要传达神的信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4 古代近东世界的先知】预言是古代世界广为人知的现象,因此,亚述人对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比约拿晚约一世纪的亚述巴尼帕时代,有一些参考文献提到亚述先知和他们的信息。

  先知是国王正式或非正式的顾问,在亚述巴尼帕时代的先知,信息一直都是正面的,肯定王的行动、决定和政策。主前十八世纪的马里文献中有更早的例子,多为负面但是依然显示先知为王提供信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5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

         「信服」:指相信约拿的警告和预言,并且承认和信靠独一真神。

          「最大的到至小的」:可能指位分的大小或年纪的长幼。

          「穿麻衣」:禁食、披麻及坐在灰中(6)。这些悲伤痛悔的表现并不限于希伯来人。──《串珠圣经注释》

         信服神:指尼尼微人接受了约拿督促其悔改的宣告是神的命令。承认神的权威,领受神的话语的地方,便会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和充满生命力的事件( 帖前2:13)。禁食和麻衣表明尼尼微人用真诚的心和谦卑的态度进行了忏悔( 王上21:27; 1:13,14)──《圣经精读本》

         尼尼微人深信约拿所说的是出于神,他们就完全接受。他们信服神,照亚兰文译词:神的话。他们接受神的话,信服神的话,才有真实的悔改。

         他们悔改的动作有两项:宣告禁食以及披上麻衣。禁食是以色列人举哀或悔改的举动,尼尼微是外邦人,也知道要有这样的举动(参阅耶卅六9)。禁食是在神面前自卑,在以色列是于耶路撒冷京城宣告的(参阅珥一14及二15)。麻衣也是悔罪的表示(参阅撒下三31及珥一17)。──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信服神。一些人认为这是约拿传道的成果。

         麻布。用黑色的粗山羊毛织成,在悲伤和灾难时所穿(见但9:3;太11:21;路10:13)。──《SDA圣经注释》

 

【拿三5 接受外来者的预言】约拿是代表另一个国家或外邦神的陌生人,但这无关紧要。古代世界的多神信仰包容数百个神,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好变坏。外来的代表不时会包含先知,因此牵涉到的神,其喜怒哀乐可以在协议中表达出来。如果尼尼微本身的占卜支持约拿的信息,他们就无以怀疑是哄骗或诡诈。他是个外人,这个因素更可作为他信息真实度的证据,若非神的驱策,一个人为什么要长途跋涉来此呢?记得约拿并没有要他们改变宗教或是推翻他们本国之神。──《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510 信服先知】尼尼微人相信约拿的信息是来自一位有可能让威胁成真的神。这个结论来自于比较约拿的信息和预兆的信息。

  预兆是观测自然界中与神在历史领域行事有关的现象。其中一个最常见的观察预兆的机会是检查每日献祭的动物内脏。器官的外型,例如肾、肝被认为是代表吉兆或恶兆。

  其他预兆来自动物的行为、鸟的飞行、天体的运动,以及许多其他现象。如果不祥的预兆在约拿宣讲之前持续数日、数周,人们很容易会接受他的信息为真。如果献祭而内脏的形状确认毁灭迫在眉梢,约拿的话就会被严肃的看待。──《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510 回应】尼尼微人的回应,既典型又非典型。非典型之处在于:没有什么证据显示禁食是亚述人或巴比伦人习俗中的宗教回应。有国王披麻,以示自己「像个悔罪者」的例子(以撒哈顿亚述巴尼帕)。通常的方法是试着藉由举办某些祭仪来取悦神祇(牺牲、奠酒等),或借着念咒来防止神明行动。因此有可能尼尼微人试着用以色列人的方式来响应神的怒气。典型的部分是他们试着安抚盛怒中的神祇。他们完全不知道什么使雅巍愤怒,但是任何对以色列宗教的探究都会显示其神喜好公义,对于不公义的事要悔改,包括禁食和披麻,这两者通常随着举哀。

