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2
诗篇第二篇拾穗
【诗二篇序言】在这首王者诗篇(因主题是至高的君王而得这称谓,也见于:诗一八;二○;二一;四五;七二;八九;一○一;一一○;一三二;一四四)里,大卫(比较徒四25)揭露世上君王背叛耶和华及受膏君王的决心(1∼3节),透露耶和华要在锡安山设立君王的旨意(4∼6节),告知君王(耶稣基督,7节)要传达耶和华之圣旨的决心——圣旨在祂得权柄借公义管辖全地的加冕日传给祂(7∼9节),并且劝勉世上的君王要顺服圣子,逃避耶和华的忿怒(10∼12节)。――《诗篇雷氏研读本》
像一篇,没有题注,作者与写作时期不详,因为指出国家和民族也象个人一样只有两条路供选择,所以有人认为本篇与第一篇都属全本《诗篇》的引言。
本篇其实可以纳入“君王诗”(看<参考资料>“《诗篇》的种类”条),为供新王登基或在登基周年庆典中崇拜仪式之用。从写作形式看,很可能是新王在臣民前的登位宣告,写于犹太人被掳前。传统认为乃大卫所作。有些圣经学者认为本篇所描写的是先知所预言的基督,新约屡次引用本诗在耶稣基督身上,祂是那“受膏者”,是伟大的“大卫的子孙”(参徒四26;十三33;来一5;五5;启二27;十九16)。祂的权柄及于列国,管理全球(8节),而非以色列一国之君。祂是那超越时空的弥赛亚。本篇与八、十六、二十二、四十五、六十九、七十二、八十九、一一〇及一三二诸篇同为描写弥赛亚之作,常以诗人(通常为大卫)个人经历来预表基督在世的遭遇,故又称之为“弥赛亚诗”。看<参考资料>“本书的信息”中“受膏者”条。――《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描写君王登基的诗歌。――《串珠圣经注释》
受膏之王的胜利。本诗包含耶和华差拿单转述给大卫的默示。耶和华对大卫的应许(撒下7:8-16):①大卫将成为强大的君王;②以色列将得安宁,不再受外敌的侵扰 ;③大卫将建立永不衰败的王朝;④神与继承大卫之位的王,会亲密如父子;⑤神的恩典离开扫罗,但必不离开大卫。这篇诗由大卫写成,却源于拿单的预言,也适于大卫的继承人(③,④)。继承大卫之位的诸王,逢加冕礼或国家大事都要颂读此诗,纪念神对先王的应许,以此巩固自己的权柄,促使百姓顺服君王。新约时代,这首诗被视为预言弥赛亚的到来。纵观以色列历史,诗人对永不衰败王朝的热切期盼,尚未在政治、军事方面得到实现。最好将此期待理解成对末世的盼望( 请比较2节“受膏者”和赛9:6“和平的君”)。――《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在东方,国君驾崩、新王继位之际,属国多乘机独立。本诗乃供新王登位或庆周年仪式中颂赞之用。此处所讲的外邦图叛自非指某一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泛指以色列国的生存经常受到外邦的威胁。诗人以一句对偶的问话开始,惊奇于这些国家何以竟敢谋算明知不能实现的事。――《启导本诗篇注释》
本篇是被新约引用最多的诗篇,作者是大卫(徒四25)。每一位大卫子孙作王的登基仪式上,都会由诗班演唱、甚至表演本诗。──诗篇综合解读
在这篇「弥赛亚的布道诗」中,我们听到世上万民的喧闹(1节)、君王的喊叫(2-3节),也听到父神的嗤笑(4-6节)、神子的宣告(7-9节),最后听到圣灵的呼召(10-12节):神已经打开了和好的道路、预备了永�琲犖窔a,只等人快来「投靠」神子基督。──诗篇综合解读
◎本篇作者不详,但是徒 4:25说这篇的作者是大卫。这一篇是皇室诗,为了新王登基加冕时用。徒 13:33来 1:55:5用这一篇诗篇来印证耶稣基督的弥赛亚君王身份。
◎在当时,新王接替旧王的时候,政权尚未稳固,的确是外敌或以往臣服的国家攻击或背叛的最佳时机,因此有这篇诗篇的出现。
◎ 2是新约引用最多的诗篇,基本上新约作者把这一篇当成是弥赛亚诗篇。──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序言——《诗篇》第二篇素来被称为受膏者的歌。这是第一首关于弥赛亚的诗歌。《诗篇》第一和第二篇是相互补充的。第一篇阐述义人思考神律法之人生的福气,以及恶人的最终毁灭;第二篇则说明列国悖逆神的无效,和众民信靠神儿子的福气。第一篇说明人生的两条道路;第二篇则是各民族的两条道路。第一篇以福气开始,第二篇以福气结束。第二篇的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的谋划和神的处理”。第二篇有关弥赛亚的内容,在徒4:25-27中得到证实。
