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24
诗篇第二十四篇拾穗
【诗二十四篇题注】『大卫的诗。』
大卫以赞美全地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神来开始这首诗(1,2节),然后指示将要敬拜神的人(3~6节),而最后以颂扬荣耀之王的圣歌来结束(7~10节)。大卫可能是在运送约柜返回耶路撒冷时(撒下六),或在事件的周年纪念里写成这首诗篇。――《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进殿诗,或为赞美大卫当日迎约柜入圣所之事而作(看撒下六12~19),可能用在志念此事的节日礼仪中。诗中有“众城门哪”(7,9节)一语,说明圣殿仍在,故应为所罗门王或略后时代的作品。
本诗先述说神的创造大能,指出荣耀君王的身分(1~2节),然后描写进圣所者须具条件,也就是荣耀君王的资格(3~6节)。7至10节为进殿的人与守门人的对唱。荣耀的王战胜敌人,凯旋进城,守门人询问谁是荣耀王;进殿者回应,荣耀王就是耶和华神。――《启导本诗篇注释》
保罗曾引用本节来说明食物和人的关系(林前十26)。――《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礼仪诗,是朝圣者进入圣殿时所诵唱的。――《串珠圣经注释》
本篇可能是大卫把约柜运入耶路撒冷时所唱的诗歌(撒下六12~15),也预表那位将在荣耀中显现的「牧长」基督(彼前五4)。──《圣经综合解读》
◎传统上认为这是大卫把约柜运入耶路撒冷时唱的诗歌撒下 6。──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序言——本诗是纪念耶路撒冷立为国都的赞美诗之一(见诗30;101;132:1~9)。其背景似乎是撒下6章和代上15章的事件。大卫夺取耶布斯人的堡垒锡安(撒下5:6~10)以后,决定把暂时停放在基列耶琳俄别以东家的约柜,搬到他在耶路撒冷所预备的帐篷里。于是他安排了一个典礼,吟唱本诗就是这个典礼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大卫就是为了这个仪式而写了这首诗。但这并没有明说。当天国欢迎大卫的真子孙基督回到天上的耶路撒冷时,有两群天使合唱本诗第7~10节的歌词。
本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原来无疑是队伍在耶路撒冷城的山脚下准备登山时吟唱的(第1~6节);第二部分是在城门口准备隆重进城时唱的(第7~10节)。第一部分的两段可能由两个诗班吟唱;第二部分的召唤,提问和回答,可能是由两个唱班采取启应吟唱的方式。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第二部分激动人心的合唱《众城门哪,要抬起头》,就是采用7~10节的歌词,充分诠释了本诗启应轮唱的特色。
这首构思巧妙的诗歌,被视为《旧约》对耶稣话语的诠释:“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天国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圣洁。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进入天上的耶路撒冷。公义是进入天门的资格(见诗118:19,20)。
按照传统,本诗是每周的第一天圣殿早晨崇拜时吟唱的。七十士译本该诗的题记是:“大卫的诗,为每周的第一天”。在现代犹太会堂安息日早晨和下午的礼拜中,妥拉送回约柜以前要宣读本诗。──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1】「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
神拥有一切,因为一切都是祂所创造的。“和其中所充满的”。其中(这地)所包含的一切。――《诗篇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的荣耀充满万有。大卫将约柜从基列耶琳护送到锡安城时,配乐吟颂这首诗歌(代上13:8)。68、132篇也是为此作的诗。“升天节”朗诵此诗,其他赞美基督升天的诗歌也常提到此诗。诗人藉这首诗:①歌唱造物之神(1,2节);②规定崇拜者当有的态度(3~6节);③赞美荣耀之君(7~10节)。――《圣经精读本》
将神刻画为众城的设立者及奠基者。藉充满生命的地(1a节)与住满居民的世界(1b节)等熟悉事物,亲切形像地描绘创造并经营世界的神之护理。――《圣经精读本》
不管人是否已经认识神,他们「都属耶和华」(1节)。因为神「创造诸世界」,又「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一2~3),所以我们现在就应当寻求亲近祂(3~6节)、打开城门欢迎祂(7~10节)。保罗曾引用第1节(林前十26),宣告所有的食物都属于神。──《圣经综合解读》
