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以赛亚书 2 - 章拾穗

以赛亚书 2

 

以赛亚书第二章拾穗

 

【赛二1】「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

         标题:本节可作2~12章的标题,因13章有另一标题。──《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为二至四章(或二至十二章)内容的简介。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虽遭受重罚,但复兴的日子仍会来到,劝谕百姓勿倚靠世人,应脱离无用的偶像崇拜,力求圣洁,录名于生命册。──《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 21 应该是 21~46 这段讲论的序言。

         「得」:原文是「看见」。

         「默示」:原文是「话语」、「事情」,和 11 的「默示」原文字不同。──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见赛11注释。── SDA圣经注释

 

【赛二1~4这首诗里提到万国都要朝见主,与 79 所描绘的场景一样。神,不只是以色列的神,而是所有受造之物的神。──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1~6耶和华的日子来临。首先21~4歌颂弥赛亚的到来,伟大新主权的成就;然后警告犹大与以色列的罪孽必召来公义审判;42~6论及余民将与弥赛亚和耶和华一起共享和平。──《圣经精读本》

 

【赛二1~22末日与现在的耶路撒冷:以赛亚描绘了耶京两幅迥异的图画:末日万民到来归依神,在神的统治下,世界一片升平;现在的耶京则充满异教邪风,居民不倚靠神,反倚赖钱财与军事装备,因此神要离弃和审判他们。──《串珠圣经注释》

 

【赛二2「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末后的日子」:指将来的日子。

          「耶和华殿的山 ...... 过于万岭」:圣殿建在锡安山上,这山虽不高,但因为是圣殿所在,地位超然。──《串珠圣经注释》

         “末后的日子”:泛指巨大的变动来临,信靠神的人有盼望的来日。这预言有继续应验的性质,包括基督降生到祂再临的这一段日子。──《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末后的日子:具有“在那些日子之后”的意思,一般指遥远的未来,具末世论意义。许多圣经学者认为“末日”指新约时代,即自基督初来至再来的时期(491;徒217;来12)。耶和华殿的山……都要流归这山:耶和华殿的山”象征今日的教会。“流归这山”意味着基督的国度必将扩张。──《圣经精读本》

         人在哪里失败,神就要在那里得胜;人在哪里悖逆,神就会在那里挽回。上一章,神刚刚宣告了人的失败:「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毁,无人扑灭」(31);这一章,神立刻预言祂对耶路撒冷的恢复:「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2)──《圣经综合解读》

         「末后的日子」(2),将应验在进入千年国度的时候。2~4节与弥四1~3基本相同,弥迦和以赛亚是同时代的先知,他们有可能互相引述对方的话,也可能是分别被圣灵感动。──《圣经综合解读》

         「耶和华殿的山」(2)、「锡安」(3)都是指圣殿的所在地、圣城耶路撒冷。「殿בַּיִת/bah’·yith」原文和「家בַּיִת/bah’·yith」是同一个词,这是一个双关语,「耶和华殿」就是「耶和华家」,象征神住在祂的百姓中间(出二十九46)──《圣经综合解读》

         「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2),表明耶路撒冷将成为国度的行政中心,全世界都将接受神的管治(启七9)。耶路撒冷在群山中并不算高(诗六十八16),但被神恢复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26)以后,却将「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吸引「万民都要流归这山」(2)──《圣经综合解读》

         「耶和华殿的山」:指「锡安山」。

         「流归」:「流向」。──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末后的日子('acharith hayyamim)'acharith通常指说话者心目中一段时间的结束,不论是长是短。'acharith 用来指:一、430年寄居时间结束时(见创151316注释),以色列将占有迦南(491);二、在旷野中飘流的结束(816);三、将来受苦和被掳时期的结束(430;何35);四、一段历史时期的结束(3129);五、一种行为的结局(14122332;赛477);六、“年终”(1112);七、人生考验阶段的结束(4212)'acharith在圣经的预言中指:一、希腊势力的结束(823);二、1260日和2300日的结束(1014819);三、末后的日子外邦人的聚集(22;弥41);四、在弥赛亚的国度建立之前不久,歌革和玛各的战争(386716);五、最后审判的大日(23303024);六、“恶人终必剪除”(3738)

  'acharith在七十士译本中通常译为eschatos(“最后的”、“结束”)。它是re'shith(“起初”)的反义词(见创11注释)。见赛41224610,“先前”和“起初”与“结束”和“末后”进行对比。

  'acharith圣经中的用法表明,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末后”的时间长度。赛22“末后的日子”涉及神“威严”(10)的显示。“到那日”,“惟独耶和华被尊崇”(1117)。那是“万军之耶和华的一个日子”(12)。就是“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的时候”(19)。参赛210~21和启614~17。在相应的弥41~4的下文中提到“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从今直到永远”(7)。指他们从巴比伦的被掳中归回,锡安恢复“从前的权柄”的时候(810)。所以赛22“末后的日子”就是在弥赛亚的国度建立的前夕。

  耶和华殿的山。七十士译本为:“耶和华的山和耶和华的殿。”在《旧约》中,“耶和华的殿”通常指圣殿(王上863;等),位于摩利亚山上(见代下31注释;参耶2618;弥312)。神所选择崇拜祂的“地方”(1256141616),成为犹太教的中心和象征(王上82930)。犹太人的宗教体系与圣殿及其崇祀密切相关,以致圣殿在公元前586年,后来又在公元70年的荒废,使这个体系基本上瘫痪了。当耶利米预言圣殿荒废的时候,国家的宗教领袖们正叫嚷着要处死他(见耶261~9)。针对耶稣最恶劣的伪证之一,就是诬告耶稣说过祂会拆毁圣殿(14581529;参约219)。圣殿的内院是耶路撒冷城中唯一不让外邦人进来的地方。违者要处以死刑(见徒2128~31)

  因此,说“耶和华殿的山”“超乎诸山”,就等于说要尊崇以色列的神,超过其他的宗教和神明。关于“山”象征力量和国家的权威,见赛214;耶5125;结6233614;亚47和启17910。但以理提到神的国将成为“一座大山”,”充满天下”(235)。关于外邦人到达神圣山的其他例子,又见赛11110566~8

  超乎诸山(bero'sh heharim)。也可理解为“在山顶上”,“在主峰上”或“作为主峰”。但意思是一样的。如果“耶和华殿的山”是比喻以色列的宗教,那么“诸山”就一定是指世界的其他宗教。以色列在信仰上既坚守犹太教,作为一个民族,她自然就“超呼”地上的其他国家了。

