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后书 3
彼得后书第三章拾穗
【彼后三1】「亲爱的弟兄啊,我现在写给你们的是第二封信。这两封都是提醒你们,激发你们诚实的心,」
现在一词说明了二封书信可能没隔太久,加上读者显然相同,由此推论作者为同一人乃最合理。提醒似乎再回到一12∼13的手法,耳提面命,不厌其烦;激发也是如此,不过对象是诚实的心,或作纯洁的心。彼得了解重复教导及回忆的重要。心为思想的器官,专司理解,特别是道德上的理解。──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后书》
“激发”的原文diegeiro,有搅动之意。我们很容易因物质世界的诱惑与事务之繁忙,使我们爱主的心冷淡凝固,需要人用爱心来激发扰动,将爱火重新挑旺(参提后一6)。许多时候信徒的心灵会无故消沉、悲观、灰心、懈怠、松弛,便不想在属灵的事上求长进。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因试探而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常常亲近主,与弟兄姊妹有属灵的交通,使我们可以彼此受激发,在灵性上不至孤立无援。
“诚实”原文eilikrine,是真纯的意思,英译本作Pure,有加榖物经过筛净之后,所余下的部份,乃是纯净无杂质的。此字新约仅用过两次,除此处外,另一处是在腓一10亦译作“诚实”。我们的心应当单纯、清洁、诚实、无诡诈,良善而光明、不沾染罪恶;神的话就是要激发我们这样的心,使我们的心,更为纯洁。――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本书为“第二封信”,前信当指教会已读过的《彼得前书》。写信的目的都在“提醒”、“激发”(看一13;犹5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三1~2】我们的记性顶容易忘记神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恩惠。当我们需要时,或许在患难中,我们对神恳箧由恩,甚至许愿,一朝事过境迁,平安的时刻来到,我们对于神的恩典,便淡然忘却。我们不可作一个忘恩的基督徒,乃要细算神在我们身上所成就的大恩,好激发我们爱神的心。──张志新《彼得书信》
表明记载本书的目的,即为了使人纪念使徒们对基督再来的教导。──《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7】当时的假教师对信徒说:自从创造世界以来一直安然无恙地保全到至今,将来也会继续如此,从而否认了将来的末世的审判和主的再来。对此彼得警告信徒如同古时世界因着挪亚洪水受到审判一样,末世也会有审判。那时将受到火的审判,那日一切恶人将受到审判。──《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2】「叫你们纪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传给你们的。」
“纪念”不是记起,也不是记住一时便丢下了,乃是常常想念记住;即或从未忘记,仍需常常思想、怀想、谨记在心,这是基督徒对圣经的话应有的态度。――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圣先知”指旧约的先知,先知和使徒都是传神命令的人。彼得是使徒之一,说话带有使徒的权柄和知识;所教导的信徒生活和生命的道理与方向都来自主基督。──《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三3】「第一要紧的,该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
“随自己私欲出来讥诮说”,是特别指那些对主再来的真理,凭着个人的偏见而批评、讲解。不论他们本身的行为如何,他们是否为自己的行年辩护,但他们这种凭自己的喜好来讲解主再来的预言,结果便产生出各种的错误,并引起毁谤的话柄。――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因为有私欲,所以讥诮。轻看主再来的人,其人在灵性上必定有毛病。―― 倪柝声
所谓讥诮者指的是以轻视的态度看待应当认真对待之事物的人。──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假教师的特征是道德腐败和否认正统教义。讥诮: 是“嘲笑”或“冷嘲热风”之意。无论古时还是现在常有这样的人。──《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三3~4】为何这些叛教者要讥诮?因为他们想继续活在他们的罪中。如果你的生活方式违反了主的话,你要不是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主的话。叛教者选择了后者,因此他们便讥诮审判的教义与主的再来。──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彼后三3∼7】作者要人注意,在末世(主基督降生到祂再来这一段时期),在先知的预言要一一应验的这个时代,有假教师出现,否认基督会再来。这些人说,基督到现在既仍未来,便不会再来。据他们观察所得,自从列祖死了到现在,甚至自从天地创造到现在,大自然如常运作,看不见有神的干预。作者责备他们故意不看事实,难道洪水灭世界(当指全地有人居住之处)不是神的干预吗(创6∼9章)?神用话语立定天地(看创1章);也是靠祂的话语,今天的宇宙得以存留(来一3)。
将来神要用火来消灭这世界和其中不敬虔的人;创造和毁灭的权柄都属神。──《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三4】「“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
假教师之所以怀疑主再来的应许,乃由于他们的观念是属于「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s),对神之「超自然」介入历史不能接受。──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他们否认旧约的预言(但7:13)、主的话语(可8:38)、使徒们的教导(林前15:51;雅5:7)。列祖: 指虽然从主和使徒接受关于主再来的教导,却没有等到就死去的基督徒(罗11:28;15:8;林前10:1)。──《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5】「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神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
“故意忘记”,即故意不去思想神的作为,故意不去留意那些足以证明有一位神的事。
“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这一句英文译作and the earth standing out of the water and in the water,中文新旧库译本译作“有地从水而出,藉水联结”;是则“从水而出”的意思并非是从水而造出地,乃是将水陆分开而成了地的意思,这样就和创世记1章中神将“天下的水”“聚在一处”而造成水陆的记载相合(创一9-10)。