从结构上说,本诗分为四个自然段,每段的字数大致相当。第一段(诗2:1-3)展现了地上的人竭力否认宇宙的主宰和祂的弥赛亚;第二段(诗2:4-6)显示神对世人的辱骂不屑一顾,并在锡安山立弥赛亚为君王;第三段(诗2:7-9)描写神的儿子考虑立祂为世界合法主宰命令;第四段(诗2:10-12)劝人顺服神所膏者。这首诗以祝福结束(第12节)。
本篇的作者是大卫。这一点可从徒4:25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教会就称这一篇为“诗篇第二篇”(徒13:33)。
亨德尔在清唱剧《弥赛亚》中,用《诗篇》第二篇1-4,9节作为《哈利路亚合唱》之前男低音咏叹调,合唱,男高音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歌词。──SDA圣经注释
【诗二篇 人说这是一篇弥赛亚诗篇,是怎么来的?也许会与新约有关……】诗篇中有好几首被称为“弥赛亚”诗篇,因为它们预言了弥赛亚(基督)耶稣的生平、受死、复活和将来掌王权。这篇诗歌的作者大卫作过牧羊人、士兵和君王,他也是一位先知(参徒2:30)。这篇诗描述列国的叛乱,以及基督要来临建立祂永�琲漱�权,在新约中曾经多次被引用(参徒4:25-26;13:33;来1:5-6;5:5;启2:26-27;12:5;19:15)。――《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二1】「外邦为甚么争闹?万民为甚么谋算虚妄的事?」
对于这个问题,在圣经里立即给我们答案(诗二2)。世上的政权,他们彼此间的敌意,无论是如何的猛烈和厉害,但他们的内心,却联合一致于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抵挡基督的统治。我们从表面上观察,以为地上的政权,有些是坏的,有些是好的,但圣经却明确的指出,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政权,它们的背后都被『这世界的王』(约十六11;十四30)所操纵着,因着这『世界之王』的煽动,世上的各种政权便竭力挣扎,想要完全脱离基督律法所加在他们身上的制裁和判决,他们不要仁爱,不要谦卑,不要真理。他们喊着说:『让我们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诗二3)!
因此,神笑了。全部圣经只在此处题起神笑了。因神已建立祂的君王,在锡安祂的圣山上了。早期的教会对基督的主权和统治权,已经有非常透澈的了解。今天我们的处境,是更需记劳这一件明确的事实――基督独一无二的主权和统治权。或者,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在我们今生的年日中,主就要『用铁杖来牧列国』(启二27)。我们的工作喊本分,是要劝告世人,『务要省悟…作聪明人…并要完全信靠祂』(诗二10~12)!――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诗人希奇这些被造的人,反倒背逆他们的神。人类如此违背他们的神,就不如普通的动物了。“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神”(赛一章三节)。——包忠杰《诗篇注解》
“什么争闹”。他们怎能这样说一个修辞问句。“争闹”。联合在一起。“谋算”。设计图谋。――《诗篇雷氏研读本》
「争闹」指喧闹不安地彼此商议,「虚妄的事」指不可能成功的事。──诗篇综合解读
● 2:1一开始是SH 4100,「为什么」的意思。
●「争闹」:SH 7283,「骚乱喧闹的状况」,圣经中仅出现于此。
●「谋算虚妄」:原文只是「筹划虚空」。
◎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常常会觉得「自由」是最重要的。但其实我们如果能在真理、造物者的统治之下,将远比在自己的意志主宰下快乐幸福。挣脱法律、道德等规范,下场通常都不好。因此2:1会惊讶:大家为何要这样做呢?──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外邦为什么?本诗歌一开始就展现了一派混乱的局面。这里的“外邦”可能指“列国”,就是以色列周围拜偶像的民族。路德这样解释诗人的疑问:“那些与耶和华和基督为敌的人怎么能成功?”