  万民都要流归这山。神原来选择以色列作为祂拯救世界的工具。按照祂的最初计划,地上的各国将会承认以色列民族的优越性和领导资格(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28~30)。以色列民族荣升的画面一再出现在旧约先知的著作中,特别是在以赛亚的预言信息里。他说到,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外邦人必向他们奔来(555)。各国的人要从远处过来(4514496~8121822),与以色列联合(141),与耶和华联合(566)。神要亲自把他们领到祂的“圣山”。那里将成为“万民祷告的殿”(5678);外邦人要将他们的财富带到耶路撒冷(603~11)。耶利米说到所有的外邦民族都“从地极来”(1619),“在耶和华()(的地方)聚集”(317)。撒迦利亚预见到那时“许多国”会“归附耶和华”,成为祂的子民(211);“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会“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82122;参亚1416)。以色列王国最后将扩张到整个地球(9910)。凡拒绝配合神的计划,不肯与以色列联合的国家都要“灭亡”(6012;参赛543)和“剥夺权利”。这幅真理最后取得胜利的光荣画面,一直没有实现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但要在属灵的以色列人身上实现。赛21~5就这样成了福音借着神所选择的工具──祂的教会,在我们的时代里取得辉煌胜利的画面(见启181注释)── SDA圣经注释

 

【赛2 圣殿的山】地形上而言,耶路撒冷雄据四围环境之上,因此,去那里要爬上去。而且圣殿又位居城中最高处,因此,在城中也要往上走,才到得了圣殿。这个神谕利用耶城的地理位置,宣告该城将来的政治地位。《魏德内尔编年史》宣称巴比伦要在全地被高举、尊崇。亚述建筑物上的铭文也常提到重建神殿、加高神殿。巴比伦文学的《玛尔杜克预言》(比以赛亚书早几个世纪)昭告,巴比伦的神殿将要比现今高两倍,城市因此要睥睨天下。里面也讲到流散的(指从神殿里挪开的神像)要重新归回。接下来又描述和平、公义、昌隆,堡垒也拆除的时代。可以说,城市的重建与升高是古代近东熟悉的修辞笔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2 万国前来】早在主前两千年的文献,即已记载新神殿吸引普天下的人。苏美人古德提到他要为宁吉尔苏神建造神殿,吸引远方异国人前来聚集,敬崇他们的神。神殿是宣读法律纷争判决的地方,也是询问神明该采取什么行动的地方。异族人或是国王,为了求神问卜而长途跋涉是常见的事。例如:波斯王刚比西斯就从埃及闻名的一座神庙领受了神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2  耶和华殿的山是哪座?】圣殿建在“主的山”,也就是摩利亚山上。全耶路撒冷的人都看得见它。关于圣殿的重要性,详见历代志下51节。在最后的日子里,圣殿要吸引全国,这不是因为它杰出的建筑,而是神的驾临和影响。──《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2~4像弥迦书四章15节一样,这是千禧年国度的描述。神的政府(“山”)将要建立在世上各国的政府以上;外邦人(“万民”)和犹太人(“民”)将要遵行神的旨意;正义与和平要支配全地。──《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2~4节与弥41~3相同,引起学者诸多揣测,尝试找出那一段是原著,但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结论。按1节,这是以赛亚的异象。──《串珠圣经注释》

         24节的经文与《弥迦书》四13完全相同,描述末日来时,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会奔赴耶路撒冷,接受神的管治,世界一片和平。有的圣经学者相信这种和平已因基督耶稣的降生和祂所带来的福音而开始降临人间,到基督再临时完全实现。有的则认为本段为基督将来最终统治的预言,要到末日才应验。──《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神一切的计划,都是祂「亲口应许,亲手成就」(王上八24),并不需要任何人帮忙,也不会被任何势力拦阻。祂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大国」(创十二2)、应许给摩西的「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绝不会因着人的软弱和失败而落空。因此:

o当百姓偏行己路的时候,神却宣告以色列必将成为真正的「祭司的国度」,用神的话语吸引万民降服在神的权柄之下(2~4)

o当百姓即将亡国的时候,神却宣告外邦人必将投靠真神,承认「我们列祖所承受的,不过是虚假」(耶十六19)

o当圣殿破败、圣城荒凉的时候,神却宣告恩典必将临到,外邦人必将彼此劝说「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亚八21),「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中出来,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亚八23)──《圣经综合解读》

         ○ 22~4 41~3 经文几乎完全相同。有可能是两先知引用同一份文献。 310 则描述相反的过程。──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关于本章2~4节,有不同的解释:一,指千禧年。那时天下太平,犹太人将回到祖先的家乡,恢复神选民的身份,管理这个地球,帮助世人悔改;二,描写地球历史结束时虚假的宗教复兴,由背道的基督教所发起,要使世人都接受宗教,如帖前51~5和启1311~17等所预言的;三,描写神原来的计划,就是让以色列人成为祂拯救这个世界的工具。但由于以色列失败和拒绝,这里的预言将由神今日的选民来实现。他们将把福音的信息传到地极。

  要注意赛22~4与弥41~3的雷同。研究《弥迦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对《以赛亚书》相应章节的理解。以赛亚和弥迦在许多年里是同时工作的。── SDA圣经注释

 

【赛二2~4  先知看见的未来美景,我不曾看见,但听说过……】神使以赛亚拥有看见未来的恩赐。神在这里向以赛亚展现了耶路撒冷最终发生的事情。启示录21章刻画了该预言在新耶路撒冷中实现的光景。──《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3「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耶和华殿的山”:就是锡安山,是犹大国首都,又是圣殿的所在地。本书屡屡提到此山(看十一9;二十七13;五十六7;六十六20)──《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登耶和华的山:““登”原文含有“前进、恢复”之意,亦可译为“进到基督那里”或“恢复失去的信仰”。因为……必出于耶路撒冷:教训或教义出自耶路撒冷,即教会。路2447以“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表达此思想。──《圣经精读本》

         百姓努力了两百多年,结果却使「忠信的城变为妓女」(21),荒凉到「仅存锡安城,好像葡萄园的草棚」(8)。但被神恢复以后,百姓必能恢复「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的功用,「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3)。「训诲תּוֹרָה/Torah」原文与「路אֹרַח/Orah(2)谐音,「言语דָּבָר/Dabar」原文与「道דֶּרֶךְ/Derek(2)谐音。锡安将成为人的「道」和「路」的起点,也将成为神的「训诲」和「言语」的中心。──《圣经综合解读》

         「训诲」:原文是「教诲」、「律法」或「规矩」。──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就像第2节说到“万民都要流归”耶路撒冷一样,旧约先知们一再描述“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有时甚至使用相同的话语。外邦国家承认以色列民族的显然优势(4672810;赛61910;赛6212;耶339;玛312),说自己的“列祖所承受的,不过是虚假”(1619)。他们彼此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82122)。并对以色列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823)。这个各国会聚敬拜真神的应许,一直没有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实现,因为他们没有满足必要的条件,但它要在属灵上实现在当代的神子民身上。

