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传道书 2 - 章拾穗

传道书 2

 

传道书第二章拾穗

 

【传二1「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

         「享福」:原文作「看见美好的事」,即「得到满足」。──《串珠圣经注释》

         传道者承认,在追寻人生的意义与救恩上,人的智慧是全然无益的,快乐是何等虚妄。事实上,有很多在世上遭到失败的人,未能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转而追求感官快乐(16:26)──《圣经精读本》

    在此,「」表明决定(参七23)。传道者自称的方式与埃及「对生命厌倦的人」一文类似(「我对自己的心说……」)156

来罢」是「有煽动的意味」(金司博从民廿二6;士十九11引证说明)。

「我以喜乐试试你」的翻译相当正确;希伯来文的拼法较为特殊,但在昆兰古卷中有类似的用法。传道者并没有全人投入来试验喜乐。

NEB 译为「我要冲入」显然将此处动词意为「我要将自己完全倾入」(从na{sak,而非 MT 版本的na{sa{h),但这里较不可能加此解。——《丁道尔圣经注释》

         心里。即“对自己”说(英文RSV版)。这是所罗门心中的理性部分,对代表肉体欲望和满足的那一部分说话。这种独白是思维的活动。参路12:17-19中财主的富人的独白。

         试试。即“考验”或“试验”,看看结果如何。

         喜乐。原文的含义很广,均表示给身体感官带来的快乐。本文指因参与属世的娱乐而来情感和欲望。但该词在其他地方可表示宗教的快乐和幸福。

         享福。直译为“看好东西”,即“享受人生的乐趣”。相当于现代的“过得开心”。所罗门提议尽情享受世界所提供的快乐,从中追求持久的满足。──《SDA圣经注释》

 

【传二1~11所罗门透过放纵(二13)、成就(二46)、产业和财宝(二7,8),还有显赫的名声(二9)来追求满足,但这一切都不能为他带来持久的满足(比较王上四2128;代下九1328)。──《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作者把人生虚空的问题提出,简单说明智慧不能解决人生之谜后,接着在本章指出享乐的追求一样难满足心灵的渴望。他先是决定一试,结果发现无用(1节),然后细细描述他尝试的经过(38节),和所达到的欢乐境界(9节),而结论仍是“虚空”二字(11节)。──《启导本注释》

         传道者告白,作为君王他享尽了诸般快乐,剩下的却只是悔恨与幻灭。所罗门所享受的是世界所能提供的一切快乐,所罗门的快乐是典型的世俗主义的快乐,这些快乐的属性是:①以自我为中心(1,3,10)。屈服在罪之下的世界所追求的快乐,其特点是爱自己多于爱神;②物质主义的产品(4-9)。世界既然不承认神是造物的主,自然会崇尚物质多于珍视人的灵魂。人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积攒物质,为了积攒物质而轻看人的灵魂(18:12;13:19);③放荡(3,8,10)。没有神的快乐,不道德,放荡且没有节制(10)。放荡是背弃信仰的现代人,疯狂追求人生快乐的行为(15:13);④无益(11)。追求属世快乐的人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益处,最终且会为此耗尽自己的一切(15:12-17)──《圣经精读本》

 

【传二2「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

         作者提到享乐中的两件事:一是“嬉笑”(表面的欢乐),一是“喜乐”(有节制的欢愉,例如宗教节日的欢乐)。第一种享乐的结果是“狂妄”(失去理智的疯狂),第二种享乐的结果是根本改变不了虚空的现实。人的视野只要一天处在“日光之下”,无论是高级或低级的享乐,都解决不了问题。──《启导本注释》

         嬉笑……喜乐:嬉笑”意味着表面上的快乐(10:19;10:23;20:7);“喜乐”则意味着体贴人的快乐(10:10;28:47;16:33)。然而,传道者认为它们均为虚空。有何功效呢:嘲笑人何须空忙一场(14:13)──《圣经精读本》

    嬉笑」(s*#h]o^q)和「喜乐」(s*imh]a^)。前者是外在的快乐,指戏耍(箴十23),筵席(传十19)等的「好玩」,或是像耶利米所遭的「戏弄」(耶廿7)。——《丁道尔圣经注释》

         嬉笑sechoq)。该词还有“戏耍”(箴10:23)“笑话”(哀3:14)之意。其动词形式亦为“戏耍”(撒下2:14)。以满足声色之乐为人生的最高幸福乃是极大的堕落。

         狂妄。直译是“愚蠢”。参传1:17相关的希伯来语词。

         喜乐。该词原文既能指来自骄傲和情欲的快乐,也可以指普通合理的快乐。

         有何功效呢?或“有什么用处呢?”参保罗在罗6:21中肯的质询。──《SDA圣经注释》

 

【传二 2「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

{命题5}嬉笑(laughter)是好或是不好?

〔难题〕圣经有时说嬉笑是好的,但有时是不好的。所罗门下结论说:「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传二 2),他又说:「忧愁强如喜笑」(传3),耶稣也说过:『喜笑的人有祸了』(路六25);另一方面,圣经鼓励人喜笑且宣称:『喜乐的心乃是良药』(箴十七22),所罗门甚至说:「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传八15)。

【解答】

有一句经文是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传三1,4 )。圣经对嬉笑可以由下表作个槪述:

当嬉笑是好的

当嬉笑是不好的

引导到喜乐的生活

在生命终结时

表达喜乐的方法

为了达到喜乐的方法

在欢愉的灵里

放纵的嘲笑时

如合乎情理的欢乐嬉戏

如毫无意义的喧嚣欢乐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传二3「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世人”。在传道书中多次使用,指普遍的人类。──《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作者一方面让肉体尽情享乐,一方面在心灵里用理智去控制自己,要试验自己可否得到满足。

