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 15
箴言第十五章拾穗
【箴十五1】「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回答柔和……言语暴戾: 本章多次强调了言谈的重要性(2,4,7,14,23节)。当争吵与愤怒使气氛非常紧张时,不易说出柔和的话。只要陷进感情的漩窝,任何人都难以脱身。为了担负“使人和睦的”使命,需要忍耐、节制、亲善、睿智等圣经中的诸般美德。──《圣经精读本》
●言语「暴戾」:SH 6089,「痛苦」、「伤害」。
●「言语暴戾」:原文是单数所以应该翻译为「一句伤人的言语」。──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这种方法十分有效,甚至连老练的骗子也可以利用。柔和的回答能帮助他们控制受害者,使对方蒙受更大的损失。人的本性是以愤怒对付愤怒,结果矛盾越来越深,伤痕越来越大。只有心中充满对别人的爱才会有真正柔和的回答。即使在这个时候,爱心也常常使人保持沉默,直到对方怒气消退。但沉默应是充满爱心和同情的,而不是扳着面孔闭口不言(见撒上25:14~35;太5:39;彼前3:9)。──《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4】1~4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回答柔和」(1a):
1.「回答柔和」,就是不以肉体响应肉体,让肉体无处发挥,所以可以「使怒消退」(1a)——不但别人的「怒」消退,自己的「怒」也消退;不但外面的「怒」消退,里面的「怒」也消退。而「言语暴戾」(1b),则是放纵肉体,用血气对付血气、把真理当作攻击别人的武器,一句话就能火上浇油、「触动怒气」(1b),给彼此都造成伤害。有时在教会的会议中,许多人也常常任凭肉体作主,不是「回答柔和」,而是「言语暴戾」;因为只要是肉体伪装出来的修养,就无法经受肉体的碰撞。
2.「回答柔和」,并非倚靠人的自我克制,而是「柔和谦卑」(太十一29)的生命所结的果子,「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有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口舌,「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路六43),所以「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2节)。「知识」(2a)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能」。
3.「回答柔和」,是因为坚信「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祂都鉴察」(3节),所以不可凭血气讲理。坚持为自己讨个说法的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体,结果越说越「使人心碎」(4b)。
4.「回答柔和」,还可以医治「愚昧人的口」所造成的心灵伤害。「温良的舌」(4a)原文是「医治的舌」,有安慰的功效。而「乖谬的嘴」(4b)则扭曲了真理,会使人灵里痛苦。──《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1~33】本章继续比较了义人与恶人。恶人说愚昧的话,厌弃训诲,贪不义之财。相反,义人则传扬知识,行事谦卑,在贫乏中也会敬畏耶和华。所以恶人要遭到排斥,义人要蒙受美意与眷爱。本章强有力地督促人敬畏耶和华。──《圣经精读本》
【箴十五2】「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
“善发知识”,或有技巧地运用知识,使之令人满意。──《箴言雷氏研读本》
●「善发」知识:「使事情美好,正确」,「善发知识」意义应该是「正确地使用知识」。──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在过去的150年里,知识有了很大的增长。对事实的了解也与日俱增。但虽然人们拥有这么多知识,但并没有因此而比他们的祖先更聪明些。他们不肯敬畏耶和华,所以就没有智慧的开端(箴9:10)。他们的知识越多,前途就越可怕。──《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3】「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他都鉴察。」
「鉴察」:这词多描写哨兵站在高台上侦察敌军的一举一动。──《串珠圣经注释》
●「鉴察」:SH 6822,「看守」、「监看」。──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刻画了耶和华无所不在与无所不知的属性。所有人的行为与意念在神面前是一览无遗的,这实际上是对恶的可怕警告和对义人的抚慰之言(太10:26)。耶和华: 特指立约之神(The Covenant of God )。──《圣经精读本》
有时人们觉得,监察他们是为了找茬批评他们。其实我们的天父是以怜悯和慈爱的眼光照看我们。因为祂知道我们本性的脆弱(见来4:13;诗33:13;90:8;103:13,14)。──《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4】「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
「健全」(AV、RV)比和合、吕译、RSV 之温良更为可取,后者过度将字根的观念局限在「医治」的范围内(参,六15「可治」;并且要注意该处相对的「破碎」(吕译),就如下一行一样)。乖谬(selep{)是十一3之乖僻的一个特质,暗示出被扭曲的或虚假的事物。使人「灵」(吕译注、RV)碎,几乎完全相同的词语出现在以赛亚书六十五14,暗示出言论对「士气」(参,十三12)的影响,在这里主要是在心思上,虽然还可以更进一步。——《丁道尔圣经注释》
“温良的”。直译作:医治的。“生命树”。参看第三章18节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生命树」:即赐人生命。温和的言语可以医治伤心的人。(提前6:3;提后1:13)「乖谬的嘴」:诡诈歪曲的口舌。──《串珠圣经注释》
温良的舌“亦作”使人得医治的言语“。这种言语是生命树,令人活泼有力。──《启导本箴言注释》
通常人都是因为不会讲理、才会吵架,所以任何一个愚昧人都可以「言语暴戾」:激化矛盾并不需要智力,平息争端才会需要智慧,因为争端可以应人所邀而来,但却很难遂人所愿而止。因此,真智慧是认识到「回答柔和」并非软弱无能,「温良柔顺」(雅三17)乃是从神而来的智慧(撒上二十五32~33)。──《圣经综合解读》
