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列王纪下 18 - 章拾穗

列王纪下 18

 

列王纪下第十八章拾穗

 

【王下十八1「以色列王以拉的儿子何细亚第三年,犹大王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登基。」

         “希西家”是犹大的一位贤君,实行反亚述的政策,引来西拿基立攻打犹大,结果导致希西家向亚述进贡,其后亚述军队离奇地被打败(一八~二○;代下二九~三二;赛三六~三九)――《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希西家是犹大国的好王。北国以色列正为亚述吞并,但希西家毫不畏慑,反力图自强,在灵性和政治上领导犹大国踏上复兴之路。

圣经用相当多的篇幅记载他与亚述王西拿基立(此人接续在战阵中死去的父亲撒珥根二世为王,时在主前705)的接触和晚年的政绩。这些记载分别见十八13~21;《代下》三十二1~33;《以赛亚书》三十六1~三十九8,具见这位“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十八5~6)的君王在圣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希西家统治犹大国二十九年的政绩如下:1,挣脱亚述的辖制,不再进贡(7)2,废去邱坛、柱像、木偶,连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也予摧毁;3,征服非利士人,恢复在亚哈斯王时为非利士人占有的高原和南方的城邑(看代下二十八18)4,建造府库、仓房、城邑,收藏金银、五谷,为国家积财(代下三十二27~29)5,塞基训河上源、引水入大卫城,以确保城中食水供应(二十20;代下三十二30)29年包括希西家作王19(715~697)及与子玛拿西秉政10(697~686)。之,与父亚哈斯同治14(729~715)。参二十1;二十一1注。――《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何细亚第三年」:是主前七二九年,当时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还在位,希西家与他一同执政。――《串珠圣经注释》

         「何细亚第三年」大约是主前728年,对应于中国的春秋初期(770476)。此时希西家的父亲亚哈斯只有三十六岁(十六2),希西家可能只有十二岁,所以由父亲摄政十三年。主前715年,希西家二十五岁时才独立执政。──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希西家」(1)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希西家登基之前,他的父亲倒行逆施(十六2~4),甚至「用火焚烧他的儿女」(代下二十八3);北国经历第一次被掳(十五29),南北两国都沦为亚述的藩属国。这些都让希西家触目惊心、痛定思痛,促使他立志回转向神、复兴犹大。──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以拉」:字义是「橡树」。

         「何细亚」:字义是「拯救」,与「何西阿」相同。

         「何细亚第三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728年左右,此时希西家开始与其父亲共同执政。

         「希西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希西家。从现在开始记载中出现的就都是犹大王了。当希西家登上王位的时候──很可能他有一段时期是和他的父亲亚哈斯共同执政(见第86150)──以色列几乎已处在它悲惨历史的尾端了。而犹大国又延续了将近一百五十多年。百姓由于随从周围列国的道路,他们就沦为那些国家的掠物。希西家的父亲──上一任犹大王亚哈斯──偏离正路甚远,几乎将他的国家带到了和以色列命运相同的深渊。他鼓励崇拜外邦的神明,将耶和华的殿用于敬拜偶像,还将国家和圣殿的财富当作贡物献给亚述。希西家对他父亲的宗教和外交(政治)政策做了迅速和彻底的改变。他洁净圣殿,根除假神的崇拜,韬光养晦一段时间之后不再屈服于亚述的统治,领自己的国家进一步亲近正义和神。──《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3何细亚第三年亦即主前七二九/八年,希西家于此年开始与亚哈斯共同执政,并于主前七一六/五年开始独力统治。将此节与第13节对照,他独力统治(主前716/5~687/6)第十四年(主前701)乃是由西拿基立的年谱中可以证实的年份。希西家登基时乃二十五岁。他母亲名叫亚比(MT),乃亚比雅(代下二十九1)之简写。他行……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之好评与亚撒(王上十五11)、约沙法(王上二十二43)及约西亚(王下二十二2)的生平评语一样。他的幕后功臣是鼓励他将亚哈斯所关闭的圣殿重开(代下二十八24,二十九3),并洁净耶路撒冷之敬拜(代下三十14)的以赛亚。上述作为被称为是善行(参:代下十九3),先知弥迦对他的影响(耶二十六18~19)亦为人所称道。──《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8希西家作犹大王:希西家尽心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并从事宗教的改革。犹大王中只有他和约西亚(见代下343)把邱坛废除。他专心倚靠神,力抗亚述,在先知以赛亚的扶助下(见赛36~37)安然渡过亡国的危机  使犹大不像以色列一样被亚述掳去。(参考:考古发现与希西家任内亚述的入侵)――《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21本文与代下291~3233并行,记录了从亚哈斯手中接管削弱的犹大的希西家,以信统治国家的事迹。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改革运动。①政治改革(1878):北以色列投靠了亚述,却反被亚述所灭(174~6)。希西家则采取反亚述政策,走向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国力薄弱的情况下,敢与强国对立,是因为他相信先知以赛亚的话(301~7311~3),表现出他坚定的信仰。希西家并没有畏惧武力,而完全敬畏和依靠神(1028)。②宗教改革(184):与先王推行的局部改革不同,希西家的改革是全面彻底的改革(代下293~312)。因此作者说“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185)。可见希西家以信仰胜过了危机。信徒也应当如此,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以信心去面对,神就会赋予力量,使我们战胜所有的困难(4031;林后129;弗316)。历代志和本书对希西家事迹记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历代志对希西家推行的宗教改革和修缮圣殿及守逾越节等事迹记述得非常详细,对西拿基立的侵略则作了简单的记述(代下329~19)。本书则相反,另外本书还记录了希西家患病一事。――《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八1~30本章直到结束记录了北以色列被亚述灭亡之后,南犹大140年的艰难历程。南犹大的灭亡让我们重新思考神的应许“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撒下713)。犹大的灭亡原因与以色列相同,也是因为统治者行恶和拜偶像。北以色列灭亡之后,治理南犹大的有8位君王,但其中推行宗教改革的只有希西家和约西亚两人。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犯罪尤其严重(213~611),是犹大灭亡的决定性原因(2434)。犹大灭亡后,部分人被掳到巴比伦,另一部分人则逃到了埃及。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很大。①巴比伦,即迦勒底,是拜偶像之地,以色列的祖先亚伯拉罕是按着神的旨意离开了那里(1113121),现今以色列百姓却因背离神,拜偶像而被掳到了不得返回之地。②埃及曾是以色列人为奴之地。信徒中也有人,开始信主,活在神的恩中,后来又重新回到犯罪之路。使徒保罗责备这些人“情愿再给他作奴仆”(49)――《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八2「他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亲名叫亚比,是撒迦利雅的女儿。」

         「亚比」:字义是「我父」。代下 291说希西家王的母亲叫「亚比雅」字义是「耶和华是父亲」,「亚比」应该是简称。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八3「希西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

         在犹大的王中得此好评的只有希西家、亚撒(王上1511)和约西亚(222)。从希西家父亲亚哈斯王和先知以赛亚接触频繁的事实可推断(73~16),希西家自幼受以赛亚的影响很大,也正是这一点把他造就成为杰出的依靠神的君王。――《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3),是对神百姓君王的最高评价,在犹大诸王中,只有希西家和约西亚得到了这一好评(二十二2)──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希西家最初的改革行动之一就是重开被亚哈斯封锁的圣殿门代下 293。――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为正的事。《列王纪下》余剩部分里的十八、十九、二十这三章都用来记载希西家的统治。希西家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尽管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他所做的与当时整个时代的趋势截然相反,他要面临国内外的反对。但他在先知以赛亚的鼓励之下毫无畏惧地坚定原则,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宗教改革的工作中去,使犹大的百姓归回他们先祖的神,并使他们在列国中获得安稳和力量。──《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4「他废去邱坛,毁坏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因为到那时以色列人仍向铜蛇烧香。希西家叫铜蛇为铜块(或作“人称铜蛇为铜像”)。」

有关邱坛,请见:增注{\LinkToBook:TopicID=161,Name=增註:邱壇},列王纪上三2;有关柱像,请见:列王纪上十四23{\LinkToBook:TopicID=223,Name=a. 王朝總評(十四2124};有关木偶,请见:列王纪上十四15{\LinkToBook:TopicID=219,Name=b. 耶羅波安與先知(十三1∼十四18}。「铜块」(希伯来文为Nehushtan,源自na{h]a{s%,「蛇」,及n#h]o{s%et[「铜块」),乃受人敬畏的一条铜蛇标志,代表在摩西时代有信心者得生命一事(民二十一4~9),而非撒督在耶路撒冷所取得的耶布斯人之象征。这种蛇的标志似乎越来越受人敬畏(例:如在夏琐所发现的一个象征。IBDp.1421)。因此,希西家将错误的敬拜目标打成粉碎。──《丁道尔圣经注释》

         “铜蛇”。七百年前作为医治途径的铜蛇(民二一89),当时已经成为百姓膜拜的偶像。“铜块”的称谓轻蔑地暴露那纪念物的本相。毁灭它是惟一明智的行动。参看罗马书十三章14节。――《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铜蛇」:参串7。以色列人拜它,可能是因为蛇经常出现于迦南的神话中,甚至象征女神。

          「铜块」:原文作「尼护施坦」(参王下248),此字根可以译作「铜」或「蛇」。――《串珠圣经注释》

         废去邱坛:希西家之前所有实施过善政的王都没有废去过邱坛(123134154)。希西家则果断拆除了邱坛,这是因为他信神。信徒也应当有这样的信仰,果敢地纠正长年遗留下来的恶习。这便是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作到的信仰归正<154,关于邱坛>――《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邱坛」(4)原文是「高地、高处」,指在山岗上的露天祭坛,本来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所以被律法所禁止(民三十三52;申十二13~14)。但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百姓在律法上越来越不严谨,开始效法迦南人在邱坛献祭,渐渐成为以色列的一个传统(王上三2),以致历代君王都不觉邱坛是个问题。希西家是第一个废去邱坛的犹大王。──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柱像」(4)指代表迦南男神巴力的石柱。「木偶」(4)指代表迦南女神亚舍拉的木柱或树木(申十六21),通常立于巴力祭坛旁边(士六25)──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希西家叫铜蛇为铜块」(4),原文是「他称它作『尼忽士但』」。膜拜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民二十一9),此时已经成为犹大的民间习俗,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但「铜蛇」所代表的属灵意义已经完全走样。「尼忽士但」的意思是「黄铜之物」,可能是神明的名称。百姓称呼铜蛇为「尼忽士但」,敬拜属灵的器皿,却偏离了神自己,所以希西家必须打碎「铜蛇」。不只是属世的人有属世的偶像,属灵的人也会有「属灵的偶像」。许多看上去很有属灵意义的人、事、物,如果与神的地位不相配,或者代替了神的地位,就会成为信徒心中的偶像。今天,信徒很容易用自己所偏爱的某种爱心、事奉或宣教理念来代替全备的真理,这也是我们应当打碎的「铜蛇」。──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邱坛」:原文是「高地」、「作为敬拜之处的高地」。这是迦南地很流行的敬拜方式,原本用来敬拜巴力,后来也用来敬拜神。但因为与巴力敬拜方式相近,所以邱坛也很容易转为敬拜巴力。