争闹(ragash)。该词只出现在这里(但6:6,11,15有其亚兰语形式),“混乱”的意思。
万民。按照希伯来语平行的规则,该词意为“外邦”。
谋算(hagah,见第2节注释)。这些罪人在策划无法实现的事。他们反对神政权的企图注定会失败。──SDA圣经注释
【诗二1~2】与基督的苦难及十字架受死有关联(徒4:25-28)。诗人控告人类的邪恶本性。――《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诗二1~3】敌人图谋作反:在中东一带,每当新王登基时,他的附属藩国会趁机作反和背叛。这三节就是描写敌人在新王登基时蠢蠢欲动的情形。――《串珠圣经注释》
古代新王登基的时候,他的附属藩国可能会趁机背叛,1-3节可能描写敌人在新王登基时蠢蠢欲动的情形。──诗篇综合解读
本篇是预言弥赛亚的「弥赛亚诗篇」,新约用本篇来印证主耶稣的弥赛亚君王身份(徒十三33;来一5;五5 )。诗篇第2、8、16、22、34、40、41、45、68、69、89、91、97、102、110、118篇是在新约中被引用过的16篇弥赛亚诗篇,预言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升天和再来。诗篇第21、24、72、96、132篇也是弥赛亚诗篇,但未在新约中引用。──诗篇综合解读
【诗二2】「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
他们乃是蓄意反对神,并要敌挡和平之君。反对神的君王,同时也是反对他的选民。
“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当主耶稣受难的时候,有假门徒犹大,有法利赛人,也有犹太教门的领袖一同商议,为要除灭他,他们以为他们的计谋成功了。实在主耶稣乃因他们的罪被钉受刑。犹大因不肯认罪悔改,遂自缢而往那灭亡的道路去了。据历史的遗传说,彼拉多不到几年之后便发了疯狂病。天天喊着要把他手上的血洗去,因此那些反对神的受膏者,就是定自己的罪。——包忠杰《诗篇注解》
“他的受膏者”。大卫王朝的君王,最后和最大的君王是耶稣基督。――《诗篇雷氏研读本》
“君王”与“臣宰”都指敌挡神的人。“臣宰”亦作“统治者“,与“君王”为同义字。“受膏”乃分别为圣的仪式,诸如祭坛(出二十九36)、约柜、会幕(出三十26)的奉献,祭司(民三3)、先知(王上十九16)及君王的受封(撒上十1),都用膏抹。这里的“受膏者”为神所膏立的大卫的君王,神圣不可侵犯(参撒上二十四6,10)。敌挡受膏者等于背叛那膏立他的耶和华神。
“受膏者”在希伯来文作“弥赛亚”,也就是希腊文的“基督”。诗人的话最后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启导本诗篇注释》
「受膏者」:指以色列国王。――《串珠圣经注释》
「受膏」是分别为圣的仪式,就是把膏油倒在准备就职的君王、祭司或先知的头上。──诗篇综合解读
「受膏者」指神所膏立的君王、祭司或先知,这里指君王。──诗篇综合解读
「受膏者」的希伯来文是「弥赛亚 Mashiach / מָשִׁיחַ」,希腊文是「基督Christ / Χριστός」,耶稣基督就是那超越时空的「受膏者」(徒四26)。──诗篇综合解读
●「臣宰」:SH 7336,「重要」、「深思远虑」、「指挥」。此处是指「操权的大臣」。
●「受膏者」:SH 4899,「受膏者」、「弥赛亚」、「以色列王」。──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世上的君王一齐。这句话归纳了诗2:1。“世上的君王”与诗2:6“我的君”作对。“一齐起来”意味着坚决的反抗。
受膏者(mashiach,“弥赛亚”)。Mashiach 有两次译为“弥赛亚”(但9:25,26)。按照古代的习惯,祭司或国王在就职的时候,头上要浇上油(见出28:41;撒上10:1节)。大卫多次提到扫罗“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24:6,10;26:9等)。本诗的弥赛亚含义,有徒4:25-27为证。另见太26:63;约1:49;徒13:33;罗1:4;西1:18;来1:2-5。──SDA圣经注释
【诗二3】「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
恶人以为遵守耶和华的律法是极不如意的捆绑。其实他们一离弃神的诫命,就立时陷在魔鬼的捆绑下为奴仆了。主耶稣说:”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他是用爱吸引我们,好叫我们有乐意的灵来服侍他。罪人服侍魔鬼、才算是严重束缚呢!如果有人觉得服侍基督是痛苦的事,那就是证明他并没有爱基督的心了。凡爱他的,感觉服侍他为极大的福气。——包忠杰《诗篇注解》
“捆绑”与“绳索”都和驱策牛、马系在颈和肩上的轭有关,而“轭”则是臣服的象征。“他们”指神和祂所膏立的王。――《启导本诗篇注释》