  来罢,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如果以色列忠于神,外邦人就会说这样的话,因为其他国家的人认识到敬拜真神的价值。参亚82123:“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

  耶和华的山。就是第2节“耶和华殿的山”。还可译为“让我们到耶路撒冷去。”近代发现的死海古卷1QIsa没有“登耶和华的山”。

  殿。就是耶路撒冷的圣殿(见第2节注释)

  雅各神。就是“以色列的神”。以色列是雅各立约的名字(见创3228注释)。外邦人不只是说“让我们到耶路撒冷去”,而是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这说明他们真正理解以色列的伟大,是由于百姓与神的计划合作,敬拜真神。

  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以赛亚在赛555里说到各国“因耶和华你的神”而向耶路撒冷奔跑。“那些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要事奉他,要爱耶和华的名”(566~8)。圣殿真的成了“万民祷告的殿”。

  我们也要行他的路。来自各国的人都将与以色列利害与共,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823)。地上所有民族中的“余剩的人”,终“必归与我们的神”(97)。所有的国家“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1416)。这种局面要在“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1416)的列国遭到神的报应(14121319),耶和华掌权成了“全地的王”(149)以后实现。参结388161820~23391~3;亚122389141~3

  出于锡安。耶路撒冷应该“达到全盛,成为各国的王后”,和“地上的大都市”。圣殿和耶路撒冷都将“永远屹立”。地球上的各国将会尊重犹太人,承认他们是神赐给全人类之律法的保管人和诠释者(478;罗312)。借着以色列所显示的原则,将成为“在人身上恢复神道德形象的方法”。“随着以色列人口的增加,他们要扩大自己的疆域,直到他们的国家包括全世界”。── SDA圣经注释

 

【赛二3~4“训诲”亦作“律法”,指耶和华判定各国争端的准则。将来是非由神断定,毋须诉诸战争,和平临到全地球。“审判”非针对各国背叛神,而是指为国与国间的纠纷作冲裁,有了公正的裁判,刀枪可以放下,大家全力生产,改进生活,共享和平。──《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 23~4 显示出各国的国民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传统信仰,而愿意追寻神,而神的信仰将导致一个大同世界。无奈,现在我们看到民族主义还是控制着许多人的信仰观念,他们宁可要传统(甚至自己也不一定喜欢)信仰,不愿意接触可能是真理的信仰。──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4「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犁头”。犁的铁头。关于相反的程序,参看约珥书三章10节。──《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审判」:并非指按悖逆神的行为施予审判,而是定夺纷争(见下句)。有关万民归依神这段,要在新约才能应验,因到了新约时代救恩才赐给万民。至于神最终的统治,则有待世界末日才会应验了。──《串珠圣经注释》

         不再学习战事:基督再来,完全成就弥赛亚国度,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战争。在属灵意义上,战事包含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不和与矛盾。──《圣经精读本》

         「施行审判」、「断定是非」(4),是「施行统治」的代名词,并非最后的审判,而是比喻神是国度的统治者。「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4),比喻止息战争。世人只有不再以自己为神,而是以神为神;只有不再自以为「如神能知道善恶」(创三5),而是承认惟有神是绝对真理,纷争才能和平解决,战争才会消失,伊甸园的光景才能恢复。人类的历史证明,离开了神来谈论「和平、博爱」,不是幼稚天真,就是别有用心,最终都是事与愿违。──《圣经综合解读》

         「犁头」:字义是「犁沟或破土的金属犁头」,约有七吋长。

         「镰刀」:字义是「修剪枝叶用的刀」。──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祂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不是地上所有的民族都乐意听从“出于耶路撒冷”的“耶和华的言语”(3)。凡拒绝服从神借着祂的选民犹太人所行使之权威的人,将联合起来,要用武力获得他们不愿意因在品格上与神的律法和谐而得到的东西(2532;结388~12;珥3112;亚122~9142)。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进行围攻的时候,会失望地发现自己是在与天上的神为敌(2531~33)。祂将会审判(39~17),把他们就地消灭(341~86012631~66615~18)。当外邦人聚集在耶路撒冷东面的约沙法谷附近时(3212),神将“坐在那里,审判四围的列国”(312)。“约沙法”(Yehoshaphat)直译是“耶和华将审判”。

  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万民”要“聚集攻击”耶路撒冷(123),但是神会“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128),“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129)。这里所描述的事件从未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实现,因为他们没有执行所交托给他们的使命。但《启示录》的作者约翰指出(207~15),这个预言将在一千年结束的时候获得一定程度的应验。撒但要欺骗“地上……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8),围攻“圣徒的营”(9)。恶人将“都站在宝座前”,“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1112),“都照各人所行”(13)。地上的各国将都“知道”耶和华是神(3823)。参亚124;启1919~21

  犁头('ittim)。一种农具,指犁头或鹤嘴锄。在阿卡德语中该词意为“犁辕”。其对比的意义十分明显,就是武器转变成和平的用具。以色列的敌人被消灭以后,剩下的人(见亚1416)将会把武器转变成和平的用具。这是神的计划。但从未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实现。

  这国不举刀。以色列的敌人被消灭以后,剩下的民族将自愿服从以色列的领导。“和平的鸽子”将从耶路撒冷飞向“所有的国家”。人们在耶路撒冷“安然居住”(1411)。“外邦人不再从其中经过”(31718)。这个城市成了名副其实的“和平之城”。但神对于以色列的原来计划,因为他们的背教而未能实现。

  不再学习战事。参何218;诗469── SDA圣经注释

 

【赛4 刀打成犁头】这里的「犁」不是翻土的犁,可能是指破土或犁沟的金属犁头,差不多有七吋长。同样的希伯来字用于列王纪下六5,却是指斧头类的工具。刀被「打破」,结果变成一些金属片,作不同的用途。──《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4 枪打成镰刀】这里是指一种剪树叶,或是剪葡萄枝嫩芽的小刀。考古学家找到的是又短又薄的金属片,尾端呈弯形,内刃比较锐利,就像弯刀一样。其形状令人联想到铜器时代初期常见的箭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5「雅各家啊,来吧!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

         基于上述美丽的景象,以赛亚呼吁选民归向神。──《串珠圣经注释》

         「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就是在神的同在与眷顾中(民六25;诗二十七11),遵行神的旨意(诗四十三3)和话语(诗一百一十九105)──《圣经综合解读》

         这是先知第一次呼吁百姓回转,劝勉百姓与神同行。当先知宣告了国度的荣耀前景之后(2~4),就呼吁百姓回转归向神(5);当神对立约之民的管教完成的时候,也将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十一26)、国度在地上显现的时候。──《圣经综合解读》