●「温良的」舌:「健康」、「医治」。「温良的舌」意义应该是「安慰人的舌头」。
●「乖谬的」嘴:「弯曲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体会到言语的重要性,只是我们并不一定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语。多加小心言语,真是智慧的表现。──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温良的舌。直译是“医治的舌”。这里把温良的舌能治病与乖谬的嘴使人心碎相对比。乖谬的舌所造成的伤痕存在人的心中。伤人的话往往使人痛苦好多年,消耗人的精力和体力,扰乱人的属灵生活。温良的舌可以安抚这些伤口并阻止损害,所以被比作生命树(见雅3:1~10)。──《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5】「愚妄人藐视父亲的管教,领受责备的,得着见识。」
参十三1、18,并分题研究:「Ⅱ 智慧的获致」第2点{\LinkToBook:TopicID=114,Name=Ⅱ 智慧的獲致},原书第35~36页。在第二行,最后的动词意思可以是「乃是精明」(吕译、AV、RSV)或「变作精明」(思高,参,和合:得着见识\cs8,并参,RV)。撒母耳记上二十三22的希伯来文证实前者是正确的,这与愚昧人的故装内行形成尖锐的对句;但箴言十九25显示出:后一个译法同样是可取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得着见识」:「这人精明」。──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参箴6:23;19:25。──《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5~12】5~12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领受责备」(5b)。──《圣经综合解读》
5节和12节交错对称,以关键词「责备תּוֹכֵחָה/to·ka·khä’」前后呼应:
o「愚妄人藐视父亲的管教」(5a),也同样讨厌诤友,所以「他也不就近智慧人」(12b)。而当周围的损友总能为他的不成熟找到借口时,他就永远也长不大。他既然不肯在「父亲的管教」中成熟,只好从自己的不幸中学习了。
o「领受责备的,得着见识」(5b),相反,狂妄自大的「亵慢人不爱受责备」(12a),只爱听奉承、找理由。今天,那些想让愚昧人永远愚昧、贫穷人永远贫穷的恶人,总是用同情来代替要求,把标准降得足够低,为他们的问题找到合适的借口;这既是恶人的诡诈,也是「亵慢人」自食其果。他们既然不肯在别人的「责备」中反省,只好从自己的不幸中领受了。──《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6】「义人家中多有财宝;恶人得利反受扰害。」
扰害这个字根,最常用于一个人给许多人带来灾害的处境中。亚干的名字就与此相似,而且在历代志上二7使之与此一致。他在约书亚记第七章的故事为这则箴言的第二行立了一个极佳的背景,而创世记十四22~十五1则可作为第一行的背景。亦参第27节,并十一1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92,Name=收割果效(十一17∼19)}。——《丁道尔圣经注释》
“得利”指收入。──《箴言雷氏研读本》
义人慷慨又不贪恋,所以蒙神赐福(看创十四23)。恶人贪财为利所害(看书七章亚干的事)。──《启导本箴言注释》
●恶人「得利」:SH 8393,「所得」、「收益」。
●反受「扰害」:「扰乱」、「灾难」。──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利。就是“财产”。义人获得财产并储存起来。恶人获利反而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而不是福气。──《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6~7】6~7节是一对平行句,是第一组「责备」:
o「义人家中多有财宝」(6a),这财宝就是智慧。因此,「智能人的嘴播扬知识」(7a),以智慧和洞察力使他人受益,自己却不会减少。
o「恶人得利反受扰害」(6b),他们所得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知识,结果只是伤害自己和别人。因为「愚昧人的心」(7b)充满诡计,所传播的只是愚昧。──《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7】「智慧人的嘴播扬知识,愚昧人的心并不如此。」
注意这里出乎意料之外将心(RSV「心思」)与嘴(吕译「嘴唇」)并列,以说明你若顾好你的观点,你的影响力自然会顾好它自己。参四23。——《丁道尔圣经注释》
「愚昧人的心,并不如此」:即并不明理。(参民27:7的「有理」)──《串珠圣经注释》
【箴十五8】「恶人献祭,为耶和华所憎恶;正直人祈祷,为他所喜悦。」
比起外在形式,圣经更强调内在真实。在人类社会,不能无视形式或仪式,但形式不能成为目的,它只能是工具。耶和华大大责备了以色列形式上的祭祀、节期和祷告等(士1:12)。耶稣也警告了当时陷进假冒为善与形式主义的文士与法利赛人<可7:1~23,关于假冒为善>,并现身说法地教导了安息日的真正意义(出31:12~17;太5:20;23:13;路6:1~10)。本节对照了恶人所献昂贵的祭和义人所献真实的祷告。就祷告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神面前坦诚地敞开自己的诚实无伪之心(路18:11~14)。当我们敞开自己,并使自己的生活更合乎神心意的时候,所献上的祷告必不会落空。──《圣经精读本》
●「恶人献祭」:「恶人的祭物」。
◎「祭物」和「祷告」都是敬拜的方式,但是「祭物」比祷告要更正式一点,因此 15:8 就说明了恶人的正式献祭,还比不上正直人的祷告。──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罪人献祭是想购买主的悦纳,好继续作恶而不受惩罚。义人纯朴的祈祷就是向献上顺服的心为祭。的赦免不是用任何价钱购买的,而是白白赐给一切放弃自己罪孽的人(见撒上15:22;赛1:11;耶6:20)。──《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8~9神的憎恶与神的喜悦】这对箴言显示出我们日常的行为对神有何等重要(参3节)。在第8节中,献祭与祈祷可能是有意要用来作为平行的举动,但事实上,献祭是比较「正式」的方式,使用这个词语可加强这则箴言的要点。参第29节。二十一3、27,二十八9,以及从撒母耳(撒上十五22)以降的先知。在第9节中,追求这个字是用动词的强化语气,暗示出一个强烈的决心是神特别喜爱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8~9节是一对平行句,是第二组「责备」:
o「恶人献祭,为耶和华所憎恶」(8a),并非因为他们的祭物不好,而是因为「恶人的道路,为耶和华所憎恶」(9a),他们的献祭只是为了贿赂神、操纵神。虽然敬拜的形式很重要,但没有内心的形式却是神所「憎恶」的。
o「正直人祈祷,为祂所喜悦」(8b),并非因为他们有祷告秘诀,而是因为「追求公义的,为祂所喜爱」(9b),他们的祷告是为了寻求和遵行神的旨意。──《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8~11】◎ 15:8~11 意思就是神清楚知道人的内在,所以他会照人内在的真实状况回报之。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
【箴十五9】「恶人的道路,为耶和华所憎恶;追求公义的,为他所喜爱。」
憎恶恶人的道路,但是喜爱义人。义人不但随从公义,而且热心追求公义,所以本节的“喜悦”采用了强调形式(见提前6:11)。──《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0】「舍弃正路的,必受严刑;恨恶责备的,必致死亡。」
大部分的现代译本在这一节都采逐字翻译,像 RV 一样:「有难以忍受的管教……」,暗示出某种每况愈下的发展:「刚愎任性是自讨训诫;不肯受教是自找死路。」AV 同样有可能,而且或许是比较可取的(「管教是令人痛苦的……」);它暗示第一句话的立场到第二句话时有转趋强硬之势,因为那些最需要批评的人却是对于批评最感不耐的,也是最危险。参第5、12节,与分题研究:「生命与死亡」及附属部分{\LinkToBook:TopicID=139,Name=生命與死亡},原书第53~57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必受「严刑」:「严厉的管教」、「严厉的惩戒」。──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恶人可能会突然遭遇灾难性的结局。在一千年结束的时候,他们还将面临更严重的惩罚,就是第二次的死(启20:5~15)。──《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0~11】10~11节是一对平行句,是第三组「责备」:
o「舍弃正路的,必受严刑」(10a),也就是遭遇神的管教。「恨恶责备的,必致死亡」(10b),也就是失去神的同在。
o「阴间和灭亡尚在耶和华眼前」(11a),指神是全能、全知的,祂鉴察和管理一切,「何况世人的心呢」(11b)。──《圣经综合解读》
人必须「领受责备」,才能「得着见识」,因为这是属灵的规律。真智慧是「领受责备」、使自己适应规律,愚昧人却是「恨恶责备的」、想让规律适应自己。藐视管教的人和无视地心引力的人一样愚蠢,又像一只骄傲的公鸡,以为太阳升起是为了聆听它的打鸣。不管人愿不愿意,规律绝不会因人而变,因为神始终鉴察和管理一切:「阴间和灭亡尚在耶和华眼前,何况世人的心呢」(11节)。──《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11】「阴间和灭亡尚在耶和华眼前,何况世人的心呢?」
在某些情愫下,旧约圣经的作者会认为阴间(死者的境域;AV 的译法「地狱」是会误导人的)是在神所见所想的范围之外的(如:诗八十八),他们可能会在他们自己当代的景况中使用类似的词语(如:诗四十四24)。但即使那就是他们对阴间的态度,他们所知道的应该不止于此;这节经文有其类似之处,就如:约伯记二十六6;诗篇一三九8;阿摩司书九2。「亚巴顿」(吕译注;和合、AV:灭亡)是阴间的同义词,强调状态,而不是地点,或是用来说明它的「最深之处」(赛十四15,RV)的一个词语,是为着最恶之人保留的。阴间与亚巴顿在二十七20;约伯记二十六6又再同时出现;而且巴顿在启示录九11则是魔鬼的一个名字。——《丁道尔圣经注释》
“阴间和灭亡” ( 希伯来文是Sheol和Abaddon)。这两个同义词都指死人的地方——坟墓。本节指出神的无所不知(比较诗一三九7~12)。──《箴言雷氏研读本》
阴间和灭亡: 这是旧约圣经所指“死亡”或“死人所居住的地方”<伯绪论,希伯来人的阴间概念>,相应的新约用语是“地狱”或“无底坑”(路8:31;启9:2)。何况世人的心呢: 对人而言,死亡是不可抗拒的。除了圣经所启示的内容,身后世界仍是一个神秘领域。神既然对神秘世界都了如指掌,何况人心。(11:31;19:7 )等也使用了与本节相同的表现手法。──《圣经精读本》
●「阴间」:SH 7585,「死人所在之处」。
●「灭亡」:SH 11,「毁灭之地」、「地狱」。──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阴间(she'ol)。该词来历不明。有人认为其词根可能指“询问”;有人认为是“空虚”;也有人不对其词源下正面的结论。在英文KJV版中she'ol译为“坟墓”31次,“地狱”31次,“坑”6次。研究一下she'ol所出现的章节,就会发现它的用法是比喻性的,指死后的去处(创37:35;撒上2:6;伯7:9;14:13;诗49:14,15)。she'ol 可直译为“坟墓”。但圣经作者们用she'ol 比喻死人安眠之所(见撒下12:23注释)。他们是处在无意识的状态,除非进行修辞性的描写(见结32:21)。She'ol 被说成是有闩(伯17:16)和有门(赛38:10),位于极深之处,与高天相对照(申32:22;伯11:8;诗86:13;139:8)。圣经从来没有说She'ol 是死后惩罚的场所。其希腊译文hades也一样,只有一处例外(路16:23)。希腊语中的gehenna(可9:43~48)则表示死后惩罚的场所。
灭亡('abaddon)。其词根是'abad,意为“迷路”,“死亡”。关于’abbadon为死亡之所,见伯26:6注释。
本节的含义比较清楚。知道灭亡之人的品行和行为,祂更了解活着之人心思(见诗33:13~15;90:8;139:1~16;来4:12,13)。──《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2】「亵慢人不爱受责备,他也不就近智慧人。」
受责备(和合、思高、RV、RSV)是正确的,不是「责备他的人」(新译、吕译,参,AV)。亵慢人其实并不是像他表面所装出的那么毫不惧怕。参亚哈与米该雅,列王纪上二十二8。——《丁道尔圣经注释》
“亵慢人”逃避智慧人,因为他讨厌智慧人的责备。──《箴言雷氏研读本》
「他也不就近智慧人」:因不愿受智慧人的教导或责备。──《串珠圣经注释》
●「不爱受责备」:原文是「不爱受责备」,不是「不喜爱责备他的人」。──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亵慢人和心地刚硬的罪人都不肯接受指教(见赛29:20,21)。──《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3】「心中喜乐,面带笑容;心里忧愁,灵被损伤。」