他们的捆绑……他们的绳索: 神膏立之王所定的规例(耶2:20),指神的诫命。对义人来说,真理是生命的根源,对恶人来说,则是极其可怕的轭(太11:28-30)。――《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世人以为神的律法就是「捆绑」和「绳索」,以为离弃神就可以得到自由。然而一旦人离弃神,得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在魔鬼的捆绑下成为「罪的奴仆」(罗六16)。──诗篇综合解读
他们悖逆神,居然说要挣脱耶和华权威的约束。诗人没有描写他们的行动,只是描述悖逆者公然宣布自己的意图。──SDA圣经注释
【诗二4】「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
神向恶人发笑,就是证明神有权柄刑罚一切作恶的人,神不能让恶人长期兴旺,尼布甲尼撒虽把圣殿内洁净的器皿掳到巴比伦,神却明明看见,故到了时候就叫伯沙撒王看见墙上有手出现,和写在墙上的字,使他惊惶失措,同夜他就丧失了生命,那就是藐视神的结果。今天有许多人说没有神,便任意妄为,哪知在不久的时候,那在天上的神要施展他的大能大力,刑罚一切轻蔑他的人。——包忠杰《诗篇注解》
“主”。希伯来文是Adonai,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元首。难怪世人的敌对在他看来是可笑和可怜的。参看创世记十五章2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那坐在天上的”和“主”都指高天上的神,祂超越地上的诸王。诗人用拟人法描写神嗤笑这班人。意思是说,他们敌挡的图谋十分可笑。――《启导本诗篇注释》
●「坐在天上的」:指「神」,原文是单数形态。
●「发笑」:SH 7832,「嘲笑」。
●「嗤笑」:SH 3932,「嘲笑」、「讥笑」。──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与各国混乱的场面相对照,耶和华在天上沉着,冷静而镇定,嗤笑悖逆者无谓的反抗。至高的天意挫败人败坏之心的谋划,使他们变为愚拙(见撒下15:31)。按照人的想象或描写,神具有人的特性:祂会“笑”(见诗37:13;59:8等)。《塔木德》说:“律法是用人的言语写的”。圣经的作者用人的语言来表达神的品性和旨意,使人可以明白。怀爱伦说过,她无法用“迦南的语言”描述天国的荣耀。“笑”的含义在“嗤笑”,“怒”和“烈怒”(诗2:4,5)中得到进一步表达。这些词都说明神对悖逆的轻蔑。──SDA圣经注释
【诗二4~6】耶和华的回应:祂因着这些仇敌的愚蠢而发笑,因他们的计谋不会成功。――《串珠圣经注释》
【诗二5】「那时,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
神的震怒使人无法承当,他不但向人发笑,还要实际的显出他的烈怒出来。从前在罗马帝国曾有卅多个皇帝及他们部下热心逼迫基督教,他们均有了他们当得的结局。有一位因行凶而变成颠狂,有一位被自己的儿子所杀。一位眼睛瞎了,一位被绞刑勒毙,一位被敌人掳了,死得很惨,一位害了一种怪病,全身奇臭,而永洗不净,有两位自杀,有五位被亲族所杀,另有五位死得极其凄苦,有八位均在战场上阵亡,或为敌人所害,这些事都陈明在历史中,神的忿怒委实可怕。——包忠杰《诗篇注解》
神要人知道,祂是掌管宇宙的主,祂干预人类历史的发展。“怒”是神公义的表达(参七11)。――《启导本诗篇注释》
那时: 指审判之日,暗示一段时间内,神不会审判基督的仇敌,任凭他们。――《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责备」:SH 1696,「讲论」。
●「惊吓他们」:SH 9266,「使他们惊慌」。──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神表面上的漠视并不会持久。“那时”暗示神终将宣布祂的旨意。──SDA圣经注释
【诗二6】「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人虽不承认,但神却已膏了他的王。撒母耳膏大卫及大卫作了王,中间有一个相当的时候。照样,我们的“大卫”主耶稣亦已经被膏为王,我们这许多受窘迫的,欠债的,心里苦恼的,都该到他那里去聚集,(参撒上廿二章二节)。因为他已经替我们打败了敌人“歌利亚”,现在虽然还没有看见他的权柄展开,但不久神却要使他立在锡安的山上,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现在虽然被弃,但一切承认他的名的人,将来必要和他一同享受荣耀。——包忠杰《诗篇注解》
“立”。就职作君王。“锡安”。耶路撒冷,弥赛亚在千禧年期间执政作王的地方(赛二3)。――《诗篇雷氏研读本》
“锡安”在大卫时代指“大卫城”(撒下五7),后来也指圣殿所在的山(一三二13;弥四2),及整个耶路撒冷(参赛十32;耶三14)。此处指耶路撒冷(参四十八1)。
“圣山”为圣殿所在之山(看代下三十三15)。
“说”是神说的话,带着权柄,句句都要实现。――《启导本诗篇注释》