         「又如何持住」:或译作「为要控制」。

         「一生」:原文加上「有限的日子」。──《串珠圣经注释》

         “持住愚昧”:明知愚昧仍坚持这样察究下去,以找出人生当怎样行。──《启导本注释》

         以智慧引导我:暗示传道者用快乐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然而,这是罪恶的试验,因他自己以快乐试探自己(1:14)。当行何事为美: 自起始之日起,传道者追求快乐的方向与方法是错误的。因此,他虽然享尽了世上的诸般快乐,却未能品尝真正的喜乐。唯有在神的话语里面,才能享受永远的真喜乐(119:165)──《圣经精读本》

    传道者现在进入细节。他的研究态度是持续的(等我看明),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在天下),且审慎而严谨(因他的心「仍以智慧引导」他)157。最后一个子句,「等我看明……」可能是指最近的一个词组「持住愚昧」,而非属较远的「我察究……用酒使肉体舒畅」。——《丁道尔圣经注释》

         用酒使我肉体舒畅。这里的“用”原文直译为“牵引”(见申21:3;诗28:3;何11:4)。“酒”(yayin,见创9:21;民28:7注释),在圣所崇祀和异教仪式里表示“奠祭”(出29:40;利23:13;民15:5,7,1028:14)。所罗门是在说:“我用酒牵引(刺激)我的身体”。他的身体似乎被酒所象征的马所牵拉。

         引导。(申4:2728:37;诗48:1478:52;赛49:10)。这里暗示所罗门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食欲和情感,保持适度。他一开始(见第1节注释),并不想完全放弃理智而走向极端。大多数沉湎于享乐的人也是这样想的。说人能在的罪恶中游刃有余,这是致命的骗局。

         愚昧。在这里可能指“导致犯罪的事情”,而不是指罪本身。所罗门追求这些经验的原意,是要充分利用一下,了解它们所提供的满足,而不受它们所支配。

         等我看。所罗门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目的。没有人要求他追随如此危险愚蠢的行径。神不可能要他这么做。

         'adam)。泛指人类,包括男人和女人(见创1:263:17;民24:3注释)。

         一生。直译是“数目”或“故事”,词根是saphar,意为“重新计算”,“计算”,“叙述”,“测量”)。表示“书”的名词也来自这个词根。──《SDA圣经注释》

 

【传二4「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

         我为自己:进入末世之后,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爱自己”和“爱快乐多于爱神”(提后3:2,4)。然而,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6:8)。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将财宝积攒在天上(6:19,20)。若要这样,就当放下自私,而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6:33)──《圣经精读本》

    在「我为自己动大工程」这句概述的话之后,接着便描述细节。「房屋」使人想起所罗门建筑的成就(王上七,九1,十21;代下八36)。在此并未提到「耶和华的殿」,因为目前完全是探讨「日光之下」的观点;尽管此处没有提及,但下文中有讨论到「耶和华的殿宇」(五17)。「葡萄园」,雅歌曾提到(一14,八11),是归于所罗门的;其他的可能是大卫王传给他的(参代上廿七27)。48中六次重复「为我自己」,显露出他内在的动机。——《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为自己动大工程。无疑指他建筑的规模和辉煌。参1-3节,这当然是使人沉溺的方式中的一种值得肯定的方式(见王上7:19:1)。

         建造房屋。见王上7:1-129:15-19。所罗门兴建了庞大的建筑工程。

         葡萄园。参歌8:11。关于所罗门时代百姓的经济状况,见王上4:25,人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SDA圣经注释》

 

【传二4~9是各方面试验的过程:传道者尝试用尽他的心思、意志、机能去建设一个充满美丽、欢娱、富裕及文化活动的人生,在当中尽情享受,却又不失去他的理智及目标。然而,这一切亦是虚空。──《串珠圣经注释》

         本段写所罗门作王时大兴土木,积蓄财宝,满养妃嫔的事(见王上七章;九1;十21;代下八36)。但未提建殿,可能因纯属“日光之下”属世之事的考察,暂予搁置,到五章时才提到“神的殿”。本段用“为自己”一语达六次之多,强调享乐的目的乃为一己的快乐。──《启导本注释》

         传道者所欲讲的就是,他曾无穷尽地享尽了世上的物质、肉体快乐。然而,人的真幸福与满足并不是物质和肉体的问题,自始至终它都是灵魂的问题。人只拥有一个躯体,人不可能涉足所有物质,肉体快乐。若有人还认为幸福和快乐在乎物质和肉体,最后必将饱尝更加苦涩的空虚和虚无(4:17;55:2)──《圣经精读本》

 

【传二5「修造园囿,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

    奢华的「园囿」可分为「garden」与「park」。前者为古代近东皇室和贵族的特色;从埃及,米所波大米和乌加列都可证实。从旧约现有的资料中可看出它们的特色为:精选的植物(歌五1,六211),可能包含一幢避暑夏宫(王下九27),并筑围墙以确保隐私(歌四12)。「park」(parade{si^m,可能借自波斯语),出现在尼二8,指一个君王的园地,大到足以供应兴建耶路撒冷围墙所需用的木材。岑诺夫(Xenophon)用它的希腊文语形(Paradeisos),形容波斯王公贵族的花园158——《丁道尔圣经注释》

       。直译是“围墙”,来自动词“围绕”。由于近东地带的山羊,毛驴和其他牲口自由吃草的习惯,园子必须有坚固的围墙或栅栏。

         pardes),源于波斯语pairi-daêza,指波斯国王大型的动植物园(见创2:8注释)。所以pardes 是一个王家保护区,圈地或公园。英语的“天堂、乐园(paradise)来自希腊语paradeisos Pardes 是尼2:8的“园林”,歌4:13的“果园”。见创2:8注释。

         。显然指所罗门进行的大规模园艺工程,不仅是公园,而且还是果园。他在耶路撒冷南面的山边开辟了王园(王下25:4),在伯哈基琳种植了葡萄园,一般被认为是耶路撒冷以西4英里(6.4公里)的`Ain Kârim,,但最近被认定为耶路撒冷以南2.1/2英里(4公里)的Ramoth Rahel(耶6:1)。另一个在巴力哈们(歌8:11)。──《SDA圣经注释》

 