         既然预知了未来连外国人都争相要来追求神的信仰,以赛亚就出声呼召已经离弃神的以色列人回到神的道路中。──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第1~4节所展示以色列的光荣前景,使先知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呼吁:“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凡已看见神为爱祂并事奉祂的人所预备之前景的人,绝不会满足于普通的成就。── SDA圣经注释

 

【赛二5~22属灵意义上的偶像。在耶和华的日子(518),拜偶像者将要受到审判。若黄金、快乐、名誉等成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偶像。──《圣经精读本》

 

【赛二6「耶和华,你离弃了你百姓雅各家,是因他们充满了东方的风俗,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并与外邦人击掌。」

         “作观兆的,象非利士人一样”。参看撒母耳记上六章2节和列王纪下一章2节。──《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离弃了你百姓」:意思是任凭百姓偏行己路。

          「像非利士人一样」:参撒上62

          「与外邦人击掌」:「击掌」是当时生意成交时的礼节;与外邦人行这礼节大抵会牵涉异教风俗,容易受他们影响。──《串珠圣经注释》

         东方的风俗:以犹大为中心的东方指亚兰(叙利亚)与米所波大米。犹大所效法的风俗不仅是宗教性的,也包括社会性的。他们追随的宗教风俗有:拜摩押和亚扪的神米勒公、基抹、摩洛(王上1157),玛拿西拜天上的万象(王下215),将儿女献祭给摩洛的行为(王下1717)等。与外邦人击掌:在乌西雅王与约坦王时代,犹大不仅与外邦建立商业关系(王下1422),甚至为了护卫国家与外邦缔结军事同盟。不信靠神而拜虚妄之物的行为,就是拜偶像。不信是主动的罪,不是被动的罪。──《圣经精读本》

         6节原文以「因为」(英文ESVNASB译本)开始,表明第5节的呼吁,是因为人已经濒临险境:百姓自以为蒙福,却不知已经被神离弃(6)、面临审判(6~21);百姓偏行己路,却不知已经离开光明、走向黑暗;百姓看重生活和福气,却不知道已经脱离了生命和福气的源头。日益世俗化的百姓对生活、前途和朋友的观念,都与世人无异:

1.「他们充满了东方的风俗」(6),原文是「他们充满了东方」,百姓不但没有「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反而向东方的外邦人寻求亮光;不但没有吸引外邦人「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3),反而效法东方亚兰、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外邦风俗。如:所罗门敬拜摩押人的基抹、亚扪人的摩洛和米勒公(王上十一57),亚哈斯王在全国敬拜偶像(代下二十八1~423~25;王下十六10~14),玛拿西敬拜天上的万象(王下二十一5),亚哈斯(王下十六3)和玛拿西(王下二十一6)焚烧自己的儿子献祭等等。

2.「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6),百姓不但没有专心寻求神的智慧,反而效法外邦人的迷信,用人的方法作为生活的指南。

3.「与外邦人击掌」(6),百姓不但没有专心倚靠神的看顾,反而与外邦人结盟,靠人的努力在列强之间求生存。──《圣经综合解读》

         「耶和华,你离弃了....」:原文是「因为你离弃了....」。

         「东方的风俗」:原文仅是「东方」。多半是指两河流域的宗教习俗。

         「作观兆的」:「使用占卜」、「使用魔法」。

         「击掌」:「拍手」,是当时与人订约,互相同意的动作。箴 61 2226 中击掌与作保相关。

         「与外邦人击掌」:意思是「与外邦人结盟」王下 167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离弃了你百姓。他们没有实现神为他们所预备的光荣前景,反而背道了。他们不再真诚忠实地顺从神,却因他们的罪孽深重而遭到抛弃。神既不与他们同在,也不支持他们,而且转离了他们,因为他们先转离祂。这是活生生的现实,与以赛亚刚才所讲述的光荣前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6~9节描述以色列的现状,第10~22节则描绘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他们在“耶和华的日子”(12)在遭遇。鉴于以色列的背道,那日会给自称神的子民的“雅各家”,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带来黑暗和恐怖。

  充满了东方的。巴比伦在巴勒斯坦的东面,以其占星,观兆和巫术而著称(2227475711)。以色列离弃了神,转向了东方假宗教,所以失去了祂的悦纳。

  像非利士人一样。巴勒斯坦的居民劣迹斑斑,“听信观兆的和占卜的”,因而被以色列人所驱逐(1810~14)。和巴比伦人一样,非利士人有他们神秘的祭司和术士(撒上62)。现在自称是神子民的人却随从了非利士人的榜样。他们没有向神寻求光明,却求助于同黑暗之君结盟的首领。

  击掌。或“讨自己欢心。”原文含义不明。这两种译文都是指以色列人与外国人达成协议。与他们“击掌”就是与他们立约从事共同的事业中。以色列不再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与周围的世界在政治,贸易,宗教和罪恶上合而为一。参林前614── SDA圣经注释

 

【赛6 迷信、观兆】古代的世界观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迷信。历世历代,我们看到有所谓吉利或不吉利的事情或景况的预兆。神对一个人的看法,只能从那个人的境遇好坏来衡量。大家相信鬼魔的力量又强又广,所以要预先作法驱魔。精通法术的人还可以施咒。大家也相信死人的灵魂在世界上飘荡。占卜就是能观察预兆,写出有效驱逐恶灵的咒文。详细说明,请参看:申命记十八章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syncBible ref=2:6>

【赛二6  非利士人拜的假神有哪些?】人们在追随亚述帝国的做法。“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意思是靠魔鬼的权势或翻译预兆,宣称知道并能控制未来。这些做法是神所禁止的(参利1926;申181014)。非利士人敬拜的有大衮,亚斯她录和巴力西卜。在以色列历史中最邪恶时期,以色列人把这些异教偶像同神一起来敬拜,还给它们起了希伯来文的名字。──《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6~9选民的各样罪恶:迷信(「作观兆」)、倚赖财富和军备、拜偶像。──《串珠圣经注释》

 

【赛二7「他们的国满了金银,财宝也无穷;他们的地满了马匹,车辆也无数。」

         犹大在乌西雅的领导下,经济上十分繁荣。君王积存“金银,财宝……马匹”是被禁止的(申一七1617)──《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他们的国」:指犹大。犹大在乌西雅的统治下,进入了自所罗门王以来罕有的富裕、繁荣。──《串珠圣经注释》

         「国אֶרֶץ/eh’·rets(7)和「地אֶרֶץ/eh’·rets(781921)原文是同一个词。百姓追求的是地上的「金银、财宝」(7),倚靠的是地上的「马匹、车辆」(7),敬拜的是地上的「偶像」(8)。他们的价值观、安全感和精神寄托都建立在地上,与外邦人无异。──《圣经综合解读》

         古代以色列的「马匹、车辆」(7)都是用来打仗的。神吩咐「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申十七16),「不可为自己多积金银」(申十七17)。所以大卫说:「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诗二十7)。但从所罗门开始,犹大君王却越来越追求金银、马匹和车辆。──《圣经综合解读》