我的君: 指基督,历史真正的君王——神,委任基督代他治理全地。耶稣是万王之王(启19:16)。锡安我的圣山: 从属灵角度看,耶路撒冷是真理的发源地。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内,圣经多处称锡安为圣山,象征永远的公义与绝对的王权(125:1;赛2:1-3)。――《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锡安」在大卫时代指「大卫城」(撒下五7;王上八1),后来也指圣殿山(弥四2)以及整个耶路撒冷(赛十32)。此处代表耶路撒冷。──诗篇综合解读
●「立」我的君:SH 5258,「倒出来」、「膏立」、「任命」。
◎这一段说明背叛为何是不明智的,理由是锡安的君王是神任命的,敌对君王,就是敌对造物者了。──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说,我已立我的君。代词“我”这里是强调词,与合谋违抗耶和华的“他们”形成对照(诗2:5)。
锡安我的圣山。见诗48:2。锡安是耶路撒冷城南部的山。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SDA圣经注释
【诗二6 神立君王】译作膏或立之字的字根,出现在乌加列某个神话文献中。在以色列和古代近东其他地方,王位都是神所命定的。亚喀得王撒珥根(约主前2300年)自称是伊施他尔所立的。苏美的《君王名单》(于主前2000年之后不久编纂)则指出城镇是凭神明的命定得着其君主。这种意识形态一直延伸到以色列时代。亚述和巴比伦的君王每年举行登基节期,庆祝主神作为君王,重温神明和君王的登基过程。美索不达米亚的君王自视国位得自天命。埃及的贺如司神立王的加冕典礼则包括了分别为圣和净化的礼仪。──《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7】「受膏者说:“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这“受膏者”就是主耶稣,参希伯来一章四,五节又五章五节。
主耶稣是所豫言要坐大卫宝座上神所立的王。到了时候,他要来成就神从起初所命定的圣旨,主耶稣既被神立为王,就说:“我要传圣旨。”
“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这就是父神与他的爱子谈话,耶稣是父怀里的独生子。只有他能将父表明出来。耶稣基督降世在人间,就是道成了肉身。他复活升天成了复活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章廿至廿二节;使徒行传十三章卅三节)。主耶稣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马八章廿九节)。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借着复活向人证明了。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马一章四节)。——包忠杰《诗篇注解》
“我的儿子”。合法的大卫君王(撒下七14)。“我今日生你”。加冕之日。新约把这句话解释为基督的复活(徒一三33,34;罗一4;来一5;五5)。――《诗篇雷氏研读本》
7至9节是膏立君王的万王之王耶和华的宣告,是大卫之约的重申。
主权国的君主与属国的王之间的关系,后者除了称臣称仆之外,也称“臣儿”,主权国的君主有若“父王”。神膏立了祂的君,这君王在受封之日便成为祂的子,享有儿子的权责。
这节诗在新约颇多引用,指耶稣基督的复活(徒十三33),超越天使的权柄(来一5∼6),以及大祭司的职位(来五5)等。――《启导本诗篇注释》
描写神要作君王的父亲。「今日」:指登基典礼的日子。
「生你」:是象征式描写收养的过程。――《串珠圣经注释》
你是……我……生: 在基督受洗(太3:17)、登山变像(太17:5;彼后1:17)、复活(徒13:33;罗1:4)、基督的卓越性(来1:5;5:5)时,新约多次引用此句,宣告耶稣是神的儿子。――《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传圣旨」原文是「宣布法规、律例」。──诗篇综合解读
「你是我的儿子」指神接纳大卫和大卫的子孙为神的儿子(撒下七14;诗八十九26),有权承受神的产业(8节)。主耶稣在受洗和登山变像时,神也用「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三17;十七5)来宣告祂就是弥赛亚基督。──诗篇综合解读
「今日」指王登基的日子。──诗篇综合解读
古时犹太人在收养孩子作为产业继承人时,会在本地长老面前按手在孩子头上,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以确定合法的父子继承关系。「我今日生你」的意思包括:1、按立养子为继承产业的儿子;2、按立大卫为王;3、按立基督为天上永远的大祭司;4、按立基督为死而复活的救主。──诗篇综合解读
新约引用本节来印证主耶稣基督的复活(徒十三33)、超越天使的权柄(来一5-6)以及大祭司的职位(来五5)。──诗篇综合解读
●「传」圣旨:SH 5608,「宣布」。
●传「圣旨」:SH 2706,「法规」、「律例」。
◎古代附近的君王通常被视为与神明有父子关系,更经常被视为神明所生的人,特别是埃及。亚兰王便哈达的意思就是「哈达神之子」的意思,然而本段以色列君王作为神的儿子,只是以盟约为根据,而非血统。