【传5 园囿】宫殿四周往往建有私人的庭园。园中植了果树和遮荫树,又有水道、池塘、小径──就像公园一样。很多珍奇的树木和植物都种在花园之中。古列大帝首都帕萨尔加德的遗址就挖掘到一个这样的园子。──《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二6「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

    提到「水池」,令人想起1868年所发现的摩押石碑(主前九世纪),其上记载摩押王米沙(Mesha)的丰功伟业:「我建造了夸吼(Qarhoh)的……大门……楼塔……君王的皇宫……贮水池」159。在约西亚王的时候,耶路撒冷的王池(尼二14)被认为是所罗门造的160。「嫩小的树林」与5节无关(RSV 中以定冠词作区分),而是指另外一项奢靡;树可用来建筑、造船、作乐器并遮荫,其价值在旧约中常提及161——《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6 灌溉系统】摩押王米沙(主前九世纪)也将建筑王宫的蓄水池列为成就之一。犹太史家约瑟夫又在《犹太战争录》(Jewish War)中,宣称耶路撒冷的王池是所罗门所建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二7「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许多牛群羊群,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

         所有的:拥有物质的快乐,并非快乐的源泉(11:4)。古今中外,贪恋钱财的人,均害人害已(5:10-17)──《圣经精读本》

         这里提到两种形态的「仆婢」,视为财富的一项:买来的仆婢和仆婢所生下来的小孩。「����」的译文,比「大牛小牛」(AV 译)好,使人想起所罗门家中每日的食物(王上四22以下)162——《丁道尔圣经注释》

       仆婢。为了进行所罗门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仆人和工人。示巴女王曾诧异所罗门工程中雇工的数量(王上10:5)。所罗门无疑还有非希伯来族的奴隶(王上9:21;代下8:8)。还有大量希伯来仆人担任较为自由的奴隶(见出21:2,20;申15:12,15注释)。

         生在家中的仆婢。直译是“我家里所生的孩子”,作为其他方式得到的奴隶的补充。买来或俘虏的奴隶自己也有孩子。关于所罗门的仆人的数目,见王上4:21-2710:25,26

         牛群羊群。所罗门牛群羊群的数量无疑非常庞大。从向圣殿献祭的数量可以看出来(王上8:63)。除了献祭之外,还需要大量肉食供应国王所用的大批仆人和奴隶(见王上4:22,23;代上27:29-31)。──《SDA圣经注释》

 

【传7 以色列的奴隶制度】以色列有些人是被剥夺了至少部分的自由,可以被人买卖的。摩西五经中形容奴隶的字眼最常见的一个是「以别」('ebed)。但这个字的意思是模棱两可的(它在亚喀得语中的对应字眼wardu 亦然),任何在上级管辖之下的人都可以如此称呼,这字因此是属下的统称,经常译作「仆人」。族长和君主都是神的仆人,以色列和犹大的每个居民都是王的仆人或臣民,王族成员亦不例外。大卫曾经一度是非利士王亚吉的奴隶(藩属),犹大王亚哈斯是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仆人。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他们被卖为奴。然而按照摩西律法,以色列人是不可以被强逼做奴隶工作的。沦为奴婢的以色列人若非因为本身贫穷,就是因为亲人贫穷而被抵押。债务还清,奴隶身分便告结束。有关古以色列家仆和奴隶的记载只有寥寥几个。其中一个是被掳归回之后的人口统计(主前五世纪),当时奴隶有七千多人,相较之下自由人则超过四万名。富人大概拥有一两个家仆。奴隶虽算为财物,同时亦视为人,具有某些权利。奴隶亦必须受割礼,可见他们被视为家庭的一份子。农业、工艺,或整个经济体系统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以奴隶为主的事业,但王国时代(主前约1000586年)似乎亦有政府拥有奴隶的迹象。大卫下令百姓造砖,所罗门则在亚拉巴的矿穴、以旬迦别的工厂,以及王宫和圣殿的工程中使用「奴隶」。这些奴隶大部分都是迦南人,不是以色列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二8「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爱的物,并许多的妃嫔。」

         “许多的妃嫔”。参看列王纪上十一章3节,那里指出他在七百个妻子以外,还有三百个妃嫔。──《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世人所喜爱的物」:或指妃嫔(「并」原文或作「即」),或指其他宝物(参王上10:22, 25)。──《串珠圣经注释》

         「金」使人想起所罗门的财富(参王上十1425);「」较不受重视(王上十21),「多如石头」(代下九27)。「财宝」是他个人的财产(参代上廿九3163,并使人想起所罗门闻名世界的财富164

「许多的妃嫔」,译法尚无定论,它是一个字的单数(s%idda^)和复数(s%iddo^t),对其意义看法不同:(i)斟酒的人(七十士译本,Peshitta),(ii)高脚杯,饮酒的器皿(AquilaVulgateTargum),(iii)乐器(KimchiLutherAV),(iv)箱匣(JB,根据圣经后的希伯来文),或(v)情妇、爱人、妃嫔(RSVNIVIbnEzra 及多数的最新注释书)165——《丁道尔圣经注释》

         金银。关于所罗门所拥有的贵重金属和金银器皿,见王上9:2810:14- 27;代下1:159:20-27。希西家向亚述王上缴的贡物用了国王的一部分财宝(王下18:14-16)。希西家曾向巴比伦国王的使者展示自己的财宝(王下20:13)。

         财宝。可能指所罗门征收的各种的贡物和税金。神也用这个词指祂的子民(出19:5;诗135:4;参申7:614:226:18;玛3:17“特特归我”)。

         各省的。可能指各属国及其百姓的贡物(见王上4:21,2410:15)。

         又得。该动词意为为“获得”,“指定”,或“任命”。创12:5为“所得的”。

         唱歌的男女。所罗门一定有大量的娱乐活动,包括接待各国来宾。故需要许多专业演艺人员(见撒下19:35;摩6:5)。

         妃嫔shiddah wesh-iddoth,一般为“妾”)。Shiddah 的来源不详,可能是来自动词“掠夺”,指夺取被征服民族的女子。也可能来自一个动词,相当于阿拉伯语的动词“弄湿”。希伯来语用该词派生一个表示女性胸部的词语。七十士译本译为“男女斟酒人”(参士5:30)。──《SDA圣经注释》

