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 17
历代志下第十七章拾穗
【代下十七1】「亚撒的儿子约沙法接续他作王,奋勇自强,防备以色列人,」
本章至二十一3记犹大王约沙法,所占篇幅甚多,相形之下,《王上》的记事便十分简短,只有十五24约沙法接续亚撒作王一句话,和二十二41~50一段讲他和北国连手夺回基列拉末的事,而且以色列王总是主角。本书不同。在《王上》的材料之外,添了不少新史料,令约沙法成为本书所记诸王中一个伟大的王,备受推崇(参二十一12;二十二9).
约沙法在位25年(主前872~848年),其中有三年(主前872~869年)与父亲亚撒一同主政。作者记约沙法,不象记述亚撒,全无严格纪年,不是一字不提时间(十九4),便是用“过了几年”(十八2),或“此后”(二十1)等来概括,只有十七7用“他作王第三年”比较具体。另外一个特色,是在强调神对善恶赏罚公平且迅速,并预见到人犯罪后若悔改,可以避免或至少减轻刑罚。
“奋勇自强”:看一1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防备以色列人」:监于先王亚撒治下南国受北国威胁(16:1),约沙法须加强北界的防御。――《串珠圣经注释》
约沙法「奋勇自强」(1节),这句话暗示先王亚撒后期的软弱(十六10~12)。约沙法坚固国防、「防备以色列人」(1节),发生在他与亚哈结亲以前(十八1)。──《圣经综合解读》
◎历代志比起列王纪多了许多独有的资料,篇幅几乎是列王纪的两倍。可见历代志作者对约沙法的重视。
●「约沙法」:字义是「耶和华已审判」。
●「奋勇自强」:SH 2388,「奋勇自强」、「使出力量」。
◎一般认为约沙法与其父亲亚撒共同执政三年之后才独自掌权。
◎即使约沙法与以色列王亚哈关系良好,17:1还是记载他积极强化与以色列之间的防务。――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亚撒的儿子约沙法。第17~20章记录约沙法和他的统治。《列王纪》关于他的记录比较简单(见王上22:41~50)。本章是《历代志》所特有的。
防备以色列人。亚撒贿赂亚兰人对付以色列人的愚蠢做法,给他的儿子留下了麻烦。所以约沙法一登基,就被迫采取措施防备北方的邻居。这些都发生在他执政的早期,是在他与亚哈结盟以前(代下18:1)。――《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19】约沙法的善政:约沙法对外加强防守,对内则积极除去偶像,并把神的律法教导百姓,于是神使犹大强盛起来。――《串珠圣经注释》
约沙法的改革与统治:犹大的第四代王约沙法的统治虽然不无过失之处(18:1;20:37),但善政始终是他统治的主线,而他的宗教改革更是坚决而全面。从各方面来讲,他的统治是神政国家领袖的典范,本章记录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下:①教育事业:约沙法派遣臣子、利未人、祭司到犹大各地去教训律法(7~9节)。尽管已经废除了邱坛和亚舍拉木偶,但他还是认为力度不够深。因为外在的形式和制度得到了改革,但若是偶像还留在人们心中,那么宗教改革便无望取得成功。于是为了灵魂的复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教导神的道。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今天的教会最为迫切的使命就是用神的道进行信仰教育。即“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20);②国防事业:他在父王亚撒所得的以法莲的城邑内安置军队(1,2节),并建造了营寨和积货城(12节)。他又努力训练军队,拥有了比先王们更优秀的116万大能的大军(13~19节)。在当时北方的以色列和亚兰,南方的埃及等国威胁着犹大的安全,因此国防事业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约沙法的宗教改革的成功为国防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圣经精读本》
【代下十七2】「安置军兵在犹大一切坚固城里,又安置防兵在犹大地和他父亚撒所得以法莲的城邑中。」
约沙法遵行诫命,效法大卫“初行”的道,因而蒙福是本章的主题。在此可以看见所罗门的影子:大兴土木(12~13节),邻国畏惧(10节),外族纳贡称臣(11节),军力强大(2,14~19节),富于赀财(5节),大有智慧教导百姓(7~9节)。
“以法莲的城邑”:看十五8注。这些城邑在亚玛谢作犹大王时为北国夺回,耶京都几乎不保(王下十四11~14)。――《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撒所得以法莲的城邑」:见15:8。――《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一切坚固城里……以法莲的城邑中: 在亚撒王36年与巴沙的战争中夺取的城邑(16:1~6)。约沙法时期成功治理了这些城邑,后来到了亚玛谢时期均被约阿施占领(25:17~24)。――《圣经精读本》
「亚撒所得以法莲的城邑」(2节),指亚撒战胜耶罗波安后取得的城邑(十五8)。──《圣经综合解读》