心是代表思想与态度,具有决定性的乃是这些,而不是环境。Knox:「快活的心,快活的外貌;悲伤的思想把灵压碎。」参第15节,十七22,十八14。——《丁道尔圣经注释》
忧伤的思想能压碎人的心灵。──《箴言雷氏研读本》
「灵被损伤」:心灵颓丧。──《串珠圣经注释》
●「面带笑容」:原文是「脸面美好」,可以解释成「容光焕发」。
●「灵被损伤」:「心灵痛苦」、「心灵伤痛」。──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心中充满光明和平安,脸上就洋溢着喜乐。但心里持续地忧愁,就会给精神带来伤害。当忧虑占着上风时,人的恢复能力就会不断削弱,直到完全失去了抵抗力。心灵的疾病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见箴17:22)。──《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3~14】13节是序言。一个人的内心影响情绪,情绪反映内心:「心中喜乐,面带笑容;心里忧愁,灵被损伤」(14节)。因此,真智慧不是倚靠人的自我克制来控制情绪,而是保守自己的内心。──《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13~19】13~19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保守自己的心。──《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14】「聪明人心求知识;愚昧人口吃愚昧。」
不相配的动词加强了这个对比:寻求的决心,与随便乱咬的吃(这个希伯来动词指牛��的放牧);成对的名词也值得研读。关于这则箴言的应用,见十二11的注释\cf0{\LinkToBook:TopicID=213,Name=輕浮無法填滿食櫥(十二11)}。——《丁道尔圣经注释》
●「口吃愚昧」:「口吞吃愚昧」,「口以愚妄为粮」。
◎ 15:14 意思是聪明人追求知识,愚昧人只追求愚昧。──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五14~15】14~15节这对平行句,是保守内心的第一个要点:用智慧充满内心。
o「聪明人心求知识」(14a),也就是用属灵的洞察力来充满内心,在各种环境里都存感恩的心仰望神。这样,每当有一个理由能让自己伤心的时候,也可以发现一个理由能让自己「心中欢畅」(15b),所以总是觉得生活中「常享丰筵」(15b)。
o相反,「愚昧人口吃愚昧」(14a),却是用愚昧填满自己的心,所以眼中看到的都是消极和困苦。人若内心成了「困苦人」(15a),就会觉得「日子都是愁苦」(15a)。对于沉溺于「愁苦」的人来说,永远都有用不完的「愁苦」使自己的骨头朽烂,除了家庭、事业、经济、肤色、性别,还可以找到更多其它可以用来抱怨的原因。许多人之所以不幸,只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只要你能找一个理由让他「欢畅」,他就能找一个理由让自己继续留在「愁苦」里。──《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15】「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欢畅的,常享丰筵。」
如果第13节指出我们一般的态度赋予我们整个人格特色,箴言十五16~20那么这则箴言就指出:它也赋予我们整个经历特色。参创世记四十七9与提摩太后书四6~8,或路得记一20、21与哈巴谷书三17、18。——《丁道尔圣经注释》
一个人的性情对他的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箴言雷氏研读本》
困苦人: 从后半句的“心中欢畅的”来看,这是指因邪恶思想与作为而惶恐不安的人。这些人总是害怕自己会遭到所作恶事的报应,怀着“无人追赶,也要逃跑”(利26:7)的心情生活。──《圣经精读本》
●都是「愁苦」:「不愉快的」、「悲惨的」。
◎ 15:15 意思是悲观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的生命充满悲惨,乐观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丰盛的筵席。──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精神的痛苦可能会造成每天生活的愁苦。悲观主义者为无法改变的过去和无法预测的将来忧虑,所以没有聪明地利用他唯一所拥有的现在。这种消极的态度妨碍了他的眼光,并影响了别人。知足常乐的人会把一点点快乐当作一席欢宴。他们忘记过去的困难,满怀喜乐和信心,展望天父慈爱关照之下的未来(路12:22~32)。──《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6】「少有财宝,敬畏耶和华,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
烦乱不安这个字不如十五6的「扰害」那么灾害惨重;Moffatt 的译法「财富加上忧虑」是十全十美的(与提前六6的「敬虔加上知足的心」成为对比)。进一步见十六8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10,Name=耶和華主宰的權柄(十六1∼9)}。——《丁道尔圣经注释》
钱财得来不义,夜睡难安枕(十2)。──《启导本箴言注释》
本节强调了第15节的真理。很少有人能在大笔财富面前不动心的,因为它会诱惑人贪爱钱财,疏忽为来生做准备。在完美的新世界里,将有无限的财富赐给在品格上达到完美的人(见提前6:6~10,17~19)。──《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6~17】16~17节这对平行句,是保守内心的第二个要点:敬畏该敬畏的,减少不需要的。
o「少有财宝,敬畏耶和华,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16节)。因为人若不敬畏神,就不会感恩;不会感恩,也不会知足;而不会知足的人,永远也不会觉得幸福。人若不能因少量物质而满足,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们满足;所以「多有财宝」只是转换和放大了烦恼,使人更加「烦乱不安」,内心更没安全感。因此,真智慧是敬畏神以求知足,而不是徒劳地用更多的物质来填满无底欲壑。