 

【传8 唱歌的男女】聘请乐师主要是为君王娱乐和祭仪典礼。由于这里包括男女的乐师,后者的可能性较高。通俗和宗教音乐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有悠久的历史,以色列必然有所认识。埃及的古墓壁画记载了舞蹈者的姿势和多种不同的乐器。古代近东各处地方都有很多宫廷聘任男女宫廷乐师的左证。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谷、赫人的安那托利亚,和埃及地区,都找到文献的记载(例子包括乌鲁克和马里)。伙食名单证明了他们是宫中固定的雇员。──《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8 妃嫔】译作「妃嫔」的字眼只在本节出现,通常解作「妾」,实则含义不明。多娶妃嫔无疑是君王的习惯。另外亦有学者认为这字应该译作「藏宝箱」。──《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二9「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

    这幅图画进展到所罗门所获得的荣华富贵。「我就日见昌盛」是指他的财富(参王上十23)。「我……胜过」或译「增加」(希伯来文版),是重复上一节的字汇。地一方面加增智慧(一1618),一方面加增财富(参代下九22)。再一次(二3)我们得到保证,他的「智慧仍然存留」。这里不一定是指所罗门早期的生活(刘普德),更可能是指「智慧」这一辞的含义之广,甚至包括法老的巧计(出一10),约拿达的狡诈(撒下十三3),或亚述王的高傲自满(赛十12以下)。——《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样,我就日见昌盛。所罗门没有掩饰对自己伟大统治的满意,表现了尼布甲尼撒吹嘘自己荣耀的精神:“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么”(但4:30)。所罗门骄傲自满地指出他的财富和智慧超越过了他所有的先辈,甚至自己的父亲。

         我的智慧仍然存留。直译是“我的智慧站在我的一边”,帮助他获得所有的财产,或保守他不至过度放纵(见第3节注释)。犹太解经家这两种看法都有。所罗门在愚昧中自以为聪明,就像喝醉的人自以为头脑清醒。──《SDA圣经注释》

 

【传二10「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份。」

         凡我……所:指毫无节制。节制是信仰的基本德性之一(彼后1:5-7)。到了末世,世人均失去节制(提后3:3)。但是,凡欲在属灵争战中得胜的人,必须培养节制的习惯(林前9:25)──《圣经精读本》

    」和「」指他内在与外在的快乐。凡是能赏心悦目的事,与内在的满足都丝毫不予保留。大部份的英译本将本节后半部解释为:「因我的心找到了快乐」。但最好译为强烈的声明:「我的心的确找到了快乐」。(亚达斯、赫兹柏、劳哈、莱斯赞同此译法)。NIV 表现出这种口气。但本节仍以灰黯的语气结束。在行动中的确会有满足感,但大功告成之后,快乐便开始消褪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求的sha'al)希伯来人常用的名字“扫罗”(Sha'ul),就是来自这个词根(见撒上9:2注释)。所罗门暗示自己走到了尽头,没有什么是没有尝试过的(见约壹2:15-17)。

         享受……快乐simchah sameach)。两个动词都可以表示各种快乐的情感。无论是在宗教经验方面,还是在合理的快乐方面,或是在劳动,狂欢和放荡的行为上。所罗门的意思肯定是指凡他所研究的学问和所从事的工作,他都品尝过其果子。

         。指“份额”或“报酬”,如战利品,赃物,奖品,食物,财产和生活方式。在诗50:18中被译为“同伙”,指与“奸淫的人”同伙。所罗门在这里显然指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他所追求的幸福。──《SDA圣经注释》

 

【传二10~11“眼所求…心所乐”,凡是眼能见、心能满足的事事物物无一不尝试。肉体活动时虽有快乐感(“劳碌中所得的份”),但一旦得到,快乐便开始消失。──《启导本注释》

 

【传二11「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劳碌所成的功」:或作「成就所花的劳碌」。──《串珠圣经注释》

         在日光之下:说明传道者的所有劳碌都没有益处(请比较“日光之下”和5:2的“神在天上”)。它之所以虚空,是因为其经营和劳碌均是在不信神的领域里进行的。──《圣经精读本》

    现在,他来到「夜晚过后的清晨」。「我察看」字面意义是「我面对」。这动词是指「注视着某人的眼睛」(伯六28,或(如同此处)「面对事实」,「集中全副注意力」。传道者不能满足于蛮不在乎,得过且过的情形,他非要辨明事情的原委不可。他的「」,表示亲自参与行动,令他愉快地忙碌着。「劳碌」虽曾令他筋疲力竭,却也乐在其中。但回顾之下,前面对于智慧的判决(一1718),现在也照样临到喜乐。——《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察看。原文的意思不止“随便看看”。该词根所派生的名词是“脸”,指面对所要考虑的问题。原文的“我”是强调形式。所罗门似乎在说:“我亲眼察看”。

         捕风。声色之乐不能提供持久的满足。约4:24说“神是个灵”。祂不是许多灵中的一个,而是特殊和绝对的灵。人必须通过自己人性接近神。只有这样的联合,人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所罗门所寻找的一切属世娱乐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见传1:14注释)。

         在日光之下。这个词组在《传道书》中出现29次,指人类的活动范围。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益处。见传1:3注释。“益处”在《传道书》的哲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共出现了十次。在《旧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所罗门尝试和放纵过各种经验,事业和娱乐,看看能得到什么“益处”。该词词根的意思是是“盈余”或“余额”。有人认为该词可能用于犹太人的贸易。──《SDA圣经注释》

 

【传二12「我转念观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后而来的人还能作什么呢?也不过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

         所罗门的继任人可能面对相同的问题,但对于生活上的种种矛盾,并不会得更好的解决方法。──《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这一节曾令注释家们不解。它的本文常被修改(如巴顿、哥笛斯、赫兹柏等人,各人都以不同方式处理)。还有人将其子句颠倒,使12节下半成为11节的末尾(GNB 和几位十九世纪的德国注释家们取此观点),或者武断地将12节下半移到18节(见 NEB)或19节(劳哈)之后。一般英译本插入「do」一字,(曲解了希伯来文),并将12节下半视为上半节问题的答案。——《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转念。见第11节注释。所罗门体验过人生的一切物质享乐。现在他实事求是地考虑智慧和愚昧的问题。