         「柱像」:原来是迦南人祭坛旁的柱子,代表男性性器官。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于祭坛旁,象征巴力神之妻「亚舍拉」。

         「铜蛇」:  214~9记载这是摩西所作。

         「烧香」:「献祭」、「烧香」、「烧祭物」、「使祭物冒烟」。

         「希西家叫铜蛇为铜块」:原文是「他称它作『尼忽士但』」。「尼忽士但」意义是「黄铜之物」,应该是一种神明的名称。此处应该是百姓称呼这个铜蛇为「尼忽士但」,当作一个神明来敬拜。

         ◎摩西建造铜蛇,目标当然不是让人敬拜,此时敬拜的铜蛇,很可能也不是摩西所造的那一条。应该是后来百姓把铜蛇和迦南的信仰混合,就拜起来了。――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废去邱坛。自从犹大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直到现在,邱坛都还没有完全被废去。希西家看到了悖逆给以色列带来的结果,他决意不使他的国家遭受同样的厄运。他热爱神,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除去国中所有形式的偶像。邱坛,尽管为律法所禁止,但还是被很多百姓当作他们最中意的敬拜中心(王上3214232243;王下12314415435)。希西家以前的犹大王一直容许邱坛存在,那么当下,毫无疑问,它们就被接受作为国家宗教确定的组成部分了。 

  毁坏柱像。这些行动发生在洁净圣殿和希西家登基第一年的逾越节之后(代下2931730115311) 

  铜蛇。见民216~9节。这里是在摩西的时代之后第一次提到那条铜蛇。有些人认为会幕仍在使用的时候它一直被保存在会幕之中,后来在所罗门的时代又被移放到圣殿里,但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证据。然而到了现在,它却被当作圣物,人们认为铜蛇本身拥有什么效能。百姓竟在铜蛇面前烧香,将只能归给神的崇拜归给它。 

  【西拿基立的入侵

      1.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攻击犹大国中由罗波安修筑的坚固城(不清楚西拿基立入侵时,这些坚固城有多少座仍在巩固的),带走了战利品,并要求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各城都向自己进贡。 

  2.没过多久,西拿基立杀回,包围住拉吉,同时差遣拉伯撒利攻打耶路撒冷。 

  3.在西拿基立由拉吉前往立拿后,他听说特哈加由埃及向他进犯,就迎接向他报告说希西家对叫嚣置之不理的态度。接着,西拿基立就打发使者进一步恫吓向神呼求帮助的希西家。 

  4.正如以赛亚所预言的,派去攻打耶路撒冷的亚述军队被神圣的力量奇迹般地消灭了;西拿基立回国,被他的儿子们用刀杀了。 

  5.特哈加的进犯。 

  6.正如以赛亚所预言的,派去攻打耶路撒冷的亚述军队被神圣的力量奇迹般地消灭了;西拿基立回国,被他的儿子们用刀杀了。 

  希西家叫(直译为:他叫)。英文LXX版的一种版本,叙利亚文译本以及圣经旧约的语译本都作,他们叫() 

  铜块(直译为:铜)。从希伯来文相同的词根,nechosheth来看,可能是,铜块。还有些人是将nachas作为Nehushtan的词根。──《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4 铜蛇和铜块和合本之「铜块」新国际本圣经按照原文音译作「内胡什坦」(Nehushtan)。这字没有在经外出现,大概是希伯来语青铜(neh]oshet)和蛇(nah]ash)的复合字。紫铜或青铜制造的蛇像在古代近东无数遗址出土,这些显然是祭仪中使用的偶像,通常都是握在神祇手中。主前第二千年纪末叶至第一千年纪,这种蛇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尤其普及。内胡什坦大概是个专司医治的神祇(特别是医治蛇咬),并且可能被视为耶和华与以色列民之间的中保(见:民二十一8~9的注释)。一个著名的铜碗在尼尼微出土,上面不但刻有希伯来人名,更有一条挂在某种竿子上的有翼之蛇。──《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八5「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

希西家的个性是倚靠耶和华神(5)专靠祂并跟随祂(6),以致耶和华与他同在(7),赐他胜利(8)。就此而言他是自大卫以后无出其右的君王,与后来的约西亚一样遵守摩西律法(二十三25)。──《丁道尔圣经注释》

         「希西家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3),与当时整个时代的趋势截然相反,在国内外都面临许多压力。但「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5),他的回转最彻底、最付代价,「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5)。在犹大诸王中,圣经对希西家的记录最多(王下十八~二十章,代下二十九~三十二章;赛三十六~三十九章)──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一个「及」他:「像」、「如」。――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倚靠耶和华。他不像周围的国家是倚靠军事力量,他所倚靠的是耶和华。 

  没有一个及他。这段论述可能是在犹大国的历史完结之后作出的。它与王下2325节对约西亚忠于摩西律法所作的高度评价并不矛盾。希西家品格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对神的信赖。──《SDA圣经注释》

<syncBible ref=王下18:5>

【王下十八5  “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指的是甚么?】“没有一个及他的……”希西家和他的父亲亚哈斯有天渊之别,他紧紧跟从神,比犹大或以色列所有的君王都忠心。这句话指国家分裂后的诸王,不包括大卫。――《灵修版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5~6185~6对希西家的评价超过犹大列王,虽然他也不是没有失败,但能获得圣经作者这样的评价,也是相当不容易了。――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八6「因为他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

         「专靠」:原文有「紧贴」之意,包括对神的效忠及爱慕。――《串珠圣经注释》

         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希西家自始至终保持了对耶和华的热心,因此神使他亨通(8)。坚守起初的信并不容易。尤其在犹大和以色列列王纷纷堕入偶像敬拜之罪的情况下,能作到这一点可谓是鹤立鸡群。因此信徒如果不与基督融为一体,就不能够在世俗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专靠耶和华」(6)原文是「紧紧跟随耶和华」。许多王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后来都晚节不保,比如约阿施、亚玛谢、乌西雅。但希西家虽然也有软弱(二十12~19),却始终「专靠耶和华,总不离开,谨守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诫命」(6)──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专靠」:原文是「紧紧跟随」。――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不离开。希西家以先的很多王在神面前有个良好的开端,但在他们的统治过程中都背离了神;比如说,所罗门(王上111~11),约阿施(代下2417~25),亚玛谢(代下2514~16)。固然希西家也犯过错误(王下2012~19),但他从不离弃耶和华,并尽力改正自己的失误之处。──《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7「耶和华与他同在,他无论往何处去,尽都亨通。他背叛、不肯侍奉亚述王。」

         结果之一便是神因他所彰显的信心及勤奋地工作,以致虽然他面对困难,神却使他凡事俱都亨通(AV作「兴盛」)。──《丁道尔圣经注释》

         “背叛”,发生在主前705年西拿基立取代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作亚述王之后不久。这事引致亚述的入侵,记载于第十八章13节至十九章36节。――《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犹大处于列强夹缝之中。埃及与亚述两国都想控制犹大与以色列,因为他们位于古代近东贸易的主要通道上。能控制犹大的国家,就占有了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希西家作王的时候,亚述控制了犹大。他的父亲亚哈斯臣服于这强大帝国,希西家却照神的旨意英勇地对抗亚述。他信靠神的能力,不靠自己的力量。从人的眼光看来,他这样行虽然充满障碍危险,但他却甘愿顺服神的命令。――《灵修版圣经注释》

         亚哈斯曾经向亚述称臣进贡(十六7~8),但希西家却倚靠神,「不肯事奉亚述王」(7),拒绝向亚述纳贡。──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亚哈斯王时,非利士人「侵占高原和犹大南方的城邑」(代下二十八18)。主前733~732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在位)发动第二次西征,占领了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诸城。主前705年,亚述王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722–705年在位)战死,希西家可能趁机「攻击非利士人」(8),强迫非利士人一起反抗亚述。以革伦王柏地(Padi)不愿背叛亚述,甚至被自己的臣民押解到耶路撒冷囚禁。──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亨通」:「顺利」、「兴盛」、「成功」。――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亨通。代下322327~30节列举了这些物质上的繁荣昌盛。 

  背叛。亚哈斯曾承认亚述的宗主权并向其进贡,但现在希西家拒绝再向亚述王纳贡。──《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8「希西家攻击非利士人,直到迦萨并迦萨的四境,从瞭望楼到坚固城。」

击退非利士人收复亚哈斯所丧失的疆土(代下二十八18~19)。亚哈斯沦为亚述的藩属,希西家却寻求独立。他废去以革伦的 Padi,与亚实基伦的 Sidga 联盟,亚述年谱视此为反亚述的行动。迦萨则一直忠于亚述。──《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时非利士地有亲亚述的势力,希西家攻打非利士人,俘获了以革伦的首领。

          「瞭望楼」:见王下179注。――《串珠圣经注释》

         「从瞭望楼到坚固城」(8),意思是「全境」。──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主前727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去世,北国何细阿王趁机背叛亚述、投靠埃及(十七4),结果却被亚述王囚禁(十七4)。主前722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主前727~722年在位)攻陷北国以色列首都撒马利亚,同年继位的撒珥根二世把以色列人掳到北方的亚述和东方的玛代。──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迦萨」:字义是「强壮」。非利士人五大都市之一位于巴勒斯坦的极西南边,靠近地中海。