◎ 2:7君王被加冕时,传达的命令是:「神曾经应允君王是神的儿子,可以继承神的产业」。因此如果君王请求神,神会将土地给君王。因为这些土地都是造物者的产业,也可以赐给君王的。──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我要传圣旨。受膏者耶稣是“道”,是神的代言者。祂接着发言,解释神所宣布祂是圣子身份。祂不是篡权者,而是按照圣父的圣旨担任弥赛亚的。这条圣旨的意义是:一,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二,祂的统治是包括一切的(诗2:8-9;参结21:27)。
我的儿子。见来1:2,5节;参太14:33;16:16;徒8:37;约壹4:15节。
生你。这句话不能理解为普通的生殖关系。“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原有的,不是外来的,也不是生出来的”。圣经本身提供了最好的解释。圣经的作者一定蒙启示准确地应用《旧约》的预言。所有其他的解释都是人的意见,缺乏明确的“耶和华说”的依据(见申18:15注释)。使徒在圣灵的感动下把本节解释为预言耶稣复活(徒13:30-33)。耶稣以特殊的方式从死里复活,证明祂是神的儿子(罗1:4)。──SDA圣经注释
【诗二7 王为神明之子】古代近东的君王通常被视为与神明有父子关系,更经常被视为神明所生。埃及王权尤其强调这一点,因为法老的王权被视为来自神界。具体一点来说,他受孕为太阳神锐之子。在乌加列文学中,库布尔王凯雷特被称为迦南主神伊勒之子。再者,图像证据描绘女神亚拿特喂两个王子吃奶。亚兰诸王甚至将这称号加在王号之中(便哈达就是哈达神之子的意思)。在美索不达米亚,自主前第三千年纪中期之吉加墨斯以降,荦荦大者包括古德、汉摩拉比、杜库提宁努他、亚述巴尼帕等王,自称有神明血统素来是君王的特权。然而以色列君王作为神的儿子,只是以盟约为根据而已,与血统无关(见:诗八十九26;撒下七14)。──《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7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儿子是谁?】
答:在本章7至9节,乃为宣告圣旨,要立基督为王的权威,建立他的国度,统治宇宙世界。他有掌握全世界的权柄,无论各方、各族、各国、万民,都要伏在他的权下,被一视同仁。他的国度建立,为要成就神的旨意。在这里很明白的提到,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这句话可与八九26,27节为对比,可知神是他的父,神要立他为长子,为世上最高的君王。至于「我今日生你」,这句话,若以历史而言,可能是指大卫登基的那日;但照旧约的豫言应许,在新约中的启示,已经确实应验在基督身上了。这里的「生」字,非指降生,乃指复活(生)说的(徒十三33,罗一4,西一18)。由于基督复活(生)的事实,他被宣称为「儿子」,在希伯来书一5节与五5节,引用这节经文时,则以道成肉身和基督的祭司职分相联。神叫他从死里复活,藉以向世人证明耶稣为神的儿子,且是他的爱子呢(可九9,西一13,14)。――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诗二7~9】耶和华颁布的命令:祂已将权柄赐给了王,王要粉碎一切仇敌。――《串珠圣经注释》
【诗二8】「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
主耶稣的权柄将要统治一切。既是神的后嗣,就必承受一切。主耶稣是那承受产业的,但现在他还是被人所弃的,到了时候,全宇宙都要归顺他,都要服从他圣善宝贝的名下。父所有的应许都赐给儿子了(马太廿八章十八节,约翰十七章二节)。——包忠杰《诗篇注解》
耶和华神是全地的主,祂的儿子也就得到列国和全地为产业(参创四十八4;申二十16;可十二7),全世界归在这位君王的统治下。――《启导本诗篇注释》
「列国、地极」表面上掌握在人和「世界的王」(约十二31)撒但的手中,但实际上都是神的产业,只有神的儿子有权继承。──诗篇综合解读
这个应许最后将完全成就在弥赛亚身上:「祂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亚九10)。──诗篇综合解读
就耶和华和弥赛亚之间的关系而言,圣子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这里强调了反叛和推翻受膏者政权的任何企图都将无法实现。圣子身为后嗣有充分的继承权。所以祂能使我们与祂同为后嗣,分享这一切(见罗8:17注释)。──SDA圣经注释
【诗二9】「你必用铁杖打破他们,你必将他们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
父还在向儿子谈话,所谈的事是神恩典的时期过去以后要产生的,那时候,那位“心里柔和谦卑”的主耶稣,就要成为严厉的审判官,牧者安慰的杖,变成了刑罚的铁杖。铁杖和瓦器是决不能相撞的,瓦器一定要被摔碎的。——包忠杰《诗篇注解》