神对地球和上面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居民都拥有主权,因为祂是全地的创造者和主宰。这个理念消除了犹太人或外邦人的任何优越感。本节是同义平行的范例,后半节与前半节对称,重复和扩展了前半节的理念。──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1~2】朝圣者赞美造物主:创造了万物,配受一切赞美。――《串珠圣经注释》
第1节与第2节的头一个希伯来文,也就是强调语,分别为耶和华的,与衪,这成了本诗的特色。祂,这位诗中之城的建立者与坚定者,也是创造者与维护者(2节),全地的一切都属于祂:丰肥的大地(1a节),住满人民的大地(1b节),稳固的大地(2节)。充满\cs8(九十八7译为「所充满的」)令人联想到它的财富与肥沃,这里指出,这些不是属于人,让人挥霍的,基本上乃是属于神的,为要令祂满足,发扬祂的荣耀(参赛六3,同样的希伯来文表达法)。这种对大地的看法,不会使它更贫瘠,反倒使它更丰富:参哥林多前书三21b、23节,以及十25、26(引用本节)、31节。诗篇中常宣称,充满人的大地(1b节)是属于神的,祂是创造者(2节)、君王与审判者(如:诗九7、8)。新约则作更进一步的声明(约三16、17)。──《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两节用简短的文字陈述「神就是造物者」,「创造并拥有这个世界」。这两节也成为整首诗的「动机」,因为神是造物者,所以我们要竭尽所能去亲近祂,并且祂要进入城市时,城门当然都必须打开欢迎。
【诗二十四2】「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
神是全世界的主,因祂创造全地(看创一1~10)。――《启导本诗篇注释》
把地建立在海上: 诗意是表达地从水而出。在旧约,愤怒的浪涛象征混沌(创1:2)、汹涌(46:3)。神“把地建立在海上”,表达神的全能。――《圣经精读本》
在……上可以译为「超于……之上」,如八1,但此诗的意象是坚实的大地从水而出,借用创世记一9、10的描绘;参彼得后书三5。RSV译为众川流(和合:大水),而不像一些旧译本作「洪水」,或NEB的「下面之水」,这是正确的。对旧约而言,「汹涌大海的白沫」似乎总是这幅景象的中心,使人从深海联想到空虚混沌(创一2)、威胁逼迫(诗四十六5)、纷扰不安(赛五十七20)。但是(与异教的信仰相反)「海也属祂」,就像「旱地」属祂一样。亦见四十六2~4,七十四13,九十六11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海」原文是「众海」。「大水」原文是「众河流」。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所以用诗的语言来描述,神是「把地建立在海上」。大地的根基并不是坚固不动的,板块运动速度取决于神的命令,在基督再来之前,地震火山将频繁加重(太二十四7),所以我们应当「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来十一10)。──《圣经综合解读》
●「安定」:SH 3559,「建立」、「设立」、「固定」。
●「大水」:SH 5104,「溪流」、「河流」。原文是复数形态。──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这个比喻可能引自创造的记录。地球原先完全被水覆盖(创1:2)。后来创造主吩咐众水聚集在一处,干地就露了出来(创1:9)。参出20:4 “地底下,水中的”。──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2 地建立在海上】按照巴比伦对宇宙的认知,大地的根基是在所谓「阿普苏」之上。这是个如水的原始地区,是极重要的神祇恩基/伊亚的领域。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看,它代表地下水位,在沼泽、水泉浮现出来,又和淡水的宇宙性洋海河流有关。在《埃努玛埃利什》史诗中,玛尔杜克的名字之一是阿吉利玛,即把地奠定在大水之上,建立其上各区者。──《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四3】「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耶和华的山”指锡安山。――《启导本诗篇注释》
他们询问进殿的资格。
「耶和华的山」:即锡安山。――《串珠圣经注释》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与“俯伏”,形像地描述敬拜的场面。“登耶和华的山”意味放下属世之务,恢复与神的关系,占领高地(创13:14;19:27),也指热衷于神的道(赛2:2)、站在神的宝座前(启7:9)。――《圣经精读本》