参代下15:8。──《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2 以法莲的设防城】历代志下十五8已经提及过亚撒将控制范围往北延伸到以法莲山地。约沙法为这些圣经不具其名的城市设防,是这政策很自然的下一步。部署当地的军队数字,圣经也没有记载。后期的拉吉书函显示这一类前哨基地定期有书信来往,并以烽火作为预先警报系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3】「耶和华与约沙法同在;因为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不寻求巴力,」
“巴力”(复数)。被改造去适应各种地方风俗的巴力。参看士师记二章13节的脚注。――《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有的译本作“他在作王的早期行他祖大卫的道”,或“他效法他父亲(指亚撒)初行的道”。因为《历代志》所记的大卫一生完美无缺,说他早年与晚年均行在正道上。其实这正是作者委婉道出大卫仍有人的软弱与失败的写作技巧,《和合本》译文甚为传神(看《代上》<参考资料>及本书一1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某些古卷略去「大卫」一名;由于本书作者对大卫一生有很好的评价,「他祖」大抵不是指大卫,而是指亚撒。约沙法仿效的是亚撒初期敬畏神的表现,见下句。
「巴力」:在此是迦南人偶像的统称。――《串珠圣经注释》
约沙法执政期间,北国在亚哈和耶洗别的影响下盛行巴力崇拜。但约沙法却「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4节),凭信心「不寻求巴力」(3节),而是「只寻求他父亲的神」(4节)。因此,神就「与约沙法同在」(3节),照着大卫之约的应许「坚定他的国」(5节)。──《圣经综合解读》
●他「祖」:SH 1001,「父亲」、「祖先」。
◎他祖「大卫」:许多古抄本与七十士译本中都没有「大卫」一词。也可能原本经文中就没有「大卫」。
◎「因为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可能是「因为他行他父亲(亚撒)起初所行的道」。
◎「不寻求巴力」:这是「巴力」这个神的名字第一次出现于历代志中。不过此时北国因为耶洗别的关系,已经引入整套巴力敬拜体系。这也就是17:4特别说「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之缘故。――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与约沙法同在。人心最大的满足和喜乐乃是知道有神与自己同在。由于神的同在和祝福,物质和精神的福气降临约沙法和犹大民族。
初行的道。大卫和约沙法初行的道都胜过他们以后的岁月。大卫在同拔示巴通奸并谋害她的丈夫以前(撒下11章),生活上曾发挥向善的影响。亚撒在后来的人生中,也没有表现他当初对神的信靠和对于正义原则的忠诚(见代下16:2~10)。
不寻求巴力。在约沙法统治期间,北方王国盛行巴力崇拜。他同亚哈和耶洗别是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以利亚大声斥责北方王国流行的可怕背道的时侯(见王上16~22)。《历代志》只有一次提到这位先知(代下21:12~15)。巴力是迦南本地的男性生殖之神。巴力崇拜十分普遍,所以这里专门赞扬约沙法没有追随这种陋习。――《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4】「只寻求他父亲的神,遵行他的诫命,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
有的解经家认为“父亲”指先祖,因犹太人习惯称一族之长为“父”。例如《约翰福音》八53“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祖宗”的原文为“父亲”。此处的父亲紧接上文而来,当指亚撒王,不是“先祖”。――《启导本圣经注释》
人若「寻求」神,就要立志「遵行祂的诫命」(4、6节)。人若自称「寻求」神,却不肯遵行神的旨意,实际上只是扫罗式的「求问」(撒上二十八6),并非真实「求问耶和华」(代上十14),只是想为自己打听前途凶吉。──《圣经综合解读》
十七1至二十一1记录了约沙法的事迹,是《列王纪》中的两倍。他在《列王纪》中只是配角,用来烘托北国诸王的败坏;但在《历代志》中却是主角,用以表明人对神的真实「寻求」(4节;十八4,十九3;二十3),才是支取神应许的正确管道。他的事迹被组织成一个交错平行结构:
oA. 约沙法寻求神,教导百姓律法(十七1~19);
o B. 约沙法与亚哈联合进攻基列的拉末(十八1~34);
o C. 先知责备约沙法与以色列王亚哈联合(十九1~3);
oA1. 约沙法寻求神,设立审判官(十九4~11);
o B1. 约沙法靠神打败摩押联军(二十1~30);
o C1. 先知责备约沙法与以色列王亚哈谢联合(二十31~37)。──《圣经综合解读》
这时许多人心中的问题是,究竟是耶和华会占上风,还是巴力占上风(见王上1821)。约沙法坚决效忠于神,与以色列的国王形成鲜明的对照。──《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5】「所以耶和华坚定他的国,犹大众人给他进贡;约沙法大有尊荣资财。」