         「瞭望楼」:「塔」、「高台」。

         「坚固城」:「要塞城」、「堡垒城」。

         「从瞭望楼到坚固城」:179出现类似的用词,意思应该就是「全境各地」。

         ◎圣经记载亚哈斯王时,非利士人占据犹大高原和南方的城邑代下 2818,到了希西家时代反倒可以征服非利士人。

         ◎非利士的海港自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时(公元前745~727),就已经被亚述掌握。希西家大概于公元前705年,趁着亚述王撒珥根二世战死,就向此地区进军,公然反叛亚述。当时希西家已经是巴勒斯坦地区背叛亚述的领袖,以革伦王柏地不愿意背叛亚述,甚至被自己的臣民押解到耶路撒冷囚禁。188记载希西家用武力强迫非利士人一起反叛亚述。――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攻击非利士人。希西家反叛的行动也包括进攻非利士地,因为亚述王撒珥根曾攻击非利士直到埃及的边界并俘虏了迦萨的王哈努努。因此,非利士现在是处于亚述的管辖之下。撒珥根宣称他在自己统治的第十一年废掉了亚实突的王亚祖鲁,并且还提到他从非利士,犹大,以东,摩押的手中接受贡物。──《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8 击败非利士非利士的海港自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年间(主前745~727),已经被亚述所控制。希西家很可能是在亚述王撒珥根二世战死沙场之后,于主前七○五年向这地区发动侵略。希西家大概是乘亚述虚弱,联合本区的反亚述邦国公然反叛这个庞然大国。他发动攻势的用意是逼使亚述放松对通往埃及商道的控制。但继承撒珥根王位的西拿基立,却成功地在非利士扶立了亲亚述的政府。──《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八9「希西家王第四年,就是以色列王以拉的儿子何细亚第七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上来围困撒玛利亚。」

         强烈对比的:在希西家治下,犹大被重新引导到神面前,但同时以色列在何细亚的统治下,却被掳到亚述去。――《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撒缦以色。这是指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他的统治是从主前727年到主前722年。 

  围困撒玛利亚。本章第912节重复了王下175~23节叙述过的撒玛利亚陷落的情形。这里用希西家和何细亚两个王的纪年来标定撒玛利亚陷落的时间,重复的讲述将这件事和希西家联系了起来。──《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9~11撒玛利亚亡国记录乃十七章3~6节的重复(见:上)亚述人攻取了城(10节,希伯来文:「他们攻取」)可能是指撒珥根二世及撒缦以色五世在此事件中的角色,见:十七章3~6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参十七36注。――《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王下十八9~12亚述亡以色列:主前七二二年亚述攻陷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把以色列人掳去亚述地。――《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北以色列宗教的腐败(12)和随之而来的灭亡,与希西家虔诚的信仰生活和神给他的祝福成鲜明的对比。这一部分内容与1756相同,只不过从犹大的角度作了记述。这可能是作者要将希西家时期的南犹大国的繁荣与北国的灭亡作对比。――《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9~12节重述以色列被掳的历史(十七5~8),是要读者思想,强盛的以色列尚且被掳到亚述,弱小的犹大若反抗亚述,岂不是以卵击石吗?──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189~12这一段,简要重复了王下 17的纪录,除了将亚哈斯的年号改为希西家王之外,其余大致上与前一章一致。多这一段,目标应该是要纪录希西家王年间的大事,也是要铺陈后一段亚述对犹大的威胁。以色列已经被亚述所灭,犹大还能怎样?――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八10「过了三年就攻取了城。希西家第六年,以色列王何细亚第九年,撒玛利亚被攻取了。」

  三年。这里很好地展示了古代计算时间年限的习惯,他们将事件开始的那一年包括在内。例如,从希西家作王的第四年到第六年,今天我们认为中间的间隔是两年,但古代是这样计算的:他们将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总共算作三年。 

  攻取了城(直译为:他们将城攻取)他们这个复数形式很值得关注。它也许是泛指亚述全军,但这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先前的章节提到同一个事件,说的是撒缦以色上到撒玛利亚,将城围困。据信,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撒缦以色以及协助他作战的人。这个人可能就是撒缦以色的将军并后来接续他作亚述王的撒珥根(见王下176节的注释)──《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1「亚述王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玛代人的城邑。」

         「哈腊」与「歌散」:见王下176注。――《串珠圣经注释》

  在哈腊。这节的记述是对前面王下176节的重复。──《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1 北国百姓被迁往之处撒玛利亚人被迁往的地方不能完全确定。哈腊是尼尼微东北一个城市和省分的名字。撒珥根在此使用战俘作为劳工建都,这些战俘可能包括以色列人。哈博河是幼发拉底河在叙利亚东部的一条主要支流(即哈布尔河),当地有庞大的亚兰人口。歌散(哈拉夫遗址)是哈布尔河源头附近的城市,并且是亚述比特巴希安河(Bit Bahian)的首府。在歌散出土的亚述档案中,找到了以色列的人名。亚述上几个世纪不断入侵,导致当地人口衰退。被迁移至此的人大概是耕种王室的田地。「玛代人的城邑」大抵是受亚述控制的玛代地区,位于今伊朗西北部。撒珥根在玛代的战役有详实的档案记录。他的碑文记载了被迁来的居民在哈哈尔城堡(Harhar)和基谢苏(Kishessu)重新殖民的历史。这些以色列人应当会在前线负责军事任务。──《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八12「都因他们不听从耶和华他们神的话,违背他的约,就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吩咐他们所当守的。」

  不听从。王下177~23节更为详细地记述了以色列的悖逆,这里只是对它一个简短的总结。──《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3「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

         在主前701年,西拿基立夺取了犹大的城镇(据其年鉴记载有四十六个之多),除了耶路撒冷之外。――《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希西家十四年当为主前701年。西拿基立是亚述王撒珥根二世的儿子,统治期为主前704~681年。希西家和推罗、埃及结盟,共抗亚述(代下三十二1~8)。西拿基立于是派兵镇压,攻击犹大设防的城邑,其中一城为拉吉。考古学家在尼尼微发现记有围攻拉吉的石碑。希西家在强敌临境无力抗拒下,同意纳贡。石碑上说贡物包括宝石、大象的皮革,和希西家亲生的女儿、妃嫔与乐师等,又掳去百姓廿万人。但没有说攻取到耶路撒冷城,只说希西家“象关在笼中的鸟”囚困在王宫中。看十九2注及《以赛亚书》三十六1~22. ――《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自本章13节至二十19的经文与《以赛亚书》36~39章的内容相似,有的完全相同。一般认为本书写作时引用的史料,部分来自《以赛亚书》。兹将二书间相同的部分列后,括号中为《以赛亚书》经文:1,西拿基立兵临耶路撒冷城下,十八1317~37(三十六1~22)2,预言耶城必得拯救,十九1~13(三十七1~13)3,希西家的祷告,十九14~19(三十七14~20)4;希西家患病,二十1~11(三十八1~8)5,巴比伦来使,二十12~19(三十九1~8)――《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十四年」:是由亚哈斯逝世希西家独自执政时(主前七一六年)开始计算。――《串珠圣经注释》

         「希西家王十四年」(13),可能是希西家独立执政的第十四年,大约是主前701年,北国已经被掳21年。希西家与推罗、埃及和巴比伦结盟反抗亚述,亚述王撒珥根二世的儿子西拿基立(Sennacherib,主前705~681年在位)首先打败了巴比伦,然后发动第三次西征,掳掠了腓尼基、非利士。亚述攻陷了亭纳、以革伦和拉吉之后,就沿着梭烈谷和以拉谷进攻犹大山地,将希西家困在耶路撒冷。西拿基立的碑文(西拿基立多棱柱,The Taylor Prism and Sennacherib Prism)上宣称掳获了二十万零一百五十人,攻陷了四十六所坚固城及数不清的小村镇。──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希西家倚靠耶和华」(5),又有「耶和华与他同在,他无论往何处去尽都亨通」(7),所以敢于反抗亚述(7)。他一面尽本分周密筹划(代下三十二2~6),一面用属灵的话鼓励百姓:「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因亚述王和跟随他的大军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代下三十二7)。他所做的、所说的,可以说样样都很属灵。但是,当「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13)的时候,就逼着属灵的希西家暴露了里面的软弱:他竟然也会用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甚至还会用神的荣耀去换取眼前的苟且!──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一切坚固城」:照亚述帝国的纪录,总共攻陷46个城邑。

  十四年。这是亚述王西拿基立第一次进攻希西家。整个的叙述是从王下1813节至1937节。以赛亚书第3637章中对此有相同的记述,甚至连所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这表明以赛亚可能是《列王纪下》这部分内容的作者。代下321~22节对此的记载相对比较简练,但却给出了希西家整军备战的细节。 

  学者们对于这里的叙述到底是描写了一次战役还是两次存在争议。大部分现代评论家都认为这里只描述了一次战役,并且所有的事件都是在希西家第14──即主前701──发生的。另一些人认为,这里记载了亚述对犹大的两次战役:第一次,发生在希西家14年,攻取了犹大的一切坚固城;第二次,发生在希西家作王的晚期,在这次战役中亚述全军大部被毁灭(王下1935)。赞同前一种观点的人是基于以下原因,《圣经》的叙述中似乎没有自然(明显)的断裂。另外,亚述的文献资料记载了,西拿基立大致开始于主前701年的一场战役。尽管描述不完全,或是西拿基立要故意抹去关于他失败的记录。但亚述的历史的确没有肯定地提到,后来还有针对犹大的更大的战役。至于主前701年那场战役,西拿基立宣称他围困希西家像瓮中之鳖,这个描述倒是符合当时的情况,西拿基立攻破了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并切实威胁到耶路撒冷的安全。 

  希西家广泛的国防准备(见代下322~6)说明前后两次战役之间隔的时间相当长;另外还说明了这样的事实,《圣经》的叙述好像是指出西拿基立的死发生在他围困耶路撒冷无功而返之后不久。如果只有主前701年一场战役,那西拿基立被人刺杀要等到他返回亚述之后二十多年才发生。另外,我们从一些记载中知道,特哈加(王下199)于主前690年开始和他的弟兄联合执政时才二十岁,即,他是在主前709年出生的。如果《圣经》中所描述的与他有关的事件果真发生在主前701年,那他是不可能参加的。原先还有些人认为,尽管特哈加直到主前690年才成为埃及王,但之前他有可能是埃及军队的一名将军。如果关于特哈加年龄的记载是正确的,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可以理顺王下199节与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即,假设在希西家统治临近结束的时候还有一场战役。很明显,犹大的坚固城被攻取并希西家向亚述王进贡发生在第一次战役的时候,而耶路撒冷由于神圣的干预得蒙拯救发生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关于叙述中的分层出现些许不同意见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经上记载这些事是为了彰显神对那些寻求他之人的无比关怀,而不是为了提供一个编年史的大纲。 