o「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17节)。因为人若「彼此相爱」,物质再缺乏,内心也有温暖;人若「彼此相恨」,筵席再丰盛,也没有心情享用。反过来也是如此,人在物质缺乏的时候,比较容易「彼此相爱」;物质丰富的时候,反而容易「彼此相恨」。因此,真智慧是减少那些并不需要的东西,让生活尽量简单而不缺乏。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比古代的财主富有得多,但家庭和社会的问题却一点也不少。因为平安和喜乐并不与物质一起增长,而是与敬畏、知足和感恩成正比。──《圣经综合解读》
◎ 15:16~17 的意思是与神和与人的关系良好,胜过拥有财富。──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五17】「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肥牛”。象征珍馐百味。──《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节的文学韵味很浓。我们周围有很多家庭虽然在物质上很富裕,却因缺乏爱而陷入不幸与困境。爱可以使人忍受一切困苦(彼前4:8)。钱财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反而加增忧虑。耶稣甚至说,财主进天国近乎不可能(太19:23)。当人拥有钱财的时候,容易试图用钱来解决一切难题,并且为了解决更大问题追求更多幸福,会更加贪恋钱财,以致于崇拜玛门(太6:24)。因此,圣徒当将盼望存在天上,以钱财为手段,去爱神和邻舍(提前6:7)。──《圣经精读本》
【箴十五18】「暴怒的人挑启争端;忍怒的人止息纷争。」
这里的论点是:争端的形成,人的因素远比事物的因素强得多;与第二行一起,可参阿戚巴德(R. T. Archibald)论八福中「使人和睦的人」之特色时所说的:「……那人随身带着一种氛围,争端在其中自然就消逝无踪。」(争瑞……纷争:希伯来文不像 AV 一样犯了重复的毛病,把两个都译作「争端」,和合本与 RSV 的译法是比较好的。)也见第1节,与二十九22。——《丁道尔圣经注释》
“暴怒的人”。直译作:憎恨的人,即脾气暴躁的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忍怒的」:「不轻易发怒的」。出 34:6 提及「不轻易发怒」也是神的属性之一。
◎ 15:18 主要的意思是「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控制怒气」是解决冲突的重要因素。──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易怒的人不仅自己难受,也影响他所接触的人(见箴15:1;参箴14:29;29:22;来12:14)。──《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18~19】18~19节这对平行句,是保守内心的第三个要点:不被肉体辖制。
o「暴怒的人挑启争端」(18a),他们强调感觉,不但自己的内心受情绪支配,更想利用嫉妒和纷争来控制别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雅三15)。凡是顺从自己肉体、利用别人肉体的人,都是投机取巧的懒惰人;「懒惰人的道像荆棘的篱笆」(19a),总是欲速而不达。真智慧是否定肉体,所以知道怒气并不能解决问题,越生气问题会越多,情绪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反驳事实。
o「忍怒的人止息纷争」(18b),是因为承认肉体的败坏,才能脱离肉体的辖制,内心有「从上头来的智能,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雅三17)。这样的人不肯顺从自己的肉体抄捷径,也不利用别人的肉体走邪路,但却反而顺利,因为「正直人的路是平坦的大道」(19b),他们的前路都在神的管理之下。真智慧是知道纷争是被肉体辖制的结果,所以持久的争论意味着双方都有问题。──《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19】「懒惰人的道,像荆棘的篱笆;正直人的路,是平坦的大道。」
稍微出乎意料之外的,懒惰人竟与正直人或率直人成为对比──使我们想起(a)懒惰中有着不诚实的成分(试着要逃避事实以及一个人所分配到的工作量);(b)直路终究还是最容易的。参四25、26,也见分题研究:「懒惰人」及附属部分{\LinkToBook:TopicID=120,Name=懶惰人},原书第40~42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懒惰人要走捷径,偏偏困难重重,而正直人的路却是畅通无阻。──《串珠圣经注释》
内心的态度会影响整个环境。懒惰人刻意躲避一切难题。但他越想到困难,他所看见的困难也就越多。而当义人坚定行走天路时,他面前的困难就会消失。因为他的信心得到的帮助,使他能步步行走平坦的大道。这条道路远远高过这个世界。──《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0】「智慧子使父亲喜乐,愚昧人藐视母亲。」
见与此相似之十1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62,Name=「與少年人的生活有密切關係」(十1)}。第二行描写的手法很新鲜,它没有直接提及母亲的忧伤,却讲到一个人十分愚昧地(直译「一个人的愚昧」)以无情来对待母亲。——《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子使父亲喜乐: 儿女无微不至地关怀,奉养失去生活能力的或已年迈的父母,自然是尽孝,但更好的孝道是,儿女健康地成长并正直、诚实地面对人生,这样的人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喜乐,这也是报答亲恩的基础。圣经把尽孝规定为信仰的具体德性和必须实践的义务(出20:12)。嘴里说信神却不尽孝的人,可以说是自欺欺人。──《圣经精读本》
孩子长大以后,即使发现母亲和别人一样也会犯错,母子的亲情依然会使他完全尊重自己的母亲。只有无教养的人才抹杀早年的记忆,藐视自己的母亲(箴10:1)。──《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0~21】20~21节是一对平行句:
o「智慧子使父亲喜乐」(20节),因为他乐意受教。「愚昧人藐视母亲」(20b),觉得自己比父母更懂,其实已经无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父母最重要的智慧,是认识到自己年轻时的愚昧,所以可以帮助儿女少走许多弯路。父母若不敬畏神,年纪虽然不小,行为却像儿童,怎么能让儿女从自己身上学到什么呢?