「犹大众人给他进贡」:指百姓爱戴约沙法,送礼物给他。――《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6】「他高兴遵行耶和华的道,并且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和木偶。」
约沙法像他父亲亚撒一样,试图把“丘坛”除掉,做得却不彻底(王上二二43)。参看第十四章5节的脚注。――《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约沙法象他父亲一样,除去国中邱坛,但到后来,邱坛一样未能完全废去(二十33;看十四3注)。作者在二十33写下他的解释:“百姓也没有立定心意归向他们列祖的神”,约沙法可以有除去邱坛的决心,但不保证他和他的百姓永远“立定心意”归向神。这正是读本书的人应学的功课。信徒应保持高度警惕,求神保守在祂面前长保忠心。
“木偶”:亚舍拉女神像。――《启导本圣经注释》
「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可惜这种革新不能持久,参20:33。
「木偶」:见王上14:23注。――《串珠圣经注释》
除掉一切邱坛和木偶: 约沙法的父亲亚撒也实施过这项改革(14:3,5)。但邱坛没有完全被除掉,后来又重新兴起(15:17)。同样约沙法初期也废除了这些邱坛,但不久又重新出现(20:33;王上3:2;15:14)。此外,希西家和约西亚的宗教改革中也有废除邱坛的记录(31:1;34:3),可见南犹大的偶像崇拜始终没有彻底清除。邪恶势力的活动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控制,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改革丝毫不能放松,应持续进行。――《圣经精读本》
「他祖大卫初行的道」(3节),就是「耶和华的道」(6节)。──《圣经综合解读》
●「高兴遵行」:SH 1361+SH 3820,「心升高」或「心高举」。
●「邱坛」:原文是「高地」、「作为敬拜之处的高地」。这是迦南地很流行的敬拜方式,原本用来敬拜巴力,后来也用来敬拜神。但因为与巴力敬拜方式相近,所以邱坛也很容易转为敬拜巴力。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于祭坛旁,象征巴力神之妻「亚舍拉」。
◎虽然17:6纪录约沙法要除去邱坛,但20:33说明邱坛没有完全废去,主因是百姓没有完全归向神的决心,而这种邱坛,即使被拆除,也很容易就可以重建回来。――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他高兴。该词通常是贬义的(见申8:14;代下26:16;结28:2,17),但在这里是褒义的。约沙法因神和祂的道而高兴。这个国王从与神的交往中获得满足和喜乐。他觉得神悦纳他,就大胆实施进一步的改革,鼓励他的百姓遵行神的道。他人生的伟大目标是高举神,而不是抬举自己。
除掉一切邱坛。他继续他父亲所开始的改革工作(代下14:3,5)。约沙法不但没有寻求巴力,而且还除掉他们的崇拜中心。但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敬拜耶和华的邱坛(见王上3:2,4;代上16:39;代下1:3),他可能准许保留下来(王上22:43)。――《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7】「他作王第三年,就差遣臣子便亥伊勒、俄巴底、撒迦利雅、拿坦业、米该亚往犹大各城去教训百姓。」
约沙法很可能在父亲亚撒患病时与他共同执政两年(十六12~13),「他作王第三年」(7节),是独立执政的第一年。──《圣经综合解读》
●「便亥伊勒」:字义是「力量之子」或「大能之子」。
●「俄巴底」: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拿坦业」:字义是「神的赐予」。
●「米该亚」:字义是「有谁像神」。――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国王派遣臣子到全国各地教导百姓。他们自己可能不直接教导,而是通过利未人和祭司。──《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7~9】约沙法废除偶像的努力,从他教导百姓认识神的话可以看出。他所进行的是一场灵性和道德上的战斗,要胜利必须百姓从心里彻底改变。他负起了这个教导的责任。“耶和华的律法书”指摩西五经。派去执行教导工作的是祭司和利未人。认识律法,有了灵性复兴的基础,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政治革新(十九4~11)。――《启导本圣经注释》
◎ 17:7~9显示约沙法看出除去邱坛,振兴信仰的最重要途径,是让人民认识神的律法,所以派出人马去教导人民。――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十七8】「同着他们有利未人示玛雅、尼探雅、西巴第雅、亚撒黑、示米拉末、约拿单、亚多尼雅、多比雅、驼巴多尼雅,又有祭司以利沙玛、约兰同着他们。」
【代下十七9】「他们带着耶和华的律法书,走遍犹大各城教训百姓。」