  坚固城。西拿基立宣称他攻占了犹大四十六座设防的坚固城池。──《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3 <syncBible ref=王下18:13>亚述王上来攻击犹大!何解?】

    事情发生于公元前701年,那是西拿基立作亚述王的第四年。他的父亲撒珥根二世将以色列的人民掳去(十七3的注释);南国犹大为免受他的攻击,就每年进贡。西拿基立作王时,希西家不再给他进贡,并期望亚述能容忍,但西拿基立率领军队前来进攻,对他们实施报复。希西家看出自己的不智,遂向他进贡(十八14),西拿基立仍然攻打他(十八19~37)。幸好西拿基立不像以前的亚述诸王那么好战,他喜欢花较多时间建造美化京城尼尼微。他既不常常动武,希西家就可以实施多项改革,以巩固国防。──《灵修版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3西拿基立进攻犹大之事,怎可能发生于希西家王第十四年?】

 马所拉经文的列王纪下十八13记载:「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进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占。」但根据西拿基立自己于泰勒梭柱(Taylor Prism)的记载,他于主前七O一年进攻犹大,将这年份对照十八章十三节,可知希西家迟至七一五年方作犹大王。然而,就在同一章的第一节,经文指出希西家作犹大王时,是以色列王何细亚的第三年;照年谱推算,这年应是主前七二九或七二八年。希西家在这年被加冕为摄政王,协助其父亚哈斯(亚哈斯死于七二五年)。列王纪下十八章九节指出,希西家第四年是何细亚的第七年,而希西家的第六年则是何细亚的第九年(即主前七二二年);因此,十八13显然与十八l910起了冲突。由此看来,我们所作出的结论必须是:马所拉经文保留了一个源自较早时期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出现于以赛亚书三十六1,可能是因这节经文而导致列王纪下十八13起了讹误),就是代表「十年」的符号弄错了。因此,「十四」应为「二十四」的讹误。(欲详细研究这问题,读者可参考上文关于王下八24,下文以斯拉记二章及尼希米记七章的问题。亦参拙著,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pp291~92and EJYoungBook of IsaiahNew InternationalCommentary2 vols.[Grand RapidsEardmans1969],2 540~42)──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王下十八13~16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犹大:亚述王撒珥根死后,希西家便背叛亚述,一方面巩固防守设施,一方面借助埃及的势力(参本章21 24)  亚述王西拿基立于是入侵犹大。此事发生于主前七○一年,是西拿基立的第三次远征。他从腓尼基海岸南下至非利士地,攻取西顿、约帕等地,直入犹大,然后在拉吉扎营。他在亚述年谱中自称获得犹大的进贡及掳走犹大人。――《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3~16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犹大】亚述王撒珥根死后,希西家便背叛亚述,一方面巩固防守设施,一方面借助埃及的势力(参本章21 24)  亚述王西拿基立于是入侵犹大。此事发生于主前七○一年,是西拿基立的第三次远征。他从腓尼基海岸南下至非利士地,攻取西顿、约帕等地,直入犹大,然后在拉吉扎营。他在亚述年谱中自称获得犹大的进贡及掳走犹大人。——《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4「犹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当。”于是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得。」

         贡银总计有银子三十六万安士(11吨或10公吨),金子三万六千安士(1吨或1公吨)――《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拉吉」:位于耶路撒冷西南约四十公里(二十五英里)

          「有罪」:可作「判断错误」,但对西拿基立来说,希西家的背叛侵犯了亚述的主权。

          「三百他连得」:约重十公吨。――《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描述了希西家向西拿基立忍辱屈服的情景。希西家出于守住最后防线耶路撒冷的目的,屈辱于对方,提议进贡,但对方的要求却远超出他的预料,并且得寸进尺(17)。这是神对他懦弱性格的考验。希西家本该按着其一贯的政策(7),抵抗亚述,但这次却屈服了。他的这一态度使耶路撒冷沦落为混乱与绝望的城邑(89~151924~2614242522513)。亚述的文献比较详细地记录当时的情景,其中说“我把希西家困在了耶路撒冷,如笼中之鸟。在他周围修了堑壕,凡出门的一律处斩”,接着记录了西拿基立攻破的城邑。并记录除了金银之外,他们还掠夺了珠宝、象牙椅子、象牙床、珍贵的木材、他的女儿们、宫女、男女乐士等。如果信徒处事不依靠神,那么灵魂体都会受损失。因此应当时刻大胆地以信去克服所有的困难。――《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银子三百他连得」重约10吨,「金子三十他连得」重约1吨,可见希西家还有许多钱财可以倚靠。希西家在亚述大军面前节节败退、无力抵抗,神似乎不再与他同在了(7),所以只好从「倚靠耶和华」(5)变成倚靠耶和华殿中的金银,想用钱财来解决问题(14)。结果圣殿的财物第四次惨遭洗劫。──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拉吉」:字义是「难以攻克的」,现代的Tell ed~Duweir,位于耶路撒冷西南55公里处。

         「我有罪了」:应该是「我犯错了」。

         「银子三百他连得」:重约10200公斤。约值1050万美金。

         「金子三十他连得」:重约1020公斤。约值5575万美金(以每盎司1700美元计算)

         ◎依照西拿基立的碑文,希西家进贡了金子三十他连得、银子八百他连得。亚述文献则记载希西家必须献上他的女儿、妾、男女乐师、象牙、象皮,和各样其他对象。――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拉吉。在关于他第三次进攻赫人之地战役的记载中,西拿基立提到他首先进攻以东,而后攻击非利士的城邑。之后他转向内陆的拉吉。拉吉在亚实基伦东南(按圣经地图看应为东南偏东)30.8千米,东北距耶路撒冷43.2千米。一件亚述的浮雕作品刻画了对拉吉的围困(plate facing64) 

  我有罪了。这个阶段希西家被恐惧所震慑停止了抵抗,但他没有交出耶路撒冷。他试图用交纳极重的赎金来买得西拿基立的退兵。 

  三百他连得。西拿基立声称他所收到的有,三十他连得金子和三百他连得银子,以及大量的宝石,象牙座椅,贵重的木材,以及一切有价值的宝物。──《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4~161814~16大概不是要褒扬希西家的能屈能伸,而是有责备希西家没有信心,要靠金钱贿买生存的意思。――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八15「希西家就把耶和华殿里和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银子都给了他。」

  耶和华殿里。由于希西家屈服于西拿基立,圣殿也惨遭洗劫。──《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6「那时,犹大王希西家将耶和华殿门上的金子和他自己包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亚述王。」

「柱」(希伯来文:~o{m#no^t[,只出现于此)可能是指「门框」(NEB)。──《丁道尔圣经注释》

  ……金子都刮下来。只在不久之前,亚哈斯就曾抢夺圣殿中的财宝用以买得提革拉~毗列色的保护(王下168)。现在希西家迫于形势又诉诸极端的方式来凑足西拿基立所要求的钱款数额。──《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7「亚述王从拉吉差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率领大军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里去。他们上到耶路撒冷,就站在上池的水沟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

上池」(参:赛七3)位置不详,可能便是指城东的基训泉,水沟(部分在地下)便是藉此泉引水浇灌下池(Birket el~Hamra{)的田地401。有关希西家其他的灌溉工程,包括帮助圣城度过围城之险的西罗亚城沟在内,请见:二十章20节及历代志下三十二30

亚述派出来参与劝降的均为高级官员:一是大元帅(吕译、和合作他珥探;希伯来文:tarta{n;亚喀得文为turtan,参:赛二十1 [NRSV],「主帅」)二是拉伯撒利(rab[ sa{ri^s)可能是王室顾问之首(亚喀得文为rab[ s%a re{s%i)总长( REB)三是拉伯沙基(NRSV "Rabshekah" ,可能并非战地统帅之意)乃一位亚述省长的官衔。这是一组强而有力的组合,被差出来与犹大本身的高官对阵。──《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珥探”。军队的元帅。参看以赛亚书二十章1节。会面的地方“漂布地”与以赛亚在三十三年前会见邪恶的亚哈斯的地点相同(赛七3),那儿有充足的水供漂布(洗衣)之用。“拉伯沙基”。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一个解作“指挥官”的字。――《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述王西拿基立得到这许多贡物心仍未足,认为希西家诚意不足,派了三位大臣和大队兵马向希西家和耶城的居民进行宣传战。本节列出的三个名字,不是人名而是官衔。“他珥探”的意思是“最高指挥官”;“拉伯撒利”是“总太监”;“拉伯沙基”是“野战指挥官”。有的圣经学者认为13~16节和17节以后所记是亚述人两次不同的侵略。本节所记发生在13~16节的事以后13年。――《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此节所提到的三个官员名字并非人名,而是官阶的称号。

          「他珥探」:即总司令。

          「拉伯撒利」:即耶393 13的「拉撒力」,是军长的官衔。

          「拉伯沙基」:也是高级的军官。

          「上池」:大概是指希西家在耶路撒冷所挖的水池。(见王下2020)――《串珠圣经注释》

         亚述王……到希西家王那里:对亚述第二次进攻的时间,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是希西家给西拿基立献贡品(16)后不久。西拿基立以庞大的贡品为条件接受了希西家的投降,但他立刻反悔,不守约定,再次进攻了耶路撒冷。但这一观点存在很多疑问:首先第二次进攻时提及亚述王与埃及王特哈加交战的事(199)。而特哈加的统治时间是B.C.690~663,与亚述第一次侵略时间相差甚远。第二个疑问是在亚述第一次进攻中,犹大的军事和经济受到重挫。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西拿基立马上第二次攻打犹大,并要求无条件投降,那么犹大根本无还手之力,而书中却说犹大起来应战(19673233)。第三个疑问是,从1913可知埃及军队被亚述击破的时间应在第二次进攻耶路撒冷之前。那么犹大为什么在第二次被侵略时还投靠埃及的原因就无法解释(21)。因为第一次进攻时西拿基立已经打败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巴勒斯坦附近所有反亚述国家(1913)。如果第二次进攻是在第一次进攻之后不久,那么希西家投靠埃及的可能性就很小。综上所述,可以作以下推论。B.C.701西拿基立进攻巴勒斯坦地区,打败埃及军队,并有条件地接受了希西家的投降,带着很多贡品撤回国内。后来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家中又一次掀起了反亚述情绪,因此西拿基立再次计划远征巴勒斯坦。――《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亚述王一面攻打拉吉(代下三十二9),一面派三位官员去劝降希西家。「他珥探」(17)可能是元帅的称号,「拉伯撒利」(17)可能是主管太监的称号。「拉伯沙基」(17)可能是酒政的称号。──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上池」(17)指耶路撒冷西北边的蓄水池,「漂布地」(17)就是洗衣服的地方。三十多年前,以赛亚在这里劝告亚哈斯王信靠神(赛七3);现在,亚述人却在这里劝说希西家王投降。──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他珥探」:字义是「将军」、「指挥官」,这是亚述军官的一种头衔,指亚述军的元帅(是仅次于亚述王的将领)而非人名。