         还能作什么呢?这一句直接译文可以是“国王以后而来的人还能怎么样呢”国王可能询问:地位低于他的人追求他已经历过的事有什么用呢?他是占有一切资源的国王,况且他的智力过人。

         早先所行的。“王以后而来”的人不可能有超过所罗门的成就。所罗门已经证明世俗之乐的虚空,所以问题已经有了答案。──《SDA圣经注释》

 

【传二12~1612节可意译为:“我回过头来观察智慧、狂妄和愚昧,看看在王以后究竟有甚么人,能在王已作了的事之外还能作甚么?”这等于说,这些问题既然都已经验过,证明智慧无用,后来的王不用再试了。不错,属世的智慧胜过愚昧,但到末了,智慧人和愚昧人的命运一样,连最伟大的人物一样为人遗忘(16节)。──《启导本注释》

 

【传二12~17生命之意义既不在世上财宝欢娱里,是否在智慧、狂妄或愚昧里?相对来说,智慧确比愚昧超越,但这一点「相对」却给死亡的「绝对」一笔勾销了,不论智者或愚人都永远无人纪念。因此,生命似乎如骗局及捕风。──《串珠圣经注释》

 

【传二12~23面对“死亡”,传道者的绝望达到极点。倘若死亡能结束一切,短暂的人生又有何意义,何须分别善恶是非,辛苦地经营呢?每一天的生活,都不是迈向生命,乃是在走向死亡。人只不过是死亡的奴隶。对没有得着神所赐永生的人而言,这一切均是不可更改的现实。圣经极其清楚地警告了审判,而有些人却不肯严肃地思考死亡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死亡将比永远的断绝更可怕。因此,圣徒当铭记死亡的必然性,智能地区分将要以死亡告终的属世之事,与在死亡以后延续到永远的事。即便是不信的人,也要深入地反省和思想传道者所呼吁的:①死亡的必然性;②人之欲望的无意义性;③由此而来之存在本身的虚无和痛苦。主曾应许圣徒,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当圣徒思想死亡的时候,就会越发渴慕(11:25,26)──《圣经精读本》

 

【传二13「我便看出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

         「胜过」:原文作「比较更有益处」。──《串珠圣经注释》

    这个问题得到了双重答案。第一,「智能」是有价值的。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教义立场相同。传道者并非批判智慧一无是处,乃是指它不能成为人所依赖的终极资源。「传道书是一道最前线的防御工事,它不许智慧越过界线,到达自认可以掌握人生艺术的境界……。对神的敬畏永不允许人以他自己的『艺术导向』来操纵他手中的舵」172。因此,若将智慧的范围缩小,它就像指照亮路人的光明。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比喻173——《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便看出。“我”是强调的。一个心存疑虑,不经过亲身探索就不满足的人,终于“看出”了。

         智慧胜过愚昧。直译是“智慧的益处比愚昧大”。所罗门满足于真智能的价值的。

         光明胜过黑暗。直译是“光明的益处比黑暗大”。光明比喻属灵和智力上的进步,黑暗则比喻思想和道德上的堕落和败坏。使徒保罗在弗5:8和帖前5:5中使用了同样的比喻;公义的道被比作光(诗37:6119:105;赛51:4);邪恶的道被比作黑暗(伯37:19;箴4:19)。使徒约翰宣称基督耶稣是天上的光,在这世界的黑暗中照耀(约1:4,5)。──《SDA圣经注释》

 

【传二13~17首先,智慧要比愚昧优越。智慧也比愚昧高贵、荣耀。然而,智慧也无法克服死亡的问题,对死亡全然束手无策。智慧虽比愚昧优越,结局却相同,只能带来空虚与挫折。相对而言,圣徒也当求属世的智慧,但在这一切之前,要首先渴慕使人得救之灵魂的神的智慧(70:4;西2:3;4:7)──《圣经精读本》

 

【传二14「智慧人的眼目光明(“光明”原文作“在他头上”);愚昧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

         智慧人和愚昧人最终都要死去,并且被人遗忘;纵使智慧人在生的时候拥有优势(13节)。“一件事”。一个结局。──《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眼目光明」:原文作「他的眼在他头上」,指智慧人参透万事,能以稳步前进,愚昧人在黑暗中摸索,会走差踏错。

「遇见」:指遭遇同一命运。──《串珠圣经注释》

    传道者现在从领受智慧者的角度来思考。以智慧为神的礼物,它便是亮光;以智慧为人所拥有的,它便是人的见地。在这里第一次遇到的「愚昧人」(kesi^l),「其恶名是因胡言乱语,醉酒以及作恶的倾向而来」174,他以犯罪为「戏耍」(箴十23),对他自己所追逐之事的兴趣更甚于对智慧的兴趣(箴十八2)。他的特征也可从两个角度来看。他从神那儿得不到「亮光」,自己也不能「看」。他预表新约的罪人,黑暗(约三19),暗昧的(弗五8)。——《丁道尔圣经注释》

         眼目。智慧人的眼目遵循神的旨意一直往前看,免得跌倒。参耶稣在约11:9中的话。眼目在属灵上运用的另一个例子,见弗1:18

         愚昧人。智能人知道自己的目标,采取最直接的路线;愚昧人摸索着前进却会跌倒。箴17:24用另一个比喻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愚昧人眼望地极”。

         。原文的强调的。意为所罗门觉不得不赞美智慧。

         有一件事。直译是“发生了一件事”(见诗49:1090:3-5)。智慧人和愚昧人最后都会死亡。──《SDA圣经注释》

 