o「无知的人以愚妄为乐」(21a),无知中的快乐无法长久,也无法「使父亲喜乐」。真智能是「按正直而行」(21b),「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来十二2)坚持行走「生命的道」(24a),也能「使父亲喜乐」。──《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20~29】20~29节是一个单元。20节与十1首尾对应,使本单元成为「所罗门的箴言」第一部分(十1~十五29)的总结。──《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21】「无知的人以愚妄为乐;聪明的人按正直而行。」
这句话带出了抉择在愚昧的经历中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不负责任的人(这个字也用在十二11;参,何西阿书七11)随其所好行事;慎思明辨之人介怀于立定一条直路(按正直而行\cs8与四25的「你的眼睛当向前直观」类似);参第19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聪明”。直译作:“心”,意即悟性。──《箴言雷氏研读本》
见箴10:23注释。──《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2】「不先商议,所谋无效;谋士众多,所谋乃成。」
谋士众多,所谋乃成: 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或团契,它拥有多少有才华的人,就决定着其兴衰浮沉。具备热情与实力的人,做恰如其分的工作,使那团契发展迅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由众人组成的群体,会发生很多问题。倘若谋士能够恰当地处理这一切事情,群体就会熔为一体;若不然,就会发生内部纷争与混乱。圣徒当在最为奇妙的策士——基督的引领之下,致力于建立教会的工作(赛9:6;弗4:12)。──《圣经精读本》
●不先「商议」:SH 5475,「会议」、「建言」。
●「所谋」无效:「计划」、「目标」。
◎ 15:22 提及「共同讨论」的重要,凡事多一点人一起讨论,就比较容易成功。──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参箴11:14。──《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2~23】22~23节是一对平行句:
o成年以后,「谋士」(22节)的意见代替了父母,22~23节适用于任何开会的场合。
o骄傲是无知的产物,也会导致更多的无知。人若骄傲地拒绝意见,一定会陷入误区,所以「不先商议,所谋无效」(22a)。人若谦卑地思考别人的建议,有助于弥补盲点,所以「谋士众多,所谋乃成」(22b)。
o人多并不确保安全,重复并不带来真理,资料并不等于事实,相关也不蕴涵因果(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所以「谋士」若无真智慧,「所谋」也是枉然。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大胆假设、不必求证」的时代,许多人聘请专家,并不是为了给决策提供事实根据或公正分析,只是为了给既定的决策打掩护。所以诡诈的「谋士」只要收集足够多的资料,忽略掉其中一部分,总会得出支持某种想法的统计结果。因此,真智慧是知道「谋士」若不「敬畏耶和华」(33a),就不可能「所谋乃成」。
o人的直觉通常以为相关证明因果(Correlation Proves Causation),其实根据同一组统计资料,不同立场的「谋士」也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真智慧是「谋士众多」,而不是倚靠个别权威,因为我们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人若禁止不同的意见,只爱听一面倒的谄媚话,乃是灭亡的征兆。
o在开会时,「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23节)。人若里面有柔和谦卑的心,就会「回答柔和」(1节),不会把开会变成吵架。真智慧是顺服圣灵的掌管,自然能「口善应对」、「话合其时」,说出荣耀神、造就人的话,灵里满有因真理得自由的喜乐。人若倚靠自己的机智和修养,努力克制自己,在人前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地应对,心里却一点也没有喜乐,这样累的活法也谈不上美好。──《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23】「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
话合其时: 生活可以说是由言语来组成的。合时宜的言语会更加滋润生活(1节)。在信仰生活中,圣徒借着神的话语,和对神话语的信心来彼此相交,使灵性逐渐成熟。根据不同的情况,这样的相交体现在抚慰、劝勉和训诲等形式上。──《圣经精读本》
●「话合其时」:「言语合时」、「话语在适当的时候说出」。
◎ 15:23 颂赞「应对得当」、「言语合时」的美好。──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当一个人给人以合适的答复或聪明的劝告时,他就会体验到行善的快乐(见箴10:31,32;25:11)。──《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4】「智慧人从生命的道上升,使他远离在下的阴间。」
吕译与 RSV 在此译得最好:「明智人的路径是上升,到真生命的,故此他能躲避通往底下的阴间之路」。关于这两条路在箴言中较充分的论述,见第二章,尤其是第10~22节;也见四18、19。AV 的「地狱」=阴间;见分题研究:「生命与死亡」及附属部分{\LinkToBook:TopicID=139,Name=生命與死亡},原书第53~57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上升的生命之道与在下的阴间: 这是摆在众人面前的道路。人们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却都在隐约地体验天国或地狱。胸怀属天的盼望,并以客旅的心情生活的人,不仅充足地享受天国的安慰与喜乐,在现实中,也活得充实而自足(太6:33;腓3:20)。没有属天盼望的人,则执迷于眼前的现实,不愿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纵使他愿意真挚地面对生活,也必会因环境的险恶与自身的软弱而倍受挫折。──《圣经精读本》
● 15:24 直译是「生命的道使智慧人上升;使他不致往下沉入阴间」。意义就是「智慧人会走生命之路,使他远避死亡」。──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智慧人的生命之道是通往上方的,虽然陡峭艰难,但有报赏。──《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4~27】24~27节是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oA. 「智慧人从生命的道上升,使他远离在下的阴间」(24节);