登与站表现出一幅敬拜的景象,与另一重要的表达方式──「俯伏」──正成平衡。这种行为表达是刻意有所追求(参,可九2),上到有利地点(参,创十三14以下,十九27、28),与其他寻求者一同集中来敬拜(参,赛二2、3),最后,终于站在宝座前(启七9)。──《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山」(3节)指锡安山,「祂的圣所」(3节)指会幕,都是象征与神亲近的地方。人要「登耶和华的山、站在祂的圣所」(3节),与神亲近,就必须付出代价,走上坡的路。这代价不仅是外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里面的心灵,因为神「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居」(赛五十七15)。人若不「痛悔谦卑」,「登」上去也「站」不住。──《圣经综合解读》
参诗15篇。──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4】「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
敬拜神所必须具备的圣洁条件。“手洁”。正当的行为。“心清”。正确的动机。――《诗篇雷氏研读本》
“手洁”指行为无瑕无疵。“心情”不但行事正直,而且动机纯洁。“虚妄”指偶像。――《启导本诗篇注释》
向虚妄: 意味期待毫无价值的帮助(如崇拜偶像、60:11“人的帮助”),指马上暴露的小聪明(12:2)。――《圣经精读本》
手洁,请看以赛亚书一15,三十三15;提摩太前书二8。心清,请看十七15的注释。举起心灵(和合:向)由二十五1可明其意,那里的意思与「倚靠」平行。这里所指虚妄(亦即:空洞)的信靠对象,或许是能力不足的帮助者(如:偶像,或「人的帮助」,六十11),或许是毫无价值的计谋,如:十二2的谎言,因这个字也用在那里。起誓……怀诡诈,参十五4c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亲近神的资格,并不是外面守全律法、完成献祭,而在于里面心灵的实际,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
1.必须「手洁心清」,不但行为圣洁,还要动机准确。我们若只顾外面的「手洁」,却没有里面的「心清」,被主鉴察时必要蒙羞。「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五8),但人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到「心清」,唯有圣灵能「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徒十五9)。
2.必须「不向虚妄」,与神之间有正确的关系。「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一14),因此,我们若把「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心「向虚妄」。「不向虚妄」,原文是「不向虚假高举生命」。
3.必须「不怀诡诈」,与人之间有正确的关系。「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十七9),因此,「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我们最要紧的不是提防别人的「诡诈」,而是防备自己肉体里出来的「诡诈」,尤其是那些带着属灵外表、自欺欺人的「诡诈」。──《圣经综合解读》
●「不向虚妄」:原文是「不向虚假高举生命」,实际的意义略有争议,比较可能是「不指着神欺骗起誓」。──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手洁。即不受罪恶污染。行动是靠手的。所以手洁就是行义(见伯17:9;诗18:24)。
心清。真宗教不在于外表上遵守礼仪。它控制人的心,产生纯洁的思想和纯正的动机。
不向。就是“不让自己”(见诗3:2;16:10注释)。
虚妄(shaw')。“没有价值”;有时指偶像的无用(耶18:15),虚伪的观念,起假誓,妄称神的名(出20:7)。虔诚的人只注重真实的东西。
起誓不怀诡诈。参第九条诫命(出20:16)。──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4 不向虚妄】新国际本将这话译作「向偶像举起灵魂」。「举起灵魂」是「培养某方面之胃口」的意思(和合本:「向」)。「灵魂」一词原文中其实是指「喉咙」,引伸为「胃口、欲望」。在好几处的经文中都以神作为对象(诗二十五1,八十六4,一四三8)。新国际本在此译作「偶像」的用语是「空虚、没有价值」的意思(和合本:「虚妄」)。其他作者则用「不是神的」一语形容偶像(耶五7)。──《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四4~6】朝圣者所得到的回答:只有那些行为正直,全心全意归向神的人才可进殿。――《串珠圣经注释》
◎此处虽有一些经文解释的争议,不过意义是很清楚的,就是手洁心清的人可以亲近神,这种人才是真的以色列人。当然,真基督徒也该有一样的表现。──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四5】「他必蒙耶和华赐福,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义。」