【传二14 答应人的眼目光明何以是在他头上?】

         答:「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中有小字「光明原文作在他头上」。如按愿意直译的话,就是「智慧人的眼在头上」,其意思是表示智慧人的眼在高处,好像一座瞭望台,可以居高临下,向四面八方观看,有高瞻远瞩、透视一切的眼光。至于愚昧的人,他的眼好像是在斗底下,不能发光,只有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如同盲人骑瞎马,黑夜临深池,看不出前面的道路和方向,那是十分危险的。智慧如此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13)但是智慧人和愚昧人,都必有同样的遭遇--同归死亡(1517)。――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传二15「我就心里说:愚昧人所遇见的,我也必遇见,我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里说,这也是虚空。」

    死亡既无可避免,寻求智慧便似乎没有意义,因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传道者是在他追求智慧之后才发现这事,而非在这之前。从篱笆的另一端来看草,总是比较绿一点。「就」(译注:英文 Then,本句第一字)是指逻辑的推论:「若是如此」175——《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也必遇见。智慧人和愚昧人都会死亡。表面上没有什么区别。

         我为何更有智慧呢?即使通宵达旦,辛勤劳动,又有什么益处呢?那些奋斗一生,努力去应付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人,和那些只图生存的愚昧人一样会死亡。

         这也是虚空。所罗门认为,人生中的野心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都是过眼烟云。事实上人生的问题,除了从神那里以外,是无处可觅答案的。人只有在属天的智慧中成长,使自己的生活与神的旨意和谐,才能找到生存的真正目标(见太6:33)。──《SDA圣经注释》

 

【传二16「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纪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

    前面对一般性历史的评论(一14),现在重复应用于人身上:人的记性太短,因此一切努力都没有价值(参九5)。箴言十7和诗篇一一二6是从信心的立场来看,与这儿恰成对比。「一样」是「完全相同」之意(参创十八23)。——《丁道尔圣经注释》

       无人纪念。愚昧人和智慧人都很快会他们的同胞所忘记。就世界而言,这句话是真实的。但那些在生活中遵循神圣智慧的人,将会永远被纪念(诗112:6;箴10:7),并因确知自己的名字记在天上而高兴(路10:20;腓4:3)。

         被忘记。被世界所忘记,但是被神所纪念(见玛3:16,17;约14:1-3)。

         可叹。这是一个疑问句式的感叹句。──《SDA圣经注释》

 

【传二17「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从这里到23节,传道者乃是反刍自一2到目前所见的一切,思考其结果加何。他对「生命」的整体有兴趣(参二3,六12,八15)。但是到目前为止,生命的每一方面都显为可憎。如果死亡令智能终止,它的阴影亦覆在生命之上。「烦恼」是指「灾难」(加一3:创四七9:箴十五10)。「我都以为」也许是正确的译法(如德立兹和巴顿所强调),但希伯来的表达法可以指「临到我」,有时是表达加给人重担的事(参赛一14176——《丁道尔圣经注释》

         恨恶。希伯来语表达最深憎恨或敌意的词,含有讨厌,恶心,反感,不悦的意思。该词词根的含义是“丑陋”或“畸形”,既可指身体,也可指脾气或性情。该动词还出现在玛1:3中。神说祂“恶”以扫。神以失望和厌恶的心情看待以扫,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憎恨”。尽管神憎恶罪恶,但祂却爱罪人。在传2:17的后半句中,所罗门说明了他的意思:“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所罗门迄今所有的努力都无法给他带来他所指望的满足。他一想起这些事就烦恼倍增。

         我都以为烦恼。直译是“使我讨厌”(见伯3:24-267:14-16)。

         捕风。或“以风为食”(见何12:1;见传1:142:11注释)。──《SDA圣经注释》

 

【传二1721作者对生命本来满怀希望(二3;六12;八15),但察究的结果,发现生命原来如此可恨。智慧因死亡而结束,死亡的黑影岂不也覆盖生命!人生若止于“日光之下”,自然充满烦恼;既恨生命,劳碌所得留给后人,有何益处?说不定后继者会把已有的成就全毁(参王上十一41∼十二24关于所罗门王的儿子罗波安把帝国光荣毁于一夕之间的事)。这样,人在世上劳苦的建树荡然无存,终至绝望(20节)。因此要人劳碌,不仅无益,让未曾劳碌的人去享受,也不公平。人无论如何使用智能、知识和技巧,所得来的不能长保;死亡一来,完全落空(21节)。──《启导本注释》

 

【传二18「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

    恨恶生命之后是恨恶「劳碌」(与九9成对比,那里提到「你一生……的年日……(与)劳碌的事上」都可享受所得的分)。在传道书中「劳碌」有几种意义;有时它是指人在生命问题上的挣扎(一13),有时(如在此处)是指人每日的责任。所得来的既然必须留下,劳碌又有什么意义呢?传道者在这里并没有否认来世,也没有予以肯定;他所关心的是,世界既伏在虚空之下,智慧又有何帮助。「」是指「遗赠」的意思(JB177——《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二18~23也许有人认为生命的满足在于使后代或他人生活有保障,但无人能够支配后人管理他产业的手法。作者对日光之下的人生表示绝望,人所作的一切,不但徒劳无功,且带来忧虑和痛苦。──《串珠圣经注释》

         若说13-17节讲述了精神上的,抽象的智慧之虚妄,本文则叙述了更为现实性的,具体的各样劳碌之虚妄。因为:①劳碌的结果并没有保障人的幸福;②劳碌的过程伴随着身心灵的痛苦;③本人不仅无法享受劳碌的果子,甚至有可能因着死亡而将毕生的经营交给别人。──《圣经精读本》

 

【传二19「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

    子孙可能会毁坏先祖的功业。继承人并不保证仍会继续成功。这里大概没有直接引涉到罗波安之意(王上十一4∼十二24),但他的例子正可说明这一点。——《丁道尔圣经注释》

       谁能知道?所罗门通常用动词“知道”来表达疑问。他感到伤心,因为他不知道他继承者会不会赏识和配得上它们。他们可能继续他的工作,也可能予以抛弃。烦心的是他无法控制这件事。有人认为所罗门所烦恼是他的继承者罗波安。