这里的记载应与创世记一1-10的记载对照。按创一1已有了“地”,但那“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被水淹没的。注意,圣经在那里却未说那地是怎样来的,未说明神怎样造了天地。只告诉我们神在那已有而黑暗空虚的地上,造成我们现今居住的世界。――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故意忘记」,不是不知。姑作是说,以自欺欺人啊!―― 倪柝声
本节意指世界和宇宙里的自然律是由神所创造的,神既可创造自然律,当然祂也有权去改变自然律,使祂伟大的作为不受自然律所限制,主从天再次降临便是彰显了神伟大的「抄自然作为」的明证了。──曾立华《在盼望中儆醒》
他们故意忘记: 假教师否认天地由神创造,主张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而且将保全至永远。他们否认万物都在神的掌管之下(西1:17),以及神对这个世界的审判。──《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5,6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是哪个世界?】
答:有一些好讥诮的人说:「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三4),这种没有变动谬妄之论,彼得便加以警告说:「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神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彼后三5,6)。意思是指他们故意不去回想神的大能,轻忽神的奇妙作为。神起初造这世界,是「因为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卅9),照样祂也有全能的命令,许可这世界被水淹没,使这天地用火焚烧,改变世界万物(7,10,12;来一12),是不足为奇的。这里「藉水而成」(彼后三5)一句愿意为「与水并立」,吕振中译作「藉水而结合」,所以全句意思不是大地从水造成,乃是大地与水一同存在的联结。就整个地球而言,水占四分之一,将水陆分开而成了地(创一9,10)。「故此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照彼得的口吻,显然就是指着这最初的世界说的(创一1,2),因为「起初神创造天地」之时(创一1),表示神已经把最初的天地世界都造成了,「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创一2),表示后来因被魔鬼和罪的败坏缘故,而地面变成混乱,被深渊大水完全淹没了(注)。所以此处正是彼得所讲的意思,因为从上下文观之,只有提到最初创造太古当时的世界,以致神命现今存留的天地(彼后三4-7),而并未提到挪亚洪水的事。且那次洪水并不是全世界的毁灭,只不过是对那时的罪人,旅行一次审判的刑罚而已。所以前者所论,指为最初的世界视为正确,而后者就不足置信了。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二题。——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后三5,6彼得提及神创造的工作时,曾三次说到“水”,并且说“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了”,到底这话是指洪水灭世呢,还是指创世纪一章2节圣灵运行在水面的情形呢?】
这也是一处难解的经文。
彼得因为要回答那些讥诮的人,所以提及天地水的创造。那些人讥诮说:“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毫无改变,耶稣既然升了天,那里还会再回来呢?
彼得就回答他们说,万物并非“仍是一样”,乃是有了多次的改变,单就大地而言,就已有了三次改变,将来的改变则甚可怕,被火焚烧。
一、大地从水而出。
二、大地藉水而成。
三、大地被水淹没。
四、大地将被火焚烧。
在创世记一章大地与水有密切关系如下:
①创世记一章并没有提到神何时及如何造“水”,因为在第五节便题到水已经存在。水是由氢气2与氧气1所合成,H2O化合而成为多量的水。这些水盖满地面,而且淹没了地面,因此。
②神吩咐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即在洋海中),使大地露出。这就证明,大地未露出以前,大地是被水全面淹没了,是毫无疑问的。
③中文所说地“藉水而成”一子句原文为“与水并立”,该“成”字原文为SUNIST EME,原意为“共同站立”,“共同存在”“一人站一边”,所以彼得的意义不是大地“藉水而成”,乃是“大地与水一同存在”,地占地球四分之一,水占地球四分之三,这是今日科学家的推算。
可是,彼得继续说下去:“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这句话颇难捉摸。到底彼得是指创世记一章2节圣灵运行在水面以前大地被水淹没呢?还是指日后以洪水淹没世界呢?,解法如下:
a.彼得的口气是指创世记一章2节的情形。因为神创造天地之时(创一1),己经把天地海都造齐了,以后因被魔鬼破坏(创一2),地面混乱,地被大水完全淹没,地上一切“史前生物”也都死去,然后神的灵在水面运行,以后重新恢复大地上秩序,所以彼得的意思不是指挪亚时代的洪水而言,这一节的“当时”二字是与上文连接的。如果是指挪亚时代的洪水,则应用“以后”,不应用“当时”。
b.但是许多解经家认为彼得在这里所说是指挪亚时代的洪水而言。因为彼得是要向那些讥诮的人答辩,表示世界并非“仍是一样”,乃是有改变的,在创造时有改变,将来也有改变,不用水而用火毁灭这个世界。
作者本人认为第一说较合,这是彼得所获得的独有启示,保罗无之。──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后三5~7】彼得的主张是明显的:用祂的话创造了这世界的神,亦能介入祂的世界作祂想作的事!世界是祂的话所造,也因祂的话而存留,祂的话是大有能力的。
神有在任何时间「介入」并完成祂旨意的能力。祂能从天上降下雨或降下火来。「然而我们的神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意旨行事」(诗一百十五3)。──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彼后三6】彼得列举了挪亚洪水时的审判。明确宣告曾经用水审判过世界的神将用火审判这个世界。──《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7】「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但……”──表示以下所讲和上句的意思不同或相反。“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这意思就是,虽然神曾用水淹没了起初的世界,但对于现今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神的审判尚未到,仍然同样是凭着神创造世界时的那些命令而存留,直到结局的日子来到。现今世界能以保持现状,天然界的各种规律能以正常地运行不息,都是因神的命令而保持的。