o B. 「耶和华必拆毁骄傲人的家,却要立定寡妇的地界」(25节);
o C. 「恶谋为耶和华所憎恶;良言乃为纯净」(26节);
o B1. 「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27a);
oA1. 「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27b)。
o24节与27b对应。智慧人之所以能「从生命的道上升」,因为他照着神的心意远离恶、「恨恶贿赂」。
o25节与27a对应。「贪恋财利的」,原文是「暴力敛财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他们是倚靠钱财的「骄傲人」,神必拆毁他们建立的家,让他们「扰害己家」。而「寡妇」代表软弱无助的人,她们只能专心倚靠神,所以神「要立定寡妇的地界」,保守神应许给她们的土地不被夺走。
o26节是这个对称结构的中心节。「良言乃为纯净」,可译为「良言是纯净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真智慧是爱神所爱、恶神所恶。神是良善诚实的神,祂憎恶骄傲、欺诈和贿赂等一切「恶谋」;而「良言」却是「纯净」的,合乎神的性情。──《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25】「耶和华必拆毁骄傲人的家,却要立定寡妇的地界。」
骄傲人这个字也出现在十六19,暗示出这些乃是高压横暴之人,寡妇就成了他们最自然的牺牲品。家与地界(RSV「边界」)是极有力的对比。拿伯的故事(王上二十一)是这则箴言最佳的阐释,但它也适用于所有种类的剥削。——《丁道尔圣经注释》
「寡妇」:象征软弱无助的人(参诗68:5;彼前5:5)。──《串珠圣经注释》
古时以石为记,标志土地主权。擅移碑石改变地界,等同偷盗(申十九14)。神看顾孤独无依的人,保守寡妇不为人所害。──《启导本箴言注释》
立定寡妇的地界: 希伯来人相信未老先死,是罪所带来的灾祸,此灾祸会牵累妻子。寡妇常常受到蔑视。因此,圣经多处严厉责备虐待寡妇的行为(伯22:9;赛1:23等)。圣经把寡妇视为保护的对象,规定不可拿寡妇的衣裳作当头(申24:17),收割庄稼时也要留些给寡妇(申24:19~21)<诗10:14;救济的对象与方法>。耶稣也指责了侵吞寡妇家产的人,再一次证明了圣经对寡妇的关怀(路20:47)。──《圣经精读本》
●「地界」:「边界」、「界线」。当时常以石头为地界,挪移界石就等于是侵占他人的土地。此处的意思是神将保守孤苦无依的寡妇之权益。──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地界。关于地界的规定,见箴22:28。
寡妇的。特别看顾孤儿寡妇。虽然这些不幸的人今生可能要受苦,并常常被贪婪的人所伤害,但只要他们信靠祂,祂就会使这一切互相效力,好让他们获益。增加食油的奇迹,证明能够而且愿意帮助失去亲人的人,虽然祂通常是采用不很显眼的方式(见诗68:5;耶49:11)。──《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5 寡妇的地界】挪移界石(地界的标志)被视作违犯盟约,因为地是百姓所承受之产业的一部分(见:申十九14)。巴比伦的仪式文献将一个疾病解释为设立假界石的结果。埃及的《亡经》亦包括了一句祈求者否认曾经挪移邻舍地界的声明。寡妇没有丈夫提供法律上的保护,很容易就能成为被欺压的对象,这罪行因此更加严重。箴言因此谴责侵犯她权利的行为。《阿曼尼摩比的教诲》亦记载了一个对应的禁令:「不可侵犯寡妇的田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十五26】「恶谋为耶和华所憎恶,良言乃为纯净。」
吕译、思高、RSV 将第二行的意思表明出来:「纯洁的真言,神所喜悦」。第一行之「思想」(新译、AV)的意思是「计谋」(吕译;和合:恶谋),第二行相对的语句强调这样的计谋是神所恨恶的,即使还没有表诸于言语或行为都是如此。——《丁道尔圣经注释》
「良言乃为纯净」:纯洁的言语为神所悦纳。──《串珠圣经注释》
“良言乃为纯净“是说神喜悦纯净的言语。──《启导本箴言注释》
行动来自思想(箴23:7:可7:21)。单靠从外面的阻止作恶,无法使心灵保持纯洁无罪。──《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7】「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
「馈赠」(思高、AV;和合:贿赂;matta{no{t[:见十八16注释{\LinkToBook:TopicID=366,Name=鋪設道路(十八16)}),就像财利一样,可能是无罪的,但却具有极大的危险。扰乱一个人的价值尺度(传七7),威胁他的家庭(关于扰害,见第6节注释{\LinkToBook:TopicID=286,Name=你在儲存什麼?(十五6)})与他自己的性命(与必得存活相反,见分题研究:「生命与死亡」及附属部分{\LinkToBook:TopicID=139,Name=生命與死亡},第53~57页),而且推翻他的神的权柄(弗五5)。——《丁道尔圣经注释》
“贪恋财利”。更可作:用暴力取得不义之财。──《箴言雷氏研读本》
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 这句话令我们想起亚干。亚干因贪婪的缘故,私自隐藏了一些在耶利哥战役中得到的战利品,最终全家人与他一起死亡(书7:1~25)。贪婪的人不会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知足(赛56:11)。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情欲,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行出各样不义与恶事(弗5:3)。贪婪所诱发的动机与结果,与圣灵的带领完全相反。圣徒应当首先听从圣灵的带领,借着圣灵的帮助,克服肉身的欲望(加5:16,17)。──《圣经精读本》
●「贪恋财利的」:原文是「靠暴力取利的」。指:黑道或土匪这一类的人。──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本节的似乎主要涉及贪赃枉法(见申16:19;赛1:23;结22:12)。这种为贪财而出卖灵魂的人,是得不到�琱[财富的。他的行为迟早要暴露。不劳而获的,终必贫穷。──《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8】「义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恶人的口,吐出恶言。」
这节与第2节相近,显明了智慧与公义一致,其关系何等密切。思量有沈思、默想的观念在内(诗六十三6),故思高作「默思」,但在二十四2以同样不辞劳苦的心态来描述恶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义人说话要先经过思考,一方面为了对别人有帮助,一方面也要防止出口伤人(见箴15:2;太12:35,36)。──《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28~29】28~29节是一对交错对称的平行句:
oA. 「义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28a);
o B. 「恶人的口吐出恶言」(28b);
o B1. 「耶和华远离恶人」(29a);
oA1. 「却听义人的祷告」(29b)。