         管理。该词原文指对人或事物的完全控制。想到终生劳碌的成果可能被继承者所挥霍,他心里非常烦恼(见伯27:16,17;诗39:6;箴23:5;赛65:22;路12:20)。──《SDA圣经注释》

 

【传二20「故此,我转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绝望。」

         “我转想……心便绝望”。我转过脸来沉思我劳碌工作的虚空,并对景况感到绝望。因为所罗门要把自己劳碌工作的成果留给另一个人(二1821),而且他的工作仍未得到满意的回报(二22,23),所以他感到失望。──《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对生命价值的一切期望都被吞噬了。智慧(一1218)和喜乐(二111)都已失败。智慧有其终点(二1215),人类的努力也不被记念(二16),不能保有(二18)或传承(二19),唯一的结论是:一切都毫无益处。结果便是绝望的深渊。他「允许(自己的),「绝望」(如希伯来动词可以如此翻译)178。这是旧约最感动人心的句子之一。新约的「在主里不是徒然的」则正成反论(林前十五58)。——《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转想。指从不同的或相反的角度来看。说明所罗门在回顾自己的人生以后,在观念上,也许还在行为上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绝望。所罗门很不情愿地接受他所发现的事实(见撒上27:1;伯6:26)。──《SDA圣经注释》

 

【传二21「因为有人用智能、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份。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

    此处说,所有努力的结果甚至比徒劳更糟!先祖劳碌,而让另一人不劳而获,几乎是不公义的事。人虽然拥有「智慧」(实际知道如何去做),「知识」(消息),「灵巧」(专门技术,较 AV 所译的「公正」为佳),却缺乏一样能闪避死亡或保证永存的东西。「灵巧」(kisro^n),是由实际上知道如何去作而得的成功(参四4),有时译为「利益」、「收获」、「成功」。——《丁道尔圣经注释》

         灵巧有译本为“公平”。该词原文在圣经其他地方均无出现。其词根意为“适宜”、“正确”,故可译“自然倾向”,“天然能力”。所罗门所想到的是如果有人多才多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劳动成果仍将留给没有参与的人,自己却无法享受。

         留给。或“交给”。

         。即他的遗产,包括土地,财产,或其他收益。──《SDA圣经注释》

 

【传二21「因为有人用智能、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份。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

 

【传二22「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

         几乎每一节都使用了此词,可以用“罪之下”、“死亡的权柄之下”(5:12-15)、“与基督无关”(2:12)来代替。──《圣经精读本》

    传道者开始将一2以来的整个讨论作收场。实际的「劳碌」和感情──智识的挣扎(「累心」),同样被证为无用。——《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二22~23传道者因此认为劳心劳力都毫无所得,反导致无穷忧愁,夜寐难安。──《启导本注释》

 

【传二23「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

 日日」这类词组在本卷书中不断重复出现(参二3,五1718,六312,八15,九9,十一9,十二1),显出传道者所关心的不是细节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生观。希伯来文开头的话可译为「他所有的日子都是忧虑,他的工作乃是愁烦」(参 RSV);或译为「他所有日子及他的工作,都是忧虑和愁烦」(参 NIV),二者相差无几。

「忧虑」和「愁烦」两个名词复述了一18的结论。两者皆可指心灵和肉体的痛苦。这里是指前者,但失眠的夜晚则是对身体的副作用,因为「日光之下」世界观所产生的不安,甚至在「夜间」亦流露出来。五12却带出不同的景观;在新约中,我们发现弥赛亚能在暴风雨中安然睡觉(可四38),并且也能使他的门徒照样作(徒十二6)。——《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二24「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

         所罗门对人生矛盾的解决方法,在书中提出了六次(三12,13;三22;五18,19;八15;九79),就是尽情享受神已经赐下的生命,并看为神的礼物。对于人生中一切的矛盾,神并没有启示解决的方法,但却给人可以享受的生命,只要人以顺服祂的态度而活。这理论跟伊壁鸠鲁学派的享乐主义(Epicurianism):“让我们吃喝快乐,因为明天就要死了”,有天壤之别。所罗门劝告人说,我们必须知道神将来要审判人,因此要管理好自己的生命(一二14)。──《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享福」:见2:1注。──《串珠圣经注释》

         从传道书的导言开始,传道者就非常执着地悲歌空虚,如今却急转而下,突然宣讲了人生的幸福和希望,如同从暴风急雨,突然变成放出耀眼的光芒的太阳一般。然而,事实上却没有任何改变。先前,传道者如泣如诉地诉说世间万事的空虚,间接地祈求真正的拯救、幸福和恩典,如今直接吐露了出来。如此看来,只有彻底认清人间诸事的虚妄,才能认识赐下真生命之天上之恩(6:14;彼后1:4;约壹2:15-17)。在整卷传道书的结构中,本文是一个转折点。──《圣经精读本》

         享福:这一乐观的宣告似乎与22节相矛盾。22节论到了“日光之下”的人生价值;而在本节,整个人生均在“神的手”中。当生命处于日光之下的时候,只有绝望、不满和死亡,而当生命属乎神的时候,则有永�琲漫笑痋C──《圣经精读本》

    当传道者以新的观点来看,第一个体认便是:生命是可以享受的:「人莫强如吃喝,并在劳碌中享福。」179传道书中有四句谚语采用「莫强如」的形式(二24,三1222,八15)。每一句都是「强烈的肯定句」180,强调最幸福的生活莫过于踏定神为人所预备最完善的目的。吃喝表示满足181——《丁道尔圣经注释》

         吃喝。在此所罗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说出了结论。他觉得结果既是空虚,为何不吃吃喝喝,享受人生呢?

         享福。有译本为“使自己的灵享福”。直译是“向他的心灵显示好处”。这里的“心灵”指人的欲望(见箴10:313:2527:7;见创2:79:5;申6:5注释)。这句话可能指真的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也可能指实行自己的计划和任务所带来的满足。

         神的手。神的旨意不仅要人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而且在实行自己的任务时得到快乐。这句话表明所罗门认识到神掌管一切的能力,以及祂地上的儿女尽管有苦难和失望,最终将有美好的结局。──《SDA圣经注释》

 

【传二 24「人莫强如吃喝」】

{命题6 }所罗门是否主张享乐主义(hedonism)?