他们带着……教训百姓: 约沙法派遣的人有5名臣子(7节),9名利未人(8节),还有2名祭司(8节)。他们带着“耶和华的律法书”,即摩西五经(Torah,34:14;路24:44),教训百姓。我们不应该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宗教教训,因为摩西律法除了宗教规定之外,还包括了很多有关百姓日常习俗、民政等方面的规定。因此此处“教训”不仅教百姓遵守律法内容,还教他们除掉蔓延的恶习和偶像崇拜的方法。从这一角度讲,他派遣的人起到了监察以色列宗教、道德生活的作用。只有作为国民精神支柱的信仰教育政策正确推行,国家才能够稳定发展,为此约沙法展开律法教育,进行宗教改革。今天的教会和信徒有必要以此为鉴,省察自己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教育之中去。――《圣经精读本》
约沙法不但个人「寻求他父亲的神」(4节),而且派利未人和祭司「走遍犹大各城教训百姓」(9节),帮助神的百姓都能照着律法「寻求」神。人作为受造之物,没有办法完全认识神,但又能够认识神,因为神乐意将自己启示给人。因此,人只有照着神所启示的话语,才能正确地认识神。我们若把圣经束之高阁,或者挑挑拣拣、修修改改,不肯完全按照神所启示的去寻求祂,无论看起来有多么敬虔、多么摆上,所「寻求」的也不是神,而是巴力、金牛犊或其它人自己臆想出来的偶像。──《圣经综合解读》
●「示玛雅」:字义是「被耶和华听见」。
●「尼探雅」:字义是「耶和华所赐的」。
●「西巴第雅」:字义是「耶和华所赐的」。
●「亚撒黑」:字义是「神所造的」。
●「示米拉末」:字义是「高处之名」。
●「约拿单」:字义是「耶和华已给与」。
●「亚多尼雅」:字义是「我主是耶和华」。
●「多比雅」:字义是「耶和华是美善的」。
●「驼巴多尼雅」:字义是「我的主神是良善的」。
●「以利沙玛」:字义是「我的神已经听到」。
●「约兰」:字义是「耶和华是被称颂的」。――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律法书。摩西已经赐下重要的教训,若加以留意,就会给国家带来重大利益。约沙法知道自己国家的兴旺在于顺从神的命令。所以他竭尽全力让百姓熟悉神的要求,以便放弃罪恶,完全行在神的道上。
走遍犹大各城。约沙法的措施不是敷衍了事的。祭司们奉命走遍全国,教训百姓神的律法和公义的道。国王为百姓所付出的努力导致全国性的属灵兴奋。他成为犹大第一个伟大的国王改革家。――《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0】「耶和华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不敢与约沙法争战。」
约沙法就像第二个大卫,「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3节),而神也像对待大卫(代上十四17)一样恩待国度,「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10节)。──《圣经综合解读》
约沙法寻求神、带领全国回归律法,享受平安(10节)与丰富(5、11节);但平安与丰富并不是人寻求神的目的,而是人寻求神的结果。因为神给「遵行耶和华的道」(6节)的百姓的应许,就是活在神的祝福之中(申八18)。今天,有些人所传的是「健康、财富、成功」的繁荣福音(Prosperity theology),所追求的是地上的救赎和国度;他们并不是在寻求神,而是在「寻求巴力」(3节)、玛门。──《圣经综合解读》
◎ 17:10与代上 14:16~17记载神使列国惧怕大卫是相似的。等于在历代志作者眼中,约沙法是「另一个大卫」。
◎约沙法能够运用的军队是一百一十六万,大约是其父亲亚撒的两倍代下 14:8。――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这与神的旨意是一致的。神不喜欢战争,祂希望祂的子民永享和平。──《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1】「有些非利士人与约沙法送礼物,纳贡银。阿拉伯人也送他公绵羊七千七百只,公山羊七千七百只。」
「贡银」:指大量银子。
「亚拉伯人」:大概指古实附近的民族(21:16);亚撒王克服古实人时,可能也制服了这些人(参14:9~15)。――《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记录了统一王国分裂之后日益衰落的大卫家族,在约沙法时代迎来了复兴。作者列出周边国家的贡品清单时,强调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它的真实性。7千7百等象征性数字表明了约沙法时代的繁荣达到了鼎盛。――《圣经精读本》
与约沙法送礼物。可能是向犹大纳贡(见撒下8:2)。
送他公绵羊。一些生活在犹大东面阿拉伯沙漠北部的部落成为约沙法的进贡者。他们以实物纳贡。参摩押王米沙献给同时代的以色列王亚哈大量的实物贡品(王下3:4)。――《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1 亚拉伯人】旧约中之亚拉伯人的住处是叙利亚沙漠的边缘,并且延伸到尼革和阿拉伯半岛。他们大约是于这个年代,在亚述的王室碑文中出现(例如:在夸夸一役中,他们被列为盟邦之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12】「约沙法日渐强大,在犹大建造营寨和积货城。」
「营寨」;即堡垒。――《串珠圣经注释》