         「拉伯撒利」:官职名,意义是「太监长」。

         「拉伯沙基」:应该是一种头衔,可能是「酒政长」或一种「战场指挥官」。该字是由「大量」、「灌溉」两字所组成。

         「上池」:「上面的水池」,指耶路撒冷西北边的蓄水池。

         「漂布地」:「洗涤者田地」、「漂洗者田地」,就是「洗衣场」。

         ◎当时,希西家的水道刚刚建造完成,希西家水道就是为了防止亚述围城。以前耶路撒冷的水源是从东边汲沦溪谷的基训泉由导水管引入城西南角的蓄水池。该导水管被称为「西罗亚水道」,西罗亚池的水,会输送到水池以南的地区作漂布用。因此到「漂布地」的路很可能经过汲沦溪谷。――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他珥探。这是亚述军队主帅的称号。撒珥根派遣他的他珥探(英文RSV版为commander~in chief)和亚述军队前去攻打亚实突(见赛201)。这里的他珥探(Tartan)”在亚述语中是turtanutartanu 

  拉伯撒利。这是亚述宫廷高级官员的头衔,可能是主管太监。当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攻破之日,尼布甲尼撒的拉撒力(rabsaris)也在城中(39313)。这个称号是在一个古老的阿拉姆语碑刻上发现的。 

  拉伯沙基。拉伯沙基是亚述另一种重要的官员,酒政。在这里他是作为亚述全军的发言人(见第1926~28)。只有他被提及回到西拿基立那里(王下198)。在亚述的文献中这个官职头衔以rab~shaq?的形式出现。 

  上池。关于这个池子的地点有些不确定性。有些人认为它在耶路撒冷城南,靠近汲沦谷;另有人则认为它在城北。数年之前,以赛亚和他的儿子施亚雅述在这里与亚哈斯相见(73),很明显,这个上池在希西家和他建造水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7 西拿基立的官员其他译本的他珥探、拉伯撒利、拉伯沙基,新国际本作「最高统帅」、「军官长」、「战地司令」。新国际本译作官职的作法是正确的,在亚述文献中也很常见。第一,「陆军元帅」他珥探(亚喀得语:图尔探〔turtan)是首席的军官。他代表王,有时是太子。第二,「太监长」拉伯撒利(亚喀得语:拉伯撒雷希〔rab sha reshi)大概是王的侍卫这支独立军队的代表。第三,「酒政长」拉伯沙基(亚喀得语:拉伯撒克〔rab shaqe)相信是省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syncBible ref=王下18:17>

【王下十八17  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是些甚么人?】西拿基立派最高级军政人员在阵前劝话,就类似于派副总统、国务院总理、三军总司令去向对方招降。他派这些人去向犹大人耀武扬威以挫其锐气。──《灵修版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7~251817~25此处记载的应该是亚述军队第二次入侵,时间在1813~16记载之后十三年。此时西拿基立已经镇压了非利士与推罗的叛乱,并且在拉吉北方的以勒德客打败埃及军队。

 

【王下十八17~37亚述王诱吓犹大人:亚述王围困耶路撒冷,并差派官长去说服犹大人投降,一方面以自己的辉煌成就与犹大可怜的光景作一对比,企图破坏犹大人的信心,另一方面又以丰衣足食的应许引诱他们效忠亚述。――《串珠圣经注释》

         这一部分的记录与赛3637章并行。希西家投降后,西拿基立第二次进攻耶路撒冷,但如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那样,西拿基立慌忙撤出耶路撒冷,横死在途中。亚述的碑文中没有对此事件的记录,因为亚述的史学家们不想留下战败或耻辱的记录。然而这并不能否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八18「他们呼叫王的时候,就有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并书记舍伯那和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出来见他们。」

「家宰」以利亚敬(有关「家宰」,请见:列王纪上四6{\LinkToBook:TopicID=166,Name=a. 所羅門的臣僕(四16})乃希勒家之子。希勒家乃一通俗的名字(2637)402。书记舍伯那曾经作过家宰、「财务大臣」以及宫廷事务总管(「总理」),以赛亚曾经因为他的小信而责备他。舍伯那一名亦曾出现于印记之上403。对史官约亚则除此处的记载以外并无所知(希伯来文:mazki^r,参:撒下八16)。──《丁道尔圣经注释》

         「家宰」:即负责管理王宫的官员。

          「史官」:见王上43注。――《串珠圣经注释》

         「家宰」(18)是主管王宫事务的官员。「家宰以利亚敬」(18)是一个忠臣(赛二十二20~25)──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书记」(18)负责管理外交公文,相当于外交部长。「书记舍伯那」(18)是一个奸臣(赛二十二15~19)──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史官」(18)负责记录国家大事、管理政府的档案和档,兼作传令官。

         希西家向亚述认错赔款,努力想方法解决问题,但问题却不肯放过他。亚述王得寸进尺,要彻底掳走百姓,把希西家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实际上,这是神不肯放过希西家,要借着仇敌的穷追不舍,让他认识自己肉体的本相,也让他看到:对仇敌的一点让步,会换来变本加厉的攻击;给自己留的一点破口,会导致一泻千里的决堤;对世界的一点倚靠,会引出对神更多的不信靠。因此,神要借着环境里的难处,让希西家对自己所有的钱财和谋算彻底绝望,催促他走向更真实的恢复,走上单单倚靠神的信心之路。──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希勒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产业」。

         「家宰」:主管皇宫事务的官员,可能就是「宰相」的职位。

         「以利亚敬」:字义是「神建立」。以赛亚对他和舍伯那的预言被记录在 2220~21

         「书记」:「书记」、「文士」。

         「舍伯那」:应该是一个埃及名字,字义是「活力」。根据犹太传统,他串通亚述出卖犹大,引狼入室;但他的下场颇凄惨,被亚述人当作叛国贼,绑在马后拖行而死。

         「亚萨」:字义是「收集者」。

         「史官」:「记录」、「史官」。可以理解为「秘书长」。

         「约亚」:字义是「耶和华是兄弟」。――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以利亚敬。以利亚敬是在舍伯那降职后才升到家宰这个重要的地位的,这就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2220~24)。然而,有些人认为赛第22章中的舍伯那和这里提到的舍伯那不是一个人。 

  舍伯那。见赛2215~19节。 

  约亚。关于这个人没有其它记载。他可能是国内的书记或史官,属于高级官吏,发布王的饬令、诏书,管理王的信件,很可能还负责皇家的银库(见王下1210)──《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19「拉伯沙基说:“你们去告诉希西家说,亚述大王如此说:‘你所倚靠的有什么可仗赖的呢?」

         本节到25节和2935节是两篇很精彩的阵前喊话,亚述人希望不用一兵一卒,凭言词说服的力量,打击民心士气,取得耶城。为达到此目的,用了耶城居民听得懂的希伯来话,而不是当日近东商业与外交中用的国际语言亚兰话(26)

    拉伯沙基可能有传译,他自己不一定会说希伯来话。――《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大王」:「伟大的君王」,这是亚述王常用的头衔。参 513。这个夸大的头衔后来也被波斯王大利乌二世使用。

         「可仗赖的」:原文是「可信靠的(事物)」。

         「你所倚靠的有甚么可仗赖的呢」:「你倚赖的是甚什么可靠的事物呢?」――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拉伯沙基说。《圣经》没有启示为什么由拉伯沙基来说这番话。可能他是王的私人代表。作为王的酒政,亚述宫廷的许多仪式和宴会都是由他来主持的,因此他能流利地说亚述周围其它一些国家的语言。 

  大王。这是亚述诸王比较喜欢的一种头衔。西拿基立这样称呼自己:西拿基立,伟大的王,有能力的王,宇宙之王,亚述的王。 

  有什么可仗赖的呢?。希西家全然信赖倚靠神(代下3278),亚述使者在这里提到的就是希西家这种对耶和华的信靠(代下321011)──《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0「你说有打仗的计谋和能力,我看不过是虚话。你到底倚靠谁,才背叛我呢?」

         或译作「难道虚谎的话(指埃及的承诺)可作为计谋和能力?」

          「能力」:指军事力量。――《串珠圣经注释》

         「虚话」:「嘴唇的话」。意思就是「嘴巴讲讲罢了」。

         「背叛我」:应该是「拒绝支付贡银」。――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打仗的……能力。希西家为抵抗亚述的进攻全面地整军备战,他加固耶路撒冷的城墙,预备各种进攻、防守的武器,但凡自己力量所及能够抵抗亚述侵略的事都做了(代下322~6)──《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1「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人若靠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这样。」