         「满了马匹」:迦南地没有出产马匹,多是从埃及地进口。参申 1716

         「车辆」:字义是「战车」,即古代的双轮战车。──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财宝。犹大成为一个惟利是图的民族。他们人生的最大乐趣就牟取物质的利益。他们在金银上富足,可是在公义和信心上贫乏。乌西雅在位的时间很长。国家又兴旺。他战胜了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并接受亚扪人的纳贡(代下2678)。奢侈和道德的衰落随繁荣而来。犹大在以赛亚时代的富足,可以从西拿基立自称从希西家那里收到的贡物中看出来:包括30个他连得黄金(超过2.25)800他连得银子(超过30),宝石和其他许多财宝。

  马匹。神曾通过摩西吩咐以色列“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1716),并借着撒母耳指出,一旦设立了国王,就要配备车马(撒上81112)。所罗门拥有许多马匹车辆(王上1025~29)。乌西雅在这方面无疑追随了他的榜样。在旧约时代里,马匹主要用于打仗。马匹车辆众多会使百姓的眼光从信靠神转向信靠物质。弥5101213宣布,愤怒的神将把马匹车辆,连同偶像,巫术和占卜一起消灭。── SDA圣经注释

 

【赛7 满了马匹与战车】亚述的战车体积庞大,可以载四个人,由四匹马拉。战车部队与战士代表最优秀的国防技术,需要大量经济资源,进口马匹、建造战车、训练马夫与骑兵(相关花费,参:王上十29)。亚述的军事优势在于马,连国王自己都担心马匹的供应,以及必要饲料的寻找。马的数量与种类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出去打仗或别国进贡,也可以借机搜集马匹。亚述的浮雕上也刻有如何细心照顾马匹,以及军队出征时的骑兵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7~9◎ 27~9 显示以色列人的价值观跟外国人一样,奠基在金银财宝上。安全感也跟其他国家一样,依靠车辆、马匹。宗教也变成偶像崇拜。本来应该是外国人学习以色列人,进入大同世界的。结果以色列人反倒堕落去追随外国人,难怪神直接离开他们。今日的教会界,是不是也学习影剧界的个人崇拜、谎言、拜金、崇拜成功?神会离弃我们吗?神会说「不可饶恕他们」吗?──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7~16人本主义的局限。经济的繁荣未能升华为信仰与文化的成熟。这是人本主义文化的盲点。──《圣经精读本》

         神三次强调,百姓所追求的都是「地」上的事物(7~8);所以神又两次宣告,祂必「使地大震动」(1921)。今天,教会和信徒如果追求的都是「地」上的福气、「地」上的安全感、「地」上的寄托,神也必使我们所看重的「地」大大震动。──《圣经综合解读》

         人越来越「骄傲狂妄」、神越来越「使地大震动」,这是末日临近的两大信号。当基督再来、施行审判之前,必有许多大地震(何十8;启六14~17;十一19;十六18;太二十四7)。那时,不管多么骄傲、狂妄和自高的人(111217),都不得不躲在洞穴中(19),与携带大量细菌、病毒的田鼠和蝙蝠作伴(20)。而他们所倚靠的财富(7a16)、武力(7b15)和偶像(818),没有一样能够帮助他们,只能当作废物抛弃(20)。但他们还是心里刚硬,宁可在黑暗的「盘石洞中和岩石穴里」(21)躲避神,也不愿意「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8「他们的地满了偶像,他们跪拜自己手所造的,就是自己指头所作的。」

         连接6节与7节、7节与8节的希伯来语接续词具有“并且”之意,也含有“即使如此”之意,表示对比。百姓因神的恩典饱享诸多富饶,但为了拥有更多却可憎地拜偶像。犹大此番作为令人想起圣经的话语:“但耶书伦渐渐肥胖、粗壮、光润、踢脚奔跑,便离弃造他的神,轻看救他的盘石”(3215)──《圣经精读本》

         「偶像אֱלִיל/el·el’(8)原文是「虚无的、没有价值的」,与「神אֱלֹהִים/el·hem’」谐音。这正是偶像的特点:它们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其实是虚无之物。──《圣经综合解读》

         「偶像」:字义是「虚无之物」。──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亚哈斯统治的特征是道德上大为衰落。国王和百姓都放弃了真神,转向偶像崇拜。他们造巴力的神像,献人祭给异教的神,在耶路撒冷各处修筑祭坛,在全国各地设立给偶像烧香的邱坛,在所罗门设立铜祭坛的圣殿院子里,筑起了一个异教的祭坛(代下282~423~25;王下1610~14)── SDA圣经注释

 

【赛8 偶像】古代近东的偶像形状大小不一。一般用木头雕刻,再贴上金片或银片,最后穿上最高贵的衣服。近东偶像多取人的面目(埃及除外;他们的神像综合人与动物的特性),并且有独特,或可以说定型的姿态、服装、发型。这些神像就是神明显现的地方,所以说神像本身就成了神(如果神明格外喜爱其信众)。不过这不是神明显灵的惟一方法,也可以作法让神灵进入偶像。因此有相关的咒语、吟诵,与其他法术施于偶像,藉此威胁、限制、驱动神明。另外还有帮助或照顾神明的仪式。因此,近东偶像代表的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神观,与耶和华启示自己的方式大不相同。偶像不是神,但是一般认为神住在偶像里面,借着偶像表明自己的存在。文献上描述真人尺寸的神像,考古学家找到的很少,但是有些神像的刻工,可以让我们知道一些正确的细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9「卑贱人屈膝,尊贵人下跪,所以不可饶恕他们。」

         无论什么身分的人都曾向偶像屈膝膜拜,一律难逃审判。──《串珠圣经注释》

         「卑贱人屈膝;尊贵人下跪」:原文仅是「人就屈膝,人人下跪」。──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卑贱人屈膝;尊贵人下跪。“卑贱”和“尊贵”是译者外加的,以示本节的两个“人”——'adam(泛指人类)'ish(指与“女人”有别的“男人”)之间的区别。'ish被视为比'adam更加高贵。参诗492的原文。这里指人类将在神面前被降卑。他们自己不愿谦卑,因为他们骄傲自负。但当神来临时,他们就会被降卑了(见赛210~12)

  不可饶恕他们。当“万军耶和华的一个日子”(12)来到的时候,罪人已经超越了宽容的时期,无法再悔改了(见何1314;参来928)。神不可能饶恕他们,因为他们不想得到饶恕。── SDA圣经注释

 