弥赛亚再次降临地上的时候,必“打破”和“摔碎”他们(启二27;一九15)。――《诗篇雷氏研读本》
“铁杖”为受膏者权力的象征。“打破”是说击败一切敌人,建立公义的政权(参赛十一4),“摔碎”瓦器轻而易举,破碎的残片毫无用处;敌挡神的人的下场也是如此。这事将应验在基督和祂施行的审判上(启十二5;十九15)。――《启导本诗篇注释》
「打破」:希腊文译本作「牧养」或「辖管」。(参启2:27; 12:5; 19:15)
本节大概以当时埃及之登基仪式为背景。新王登基时用杖打碎写上敌人名字之陶器,表示自己对敌国拥有统治权。――《串珠圣经注释》
约翰在启示录引用3次。一次用于表现基督徒得胜的保障(启2:27),两次用于描述主赐圣徒胜利的权柄(启12:5;19:15)。――《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铁」是力量的象征,「杖」是王权的代表,「铁杖」代表弥赛亚治理的权柄。──诗篇综合解读
启示录三次引用本节,宣告弥赛亚的仇敌将被完全征服(启二27;十二5;十九15)。──诗篇综合解读
◎ 2:9铁杖:象征「王权与军力」。
●「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胜过仇敌的意思,史家称之为碎陶咒诅文献。──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铁杖。象征王权。弥赛亚的仇敌将被完全征服。
将他们……摔碎。参启2:27;12:5;19:15。──SDA圣经注释
【诗二9 铁杖】令牌是王权的代表,铁则是力量的象征。早至纳梅尔石版(Narmer palette),埃及统治者已经被描绘成用棒或令牌击打仇敌的样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碎陶咒诅文献(参看下一段注释)的证据,显示瓦器是用令牌击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9 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埃及君王庆祝统治的方法,是将敌人的名字写在瓦器之上,然后象征性地把它击碎。史家称之为碎陶咒诅文献。亚述王亦同样使用击碎瓦器的象喻,来表示胜过仇敌。──《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10】「现在,你们君王应当省悟,你们世上的审判官该受管教。」
十节至十二节。就是圣灵;向人间的君王并审判官发出警告。虽是向官长的警告,也是向一切人类发出警告。圣灵现在在这恩典的时期,向世人呼唤,要他们快快省悟。凡现在听他声音的人必要蒙父神的爱护。——包忠杰《诗篇注解》
10∼12节为神向列国发出的警告,应该投靠耶和华才能免遭灭亡,而敬畏神乃一切智慧的开端。
“审判官”指“掌权决策的人”。――《启导本诗篇注释》
正如每个人都有两条路(一6),每个国家也只有两条路:因背叛神而自取灭亡,或因顺服神而永�琝�乐。但此时还不是最后通牒,而是神恩典的邀请与呼召。──诗篇综合解读
「审判官」指掌权者。「该受管教」原文是「让自己被纠正,被告诫」,即接受劝诫。──诗篇综合解读
●「应当省悟」:SH 7919,「有洞察力」、「领悟」。
●「该受管教」:SH 3256,「让自己被纠正,被告诫」。──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应当省悟。在反叛者面前有两条道路:要么继续背叛,自取灭亡,要么顺服神的旨意,获得永�琲漣�乐。诗篇以弟兄的身份与同胞争论,严肃地奉劝反叛的领袖们要屈服。悖逆乃是愚蠢的。
该受管教。直译是“该受劝告,训诫”。这里奉劝领袖们要认识到对耶和华和弥赛亚的责任,并以自己的影响力履行这些职责。──SDA圣经注释
【诗二10~12】劝谕各国臣服。――《串珠圣经注释》
本篇的结语,以“现在”起头,解答序言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要认定敬畏耶和华的心,领受从神而来的智慧和教训,必蒙神慈悲的眷顾(箴3:6)。――《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诗二11】「当存畏惧侍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
现在向神“存畏惧”的心,他发烈怒的时候就必不用怕。——包忠杰《诗篇注解》
我们今天向神「存畏惧」的心,将来审判的时候就不必害怕。──诗篇综合解读
我们在神面前「存战兢」的心,就必得着从神而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象「罪中之乐」那样短暂而后患无穷。──诗篇综合解读
“存畏惧”和“存战兢”指因认识到反叛神旨意的可怕后果而心存谦卑敬畏。
“快乐”指敬拜神的喜乐。──SDA圣经注释
【诗二12】「当以嘴亲子,恐怕他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因为他的怒气快要发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