         「压伤的苇杖」:指软弱无能的支援。――《串珠圣经注释》

         压伤的苇杖:埃及尼罗河边生长着很多芦苇。芦苇外观很漂亮,而且看起来强韧结实,但实际上非常脆弱,并不适合做手杖。那么“压伤的苇杖”就更加脆弱了。“压伤的苇杖”带有讽刺意义,先知以赛亚宣布不得依赖埃及时也用过这词(366;结296)。而且与“将残的灯火”用在一起比喻了脆弱而堕落的人生(423)――《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埃及尼罗河边生长着很多芦苇,外观看起来强韧结实,但实际上非常脆弱,并不适合做手杖。「压伤的苇杖」(21)就更加脆弱了。指埃及远征军刚被亚述打败,所以亚述人说:「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压伤的苇杖」(21)。希西家一面「倚靠耶和华」(5),一面运筹帷幄,联合推罗、埃及和巴比伦来反抗亚述。但神偏偏要让埃及战败,成为倚靠不上的「压伤的苇杖」,免得希西家把神的荣耀归给人。──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埃及法老刚刚被亚述在拉吉北方的以勒德客打败。――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压伤的苇杖。这是对埃及的一个贴切的形容。用生长在尼罗河岸边的芦苇来象征埃及非常的恰当。芦苇的外表看似强壮可靠,但实际上却不值得信任。如果一个人想要拿它当作手杖倚靠,它就立即折断,使那握持之人的手受伤。何细亚转向埃及寻求帮助,结果丧失了他的王国(王下174~6)。犹大经历这次危机时埃及正值第二十五王朝,这时的埃及四分五裂,内部争斗不断,注定要沦为亚述的掠物。然而,在一系列埃塞俄比亚王的统治之下,埃及此时仍旧敢于对抗亚述的权势。──《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2「你们若对我说,我们倚靠耶和华我们的神,希西家岂不是将神的邱坛和祭坛废去,且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你们当在耶路撒冷这坛前敬拜吗?」

希西家的改革可能并非全国性的,因此亚述人在谈判的时候便掌握这个弱点,试图分化他们。这里所提的改革乃是指希西家的改革,而非指约西亚的改革,在别示巴出土的那个时代被拆毁的祭坛可以为证405。──《丁道尔圣经注释》

         希西家废除邱坛之举可能使一些本国人不高兴,亚述人利用这弱点煽动犹大人背叛希西家。――《串珠圣经注释》

         亚述人以为,希西家废去众多的「邱坛和祭坛」(22),单单在耶路撒冷的祭坛前敬拜,是减少了敬拜神的地点,肯定会得罪神,所以神不可能帮助希西家。──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这坛」:指「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

         1822的意思是希西家废去众多的邱坛和祭坛,是让神的敬拜地点减少,显然一定会惹神生气,所以不可能帮助希西家。――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倚靠耶和华。见代下3211节。 

  废去。毫无疑问,西拿基立听说了希西家的改革,就是他如何废去邱坛,毁坏各种本国的偶像(王下184)。从前很多百姓都在那未经许可的崇拜地点向耶和华献祭,他们很可能对于希西家干涉他们的习惯而心怀怨恨。拉伯沙基现在引诱百姓反对他们的王,他的想法也许是,希西家致力毁坏那些当地流行的神坛是一种不尊重神的表现。──《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2~25亚述的军长为了动摇以色列的军心而搞的攻心战:①指出犹大军事上的弱点(2324):数量上的劣势会影响军队的士气。但是信神的人却坚信战争的胜负在乎耶和华(撒上1747),而且能够看到神为了守护自己的子女派来的火车和火马(617)。②假冒神的名(2225):亚述的军长宣称自己攻打犹大是奉了神的旨意。这自然是他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了动摇希西家的宗教改革所带来的同心合一的耶路撒冷百姓的信仰(30)。撒但也一样,为了迷惑神的子女而显示大的权势和权威(489 ;启1311~18)。对神的道没有确信的人很可能上当随从撒但。但是在神的道上坚定的人就会无所畏惧,也不会被迷惑(724~27)――《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八23「现在你把当头给我主亚述王,我给你二千匹马,看你这一面骑马的人够不够。」

         “把当头给我主”指作交易。这里的意思是希西家连二千个骑马的人也没有。――《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把当头给我主」:或作「与我主打赌」。――《串珠圣经注释》

         「把当头给我主」(23),意思是「与我主打赌」。犹大军队以步兵为主,能够骑马的人确实不多,根本没有能力抗拒亚述的大军。──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当头」:「典押」、「抵押品」、「押金」、「交换信物」。

         「骑马的人」:原文是「骑乘之人」,有人认为当时骑兵还不普遍,应该是战车兵。

         ◎犹大军队以步兵为主,马兵很少,所以能够驾驭马车的战车兵不多。所以,拉伯沙基说得很对,其实犹大根本没有能力抗拒亚述的大军。后来我们也看到,如果不是神介入,犹大根本就无力抵挡。――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二千匹马。亚述的使者现在在嘲笑犹大军力的空虚。亚述人携大批骑兵而来,两千匹战马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沧海一粟。拉伯沙基的意思是,我们给你们两千匹战马,看你们能不能找出同等数量的受过训练的骑马之人。──《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3~24拉伯沙基的舌如火花般尖刻,使希西家的弱点无处可藏。事实上犹大的军力的确非常薄弱,骑兵不到2000人。而拉伯沙基的三寸之舌足以挫伤几万军队的士气(537;士124;箴212)。但是恶人的舌只能一时称雄,断不能战胜永生神的话。――《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八24「若不然,怎能打败我主臣仆中最小的军长呢?你竟倚靠埃及的战车马兵吗?」

  军长。这里亚述人又一次藐视犹大军事力量的弱小。他嘲笑犹大人没有力量抵挡他们中间最小的一个军长,而亚述军队在城下列阵,其中大能的勇士又何止千万。 

  倚靠埃及。拉伯沙基不仅蔑视犹大的弱小,而且对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埃及这样衰微的国家身上嗤之以鼻。──《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5「现在我上来攻击毁灭这地,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吗?耶和华吩咐我说,你上去攻击毁灭这地吧!’”」

         那指挥官进一步声称,他来对付犹大是出于神的命令。――《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岂没有耶和华的意思」:原文是「除非是雅威」。

         ◎最近考古学研究的结果,发现耶路撒冷城在希西家年间有扩建的迹象,并且人口也有增加。希西家似乎加强了城防设施,大概还设立了行政中心和战斗司令部。在现代耶路撒冷旧城犹大人区的挖掘,找到了希西家城墙的残余片段。原建于南北向山脊上的城市,大概因此向西扩张了七百码之多。――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耶和华吩咐我说。这番话从一个亚述人的口中说出非常值得注意。以赛亚曾预言说,耶和华要使用亚述惩罚以色列和犹大(见赛717~24105~12),难道他们听到过先知的预言吗?不管怎样,他试图要给希西家造成一种压力:抵抗亚述是没用的,亚述王已获得了上天的授权要来毁灭犹大,南国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6「希勒家的儿子以利亚敬和舍伯那并约亚,对拉伯沙基说:“求你用亚兰言语和仆人说话,因为我们懂得;不要用犹大言语和我们说话,达到城上百姓的耳中。”」

这里解释他们为何坚持要用当时犹大通用的语言(希伯来文:y# hu^di^t[,「犹大言语」,28节;参:尼十三24),而不用亚述宫廷文件当时的官方外交语言亚兰言语(~@ra{mi^t[)406。亚述记录中有官员操这种地方性语言的详细记录,当中有些人是被掳的犹太人(见十七5)。──《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些希伯来官员要求亚述人用当时的商业和外交语言“亚兰语”来说话,以至旁观者不明白他们的对话。那指挥官本身显然正用希伯来语来说话,或正透过一个传译者来说话。――《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兰言语」:是当时外交或商业公函所采用的官语。希西家的臣仆怕犹大人听了拉伯沙基的狂言后会士气大减,所以叫他用一般百姓不易听懂的亚兰话。――《串珠圣经注释》

         「亚兰言语」(26)是当时亚述、巴比伦和波斯通行的语言,也是当时中东各国商业贸易通用的国际语言。「犹大言语」(26)是希伯来语的犹大方言(赛十九18)──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这三位犹大官员求亚述人用亚兰语说话,免得影响百姓的士气。神允许他们愚昧地自爆短处,也允许亚述人趁机利用他们的弱点、摧毁百姓的信心。因为许多百姓只是「靠犹大王希西家的话」(代下三十二8),所以才「安然无惧」(代下三十二8),并不是真心信靠神。在仇敌对神的放肆攻击面前,百姓才能认识自己的属灵真相:是信靠人,还是信靠神;是信靠经历,还是信靠应许?──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亚兰言语」:和希伯来文同属闪族语系。亚兰语是当时近东的官方(包括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和商业通用的国际语言。此时的亚兰文被称为「古典亚兰文」或「帝国亚兰文」。

         「犹大言语」:原文是「犹大人的语言」。应该是一种属于希伯来文的犹大方言,参 1918

         「坐」在城上;「停留」。

         「城」上:「墙」、「城墙」、「城墙」。――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亚兰言语。这里显示出亚兰语,或者说是阿拉姆语当时已经在使用了,至少亚述和希伯来人中的某些阶层已经开始使用这种语言了。同时代的一些数据显示,当时阿拉姆语已经开始作为外交和商业语言在整个西亚流行了。然而,在希伯来人中它还不是非常普及,因为平常的百姓听不懂这种语言。流亡巴比伦之后,阿拉姆语在犹太人中逐渐取代了希伯来话。 

  犹大言语。这个短语除了在代下32章和赛36章出现过,剩下的就只在尼1324节中出现过了。犹太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王下166节,但这个名字在后面的《圣经》书卷中就变得很普通了。根据亚述同时代的语言表达法,南方犹大王国的百姓已经被称作Yehudim,或犹太人,他们的语言被称作犹太语。 

  城上。城墙上的士兵和其他一些人可能已经听到了会谈的内容,因此,亚述使者这些话也许会被传遍全城。──《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7「拉伯沙基说:“我主差遣我来,岂是单对你和你的主说这些话吗?不也是对这些坐在城上、要与你们一同吃自己粪、喝自己尿的人说吗?”」

         “吃自己粪,喝自己尿”指亚述大军若包围耶城,断绝粮食和水源,百姓只有吃粪喝尿。“坐在城上…的人”指百姓。

    本节至35节的二篇喊话,仍旧志在打击希西家的威信,说倚靠耶和华的话只是欺哄,根本救不了百姓;接连用三个“你们不要”否定希西家的权威,然后列举投降的好处,和反抗必遭灭亡的实例。――《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吃自己粪、喝自己尿」(27),是指围城时,城中百姓的食物与水源断绝以后的惨状。──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粪」:原文是「秽物」。

         「吃自己粪喝自己尿」:指被围城时,食物与水源断绝,人民只好吃喝自己的排泄物。――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对这些坐在……的人。这些话不是单为犹大王说的,也是要给耶路撒冷的百姓听的。拉伯沙基试图要用恐惧慑服百姓的心灵,使他们给希西家带来舆论上的压力,好迫使他放弃抵抗的政策。 