〔难题〕所罗门说:「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但是这是享乐主义:在圣经其它的经文中是反对的(路十二 19-20 ;林前十7)

【解答】

    所罗门不是推崇在神以外的追求快乐的享乐主义。在享乐追寻者的吃喝玩乐到死与所罗门所教诲的享乐「出于神的手」(传二 24)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所罗门所推崇的享乐是「神在日光之下赐他一生的年日……时常享受所得的」(传八15)和「神的恩赐」 (传三13)。神不是宇宙的煞风景扫人兴的(cosmic killjoy)或是天国的吝啬鬼(heavenly scrooge)。祂是「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提前六17),而且在祂「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十六11)。然而,所罗门也警惧我们说:「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传十一 9)。神要我们享受生命,但也要我们活在神的光中。──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传二24~25传道者的思索至此呈现转机。在此之前,他很少提到神。一13虽讲到神,但祂不是人生问题的解答,而是问题的根源。24节提出人生的另一层面:生命中有了神的同在。祂是智能、知识和喜乐之源;祂公平治理罪人和义人;宇宙在神的管治下,不但要人工作,也要世界一切成为美好(三11);智慧非凭人力得来(一16),乃是神所赐(二26)。传道者过去看造物、历史和生命,都是苦痛,一点美好也见不到。现在他见到福祉(二25)、美好(三11)、神的恩赐(三13)、永存(三14)、看似不公平其实有神的美意(三18),以及人应为有工作而喜乐(三22)。

这两节可说是本节的中心思想,若加意译,可以是:“一个人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满足,又能享受他劳碌的成果,有吃有用,便算是幸福的了。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旨意和帮助;要是没有祂,谁能吃用、享受呢?可见快乐来自认识和敬畏神(十二13)”。──《启导本注释》

 

【传二24~26结论:人生的满足乃在乎神。生命的意义不能从世上任何美好事物中找到,除非人视这些为神恩典的供应;再者,除非神赐予人享受的能力,人不能欣赏及享受世上的生活。能够享受世上生活的人,是那些敬畏神及蒙神喜悦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传二25「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

         七十士译本在这里有“没有祂”。没有神,生命便没有快乐。──《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胜过我」:有古卷作「在以外」。──《串珠圣经注释》

         在前半部,传道者也曾如此夸过口(9,10)。但是,前半部的夸口却以虚无主义告终(11)。然而,本节的夸口却是安全的,因为这是在对神的信心里面。──《圣经精读本》

    这种生活乃是神的恩赐。「日光之下」的生活导入绝望;而现在的真理与其相反,且很平衡:论到吃用享福,谁能没有他呢?(译注:本句与和合本译法不同。)「吃」是用来表示富裕的生活183。这个翻译包含两个释经的判断。后一个动词(hu^s%)可能是指(i)享受184,(ii)忧虑,挂心185,(iii)自我约束186,(vi)吃,狼吞虎咽187——《丁道尔圣经注释》

         享福。所罗门可能在说自己一生的劳碌,以及他比别人更能欣赏其劳动的果实。本句的发言者也许是神(见第24节)。故25节可译为“离开神,谁能吃,谁能享受呢?”

         能胜过我。亦可译为“离开神”。意思是只有神在供养着全人类,离开祂什么都不存在。──《SDA圣经注释》

 

【传二26「 神喜悦谁,就给谁智能、知识和喜乐,惟有罪人, 神使他劳苦,叫他将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 神所喜悦的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不过这原则不适用于罪人,对罪人来说,一13的极重的劳苦仍是他们的份,找不到出路和方向。这是神的决定。罪人“收聚”、“堆积”财富、名誉、地位,却得不到益处,反归给神所喜悦的人。

作者把两种人生陈明:一是虚空、漫无目的,恶性循环的世界,在那里快乐短暂,劳碌徒然,智慧无用,终必死亡;一是可以乐享的生命,天天日日有神丰富的供应。──《启导本注释》

         神所喜悦的人:字面意思是“在神面前良善的人”。智能、知识和喜乐:  这些都曾屈服在虚无主义面前(1:18;2:1)。如今,传道者从神领受了被赋予新的属灵价值与意义的智能、知识和喜乐,这才是真正的喜乐与幸福之源。然而,罪人(不信之人)却依然不能克服虚无主义。叫他……所喜悦的人:使人联想到哈曼的所有家产都归给末底改的事件(8:2)。但是,这句话的真正成就将会在最后的审判之日。藉此,传道者对比世俗的厌世主义和信仰的乐观主义。──《圣经精读本》

         神喜悦谁26节与25节是并列的,都与24节相连系。所罗门承认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神不抛弃人类。

         罪人。就是抗拒和违背神旨意的人;直译是“偏离目标的人”。

         收聚。罪人辛劳一生却无法进入永生的天国。他的积攒都只是为了今生。他的劳苦是为了积累财富。他把财富收聚起来,却不能永久保持(见太13:1225:28;路12:20)。

         神所喜悦的人。伯27:16,17;箴13:2228:8也表达了恶人的劳苦成果归给义人的意思。

         捕风。见传1:14注释。强调神按照自己的旨意安排一切这一基本事实。──《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 2章)】

1 按2章记载,传道者如何以享乐探讨人生?他抱什么态度?获得什么结论?

2 从2章看来,你以为享乐是对的吗?基督徒应如何去享乐?有什么标准吗?以你的经验,你认为最高的享乐是什么?有什么益处?相反,怎么样的享乐会带来坏处?

3 传道者认为他诸般的劳碌都没有益处,这是什么缘故呢?参2:12, 14-16, 18-23

4 享乐、智慧均不能带给人生命最终的目标和满足,而人有生之日似离不开工作。据2:24-26,人如何才能得着生命的意义?如何才能从劳碌工作中得着真正益处呢?

──《串珠圣经注释》

 



跟着我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