“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本句指出“不敬虔之人”是必要受审判的。神已经为他定了一个“遭沉沦的日子”(参徒十七31),那日子也就是神要毁灭这世界的日子。使徒要提到这件事的意思是要说明主怎样审判了当时的世界,又必然会审判现今的世界,则主耶稣再来的应许自然是真确的了;因为主耶稣的再来和这世界末了时,不敬虔的人遭沉沦,都是相继发生的事。若主耶稣尚未再次降临,则在主降临以后才来到的世界末日也就不能发生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本节使我们明白:①按照神的应许(创9:11),这个世界不会遭受水的审判;②当恶人遭永罚时,这个世界也受审判而消失;③这个世界也象创造天地时那样,受到借着“话语”应许的火的审判(赛29:6)。在此我们认识到:第一,信徒不应该羡慕或惧怕恶人的亨通(诗73篇);第二,信徒应当将自己的盼望存在永远的事情上(太6:33;林前9:22)。──《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8】「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表示彼得在此所讲的信息,并非那些信徒所不知道,没有人可记住他们还未知道的事,是那些信徒忽略了所已经知道或听到的事。这不可忘记的事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这句话是引自诗九十4,摩西祈祷的时候说:“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加夜间的一更。”但彼得将摩西祷告中所说的话,再加以推广,将反面的意思也表明出来。主不但有千年如一日,亦看一日如千年。表示主在时间方面,不像人类那样受一定时间次序的限制,不论是需要一千年才成功的事,或只需一日便可以成功的事,在祂都是一样的。祂在成就任何事情上并无时间方面的困虽。所以我们不能用我们对于时间的观念来推测神的作为,以为神必须在某一时间限制之内完成某等事件,否则便会太迟或无法完成祂的旨意。我们并没有神的能力,更不能用时间限制神的作为。――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主看一日如千年,」我们常重视『年』的意义而忽视『日』的价值。许多人在新年立新志,抱着极大的希望;其实历史上重大的纪念日,很少是在一月一日的。每一日都可以是我们的新年,每一日都可以视为元旦。用不到把希望寄在远处,而把眼前的光阴,任其消逝。神的恩典每早晨是新的(哀三22~23),只要我们能每日把握神的恩典。神要我们重视与珍惜『每日』的价值,与『现在』的机会。惟有今日的机会才是真的;成功不是等待将来,乃是始于今日。『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亚四10)?―桑安柱《银网集》
「主看…千年如一日。」在人看来,千年是一个很长的日子,但时间对于神可以说不发生甚么关系的。这好比穷人用一毫子坐电车都舍不得,但万万富翁买一张飞机票去英国都不在乎。―─桑安柱《银网集》
千年如一日。」祂不像我们会受到时间的限制,祂亦不以人的标准来估量它。神在时间之中彰显祂的作为,但祂并不受制于时间。──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一日如千年」表示时间宝贵(诗九十12),也表示神恳切等待世人回头;「千年如一日」表示光阴容易过去,也表示神的信实和忍耐,永不改变。──张志新《彼得书信》
此语出自《诗篇》九十4;神看时间与人不同,因祂超越时空。从永��来看,千年短如一天,而一天也长似千年。人以为神耽延,其实是神宽容,予人悔改机会(9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神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因此对时间的感觉也与人不同(出三14;诗90:4)。生活在有限的时空之下的人,怀疑神(约20:24,25),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判断神,简直是无稽之谈。──《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8~13】在前面论述了主再来的必然性,在这里彼得明确答复因主的再来迟延而感到不安的信徒。同时讲述了再来时要发生的景象,以及信徒当持有的生活态度(帖前5:23;提前6:14)。主的再来迟延的原因是神的爱,即为了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得救的机会。在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神赋予人类的时间是:①神恩典的礼物;②不信主之人悔改并归向主的机会;③为他人事奉的机会;④生命成长,成熟的机会。──《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9】「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这句话显然不是对基督徒说的。但注意:“乃是宽容你们”的“你们”,却当是指受书人──信徒,而不是指未信的人,因使徒在书信的开端已经说明:“写信给那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这样,难道信徒还未确定是否得救,未知会否沉沦吗?不然彼得把这两句话“乃是宽容你们”和“不愿一人沉沦……”──合在一起说,便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说出神对罪人的心意是愿意每一个人都能悔改,不愿一人沉沦,所以基督徒应当体会主的心,趁主未来之前,尽量引领沉沦在罪中的人悔改归向神寸;另一方面也说出,神不但宽容罪人,让他们仍有机会悔改,其实更是宽容基督徒,使他们仍有可以引领罪人悔改的机会,不至空手见主。
所以本节的主要用意,是以信徒为对象;使徒警告信徒不可怪责主耽延未来,而以为主的应许不可信,其实乃是主宽容他们自己,仍给他们事奉主,为主尽忠的机会。信徒应当赶快趁主耽延的时机,洁净自己,热心救人,以免辜负了主“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的心意。――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神的「延迟」是表示祂对这个世界有计划,并且祂正在施行祂的计划。
「你们」与「我们」不同。「我们」的意思是全人类;「你们」是指彼得的读者就是神所拣选的(彼前一2;彼后一10)。
「悔改」就是「心思意念的改变」,而非「后悔」,后悔的意思是「我为自己的过错感到难过」,也不是「自责」,自责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消极无望的态度,使人陷入绝望的情绪中。
「都悔改」在英文是to come to repentance,其中come这个字有「让出地方给…」的意思。失丧的罪人需要挪去心中的骄傲,并让出位子给「悔改」,且谦卑地接受神的话。──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圣经从三方面看神的旨意:1,依祂至高无上的主权所定的绝对旨意(赛四十六9∼11;但四17 ,35;来二4;启十七17)。2,祂所定的道德法则,也就是道德律(参罗三20注;可三35;弗六6;来十三21)。3,神由爱而生的意愿和感情(结三十三11;太二十三37;彼后三9)。神的绝对的旨意一定彻底完成。祂包含在道德律中的旨意,需要人的顺从来实现。祂心中的意愿和感情只实现到祂绝对旨意容许的程度,譬如说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但事实上会有很多的人不能得救(启二十一8)。──《启导本圣经注释》