  吃。拉伯沙基用这些话威胁百姓那由于抵抗所要带来的悲惨可怖的结果。如果围困继续下去,他们迫于饥渴将要食用那些最不足取最不能为食物的东西(见王下626~29;参看代下3211)──《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7~32亚述人的策略是运用恐惧及怀柔的心理战。他们的威胁是若犹太人不投降,将会遭受长期被围的痛苦(27)。他们强调亚述大王(亚述王的头衔,在别处均指耶和华神,诗四十七2;玛一14;太五35)的能力(2829)。他们基于上述的威胁利诱,呼吁犹太人要与我和好(NIVNEBMT)。立约关系中的「祝福」──通常便是「和好」(s%a{lo^m)──只出现于此处,可能是指妥协投降便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家园中安享和平富裕的田园生活(31节;参:王上四25;弥四4;亚三10)

古代近东所有的少数民族均长期面临被掳的危险,因此旧约中所提及的被掳不一定是指犹大被掳之后才写成的,例如撒玛利亚人的被掳便是记忆犹新的例子407。──《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8「于是拉伯沙基站着,用犹大言语大声喊着说:“你们当听亚述大王的话。」

  犹大言语。希伯来代表要求,拉伯沙基不要用犹大人民可以听懂的语言说话,如此他们就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反倒使得亚述人变本加厉地利用他们的弱点。现在拉伯沙基的话不是说给王的,而是说给王的百姓听的。──《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9「王如此说:‘你们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

  你们…………欺哄。现在拉伯沙基将自己摆在了犹大人民朋友的立场上,他想让犹大的百姓感觉到希西家一心只顾他自己而没有考虑人民的利益,并且他欺骗的政策会给他们带来可怕的厄运。 

  我的手(直译为:他的手)。大部分希伯来经卷手稿和很多版本这里都作我的手。3614节中与此对应的部分遗漏了这个短语。──《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29~35企图借助神的名劝诱耶路撒冷百姓的亚述军长终于露出了他丑恶的本性:①藐视先知的预言(30):先知以赛亚忠告百姓耶和华必相助(代下326~8),并预言耶路撒冷不会沦陷(314~63420~22)。但是亚述的军长正面挑战这一预言,这正是狂傲之人的嘴脸(345)。②诱惑他们离开应许之地(3132):他的话对恐慌中的耶路撒冷百姓来讲无疑是甜言蜜语。这也是罪恶的诱惑所具有的普遍特点(36)。但是离开应许之地等于背叛赐予此地的神。可见谎言通常要打动人的情感需求,而且伪装自己是真理(林后1114)。③否认神的能力(33~35):他把神与列邦的偶像相提并论,用一套自编的理论否认神的能力。可见依靠自己的能力或智慧(理性)的人狂傲自大,不仅否认神的能力,甚至否认神本身的存在(104141~3)。但神会击打这等人(1618;雅46)。西拿基立也不例外,落得自取灭亡的下场(1935~37)――《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八30「也不要听希西家使你们倚靠耶和华,说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这城必不交在亚述王的手中。’」

         这是一场现实与信心的争战。希西家鼓励百姓凭信心「刚强壮胆」(代下三十二7~8),亚述人却用现实来劝说百姓「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因他不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29),也不要相信「耶和华必要拯救我们」(30)。今天,仇敌也常常用眼花缭乱的现实来吸引我们的眼目,让我们只注意表面和暂时的现状,却看不清里面和永�琲�属灵真相。──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也不要听希西家使。亚述人好像很了解希西家对耶和华坚定的信靠以及他鼓励他的人民也信赖神。的确,从一开始希西家就鼓励他的百姓要刚强壮胆(见代下3278)──《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1「不要听希西家的话,因亚述王如此说:‘你们要与我和好,出来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果子,喝自己井里的水。」

         百姓若投降,亚述将把他们掳到远方,但拉伯沙基却为亚述残酷的流放迁徙政策大作虚假广告(31~32)。今天,仇敌也常常把地狱描绘成天堂,把违背真理描绘成人性解放。──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与我「和好」:「和平协议」。――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不要听。亚述的使者真的是在鼓励犹大的百姓弃绝他们的王并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和好。他劝导犹大百姓与西拿基立和好并接受他作他们的王和朋友。 

  自己葡萄树。这个表达传递出一种平安兴盛的景象,正如百姓先前在所罗门的时代享受的那样(王上42425),现在他们可以再度拥有这样的幸福,只要他们接受亚述王和约的条件(见弥434;亚310)──《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1~32指挥官直接向群众说话,断言他们惟有投降,前往那可悦的被掳之地,才得存活。“劝导”指欺骗。――《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述人以神所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及所罗门时代安居乐业的景况比喻降服亚述的好处。――《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2「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就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和葡萄园之地,有橄榄树和蜂蜜之地,好使你们存活,不至于死。希西家劝导你们,说耶和华必拯救我们;你们不要听他的话。」

         本节记录了亚述的军长向耶路撒冷百姓许诺乌托邦式的承诺的情景。西拿基立之前的亚述王把撒玛利亚人赶到外邦(176),再把外邦人移居到撒玛利亚(1724),当时亚述王因统治的需要,通常都把被征服地的百姓集体移居到其它地方。因此拉伯沙基的花言巧语也是他政策上的需要。撒但就是如此,在为人谋利的幌子下却是为自己谋利(715)――《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五谷」:原文是「玉米」、「谷类」

         「新酒」:原文是「酒」、「新醡出的酒」。

         「领你们」:这是当时大帝国征服某个国家之后,避免叛乱的作法,就是将当地的人民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让他们无法叛乱。

         ◎「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把战败国居民强制迁移是亚述的惯用伎俩,参王下 1810~12。这里说新的地方有粮食、酒和葡萄园,不过是说的好听点罢了,事实上就是迫离家园、放逐边地。我们听得懂这种糖衣毒药的说词吗?这里其实就是透露出亚述计划犹大投降后,将其人民掳到异地,跟他们处理北国以色列一样。

         「劝导」:原文是「煽动」、「引诱」。――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与你们本地一样。这里亚述残酷的流放迁徙政策摆在犹大百姓面前,并被描述的好像天堂一般。犹大的百姓将要被带走,但得到应许所去之地将会和他们的家乡一样幸福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也是真实的,因为的确有很多流亡的人被带到异国他乡之后发现自己对新的环境很满意,当有机会出现可以返回故国时他们竟乐不思蜀了。──《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3「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

  列国的神。亚述人很有理由这样夸口。他们走遍全地所向披靡,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似乎没有什么神明可以救他的百姓脱离亚述人的权势。亚叔尔(亚述)好像成了万神之神,甚至连希伯来人的神也不足与之匹敌,因为撒玛利亚已经沦陷,而犹大也多年伏在亚述的权下。但亚述人一点也不知道以色列的败亡正是因为悖逆耶和华,他们虽战胜犹大并向其夸口,然而,这胜利却也是那位神所允许的。──《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3~35亚述人嘲笑犹太人的神无能拯救他们脱离亚述人的手,以赛亚面对这样的讥笑时便答以耶和华是真实永活的神,不能用其他的假神与祂相提并论(申四35,五7),祂也的确拯救了圣城(参十九31~36;代下三十二21;赛十9~11)

哈马(34)于主前七二○年被西拿基立攻陷后被他占领。亚珥拔(Tell Erfad,位于Aleppo 以北)西法瓦音以瓦请见:十七章24{\LinkToBook:TopicID=325,Name=v. 殖民撒瑪利亞(十七2428}希拿则不详,有可能是在其境内。有些抄本(LXX(L)及古拉丁文抄本)在以瓦后添加「撒玛利亚的神在哪里呢?」但这已可由上文下理中看出。「他们曾救撒玛利亚脱离我的手吗?」乃指撒玛利亚之诸神,见:十七章5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4「哈马亚珥拔的神在哪里呢?西法瓦音、希拿、以瓦的神在哪里呢?他们曾救撒玛利亚脱离我的手吗?」

         这些都是曾给亚述打败的外邦人所信的假神,现在与真活神耶和华相提并论。――《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此节所提的地方位于叙利亚和巴比伦一带(参王下1724)。这些国家曾被亚述击败。――《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曾救撒玛利亚脱离我的手吗:本节因主语“他们”而导致了理解上的不同。七十士译本在此句子前加了“撒玛利亚地的诸神在哪里”。撒玛利亚人早在撒玛利亚沦陷(B.C.722)以前就已经事奉了很多外邦神(177~23),在沦陷以后又与新移民(1724)的宗教溶合。而且他们一定认为耶和华无力拯救他们,便把希望寄托于新的宗教,而且更加热心地拜外邦神。但是新的假神也不可能拯救他们。――《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哈马、亚珥拔、西法瓦音、希拿、以瓦」(34)都是被亚述打败的外邦人,他们的神都是假神,亚述人却偷换概念,用假神来与真神相提并论,一面恐吓、一面哄骗,要摧毁神百姓的信心。──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哈马」:「堡垒」,位于叙利亚北部。

         「亚珥拔」:「我必得伸展 (或得支持)」,也是位于叙利亚北部。

         「西法瓦音」:「两个 Sipparas」,位于巴比伦北方。西法瓦音人的偶像敬拜方式类似亚们人敬拜摩洛,用火烧活人献祭,参王下 1731

         「希拿」:字义是「烦恼」。

         「以瓦」:字义是「废墟」。应该就是1724的「亚瓦」。

         「撒马利亚」:撒珥根二世在公元前722年攻陷撒马利亚,以色列被围困三年后终于亡国。根据亚述陶土文献的记载,撒马利亚失守后,被亚述王掳走居民两万七千二百九十人。

         ◎公元前720年,哈马、亚珥拔与撒马利亚起来背叛亚述王,仍然被亚述平定,因此1834的意思被移来撒马利亚的这些民族的背叛还不是被镇压下去,为什么犹大的背叛可以独存呢?――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哈马的神。这里列举的城邑都是新近沦陷于亚述之手的。哈马位于奥伦提斯河岸边,向南距离大马色189千米。撒珥根经常提起这座他征服的城邑以及他迁出其中的居民。哈马的移民被安置在撒玛利亚(王下1724),而希伯来的移民好像是被安置在哈马(1111) 