o28a与29b对应。「义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求神引导自己「口善应对、话合其时」(23节),所以神「听义人的祷告」。28b与29a对应。「恶人的口吐出恶言」,充满血气,只求自己所要的,却不求神所喜悦的,所以「耶和华远离恶人」。因此,真智慧不是摇动神的手,而是求神改变自己的心,这样的祷告必定蒙神垂听。──《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29】「耶和华远离恶人,却听义人的祷告。」
耶和华离人并不很远,除非他们拒绝寻求祂。那些把自己的欲望放在顺从之前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罪使他们与分离(见箴15:8;赛59:1~4)。──《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30】「眼有光,使心喜乐;好信息,使骨滋润。」
眼有光或许可能是指朋友的脸上容光焕发(参,十六15);若是如此,这则箴言的前后两行必定是分别说到,人与事所能带出的温馨果效,参第13节,十七22,二十五25,也见创世记四十五27、28;以赛亚书五十二7、8。——《丁道尔圣经注释》
“眼有光”。即听见好消息时眼睛所发出的光亮。“使骨滋润”。就是使身体健壮。──《箴言雷氏研读本》
「眼有光」:可指一切叫人开心的慈祥目光或其他友善的态度。──《串珠圣经注释》
“眼有光“:令人喜悦鼓舞的眼神,见到心里喜乐。──《启导本箴言注释》
这一节经文非常出色地运用了对偶句。看(眼)和听(好消息),心和身(骨)各自形成对偶句。眼睛是最宝贵的肢体之一(7:2)。倘若不曾拥有辩明真理的属灵眼光,就是属灵的盲人(太6:22)。好消息: 对圣徒来说,没有比福音更好的信息(可1:1)。耶稣亲自见证了天国的福音(太4:23),复活之后也显现给门徒,嘱托他们要为福音劳苦(太28:18~20)。保罗也曾告白,为了福音他将不惜生命(林后12:15)。文明的发展使生活更加方便,但这有可能削弱人们对福音的迫切之心。腐败往往在安逸和懒惰中发芽。因此圣徒当时刻警醒,时常纪念自己守望者的使命(可13:33)。 ──《圣经精读本》
◎ 15:30 的重点就是后面的「好信息(消息),使骨滋润」。──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所罗门指出思想态度与身体健康的密切联系(见第13节;箴16:24)。──《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30~33】30~33节是十五30~二十二16「所罗门的箴言」(十1)第一集第二部分的序言。「所罗门的箴言」第一集的第一部分(十1~十五29)大都是反义平行句,第二部分(十五30~二十二16)大都是同义平行句和综合平行句。──《圣经综合解读》
30~33节是一个单元,彼此关联、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o「眼有光,使心喜乐」(30a ),是形容智慧可以让人内心喜乐。「好信息,使骨滋润」(30b),是形容「智慧的训诲」(33a)能让全身精力旺盛。所以人应当「听从生命责备」(31a),好得着生命的喜乐和精力。
o「生命责备」,也就是「智慧的训诲」,可以让人「从生命的道上升」(24a)。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Heraclitus,主前540~480)说:「上坡和下坡本是同一条路,上坡路反过来就是下坡路。」每个人都要走过人生之路,但生命是上升还是下降,却取决于人所选择的方向。人若「弃绝管教」(32a),就是「轻看自己的生命」(32a),选择了一个直奔阴间的生命。
o「听从责备的,却得智慧」(32b),指「智慧的训诲」能使人成为智慧人,所以「必常在智慧人中」(31a)。而这「智慧的训诲」,就是「敬畏耶和华」(33a)。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在神面前谦卑受教的人,才能「常在智慧人中」、「从生命的道上升」。因此,「尊荣以前,必有谦卑」(33b)。──《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五31】「听从生命责备的,必常在智慧人中。」
“生命责备”。即若留心去听,就能延长生命的责备。──《箴言雷氏研读本》
听从生命责备的: 这句经文指出了本书所收录的智慧之言,均与生命有关。──《圣经精读本》
就是听从指导永生之路的劝勉(见第5,10,32节)。──《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31~33论受教的三则箴言】智慧所规定的一切严格要求都是值得的:因为它的谴责如众所周知乃是不会谄媚人的〔责备(AV、RV),31、32b节〕,而且是艰辛的(管教,32a节)。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说明这一点:第31a节将这个过程推崇为叫人得生命的;第31b节则说它是切合于智慧之伙伴的;第32节则是使人无法骄矜自满,指明那弃绝管教之人所轻看的乃是自己,这是何等矛盾啊!而第33节则很均衡地从另外一个角度叙述本书的座右铭(参,一7),指出敬畏耶和华不只是智慧的开端,更是智能这一条路本身(训诲=「在……中训练」)。──《丁道尔圣经注释》
【箴十五32】「弃绝管教的,轻看自己的生命,听从责备的,却得智慧。」
拒绝管教就是轻忽自己的性命。这些事情表面上虽小,但每一个决定都影响永�琲漫R运(见箴8:36)。──《SDA圣经注释》
【箴十五33】「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训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满招损,谦受益。人若能谦卑才会受人尊敬(太二十三12),才可得智慧(十一2)。──《启导本箴言注释》
●「尊荣」:SH 3519,「荣耀」、「富足」、「光荣」。
◎ 15:33 对神的敬畏(畏惧)一定让人知道自己只是被造物,至少在神面前会谦卑。这样的人不久会获得尊贵、荣耀。──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敬畏耶和华乃是真正的谦卑。要接受使人智慧的训诲,就要有这样的态度。在属世的事务上也是这样。要获得真正的尊荣,就必须谦卑地向前人学习怎样攀登成功的阶梯(见箴18:12;太23:12;雅4:6)。就基督而言,高升之前,也必须经历屈辱和受苦(腓2:5~11;来12:2;彼前1:11)。──《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5章)】
1 所罗门教训人要柔和地回答别人的质疑,这是否在提倡姑息主义呢?参23节。若适当的言语能使人和睦,能结合团体力量,你有否使用这工具,使你四周的人得到和平?
2 奥古斯丁说:「神聆听人祈祷时,不看人的手,乃看人的心」。这句话与本章8节有何类似之处?先知以赛亚对当代百姓的献祭提出了什么控诉呢?参赛1:11~15; 66:3。
3 所罗门认为财宝和内心平安两者中那一样比较宝贵呢?参16~17节。你在劳碌的工作中是否享有这种上好的福分呢?这平安在那里可得到呢?参太12:28~30。
4 基督徒面对世界的不平和剥削时,可从本章3及11节得到什么安慰呢?新约圣经又给了我们什么保证?参太28:20;来13:5。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