“成义”是说向神忠信守约的必得神所应许的公义奖赏。――《启导本诗篇注释》
证明有理(和合:使他成义),直译为「公义」,这里与称义类似,就是审判官对某人的申诉或声明,作有利的宣判。至于「公义」的内容,就视其情节而定:在法庭上,指无罪的人;在性格上,指诚实的人;在事业上,指成功。也许此处三种都包括在内。这个人得着神的悦纳:他被接受,蒙帮助能过正直的生活,事业在神的「赐福」下,将一帆风顺。亦请参二十三3b,六十五5。──《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没有办法靠自己的行为成为义人,只能「蒙救他的神使他成义」(5节),因信被神接纳为义人。真正得以称义的「雅各」,并非雅各肉体的子孙,乃是那些「寻求耶和华的族类」、等候基督再来的信徒。──《圣经综合解读》
蒙耶和华赐福。凡具备上述品格的人,有权获得神的友谊和悦纳。
成义。他被神接纳为义人,获得与他的品格相应的待遇。──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6】「这是寻求耶和华的族类,是寻求你面的雅各。细拉」
“是……雅各”。更可作:象雅各,指创世记三十二章30节的事件。――《诗篇雷氏研读本》
“族类”也作“福分”或“赏赐”。“你面的雅各”亦作“雅各之神的面”。全句的意思是遵循神的命令和寻求神面的人,可以得到这福分或赏赐。――《启导本诗篇注释》
「寻求」:即前往圣殿敬拜神;
「你面的雅各」:有古卷作「雅各的神之面」;
「族类」:有学者译为「赏赐」。
全句可译作「这就是那些寻求耶和华,寻求雅各神之面的人所得的赏赐」。――《串珠圣经注释》
世代(和合:族类),参十二7的注释;寻求耶和华的面,参十一7与十七15的注释。雅各,在希伯来的经文中是独立的(参,AV),若没有七十士译本所加的「之神」,就显得缺乏意义。或许这个希伯来字是在抄写中被遗漏了,但也有可能我们应该读作「像雅各般寻求��的面」(假定此处省略了重复的子音k),这样,此处就是引用雅各在毗努伊勒与神的面对面,和所得的祝福(创三十二29、30)。──《丁道尔圣经注释》
●「族类」:SH 1755,「时期」、「时代」、「族类」。──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族类。原文指“人们”,“种族”(见诗14:5)。“寻求神”指出于内心的宗教(见诗9:10;诗14:2;诗63:1),包括认识神的真诚愿望。
是寻求你面的雅各。七十士译本为“寻求雅各神的面”。──SDA圣经
【诗二十四7】「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永久的门户,你们要被举起!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
进殿朝拜的人与守门者的对唱。看本篇题解。――《启导本诗篇注释》
●「抬起」头:SH 5375,「举」、「举起」。此字是本篇诗歌的钥字,这一段出现四次,24:4,5各出现一次。──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要抬起头来。队伍走近锡安城门,将要进城,发出迎接荣耀之王的呼唤。见可16:19注释。
永久的门户。耶路撒冷将成为约柜永久停留的地方。──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7 城门和永久的门户】一首赞美巴比伦太阳神沙马士的诗歌,描述庙宇的各个部分为他而欢欣,其中包括门户和进口。某个拿波尼度时代的文献描述庙门大开迎接沙马士进来。这些是神祇的偶像请入该神之庙宇时所唱的诗歌。城门的「头」如果是指建筑物上的特征,它最有可能是指门顶的横梁或凸出的飞檐。这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建筑的共同特征,形容它的亚喀得语字眼(kululu),同时又可解作头饰或缠头巾。有人提出这个部分可以从门柱上提起来,容许巨大的对象运过。这说法虽然极具创意,却没有说服力,因为城门设计不会有容易迁移的活动飞檐。抬头是象喻性的可能性似乎比较高。在乌加列文献中神明蒙羞时也是垂首,有理由庆祝时则会抬起头来。──《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四7~10】在大卫的时代,在胜利的列队中被送进圣所的约柜,象征那位“荣耀的王”。这几节也预言基督得胜罪与死亡后的高升,以及祂以王的身分降临,统管全地。――《诗篇雷氏研读本》
朝圣者与殿里的人互相对唱:朝圣者要求对方打开殿门,让王可以进去;殿里的人就询问,谁是这位荣耀的王?朝圣者回答:就是万军之耶和华。――《串珠圣经注释》
赞美神的荣耀。大卫将神的法柜接到耶路撒冷,到达耶路撒冷城门时所唱的歌。大卫兴奋、激动,高声颂扬耶和华是真正的荣耀之君。――《圣经精读本》