  亚珥拔。亚兰北部的一座重要城邑,在阿勒坡的西北方向。亚述人在主前754742741740年向亚珥拔发动了年度攻势战役。在主前743年亚珥拔好像就成了提革拉~毗列色的总部,因为在那一年,亚述的军队在亚珥拔。主前720年撒珥根再次攻打亚珥拔。亚珥拔现在的名字叫做Tell Erfad 

  西法瓦音。西法瓦音是那些撒珥根迁移其民到撒玛利亚居住之城邑中的一座(见王下1724节的注释) 

  希拿。这个城镇的位置不能完全确定。有些人认为它就是幼发拉底河岸边的A÷nah,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和本节中所列举的其它城镇一样,在亚兰北部。 

  以瓦。可能就是亚瓦,这里的居民被带往撒玛利亚(见王下1724节的注释) 

  他们曾救撒玛利亚……吗?。这在亚述人看来可算是最好的夸口证据了,因为撒玛利亚的居民也是希伯来人,在某种意义上,至少他们也宣称自己是敬拜神的。──《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5「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国脱离我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

         亚述确实已经征服了许多国家,所以骄傲地说:「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33),「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35)?亚述人引用的事实是真的,但使用的逻辑却是错的,因为他们偷偷地把真神降到了假神的位置。今天,许多好辩论的人也想用逻辑思辨来挑战神,比如「全能的神能创造祂不能举起的石头吗」?其中的隐性假设,都是把超越的真神降到受造物的位置,结果也会用正确的事实推理出谬误的结论。──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很多人都指出,拉伯沙基的错误仅仅是误把神当成是一般的精神寄托了,其他方面而言,这个将领的语言攻势真的是可圈可点。

         ◎尼尼微城描绘拉吉之围的亚述浮雕,刻有撞城锤、七个攻城车、被掳的犹大人,以及坐在躺椅之上,旁观拉吉之战利品在面前搬过的西拿基立。除这浮雕以外,古代近东各处地方尚有很多壁画浮雕,描绘亚述的攻城战事。虽然如此,亚述人依然认为谈判是更上之策。――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这些国的神。以上列举的这些地方都是犹大北方邻国的城邑。当时亚述的铁蹄已踏遍西亚所有的国家。西拿基立宣称他和他所信之神的力量超乎世界万神之上,就连犹大的神也不排除在外(也包括犹大的神)──《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6「百姓静默不言,并不回答一句,因为王曾吩咐说:“不要回答他。”」

         亚述人的“喊话”没有收到威胁的功效,反激起了上下同仇敌忾的心,更愿意仰望耶和华(十九3~4)――《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并不回答一句:舌战总需要在双方你来我往的话中抓住对方的弱点而攻击,才能够达到舌战的效果。然而犹大的百姓都静默不语,使得拉伯沙基企图刺激犹大的百姓,诱导他们不满而造成混乱的计划成了泡影。这给绝对信赖神的信徒以榜样,面对撒但怎样诱惑,只要对其置之不理,就能胜过(47;约壹54;加516)――《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在现实面前,百姓虽然「静默不言」(36),但心里一定百感交织:既然王已经效法大卫(3)、除去偶像(4)、专心倚靠神(5~6),神也一直与他同在(7~8),为什么还会落到这样艰难、危急的光景?合神心意的事奉为什么会这么不顺利?神为什么不拯救敬虔的百姓?耶和华是真神吗?到底有没有神呢……今天,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这些问题也会一次又一次地折磨信徒,试验我们所信靠的到底是神的话语,还是别人的教导、自己的想象、亦或是过去的经历?──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今天,当我们觉得自己热心爱主的时候、当我们看不惯「挂名信徒」的时候,神也会兴起我们生命中的「亚述王」,让我们看到,不管自己做过多少属灵的大事、讲过多少属灵的道理,最后也会像希西家一样暴露肉体的软弱。因为,凡是神所拣选的人,祂一定会亲自修剪:「凡结果子的,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约十五2)。因此,神不会放过希西家,也不会放过我们;祂一定要把我们对付到一个地步,让我们彻底承认自己的全然败坏,不但放下外面的自己,也放下里面的自己,真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太十六24)──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并不回答一句」:原文是「沉默、安静」、「装聋不听」。――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百姓静默不言。有的时候沉默是金。此时此刻,犹大的百姓说什么话能给这位亚述的使者留下哪怕一点印象呢?神他自会给出对方所需要的答案。 

  王曾吩咐。拉伯沙基希望能听到一些牢骚抱怨的话,既而引起全民的暴动。但恰恰相反,犹大的百姓都听从他们王的吩咐。──《SDA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6~37百姓的静默显示他们支持他们的王,并不一定表示他们害怕,但有可能显示出他们所受到的压力极大,这由官员们撕裂衣服可以看出,那是传统象征哀哭的举动,在此可能是因为敌人对神侮辱及亵渎而引起(十九46;参:太二十六65)──《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大人没有回答这番侮辱耶和华和希西家的话,只回去禀告王。――《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八37「当下,希勒家的儿子家宰以利亚敬和书记舍伯那,并亚萨的儿子史官约亚都撕裂衣服,来到希西家那里,将拉伯沙基的话告诉了他。」

         撕裂衣服:圣经中有很多撕裂衣服的场面。患大麻风病的(1345),或作某些象征(王上1130),或悔改时(228~20)都会撕裂衣服。但最多的是表示在悲伤、痛苦、愤怒的时候(3734;书76;士1135;撒下3311319;徒1414)。希西家的心腹之所以如此悲痛和愤怒,是因为亚述的军长不仅亵渎耶和华,而且还无视和嘲笑他们的王和神的百姓。――《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看起来希西家知道亚述将领会来「心战喊话」,所以事先要百姓沉默以对。不过希西家的官员都「撕裂衣服」,显然大受亚述将领话语之影响。连官员都这样了,百姓的状况怎样可想而知。――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撕裂衣服。希伯来人在他们哀痛(120)以及遇到强烈震撼和危机(3729;撒上412;撒下13191532;代下3427;拉93;耶3624)的时候会撕裂衣服。──《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十八章)

 1 本章开首盛赞希西家是犹大诸王中最贤明的君王,又说耶和华使他「尽都亨通」,跟着记载亚述将领似是而非的骂战。这对基督徒境况的顺逆、所受的批评有何提示?

 2 亚述人根据什么说出藐视犹太人的话?你对这番话有何感想?现今信徒的行事为人会否成为未信主的人藐视基督徒的话柄?基督徒在那几方面需要反省和改进?你在生活中应如何荣耀神?

 3 亚述人以军事力量侵占犹大的领土,同时又用言语打击他们的信心。你曾否受过别人对你信仰和人格的攻击?你怎样应付他们的攻击?

 4 亚述将领除了威逼,更用利诱(31~32)。今日你能否抵受罪恶和世界的利诱,对神忠心?

 ──《串珠圣经注释》

 

         1813~198这一段与以赛亚书的记载一致可能是列王纪的作者引用以赛亚的著作,并增补自己的资讯。也有可能是两卷书的作者都可以参阅皇家历史,所以可以引用同一份记载。

         ◎此时正是公元前701年,亚述王西拿基立王第三次西征的战役。亚述军经过腓尼基直接南下非利士,腓尼基的西顿王 Luli 逃往塞浦路斯,非利士的 Sidqa、伯大衮、约帕、便巴拉及亚所均被亚述掳掠。以革伦人背叛当时被希西家拘留在耶路撒冷的 Padi 王,因此受到报复。根据西拿基立年谱,此时埃及王的军队远征至伊利提基,被亚述打败。西拿基立宣称西顿、亚发、迦巴勒(Byblos)、亚实突、亚扪、摩押及以东都向他进贡。

         ◎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时,大批亚述帝国的军队进入巴勒斯坦。按照西拿基立年表的说法,这些军人在攻打巴勒斯坦期间,占领了绝大部分的犹大城市,使得希西家王被困在耶路撒冷中。当然也有官员想要逃跑,但都被捉拿,也有不少被处决。考古学家挖出大批坟墓,可以看见整个部队被屠杀。圣经记载与亚述记载都说犹大各地被摧毁,后来因为希西家付了大笔贡物与赎金,军队才撤退。――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南国:一、好王约坦征服亚扪,日渐强盛,其子坏王亚哈斯继位(代下二十七5~9);二、亚兰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攻打耶路撒冷,围困亚哈斯,亚兰占领以拉他,并掳走许多犹大人到大马士革(王下十六5~6,代下二十八5);三、以色列王比加攻打犹大,杀了十二万犹大人,掳走二十万人,先知俄德说服他们把被掳的犹大人送回到耶利哥(代下二十八5~15);四、以东人又来攻击犹大(代下二十八17);五、非利士人侵占高原和犹大南方的城邑,攻取了伯示麦、亚雅伦、基低罗、梭哥、亭纳和瑾锁等城(代下二十八18);六、亚哈斯重金向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求援,亚述王攻占大马士革,杀了利汛,把居民掳到吉珥(王下十六7~9);七、亚述王提革拉毘尼色欺凌亚哈斯,亚哈斯把圣殿和宫中的财宝送给亚述王(代下二十八20);八、亚哈斯去大马士革见亚述王,仿大马士革神坛建坛献祭,得罪神,其子希西家继位(王下十六10~18)北国:1、米拿现从得撒上撒马利亚杀了沙龙篡位,攻打提斐萨,屠杀百姓(王下十五14~16)2、亚述王普勒攻击以色列,米拿现给他金银才退兵(王下十五19~21)3、以色列王比加杀了十二万犹大人,掳走二十万人,先知俄德说服他们把被掳的犹大人送回到耶利哥(王下十六5)4、比加年间,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占领以云、亚伯伯玛迦、亚挪、基低斯、夏琐、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将当地居民都掳到亚述(王下十五29~31)5、何细亚杀比加王篡位,亚述王撒缦以色攻击何细亚,何细亚先是臣服,随后背叛,与埃及结盟,被亚述王囚禁,亚述占领撒马利亚(王下十七1~6,十八9~12)6、亚述王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安置在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玛代人的城邑,又从巴比伦、古他、哈马等地的人移来撒马利亚,代替以色列人,北国以色列从此灭亡(王下十七624~33,十八11)。──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跟着我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