约沙法带领全国归向神的话语,就「日渐强大」(12节);他可以动员的兵力多达一百一十六万人,正好是他父亲亚撒的两倍(十四8)。──《圣经综合解读》
神赐给约沙法平安,「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10节),但约沙法并没有因此懈怠,而是照着本分积极「建造营寨和积货城」(12节),并且预备勇士。──《圣经综合解读》
●「营寨」:SH 1003,「要塞」、「增强防御的地方」。圣经中仅出现两次于代下 17:1227:4。
●「积货城」:SH 5892+SH 4543,「仓库城市」。――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日渐强大。由于约沙法忠实地遵行了耶和华的道,神就与他同在,使他越来越强大和成功。
营寨。即要塞。――《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2 建筑工程】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是军事工程,为要提供戍防基地、军需中心、边防前哨,以防守进入国家的通道。考古学家在死海旁边的约但河谷发现了一列堡垒,可能就与约沙法之治有关。军需中心的作用是囤积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以备围城或饥荒之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12~13】“营寨……工程”。更可作:堡垒……备用品(供应品)。――《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代下十七13】「他在犹大城邑中有许多工程,又在耶路撒冷有战士,就是大能的勇士。」
「在耶路撒冷有战士」:即驻守京城的军队。――《串珠圣经注释》
神赐给约沙法平安,并“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见第10节)。但这些福气并没有使约沙法放松戒备。――《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3~19】约沙法的军事政策:约沙法的军队分犹大族和便雅悯族,军队的总数(116万)非常庞大,所以也有人认为这些数字是夸张的或作者的笔误(Keil)。其根据是:①统一王国时期大卫数算的犹大军有50余万名(撒下24:9;代上21:5);②先王亚比雅和亚撒的军队也只不过40万(13:3)和58万(14:8),因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征集两倍以上的军队似乎不太可能。实际上军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预备军,而不是常备军,因此18节的记录也并非失误。――《圣经精读本》
【代下十七14】「他们的数目,按着宗族,记在下面:犹大族的,千夫长押拿为首率领大能的勇士三十万;」
「宗族」(14节)原文是「父家」。──《圣经综合解读》
●「押拿」:字义是「愉悦」。――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按着宗族。按照家族进行统计,同一家族的人站在一起战斗。
千夫长押拿。可能是司令官。押拿是第一个提到的,率领一支大部队,也许是最大的部队(见下文“三十万”)。
三十万。前两个数字:三十万和二十八万,与亚撒时代犹大和便雅悯的兵力相同(代下14:8),总数是五十八万。如果加上亚玛斯雅率领的二十万,以利雅大率领的二十万,约萨拔率领的十八万,共五十八万,那合在一起就是一百一十六万了,还不包括“在犹大全地坚固城所安置的”(第19节)。有人估计,拥有如此规模的军队意味着犹大和便雅悯的人口密度为每平英里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之间,远远超过现代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由于后三个数字的总数与前两个数字的总数相同,前两个指挥官有可能是全军的统帅,而另外三位可能是下属单位的指挥官。这个总数也许指可以征兵的男性人口。但如此庞大的军队同时召来保卫耶路撒冷,似乎是不可能的。――《SDA圣经注释》
“千”'eleph字不一定是指实数(见对出12:37节的注释)。例如,'eleph在士6:15译为“家”。'eleph有时指少于一千的数字。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确定该词所指的数量。
对于某些希伯来数字的翻译,也存在着疑点(见斯9:16注释;又见本书122,123页)。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这些部队究竟有多少人。──《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4~19】这庞大的数目(1,160,000万人)可能是能出去打仗的人,而不是实际征召入伍的人。――《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据此处所记,犹大国军队人数此时已达1,160,000人,为亚撒时代的一倍(十四8)。参看十四9注中关于数字的说明。――《启导本圣经注释》