乃愿人人都悔改: 表明了主的再来迟延的理由。只有蒙拣选的人都悔改,并归到神面前时,神才会审判世界(太24:14;启7:3)。在此我们领悟到:①神的计划决不会落空;②神绝不放弃对百姓的信实(约壹1:9),③现在正是事奉神的时候。──《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0】「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注意“日子”二字,而不应注重“贼”字,彼得讲这比喻的重点是取意于时间方面的难以预料。“贼”的来临,不论在甚么时侯,总是选择最难被人料知的时间,以便使人难以防备。照样,主耶稣再来的日子,也是人所无法逆料或豫算得来的。
关于这一点,主自己在世时已讲得十分明白。祂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二十四36)。所以任何人,用任何方法去计算主来的“日子”或“时辰”,都必然是错误的,不论人们宣称如何得着超然的灵感与启示,但它们若与圣经的明文相冲突的,就显明是错误的。
“那日”是指世界的末日,因下文所说的是关乎世界的最后结局的事;所以这“那日”与10节首句的“主的日子”不同。“主的日子”是指主耶稣的第二次降临,这就从“要像贼来到一样”(对照太二十四43)便可以肯定。但本节中的“那日”却是指旧天地的最后毁灭,因为下文明明的说都要被烈火销化(参启二十15;二十一1)。
“天必大有响声”,这句话似乎表示那使这世界上一切“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的,可能是由于一种猛烈的爆炸而引起的焚烧。“大有响声”暗示那种爆炸是属于类似现今核子弹爆炸而引起的威力,或更甚于现今人类所有最具威力的武器的某种天然的爆炸,也可能是直接出于神超然的能力所发出的毁灭力量,正如神毁灭了所多玛,蛾摩拉那样。――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主的日子”指基督再来(徒二20;林前五5;帖前五2,4;帖后二2)。旧约时代称作“耶和华的日子”(珥一15)。我们对主再来的时刻所知有限,只知道:1,主必再来,来的时间只有神知道(太二十四36)。2,主来临时很突然,“要象贼来到一样”不能预料(帖前五1∼3)。3,是神审判世界的时候(徒十七31)。
《但以理书》和《启示录》都有关于将来的描述。用有限的人的语文来描绘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将来的情景,所能传达的只是那种空前惊心动魄的景象。作者说到“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是说地球以外太空中的诸天体会在一阵巨响中消失(12节)。“有形质的”可能指太空星宿,更可能指现代科学所分析出的宇宙基本物质,例如氢、氧、钾、钠等所构成的各种实体。作者说,这一切和地球及地上之物都要被火烧尽(参3∼7节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主的再来没有预告会突然到来,因此彼得说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太24:43,44)。在此我们认识到:①信徒应在神和人面前正直(利19:11;弗4:14);②即使是细微的行为,都要倾注关心(林后11:2)。──《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0天有大响声废去,有形质的被烈火销化情形如何?】
答:那日天必有大响声废去——那日意指世界的末日来到,「有大响声」其原文()意指訇然With a Loud Noise,原意乃为矢箭射出时呼呼之声,或如飒飒吹过的风声,在新约圣经只有此处用过一次。乃指熊熊烈火焚烧的声音,犹如天像书卷起来的响声(赛卅四4)。这种大响声,显然类似现今核子爆炸,隆隆巨响,震动天地那样强大的威力,甚至直接出于神的超然毁灭力量,使天势震动,天地废去而灭没了(太廿四29,35,五18;来11,12;诗一O二26),万分可怕。
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这有形质的,原文为(),有原质,地上五行之意。英文译作Elements,即原质、原素,此字原有巴比伦传说神道之事而引用者,如风、雨、日、月、星、辰五行等,均谓各有其神灵。当时希腊哲学家威信世界一切物质,是由水、火、风、土四种原素组合而成,即所表示有形质的;但大多数认为这有形质的,乃指日、月、星而言。总之,彼得的预言,将来的世界天地万物都要废去,豆芽烧尽,都要被烈火熔化,这种烈火是出于地上的爆炸焚烧,或是借着别的天体星球相撞而来,人是无法预测的。不过照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有一种星名nova的,忽然出现,光芒四射,照耀辉煌,然后因受一种已经变冷的死星冲击,就渐渐衰弱而消灭,这地球就是一种死星,是曾一度由太阳中所抛出来的火球残余。当神所预定的计划来到时,这大地或借着内在的爆炸,或是借着与别的星球相撞,就会再一次变成闪烁发光的火球,一切归于毁灭。但信徒必得拯救,只有等候主的再来,盼望新天新地的出现,则可以永远安居在其中了(三10-13;参赛六十五17,六十六22;启廿一1)。——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后三10~11】「天必大有响声」,这句话似乎表示那使这世界上一切「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的,可能是由于一种猛烈的爆炸而引起的焚烧。「大有响声」暗示那种爆炸是属于类似现今核子弹爆炸而引起的威力,或更甚于现今人类所有最具威力的武器的某种天然的爆炸,也可能是直接出于神超然的能力所发出的毁灭力量,正如神毁灭了所多玛,蛾摩拉那样。――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彼后三11】「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
“这一切既都……你们为人该……”,使徒指明这世界的最后结局,将必毁灭而归于无有;其目的却不是要引起信徒的悲观的人生观,乃是鼓励他们;既知道这物质的世界的虚空和最终结局,就当热心地为那永存的灵界的事物,积极进取,行事为人竭力追求圣洁和敬虔,以求在永世之中有真实的“财富”和荣耀。所以基督徒的轻看世界,绝不是一种消极的道理,乃是以轻看世界的精神,努力从事于那些可以存留到永世的事物;这就是基督徒的世界观。――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为人」这个字的字面意思是「外来的,来自这个世界,外国的」。因为我们已「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一4),所以我们必须活得与这世上的人不同。对他们来说,我们的行为应该像是一个「外国人」,因为这世界非我家!