【赛二10「你当进入岩穴,藏在土中,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他威严的荣光。」

         进入岩穴:巴勒斯坦地区的地质特点,有很多石灰岩,石灰岩因溶蚀作用形成很多钟乳洞,钟乳洞常常成为犹太人藏身处。每当遇到危险,他们就藏进这些岩石洞里(62;撒上136221)。犹大百姓惧怕外邦人入侵,却不畏惧神的震怒,以赛亚对此宣告神的震怒。──《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的「惊吓」:「恐惧」。

         「岩穴」、「土中」、「石洞」、「土穴」:以色列人受到严重威胁时常常躲入岩洞中。士 61~2 撒上 136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巴勒斯坦有许多洞穴,为危险的时候提供天然的庇护所(见士62158;撒上136243;王上184)。在耶和华的大日中,人们将惊恐地逃到任何可以避难的地方去,躲避即将临到地球的灾难(见启615)。死海古卷1QIsa缺少赛29的最后一个分句和第10节的全部。── SDA圣经注释

 

【赛10 神的威严荣光】古代近东描述的神,一定有明亮、如火的光芒环绕四周。埃及文学笔下的神是有翅膀的日头,伴之以翻腾的云层。亚喀得文用梅岚穆一词,形容神祇的可见荣光。在神圣战士──神为祂的子民争战时显示祂的荣耀──的意象里更见明显(详情见:出十五3;书三17,六2124,十11;撒上四34,七10的注释)。在亚喀得文学,意为恐惧或惊吓的字眼间或与梅岚穆有关,可以看出与该节的形似。──《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10~22神可怕的刑罚一旦临到,人所倚仗的都变得无用。──《串珠圣经注释》

         10~21节是一组交错对称的诗歌,用三个「到那日」(111720),预言神将审判百姓的骄傲狂妄:

oA. 人当藏在土中,躲避神的惊吓和荣光(10)

o B. 高傲者必降卑,惟独神被尊崇(11)

o  C. 神降罚的日子(12~16)

o B1. 狂妄者必降卑,惟独神被尊崇(17)

oA1. 人必抛弃偶像,躲避神的惊吓和荣光(18~21)──《圣经综合解读》

         既然「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成了「他们的国」(7),「应许之地」(申六23)成了「他们的地」(7),人所看重的一切都在地上(78),神就「使地大震动」(1921),把神的百姓在地上所倚靠的金银财宝、马匹车辆、城邑保障,连同他们在地上所敬拜的偶像一起消灭(弥五10~14)。那时,凡是看重「地」、倚靠「地」的人,最合适的去处就是「藏在土中」(10)、「进入土穴」(19)──《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11「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独耶和华被尊崇。」

         「那日」:即12节「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与20节的「那日」同。──《串珠圣经注释》

         在乌西雅王年间,百姓享受长期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但地上的福气不但没有使人「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反而令他们背道而驰(8~9);国家的强盛不但没有使人感恩顺服,反而令他们「眼目高傲、性情狂傲」(11)。正如神借着摩西所预言的,百姓已经渐渐在恩典中堕落,离弃了福气的来源:「耶书仑渐渐肥胖,粗壮,光润,踢跳,奔跑,便离弃造他的神,轻看救他的盘石」(申三十二15)──《圣经综合解读》

  眼目高傲。人们自高自大,藐视天国的神,把自己的见解放在神的命令之上。在最后大清算的日子,地上这些骄傲的人将不得不在天上的神面前降卑(见赛1311)

  惟独耶和华。参诗4610。当神带着能力和荣耀降临的时候,所有的人在祂面前都微如草芥。神的伟大和尊严将得到公认。祂不仅是这个地球,也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和维持者。祂高高地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审判地上万民并统治着宇宙。

  那日。就是“耶和华的日子”(12),耶稣回来统治,救赎的祂的子民,消灭恶人的时候(139348)── SDA圣经注释

 

【赛二11~18◎ 211~18 主要是说明神审判的日子临到时,自然界和人造的伟大事物都将屈膝降卑。所以今日我们不用依靠这些将会过去的事物。──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以赛亚的时代,南国犹大夹在两大文明(埃及与巴比伦)之间,君王常需联合其中一边才能保持国际局势的平衡。但以色列人却忘记那带领他们出埃及、进迦南的神,他们宁愿与外邦人结盟,也不愿专心侍奉那永远的权柄神。也难怪神会如此愤怒,甚至天地都要震动。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去追寻更高层次的神,而不止注意世上的权势?──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赛二12「必有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要临到骄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

         “耶和华……的……日子”。参看约珥书的简介。神审判的日子,指巴比伦即将到来征服犹大,也与基督再来前的事件相似。──《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的一个日子:耶和华的日子”指神的主权介入历史之时;在现实历史中指神对外邦及以色列施行审判的日子;更远的意义上,意味着神对宇宙施行末世性审判的日子。“耶和华的日子”是旧约末世论非常重要的概念(彼后312)。骄傲、狂妄、自高:这些罪源于人对造物之主的不敬之心。心存骄傲的人是尚未领悟真理的愚蒙之辈(17)──《圣经精读本》

         「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12),指神的主权介入人类历史的时候。「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骄傲不但使人与神为敌、也使人彼此为仇;人类越是「骄傲狂妄」(12),神降罚的日子就越近。人性的败坏,在于不能在福气中感恩顺服,只有在灾难面前才能降卑屈膝。──《圣经综合解读》

  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这是神的忿怒临到各个民族和全世界的日子。当一个民族恶贯满盈时,就注定了自己的厄运。神要向它宣布最后的惩罚。对于该民族来说,这就是“耶和华的日子”。这些针对以色列(518),犹大和耶路撒冷(222;结135;番171418223;亚141),巴比伦(1369),埃及(4610;结303),以东和全体外邦人(15)的局部性“耶和华的日子”,乃是神降临全世界之审判大日的预表(帖前52;彼后310)。又见赛348;珥11521314;亚141;玛45。地区性“耶和华的日子”的预言往往也是对世界末日时“耶和华的日子”的描述。同样,耶稣也曾把耶路撒冷毁灭的预言和祂的第二次降临的预言混合在一起。

  骄傲狂妄。“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1618)。骄傲会使人与神为敌,并压迫自己的同胞。骄傲会使人背叛神,从而迫使祂也与他们为敌,结果就动用天国的力量来对付他们。他们和他们一切工程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了。以赛亚看见自称为神子民的人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成就,也看见他们在神的大日里,在创造主面前被降到尘埃之中。── SDA圣经注释

<syncBible ref=2:12>

【赛二12  “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仅指当时对以色列的惩罚吗?】万军之耶和华的“日子”就是审判之日,好人坏人都要受到审判。这日子将会来临。这日子来到的时候,我们希望与神有正常的关系。单单高举神,乃是与神和好的第一步(21117)。──《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二13「又临到黎巴嫩高大的香柏树和巴珊的橡树;」