  尼尼微人所行的仪式(披麻与禁食),以及道德上的改革,显示出他们很认真看待约拿,只是没有信仰改变的证据。亚述的多神主义对于一神信仰、圣约和律法一点概念都没有。

  在这系统中惟一可知的信仰改变是在众神庙中的神祇挪位。尼尼微人没有弃掉他们的偶像,也没有显出他们用以色列的雅巍替代他们自己的神。承认一个神的大能不等于接受祂成为你独一无二的神。──《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6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

         “尼尼微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主前810783年)或亚述但三世(主前771754年)。“麻布”。伤心和悔改的象征,那是一种粗糙暗哑的衣料,不适合日常穿着(比较启六12)。“坐在灰中”是无助和绝望的表示(比较伯二8;弥一10)。──《雷氏研读本》

         「尼尼微王」:可能指当时城的统治者或亚述国王。──《串珠圣经注释》

         “麻布”:黑色粗布。穿麻衣表示悔改、伤痛。“坐在灰中”:绝望、无助的表示(伯二8;弥一10)。──《启导本圣经注释》

         坐在灰中:象征谦卑的态度,含有全然接受绝望的现实的意思( 2:8; 1:10)──《圣经精读本》

         悔改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至上的。先有众居民的悔改,再影响君王。尼尼微城众民的举动是十分彻底的,似乎连一个也没有失落。尼尼微的君王,好似第一章的船主,虽然二者的处境不同,却有类似的情形。水手先发动祷告,合力抛弃货物,然后船主才出现。这里全城的人先悔改举哀,以后君王才有行动。

         这里君王没有先宣告禁食,他自行举哀,下了宝座表明自卑,脱了朝服。利亚译本作「摘下冠冕」,这当然也是自卑的行动,可见他也十分诚恳地悔改。穿上麻布,坐在灰中,又是举哀的动作(斯四13及赛四十七5)。他自己树立了榜样,现在才进一步公布全城悔改的事。──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可能是阿达德尼拉里三世(见《约拿书》序言)。百姓的悔罪似乎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官方的指令(第5节)。当代最强大帝国的国君,在听了一位外国先知的讲道后,就自卑“坐在灰中”,这真是异乎寻常的。这对于骄傲的以色列领袖和百姓是多大的责备啊!他们在众先知更为广泛的不间断感召下,仍固执地拒绝降卑自己的心(见王下17:7-18)!

 

【拿三6 下了宝座】当预兆或预言暗示亚述王有危险时,通常会指派一个替身王。这个人会穿着国王朝服,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同时,国王会开始洁净的行动。一段适当时间之后,那个替代的王会被杀掉。如此,希望将危险带离王。这里的经文没有提到替身,但是王的举动可能影射出使用这个方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7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说:“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尝甚么;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

         他命令属下遍告尼尼微通城的人,可能急急召集内阁商讨,立即采取紧急的行动。禁食的事终于宣告,不过比居民原来禁食更加彻底,他甚至包括家畜。根据波斯的习俗,家畜也要着丧服,来追悼家中亡故的人,他们的丧礼中,不但人,甚至家畜也都着孝。尼尼微若果真倾覆了,不仅人,连牲畜也一同毁灭。他们现在应该一同来承受未来的命运。──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遍告。谦卑和悔罪的浪潮从百姓波及国王以后,国王颁发了禁食的法令。众大臣和他一同发布这条命令,表明他们在危难之中与他同心同德。

         牲畜。这是一条奇怪的法令,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是少有亮光的异教国王颁发的。写于约公元前二世纪的次经《犹滴传》曾提到类似的习俗:“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恳切地呼求神,降卑自已的心。他们和他们的妻子,儿女,牛羊,客人,雇工和奴隶都腰披麻布”(《犹滴传》4:9,10)。希罗多德记载波斯人在一次全国性举哀的时候割下自己和马匹,牲口的毛发,(924)。但是这些习俗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亚述,我们无从得知。

 