我们的行为应该有圣洁和敬虔的特色。「圣洁」这个字的意思是「分别、隔离」。基督徒从周遭不敬虔的世界中被呼召出来,并且单单为了神被分别出来。「敬虔」可以被译作「虔诚」,它在描写一个生活致力于讨神喜悦的人。──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彼后三11~12】『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仰望并促进神的日子来到』(原文)。
圣洁是合于神的性情,敬虔是像神的样子。我们的为人生活,一切都必须合于神的性情,像神的样子,有神的成分,彰显神的形像。如果我们这样圣洁敬虔的追求天国,我们不只在将来能得进天国,并且在今天还能促进天国。
【彼后三11∼13】“新天新地”是旧约先知所盼望的理想未来世界,是人类从未见过的美丽天地。即令现代社会组织荡然无存,即使人类已有的一切进步与文明因人的失败与愚昧,在自寻灭亡中 消失,人类仍有光明灿烂前途,因为神会介入历史中。人类若能尽快在神宽容的时刻积极回头悔悟,做到圣洁、敬虔、实现神所定旨意,主的日子也会加速来临。──《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后三12】「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这“神的日子”似乎是指世界被火焚烧之后,一个新的天地将要开始的那日子(启二十一1)。在那新天新地中,神要亲自与人同住,并将一切更新(启二十一3-5)。
“那日天被火烧……”,原文的“天”ouranoi是多数式的。这样所谓“天”的意思不是单指地球上的人所见的“天”,乃是指全宇宙,或包括若干星球。这样,将来更新的天地,并非仅限于地球,也可能是整个宇宙的更新。基督徒应当切切仰望神的日子的来临。认识这世界的虚生和短暂,就是我们爱慕、等候、切望属天的祝福和进步的力量和理由了。反之,信徒既已知道这世界的虚空和只是暂时的存在,而仍贪图这至暂至轻的快乐,忽略了天上的福气,便是无知而愚顽的人了。
“有形质的”,原文stoixeia英文译作elements,即“元素”或“原质”;有人以为这可能是暗指原子弹。但按全句的意思,这里不是说这“有形质的”要怎样去毁灭别的,乃是说它将要如何被毁灭。是有形质的都要被镕化,却不是有形质去使别的物质镕化。无论如何,这说明了将有一种彻底的毁灭,会临到这世界;其毁灭之程度,甚至最小的单位也不存在。――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可译作『催促神的日子来到』。―─牛述光
『仰望并促进神的日子来到』(原文)。彼得在这里所说『促进神的日子来到』,就是促进神的国,也就是天国来到。天国的来到,是需要人在地上与神合作,为天国争战的。
「仰望」的意思是「殷切期待、等候」。「切切仰望」可译为「寻找并急切催促神日子的来到」(looking for and hastening the coming of the day of God)。
在服事中有两个极端是我们必须躲避的。一个是将我们「闭锁」在神全能的计划内,并认为我们无论作甚么都不会造成任何改变或影响。另一个极端是认为如果我们不作,神就无法成就任何事!神所预定的一切旨意绝不可成为我们懒惰的借口,我们的计划和行动也绝不可企图取代它们的地位。──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 这是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生活(太6:33),而不是沉迷于世俗价值的生活(约壹二15,16),不随从世俗潮流的生活,这是对信徒生活的要求(提后三6)。──《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3】「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
这应许在旧约先知书中曾提及。“看哪,我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被纪念,也不再追想。”“耶和华说: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样在我面前长存,你们的后裔和你们的名字,也必照样长存”(赛六十五17;六十六22)。
按启二十一1在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这旧天地就要过去,另有新天新地将要出现。在新天新地中一切都是“义”的,没有罪恶和痛苦的存在。那时,神的应许便完全实现了。
新天新地之“天”原文是多数式,即“诸天”之意。本节“我们照祂的应许”与第4节“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成强烈的对比。不接受基督为救主的人,无法“照主的应许”逃避最后的审判,也没有进入新天新地的盼望;但基督徒既是相信且以主的应许为根据的人,就当“照祂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的来临。使那可怕的世界末日不是成为我们的末日和灾祸,乃是照着主所应许的盼望真正实现。让我们不听人的话,乃是照主的应许等候主的降临罢。
“有义居在其中”,这“义”一方面可以指神的义,或一切承受了神的义的人(腓三9),亦直接指耶稣基督本身,因基督就是“那义者”(徒七52;约壹二1;三7)。新天新地的最大特点是有基督住在其中,成为新天新地的中心(参启二十一22-27)。――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有义居在其中」,这「义」一方面可以指神的义,一方面亦指耶稣基督本身,因基督就是「那义者」(约壹三7)。──张志新《彼得书信》
有义居在其中: 新天新地指惟存在义的地方(赛65:17;66:22)。与此相关,关于天国请参照<可1:15,神国的概念>。──《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3新天新地与义居在其中是指什么?】
答:关于新天新地,按上文记述的情形(彼后三10-12),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如下:
①是认为旧天地的革新,因为罪的影响,地球已经败坏,而空中被魔鬼占领也败坏了(弗二2,六12),在主降临以前,这天地必为彼得所预言的,要经那惊人的烈火所焚烧,使之炼净而更新(参玛三2,四1),成为焕然一新的天地,有义居在其中。这义可指为神的义,或一切因信称义而承受之义的人(罗五1,19;腓三9)。义者是以基督为这新天新地作中心,与祂安居其中,直到永远(参约壹三7;启廿一1,22-27,廿二5)。
②是认为另有一个新天新地,由于旧的天地因被罪所破坏,已受咒诅被火销灭,但神已预备另一新天新地,使地上一切得救的居民,包括千禧年的一切所有的人,和已改变成灵体的历代信徒,都迁徙至新天新地去居住。这新天地之观念,非现在新约使徒彼得和约翰所独见(启廿一1-5),早在旧约的先知以赛亚也曾提过了(赛六五17,六六22)。不过论到在地上的居民,他们先怎样经过逃避烈火,而迁至新天新地里,圣经未有启示,这是令人百思而不解的事。——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后三13 “新天新地”是旧天地经过烈火改变而变成新天地呢?抑在另外一宇宙中的新天地呢?】
“新天新地”这种观念与预言,在以赛亚书与启示录均曾记载。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节及六十六章22节所说的是,神要“造新天新地”,而且也提到有人死亡(六五20)。因为有人猜想以赛亚先知所预言的是改造新天新地,可能是指千禧年而言。
启示录廿一章1节所提及的新天新地是没有海的,而且宣布“不再有死亡”(4节)。似乎约翰比以赛亚先知看得清楚得多。
至于彼得所说的新天新地,是怎样的一个新天新地呢?解经家有两派不同意见:
一、是旧天地的革新。因为罪的影响,地球已经败坏,而空中因为被魔鬼所占领(弗二2),所以空中、亦即一般人所说的天,也被败坏了。神有一天要用火焚烧地和天,使之洁净,正如玛拉基书所预言的,主降临以前,要像“炼金之人的火”(2节);又说“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四1)。毫无疑惑地,主耶稣降临以前,天与地必如彼得所预言的,经那惊人的烈火所炼净。然后,天地焕然一新,使以后在其中居住的“一切义人”安居乐业。
可是,在天与地被烈火焚烧之时,在地上居住的人们,要事先徙置到那里去逃避火灾呢?这一说法无法解答。
二、是另一新天新地。旧的天地因被罪所破坏,已成为可咒诅的,所以要被火所毁灭,但神早已预备另一天地、即新天新地,使地上一切居民包括千禧年中的一切长寿之人和己改变成为灵体的历代基督徒,都迁徙到那新天新地去居住。
这新天新地的情形,相信亦即约翰在拔摩海岛异象中所看见的一样(启廿一1-5)。
我们根据天文学家所发现的有关宇宙的事实,便可推测彼得所预言的新天新地是在另一个宇宙,而不是我们这个旧宇宙中。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不只一个,乃是一群的。所以有“宇宙群”之称。宇宙群是分三类的:一是死去的“老宇宙”,一是现在我们所住的“今宇宙”,另一是未来的“新宇宙”。天文学家在这个宇宙中用望远镜向天四边观察,发现许多星群,不是一颗一颗的星,乃是离开地球非常遥远的“星云”,星粒之多,多如一朵云彩,因此称之为“星云”(NEBULA and GALAXY)。在天空的星云非常多,但其实都是另一个宇宙,每一个星云就是另一个宇宙。这些宇宙有已死去的,如“马头星云”是很惹人注目的。因为该星云是黑漆一团的,在猎户星座(ORION),形状像马头。其实该马头星云的宇宙已经死去,其中所有的星均已无光。
再观察天空,有许多星云是很规则的,我们太阳系所在的“今宇宙”好像“仙女星座”(ANDROMEDA)的一个“煎蛋形星云”一样,中间像蛋黄,四边像蛋白,已经煎好待人享用。太阳系好像在稀薄的星云之一端。
不过,这些宇宙可能在未来惊人烈火中都要死去,像马头星云的命运一样。
但是,天上还有许多“未来新宇宙”,这些宇宙的形像是千奇百怪的,根据天文学家的推论,它们都在“发展”中,或说“膨胀”中,似乎还没有成形。其中以“室女星座”(VIRGO)的螺旋形星云最值得研究,很显然地,这星云是在“运动”中,好像一切的星都要远离星云的中心向外抛出去,而且分为两个方向向外面抛出去。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新宇宙未经罪恶玷污,适宜义人居住,可能新天新地就是指这些新宇宙而言。
不要忘记,天文学有一观星原则。比方说:上述的仙女星座中的煎蛋形星云的光是二百二十万年前的光,现在才达到地球人的眼前,事实上,二百二十万年后的今日,该煎蛋形的星云老早已改变了形状。“滚了蛋”了。
所以,现在天文学家观察所得的“未来宇宙”的形状,乃是多少万年前的形状,相信现在已经成形,准备迎接所有义人,你我也有份,安居其中了。──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后三14】「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
“……你们既盼望这些事”──“盼望”这字的原文是prosdokontes,其字根prosdoko有等候及寻求的意思。在新约圣经中共享过十三次,有许多次都是译作“等候”(太十一3;路一21;七19,20;八40;徒十24),有两次译作“想不到”(参太二十四50;路二46),另有两次译作“指望”(路三15;徒三5),又有一次译作“悬望”(徒二十七33),“想”(徒二十八6)及一次译作“盼望”。所以,所谓“盼望这些事”就是等候,想望,寻求这些事的意思。信徒既然盼望等候上文所说有关主的再来,并照主的应许住在新天新地……这一切的事。这样,我们应当有怎样的行事生活,与我们心中的盼望相配合?应当“殷勤”。这是本书第三次提及殷勤。第1章有两次,即第5节及第10节,一这是本书莒欢用的字。