希伯来人的风俗亲嘴是表示恭敬顺从(撒母耳记上十章一节),是表示崇拜(列王纪上十九章十八节),又是表示亲爱友好的心情(路加七章卅八节)。圣灵所要的就是要我们与主耶稣和好成为密友,他是引我们到主耶稣面前来的介绍者(约翰十四章十六节廿六节,又十六章十三至十五节)。父神已经把和好的路打开了,现在只等人来向他服从。所以圣灵向人呼唤,要他们快快与子亲嘴.这恩典的时候快过去了。他的怒气快要发作了”,所以当快快与他和好,接受他的救恩。“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那些任意妄为的必在自己的道中灭亡。——包忠杰《诗篇注解》
“以嘴亲子”是尊敬和顺服的表现。――《诗篇雷氏研读本》
以嘴亲脚表示敬意和臣服。(参七十二9;赛四十九23;路七38)。当年中东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王携礼物朝拜亚述王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年),吻脚示敬。“子”指“受膏者”。“他”指耶和华。全节说明:敌对的人必须改变所行的道,才能逃避神公义的刑罚,敬畏侍奉神和祂的受膏者,才能脱祸蒙神福佑(参申六15)。――《启导本诗篇注释》
「以嘴亲子」:指「以嘴亲祢的脚」,乃是臣服的象征,有如跪拜叩首。
新约曾用本篇诗描写耶稣基督(徒4:25; 路9:35; 徒13:33; 来1:5)。因为在祂身上,本篇诗句得到最贴切和最全面的应验。――《串珠圣经注释》
世人因着肉体的骄傲和不信的恐惧,将神和弥赛亚的管理说成「捆绑」和「绳索」(3节),其实神的「慈绳爱索」(何十一4)才是对人的保护与祝福。因此,凡投靠弥赛亚的,「都是有福的」。──诗篇综合解读
「以嘴亲子」代表顺服弥赛亚,古代中东的被征服者用亲吻征服者的脚表示臣服。──诗篇综合解读
●「以嘴亲子」:由于「子」(被神膏立的君王)之前没有冠词,所以学者们对此处的翻译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以嘴亲子」,也有人认为是「真诚的亲吻」。不过大家有共识的是:「此处是以亲吻表示臣服」。
●「道中」:SH 1870,「路」、「道路」。
●「投靠」他的:SH 2620,「信靠」、「信赖」、「寻求庇护」。
◎ 2:12说明整篇诗歌不仅仅是恐吓,也是一种应许。愿意投靠神选立的君王者,将会获得福气。当然,我们知道人世间的君王未必可靠,但基督却是完全应验这篇诗篇。──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以嘴亲子。就是尊敬耶和华宣布为自己儿子的弥赛亚。亲嘴是东方人尊敬上司的习惯(见撒上10:1)。诗人劝反叛弥赛亚的人要承认祂是君王并顺从祂(见约5:23)。
“以嘴亲子”系原文的直译。但古代和现代均有不同的译法。七十士译本译为“坚守训诫”。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也是这样翻译的。这种译法似乎依据犹太人“儿子”的定义。这里所用的不是希伯来语的ben,而是亚兰语的bar。在犹太人被掳回归以后,该词也指《妥拉》的训言。“亲嘴”(nashaq)还有“连接”的意思(见结3:13,nashaq 译为“相碰”)。这两种概念的结合导致七十士译本的译法。还有几个译本不译为“亲嘴”,而译为“尊崇”(美国犹太教出版社莫法德和雷依的译本)。“尊崇”只是“亲嘴”的意译。
虽然早期教会认为本篇是大卫所作(徒4:25),但批评派的学者通常将它的创作时间定在被掳回归以后。他们的理由是在本诗中希伯来语的ben和亚兰语的bar似乎可以交替使用。它们都有“儿子”的意思。这个观点现在已站不住脚。因为在公元前14世纪的乌加列信函里,这两个词也是交替使用的。这表明无论圣经的哪一卷出现亚兰语,都不能证明它是以后写的。
英文RSV版译为“吻祂的脚”,是基于对原文中某些字母的重新排列。鉴于这里的原文本来就容易翻译,与上下文也吻合,RSV版的译文变动太大,不宜接受。关于翻译的问题,详见《圣经翻译问题》第144-147页。
在道中灭亡。鉴于无限的大爱(约3:16),神的愤怒终将烧毁罪恶,消灭那些拒绝接受弥赛亚的人。但是神的爱心是渴望拯救以色列的(见结18:30,31)。祂不喜欢罪人灭亡(结18:32)。
都是有福的。本诗的结束,是向那些信靠耶和华所立之王的人宣布福气。普世人类,不论年龄,住地和国籍,都犯了罪,需要一位元救主。那些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并相信弥赛亚的人是有福的。基督徒负有严肃的责任,要劝人们悔改自己的罪,顺服神所膏的儿子耶稣的统治。本篇被称为弥赛亚的布道诗。──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2, 3篇)】
1 试从第2篇思想神的国度为何安稳常存?另参来12:22-29; 启21:1-7。
2 人可以又战兢又快乐事奉神(2:11)么?请举例。
3 当你在困境或卑微的地步时,什么是你的盾牌和荣耀?见3:3, 5-6。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