         「利巴嫩」:字义是「洁白」。在以色列北方边界山区,树木茂密。

         「香柏木」:这是在洁净礼( 1414 1451 )与建筑(撒下 511 撒下 72 )常见的原料。

         「巴珊」:字义是「多结果实的」。约旦东部的一个区域,以土壤肥沃著称。──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处于骄傲和荣誉之中的个人和民族常被比作大树(148;结313~14;但410~23;亚1112),可能被砍倒,并被夺去荣誉。── SDA圣经注释

 

【赛13 利巴嫩的香柏树与巴珊的橡树】这两种树的珍贵价值在于其大小、美观、坚固、耐用,常当作城门或宫殿的建材。这些建筑是民族自尊的象征,也是人民信心的源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13~14以高大的树木及高峻的山岭比喻坚固的人物(包括领袖),表示他们都要被神击打。或暗示百姓所拜的树和拜偶像的邱坛将被神摧毁。──《串珠圣经注释》

         「香柏树、橡树、高山」(13~14),比喻骄傲的人和民族,也是外邦人敬拜偶像的地方。──《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14「又临到一切高山的峻岭;」

         「峻岭」:「山丘」。

         原文有强调是「一切的」高台和「一切的」坚固城墙,和合本圣经没有翻出来。──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圣经常用山来比喻国家。在神忿怒的大日,祂的怒气既要临到骄傲的个人,也将临到骄傲的民族。吹嘘和抬高自己对抗万军之耶和华的国家将被降卑,变成荒凉。── SDA圣经注释

 

【赛二15「又临到高台和坚固城墙;」

         「高台」、「坚固城」:指人赖以御敌的建筑物。──《串珠圣经注释》

         「高台和坚固城墙」(15)都是人所设计和倚仗的,是古代人类技术的最高成就,乌西雅(代下二十六9~10)、约坦(代下二十七3~4)和希西家(代下三十二2~6)都曾修筑过防御工程。但在神降罚的日子里,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类工程,也没有一样能够抵挡得住。──《圣经综合解读》

  高台。这是人所设计的保障,而不是神为祂的子民所提供的保障。乌西雅大大加强了犹大的防卫,在耶路撒冷建筑坚固的高塔,加固首都的城壁,在农村修筑了塔楼。他的后任继续采取这些措施(代下269102734322~6;赛228~11;何814)。在神忿怒的日子里,这些防御工程无一能抵挡得住。── SDA圣经注释

 

【赛15 高塔(和合本:高台)与城墙】这时期的城墙很坚固(相较于前一个时期的炮塔墙),由泥砖、田野的石头,或修琢过的石头搭建而成。塔与城墙是城市堡垒的特色,在商业道路与边境也有不少卫戍堡垒。在以色列,塔与堡垒皆呈长方形。加低斯巴尼亚与贺尔法乌撒的城墙有两万到两万五千平方呎,不过城墙原先的高度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很难知道到底有多高。一般是十五至二十呎宽,至于高度,从城墙的庞大地基,以及用来爬墙的梯子来看,三十至四十呎是很平常的高度。拉吉的城墙差不多有五十呎高。亚述通常以砖块算高度。西拿基立在尼尼微的城墙据说有一百八十层砖(六十至七十呎)。以赛亚时代,撒珥根在科萨巴德(Khorsabad)的首都有一道近百呎宽的城墙,上有一百五十座塔,环绕着占地七百五十亩的城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16「又临到他施的船只,并一切可爱的美物。」

         “他施的船只”。特别大和合适航海的船只,把熔炼过的金属运往他施。“他施”源于一个解作“熔解或被熔解”的字,并可能指任何进行金属熔炼操作的地方,或任何含有金属矿物的地方,但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位于西班牙西南沿岸附近的他尔特苏斯(Tartessus)。参看约拿书一章3节。“可爱的美物”。艺术品。──《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他施」:古人认为极西的城市(参创104),可能在北非,靠近现在的突尼斯,或指西班牙。──《串珠圣经注释》

         他施的船只是贸易的远洋船。

          「美物」:原文大概指船只。──《串珠圣经注释》

         “他施的船只”:是古时候的大型商船。参二十三1注。──《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他施」(16)可能位于地中海最西边的西班牙,以出产金属矿物闻名(结二十七12)。「他施的船只」(16),可能泛指可以远洋航行的大型船只。──《圣经综合解读》

         「他施」:字义是「黄色的碧玉」,此处应该是指「西班牙」。

         「他施的船只」:是当时的大型商船。意思是「可以航行到最远的西班牙的大船」。原文是「他施一切的船只」。

         「可爱的美物」:原文意义并不清楚,可能是「悦人的图像」或「豪华的船舰」。──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他施的船只。这些远洋巨轮行驶在在地中海和红海上,用来与远处进行交易(见王上10222248;代下2036)。上天的惩罚将临到这些以自私和贪婪为动机的商船。

  一切可爱的美物。这个词组的原文以前不清楚,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原来理解为“美物”的希伯来词sekiyyah是“船”的意思。故应译为“一切舒服的船只”或“一切理想的船只”。其上文证实了这种含义。七十士译本也译成“船”。埃及语skti 是“船”的意思。── SDA圣经注释

 

【赛16 船只】早于主前第三千年纪开始,已有海上贸易。主前第二千年纪中期,从乌加列出发的船队有一百五十艘船。在土耳其打捞到该时期的贸易沉船,让我们知道不少当时运输的物品。主前第一千年纪的商船,只有一根桅杆,上有瞭望台。可有单边或双边摇桨。船身一般长度是五十呎左右,不过也有更大的船只。──《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17「骄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在那日,惟独耶和华被尊崇。」

  骄傲的。见第11节。这里再次强调了惩罚骄傲者的信息。蒙羞受辱将是在思想和行动上违背天上神旨意的人最终的命运。── SDA圣经注释

 

【赛二18「偶像必全然废弃。」

         「偶像אֱלִיל/el·el’(18)原文是「虚无的、没有价值的」。当真神「兴起」(1921)的时候,不必与偶像争战,一切「偶像必全然废弃」(18),「惟独耶和华被尊崇」(1117)。因为神「威严的荣光」(101921)显明了偶像的虚假和无用。──《圣经综合解读》

 

【赛二18~22人所当依靠的惟一存在。人作为不完全的存在,只有借着依靠某种永�琝馴�的存在才能找到存在意义。对人而言,理当依靠的只有一位。选择要依靠的对象并不是爱好问题,原则上是人对造物主当行的义务。──《圣经精读本》

 

【赛二19「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的时候,人就进入石洞,进入土穴,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他威严的荣光。」