这里动人心弦的挑战和响应(在仪式上,可能是大卫的游行队伍来到城门时所颂),以几个简炼的字,将我们带到那位眼不能见的大君王面前,祂是何等的巍峨,祂正要进入那古老的城堡,以占为己有;这里也把此一高潮与先前的拯救历史相衔接……因为在战场上有能一语,是较神为「战士」更强的说法,而这个称号第一次出现,是在红海边的得胜之歌中(出十五3)。这里的登山,是始自埃及之行军的终结;事实上,历代志上第十六章引用的诸诗篇,就是在此场合所咏唱的,回顾背后直及亚伯拉罕,瞻望前程则直至耶和华以审判者的身分临到。倘若全地都是祂的(1、2节),祂又是圣洁的(3~6节),此处对「古老的门户」(和合「永久的门户」)所发出的挑战,就不是要它们装饰华丽,而是教会宣战的呼声(正如林后十3~5)。──《丁道尔圣经注释》
◎ 24:7,9最直观的解释就是指耶路撒冷这个古老城市的城门要打开,因为神的约柜要进来。──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四8】「荣耀的王是谁呢?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华,在战场上有能的耶和华。」
在战场上有能: 是神的属性之一,以色列人过红海后,第一次如此称呼神(出15:3)。古代战争是比现代更残忍,对常有战事的古人来说,战争中的英雄就是拯救者和君王。此称呼是赞美保护百姓的神之能力与权威。――《圣经精读本》
当年大卫迎接约柜进耶路撒冷的时候,约柜代表那「荣耀的王」耶和华。约柜预表基督,主耶稣基督已经胜过了罪恶、死亡和撒但,现在正在每个人的心门口呼唤:「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祂虽然胜过了一切仇敌,但祂并不强迫人心。只有今天主动打开心门,接受「荣耀的王」进来的人,「荣耀的王」才会给他大开天国之门。──《圣经综合解读》
基督是「有力有能」、「在战场上有能」的神,却不强迫我们打开心门。祂让我们扪心自问:「荣耀的王究竟是谁呢」?是我们里面骄傲的「自我」,是要辖制我们的撒但,还是为我们流血舍命的主耶稣基督?──《圣经综合解读》
荣耀的王是谁呢?这个问题是针对要求城墙的看守人打开城门的答复。回答是:荣耀的王是有力有能的耶和华,是全地的创造者和主宰,以战胜敌人来显示祂的大能。──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9】「众城门啊,你们要抬起头来!永久的门户,你们要把头抬起!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
重复的呼唤是为了加强语气,提高典礼的效果。仪式正在进行。希伯来语诗歌常用重复来进行强调(见第7节)。──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四10】「荣耀的王是谁呢?万军之耶和华,他是荣耀的王!细拉」
“万军之耶和华”亦作“全能的耶和华”,因祂握有天上和地上所有的权能。――《启导本诗篇注释》
基督再来之日,「祂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亚十四4),带着荣耀从大开的东门进入耶路撒冷(结四十四1~3)!──《圣经综合解读》
●「万军」之耶和华:SH 6635,「军队」、「战争」,表示神绝对的主权与能力,也暗示神拥有控制一切「战争」与「军队」的能力。「万军之耶和华」一词圣经中出现三百多次,原文的含意与统领天上的众天使有关,用来表明神的权能。──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荣耀的王是谁呢?见第8节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神掌管宇宙中一切受造者,对他们进行有序的调遣,编成队伍投入战场。祂统治着全宇宙。宇宙的各等居民都承认祂的主权。“万军”有时指“天体”(见创2:1;申17:3),有时指“天使”(书5:14;诗103:21;诗148:2)。对于抬约柜者第一次回答的反应,城门似乎在等候的队伍前仍是关闭的(诗24:8)。第二次回答不是“有力有能的耶和华,在战场上有能的耶和华”,而是“万军之耶和华”,似乎成了打开城门光荣口令。仪式的效果得到了加强。又见撒上17:45;撒下6:2;赛1:9。
本诗的结尾与开头的思想完全吻合:只有神才是宇宙的主宰。只有祂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在神的山上安置约柜的典礼,为这样的宣告提供了合适的场合。──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24, 25篇)】
1 24篇朝圣者的诗篇对于敬拜神的人应具的资格和敬拜对象有什么启示?
2 24:1~2道出神的王权。人在生活上若藐视神的主权,即使他参与敬拜,有意义么?
3 25篇里,诗人不仅面对外在的困苦,还要面对过往的罪,他为何仍仰赖神的帮助呢?参7~8节。这给你什么教训呢?
4 试从25篇找出神行事的一些原则,以及仰赖 之人的确据。参3, 6, 8~10, 12, 14节。
5 若说诗人在25篇的祈求充分表现出神公义和慈爱属性的揉合,你同意么?
6 「求你救赎以色列 ...... 」(25:22),诗人凭着以色列人曾与神立约这事实,与他自己约民的身分,向神祈求。今日神的儿女可凭着什么向神祈求?参约15:16;来4:14~16。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