京城的军队合共一百一十六万,数目庞大,可能夸大了(参14:8)。军队以支派划分:
1 犹大有三队,以押拿为主,约哈难和亚玛斯雅为副;
2 便雅悯有两队,以利雅大为首,约萨拔为副。――《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4~19 约沙法的军队】约沙法征召之军队的大小,刚好是他父亲亚撒军队的双倍,有一百余万人(见:代下十四7)。有关军队大小的讨论,可参看十三章2~20节的注释。军队班次照宗族分列也是仿照其他兵团的模式(代上二十七1)。撇开巨大的数字不谈,部队编列的风格显出这是根据某种的编制形式。其细心报告亦反映了军阶和组织,是有规定之步骤程序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15】「其次是,千夫长约哈难率领大能的勇士二十八万;」
●「约哈难」:字义是「耶和华已施恩典」。――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十七16】「其次是,细基利的儿子亚玛斯雅(他为耶和华牺牲自己)率领大能的勇士二十万。」
「为耶和华牺牲自己」:意思不清楚,大抵指他甘愿事奉耶和华。 ──《串珠圣经注释》
他为耶和华牺牲自己: 正因为有了为耶和华勇于献身的人,王国才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神之所以没有审判横行霸道的世界,就是因为有了不断为世界祷告和献身的人。只有有了在恶劣的条件下坚强不屈的圣徒的信仰和他们的献身精神,才能够实现如约沙法时代的神的国度的复兴。――《圣经精读本》
这里特别提到亚玛斯雅「为耶和华牺牲自己」(16节),让读者可以一窥当时百姓的属灵光景。亚玛斯雅就像大卫时代的领袖们一样「乐意将自己献给耶和华」(代上二十九5),不是为了国家或者君王,不是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而是为了神。──《圣经综合解读》
●「细基利」:字义是「值得纪念的」。
●「亚玛斯雅」:字义是「耶和华是有力量的」。
●「他为....牺牲自己」:SH 5068,「自愿」、「自发性的奉献」。
◎ 17:16描述亚玛斯雅「奉献自己」,但他不是为了国家或君王,而是为了神。对约沙法的军队领袖有「为神奉献自己」的评论,是特殊而且值得注意的。――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牺牲自己。参士5:9。可能指在危机时刻采取某种特别勇敢的行动,或指为某项事业奉献终生。――《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7】「便雅悯族,是大能的勇士以利雅大率领,拿弓箭和盾牌的二十万;」
●「以利雅大」:字义是「神知道」。――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十七18】「其次是,约萨拔率领预备打仗的十八万。」
●「约萨拔」:字义是「耶和华已赐与」。――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指受过训练并配有装备的人,不一定指常备军(见第14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9】「这都是伺候王的,还有王在犹大全地坚固城所安置的不在其内。」
当亚撒晚年陷入软弱的时候,神却兴起约沙法,「奋勇自强」(1节)地把国度带回到祂的旨意中。约沙法为律法所发的热心远远超过了所罗门、罗波安、亚比雅和亚撒。虽然约沙法也有失败,但他始终「寻求」(4节)神。神对国度的坚定(3、5节),与约沙法对神的「寻求」(4、6节)相辅相成。正如保罗勉励信徒要「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二12),乃是因为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而保罗自己也是「照着祂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西一29)。──《圣经综合解读》
没有列出这些城市中部队的数量,但要防守全国各地的要塞,肯定需要大量士兵。──《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7章)】
1 面对北国的威胁,约沙法奋勇自强,派兵驻防坚固城。另一方面,他又寻求神,遵行神的道,二者有无冲突?这对我们有何提示?
2 17:7~9记载约沙法在犹大国推行全国性的「读经运动」,他动员了那些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你以为你的教会是否需耍推行全教会的读经运动,藉此复兴弟兄姊妹的灵命?
──《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1~二十37 约沙法事迹】约沙法的事迹在列王纪只片段地出现于以色列王亚哈与约兰的记载中(王上22:1~8, 41~50;王下3:4~27),但本段则相当详尽地记录他的事迹,指出约沙法如何依靠神而使国家得享太平(17:3, 6; 19:3; 20:32),可惜因为与北国结盟而招致神的不悦(19:2; 20:37)。――《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