         参看启示录六章1517节,经文生动地描述了百姓在大灾难的日子里不顾一切的行为。──《以赛亚书雷氏研读本》

  石洞。见第10节注释。这里再次展示了躲到巴勒斯坦岩间无数天然洞穴的画面。在危险的时候,这些洞穴往往提供了逃生和防御的有效手段。参何108;启61516

  大震动(`aras)。基督复临将伴随着一场大地震。参赛221;启11191618。结果造成全地的荒凉,吞灭了大城市,挪移了岛屿,使高山从上到下撕裂。是神的声音造成了这场地震。── SDA圣经注释

 

【赛19 神显现的效应】在古代近东,地的震动表示神明参与了战事。另外,神以神圣战士的形像出现,是大军马到成功的前兆。杜得模斯三世的碑文,将这种惊惧的形像赋予埃及神「亚孟─锐」(Amun~Re)。赫人、亚述、巴比伦文献里也都有自己的神圣战士,形容神威吓敌军。──《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20「到那日,人必将为拜而造的金偶像、银偶像,抛给田鼠和蝙蝠。」

         在神审判的日子,人要躲避于石洞、土穴中,与蝙蝠、田鼠为伴,而以前所拜的偶像均告无用,只好丢给这些动物。──《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宣告,敬拜偶像毫无用处,末日神审判来时,人毫无保障,只能逃入洞穴,把偶像抛给蝙蝠与田鼠,分文不值。──《启导本以赛亚书注释》

         「田鼠」:鼹鼠之类的挖掘者。──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银偶像。那些逃进洞穴躲避神的人,抛弃了他们觉得帮不了他们的偶像。这些不一定真的是偶像,也可能是他们为自己所积累的金银宝物,现在都不能帮助他们,只能当废物抛弃。

  田鼠。生活在地下,洞穴和无人居住的房屋里。逃难的人就躲在这样的地方。── SDA圣经注释

 

【赛2021 田鼠与蝙蝠逃入洞穴】主前第三千年纪,恩荷杜娜娜(Enheduanna)写了献给因南娜女神的苏美诗歌,形容众神看到因南娜的惊人气势,如何抱头鼠窜。这两节可能是指偶像被田鼠带进山洞(19节已经提到人的窜逃)。正如人先前一样,偶像也要躲避耶和华的荣光,但是因为自己动弹不得,所以需要极低等的生物把它们挪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21「到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的时候,人好进入盘石洞中和岩石穴里,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他威严的荣光。」

  以赛亚重复第19节的画面,稍作补充和变动。这是以赛亚所见到有关地球厄运最可怕的场景。这段预言应验的时侯快到了。神的亲自显现将形成强烈的地震。凡故意拒绝祂的仁慈,践踏祂律法的人将受到公正的惩罚。── SDA圣经注释

 

【赛二22「你们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里不过有气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么呢?」

         可算什么:表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价值被认可的程度,表示人性的无常。意味着人没有具备作为独立的永�琲漲s在固有的价值(104291464)。这并不是否认人

         「世人אָדָם/ä·däm’(22)原文就是「亚当」。「气息」(22)一词提醒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神所赐的(四十二5;创二7),唯有那位气息的赐予者,才是我们应当倚靠的对象。犹大南方的埃及和北方的亚述,是当时最强大的「世人」,但却很快就要毁灭。──《圣经综合解读》

         「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么呢」(22),这句话并非否定人的价值,而是表明人并不足以作为倚赖的对象。今天,教会和信徒常常把希望寄托于贤明的领袖、公正的法官、民主的制度或慈善的行为,但实际上,任何人本主义的努力,都无法阻止世人的「全然败坏」(申三十一39)──《圣经综合解读》

         这是先知第二次呼吁百姓回转,劝勉百姓不要「倚靠世人」(22)。百姓的堕落始于制造和敬拜偶像(81820),但他们之所以用偶像来代替真神,根源是因为「倚靠世人」,以致「骄傲狂妄」(111217)。教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信徒不管起初多么虔诚、多么摆上,只要在倚靠肉体的轨道上开始下滑,接踵而来的就是「骄傲狂妄」,很快就是随从世俗,最终都会被神离弃(6)、管教(111217)──《圣经综合解读》

         「休要」:「停止」、「中止」,原文是祈使语气。

         「算」:「被认为」、「被视为」。 533 「我们也不尊重他」的「尊重」,也是这个字。

         「甚么」:「像甚么一样」。

         「可算甚么呢」:「算得了甚么呢」。──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的高贵,而是从永�琠岕O自我完成的视角说明人的无能。──《圣经精读本》

  你们休要依靠世人。恶人的命运既是如此,为什么还要依靠他们呢?神的子民当时正在依靠自己的聪明和异教邻居的帮助。他们应该转向神,从祂里面寻求帮助和力量。

  “你们休要依靠世人”这句话,与太1017基督对祂门徒的劝戒异曲同工:“你们要防备人。”神一再警告以色列人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包括自己的力量,和周围埃及和亚述等国的力量,而是要信赖祂能够和愿意为他们所做的事。如在红海,在耶利哥,在西拿基立时代耶路撒冷的城门前,神显示了充分的神能。

  气息。强调人生命的脆弱(见创27722;诗14634)。神赐给人气息和生命。气息一旦离开,生命就停止了。神既答应提供指导和力量,为什么还要向脆弱的世人求助呢?

  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么呢?或“他有什么价值呢?”人算什么?他能做什么?为什么这样依赖他呢?他自吹自擂,藐视天上伟大的神,拒绝祂的话语,不肯行走祂的道。他们和他们所制造的一切都将完全毁灭,而神和真理将永不衰败。为什么投靠与神为敌的人呢?在人类所创建,所吹嘘,所引以无限自豪的文明中,没有任何值得保留的东西。他的高塔城墙,他施船只,金银宝物,都会在“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的日子毁灭(19)。到那日,所有骄傲狂妄的人都将被降为卑。惟有耶和华得到高举。──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2~5)

 1 试细心列出这几章所描述的罪行,并比较现今社会的情况。教会应否充任先知去指斥这些罪?

 2 5章葡萄园的比喻,对现今不冷不热的信徒和教会有什么警告?你自己又如何?

 ──《串珠圣经注释》 

 

【赛二1~6锡安的羞愧与荣耀: 锡安虽因百姓的种种罪恶受罚遭灾,但先知却不住预言复兴的盼望。──《串珠圣经注释》

         ~四章是序言(~五章)的第二部分,用一系列的「日子יוֹם/yom(211121720;三718;四12)作为关键词,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发表了神对「犹大和耶路撒冷」(1)的旨意:

oA. 到那日,神将在耶路撒冷治理万民(1~4)

o B. 呼吁百姓在光明中行走(5~9)

oA. 到那日,神将审判百姓的骄傲狂妄(10~21)

o B. 呼吁百姓不要倚靠世人(22~15)

oA. 到那日,神将洁净锡安的狂傲污秽(16~6)──《圣经综合解读》

 



跟着我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