“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本句说明所当殷勤的是甚么事,就是追求在灵性生命上长进圣洁,有完美之见证,不给人有毁谤的把柄,在生活行为上不留污点,使主的名受辱,这样就可以坦然无惧地安然见主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 新天新地里没有罪,因此属于那地的人当具备与那地的属性相称的道德纯洁(二13;林后11:2;帖前二12)。在此我们认识到①信徒应将圣洁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腓三12);②努力追求圣洁生活,必得到更大的奖赏(林前三13;9:17;约贰1:8)。──《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4~18】彼得讲述将进入新天新地的人,应具备的生活态度,同时劝勉圣徒在信仰上要站立得稳(太24:13;启21:1)。然后教导信徒排斥假教师的教导。──《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5】「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
本句中的“得救”是名词,“长久忍耐”是指上文主耶稣对这罪恶世界的容忍,并未立即降临且立即拖行审判而说。使徒的意思是:我们不可因为主还未照祂的应许再来,而怀疑主应许的真确。反倒要以主这样的“长久忍耐”宽容这邪恶的世代,仍然留给他们有悔改的机会,看为是一种“拯救”;因为主的迟延忍耐,乃是世人可以得救的根本原因,否则,世人早应灭亡了。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彗,写了信给你们。”彼得称保罗为所亲爱的兄弟,显示他与保罗之间并无任何成见。证明他尊重保罗从神所得的启示,认为保罗所写的书信,乃是照神所赐给他的智慧而写的;换言之,是由神的灵所默示的。所以使徒彼得在这里的话证明了保罗的书信具有圣经的权威。――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神若不宽容,世界早已毁灭;因为祂的宽容,我们才有了得救的盼望。讥诮神的人必须明白,世界之有今天而未遭毁灭,正是神干预(祂的笑容)的结果;世界的存亡都在祂的掌握中。
本节提到保罗,称他为“亲爱的兄弟”,且极其赞扬,再次证明《使徒行传》及保罗书信中所透露的二人间在主里的亲密情谊,确极深厚;同时肯定了保罗使徒的地位和他所写书信的权威。“写了信给你们”:不是说保罗特别给他们写过信,而是指保罗所写致各教会的书信,此时已在各地传阅,本书受信人当已读过;也有人说,此处所指为《罗马书》的抄本,因该函曾分送各地教会(参罗十六4)。──《启导本圣经注释》
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 主的再来之所以迟延,是因为神的慈爱,要救更多的人(林前1:7-9节)。保罗……写了信: 如同彼得教导关于主的再来,保罗也曾教导关于主的再来(帖前1:20;4:13-17;帖后1:10;二8)亲爱的兄弟: 彼得如此称呼曾在公共场合当面斥责自己的保罗(加二10-14),表现出宽容的好榜样(彼前二18)。这种宽容无疑是初期教会合而为一。──《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5-16保罗一切的信上,都是讲论这事所指何信何事?】
答:彼得在此提到「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彼后三15下)——这里很能肯定,究竟是指保罗一封书信,但很可能是指罗马书,并说「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彼后三16上)——按这一切的信,意系指保罗所有的书信而言,但当彼得写完后书时,保罗尚未写完他的全部书信,如较本书为迟的提摩太前后及提多书,这些教牧书信等是。故这一切的书信,乃指保罗自己已写成的一些书信,「也都讲论这些事」——大概是指前文所述关于基督再来的事(参罗八23,24;林前四5,十五51-54;林后四16-18,五10,弗四30;腓三20,21;西三4,24;帖前四16,17;帖后一7-10)。保罗所写的信中讲论,乃是出于神所赐的智慧,得到灵感的力量而成的。此为彼得在本节所启示的重点,以及指出保罗书信价值之所在。——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彼后三16】「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
这里的“这事”大概是指上文所论有关主再来的事;保罗所写的书信,虽然不是每封信都是专门讲论主的再来,但毫无疑问的,他的书信中是常常提到主的再来的(例如罗八23-24;林前三10-16;四1-5;十五51-54;林后四14-18;五10;弗四30;腓三20-21;西三4,24-25;提前六14-16;提后四6-8;多二11-13……),而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更是完全以基督的再来为中心信息的。所以在保罗的书信中,只有腓利门书未明提将来的审判及主再来的事,但其中的教训实亦包含信徒准备迎见基督的精神了。所以彼得说:“他一切的信上也都讲论这事”。――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圣经不可『强解』,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不可装明白。―─牛述光
『强解』就是解得不自然,解得勉强。
「强解」希腊字的意思为「在架子上强加扭曲、歪曲、曲解。」大多数的异端都曲解了圣经某些基本的教义。假教师断章取义,歪曲圣经,制造与神的话相反的教训。「沉沦」可被解为「可恨的、有害的、灭亡的、毁灭的」,它的意思是拒绝永生,结果就是永死。──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讲论这事”中的“这事”可能是11∼14节所说的有关圣洁敬虔生活的教训,也可能指劝勉信徒在末世时应儆醒(10节所写的与《帖前》五2几乎一样);也可以是有关保持教会圣洁的教训。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和《歌罗西书》中都有论及。
作者提到“他一切的信”,可见彼得已看过保罗的一些书信。作者又把保罗的书信与“别的经书”(旧约的经卷)并提,承认保罗书信已是神所默示的经典,具有权威(看一21;提后三16)。
“无学问…的人”是指没有在福音真道上受教训,缺乏真理基础的人,这种人很容易误解圣经,强不知以为知(参罗三8;六1,15)。──《启导本圣经注释》