【拿三7~8人与牲畜一起禁食披麻,在当日是常有的事。──《串珠圣经注释》

         尼尼微举国上下掀起了忏悔运动,尼尼微王下诏书通告全城,不单百姓,甚至连动物也要加入忏悔的行列。这并不是说动物也会忏悔祷告,而是暗示尼尼微王的悔改之心极其强烈。据说,当时近东地区有着遇到极其悲伤的事时,给动物也穿上麻衣,不给食物的习俗。──《圣经精读本》

 

【拿三8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手中的强暴」:亚述人以强暴闻名(参鸿3:1)。──《串珠圣经注释》

         连牲畜都要参加哀恸,可见其王和全民求告神的心十分迫切。“恶道”、“强暴”:亚述人以凶残暴虐著称。──《启导本圣经注释》

         祷告要�琱薄A求神的怜悯。恶道似乎指一般性的罪恶,手中的强暴似乎是专指社会不公正的事,如欺压别人,漠视人权等的罪恶。这里没有苛责尼尼微对列国的不义,单就他们自身的社会问题,已经够严重了。──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各人回头。如果没有内在品格真诚的改变,外表的宗教礼节是没有什么属灵价值的。

         强暴。参摩3:10──《SDA圣经注释》

         「离开恶行」:是源于以色列人的独特神观,当时一般民族信仰的神无道德要求。──蔡哲民《查经资料》

 

【拿三8 牲畜披上麻布】将牲畜穿上麻布(用山羊毛做的粗糙材质)更进一步解释尼尼微人不了解以色列的神。甚至动物都可能侵犯神,因此也一定要包括在安抚的仪式里面。──《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拿三9或者神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至灭亡,也未可知。”

         「或者」这一口吻,又好似第一章船主所说的。他们都在仰望神的怜悯。神的后悔,决不是意志的,因为祂不能出尔反尔。但是祂后悔,是情绪的,祂的爱不忍那些人灭亡,祂愿意他们悔改。──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或者。约拿不大会向他们保证神的命令有改变的可能性。这一点可以从他因神饶恕尼尼微而生气看出来(拿4:1)。但他知道神仁慈的品性(拿4:2)。──《SDA圣经注释》

         尼尼微人不确定神是否会赦免(可能因为约拿没说)。

         ◎尼尼微人悲伤痛悔的表现不下于希伯来人旧约中牲畜不披麻禁食。──蔡哲民《查经资料》

 

【拿三10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神“后悔”。参看创世记六章6节。──《雷氏研读本》

         「他就后悔 ...... 与他们」:见珥2:13注。尼尼微城的悔改并没有维持多久,若干年后当地居民的罪恶终引至灭亡,见那鸿书。 ──《串珠圣经注释》

         神因尼尼微人的悔改而收回要降的灾祸。但亚述人恶性难改,后来故态复萌(看鸿三14),不到两百年,亡于巴比伦。──《启导本圣经注释》

         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神对这个世界的终极目的不是死亡而是拯救,不是震怒而是爱( 12:47)。即神不喜悦审判人类,而喜悦通过人的忏悔恢复关系。正因为如此神完全取消毁灭尼尼微城的计划。──《圣经精读本》

         「恶」与「灾祸」原文是同一个字。恶会带来祸患,因为罪的本身就是毁灭性的,更何况神必要除去罪恶。这灾祸是罪招致的,也是神要除灭的,这是指审判与刑罚。这是无可避免的灾祸,除非有真实的悔改。这样有关灾祸的豫言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悔改可改变应有的结局,不再是审判与灾祸,而是救赎与安全。──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拿书》

         他们离开恶道。参太12:41

         祂就后悔。神是不会改变的,但环境会发生变化(见耶18:7-10;结33:13-16)。祂降灾的预言往往是有条件的(见结25:1注释)。关于神的后悔,见创6:6注释;撒上15:11。神对人说话是用人的语气。──《SDA圣经注释》

 



跟着我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