他一切的信上: 彼得着写本书时,大多数保罗书信已记录完毕,正在教会中传阅。比起其他的圣经作者,保罗讲述了很多深奥的真理,因此一些圣徒有时误解保罗书信,关于末世的讲论,比较难解的部分是帖前5:2-6;帖后二1-12等。别的经书一样: 指旧约圣经。从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初期教会,当时保罗的书信已经与旧约圣经一样,被认定为正典(提后三16)。强解: 指象尼哥拉党一样(启二6),为了使自己错谬的思想正当化,曲解圣经的行为。这样的人在教义上是错误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上的堕落,终究会灭亡(彼后二1-3)。──《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7】「亲爱的弟兄阿,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就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
本节提醒信徒应防备这等人,以免受他们的影响。主耶稣在世上时,也常预先将可能发生的事指示门徒。――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防备」的意思是「不断地戒备」。徒有知识并不足以保护。他们必须留心;必须警戒。那些有圣经知识的人很容易变得过度自信,因而忘记了这警告。
真信徒会「被恶人的错误诱惑」(意译)。彼得警告我们不要损坏了那道必须立于真信徒和假教师之间的分隔墙。真理与错谬之间不可能有共享,假教师是活在「错谬中」(彼后二18),而真信徒是活在真理的范畴中(约贰1~2)。
「恶人」这个字的意思是「不法之人」。真基督徒不可能从恩典中堕落而迷失,但是他们却会在自以为是的「坚固」中堕落。基督徒的坚固来自于对神话语的信心、对神话语的知识,以及将神话语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的能力。──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作者再度提醒信徒,既知道假先知与假师傅已出现(看2章),便应加倍防备,以免堕落(参犹24节;彼前五10)。──《启导本圣经注释》
不同于前节的“无知的人”,是正确领悟福音真理的信徒。由于他们在福音真理上站立得稳,不管假教师怎样迷惑他们,仍然信守真理。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只有拥有真理的人,才能不被非真理所迷惑。──《圣经精读本注解》
【彼后三18】「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
“恩典”是我们认识神并在生命上长大所必需的。
“知识”指对真理和对神的认识方面。属灵的经历和真理的知识应当并行前进,然后才能住真道上坚固。真理的知识要有属灵的经历才有价值,而不至于变成一种属“头脑”的理论;属灵的经历亦需要真理的知识,才能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中,不至受情绪的影响或人的情感所表现的各种现象所支配,以致走出神旨意之外。
“从今直到永远”,这是“荣耀归给祂”的一个不变的“定律”,从今直到永远之中,并无任何的间隔,可以让荣耀归给别的人。“荣耀”应当不断地归给祂,没有任何理由会因人属肉体的侵占而间断,祂是唯一可以不断承受荣耀而不会骄傲的一位。从今直到永远地将荣耀给祂,是我们等候祂的再临应有的态度。――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有长进。」
这是全圣经惟一说长进的地方。这里不是说长进到恩典里去,乃是在恩典里长进。你不能长进到恩典里去,你必须在恩典里长进。恩典就是说,神替我作。我们在恩典里长进,就是说,我需要神替我作更多的工。真理(知识)是指明我们的缺乏,恩典是供给我们缺乏。真理是指明我们在那里缺了,恩典是补上我们的缺处。―─倪柝声《得胜的生命》
我们必须「在恩典中」长进。这与基督徒的特性有官。在恩典中成长通常是指经历试炼或苦难。我们从未真正经历到神的恩典,直到我们自己山穷水尽之时…。在「恩典学校」中所学到的都是代价昂贵的功课,但却是值得的。在恩典中成长的意思是变得更像主耶稣,我们从祂领受了我们所需的一切恩典(约一16)。
「在知识中」长进必「在恩典中」长进容易的多!我们对圣经的认识都远超过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带恩典的知识是可怕的陷阱,而没有知识徒有恩典却可能非常肤浅。一旦,我们将恩典和知识相结合,我们便有了坚固个人和建立教会的奇妙工具。
我们藉神的话愈认识基督,就愈在恩典中长进;我们愈在恩典中长进,就愈明白神的话。这需要殷勤、需要操练和列出优先次序。没有一个人会自动变得在属灵上长进又坚固,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奉献和长进。
属灵成长的结果是甚么?荣耀神!「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当我们使自己远离罪和错谬时便荣耀了耶稣基督;当我们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时便荣耀了耶稣基督,因为那时我们便变得更像祂了(罗八29)。──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在“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多得到神喜爱的心(参路二52),灵性日益长大,做个成长的基督徒。作者重申本书开头所说的话(一2∼3及注),认识神是信徒的荣耀、倚靠和力量,只有祂能赐给我们真生命,在祂的国度中作新子民。──《启导本圣经注释》
为了履行前节的命令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弗4:13,14)。──《圣经精读本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