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130
诗篇第一百三十篇拾穗
【诗一百三十篇题注】「上行之诗。」
这哀歌包括恳求神施拯救(1,2节),预期神的赦罪(3~6节)和劝勉以色列人信靠耶和华(7,8节)。这首朝圣者的诗篇(参看诗一二○的脚注)也是忏悔的诗篇(参看诗六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悔罪诗”(看六篇题解),也是“上行之诗”。诗人见证神是可倚靠的,自己虽是罪人,神一样听他的呼求。――《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个人的祈祷诗。1~2 祈求的内容;3~6 祈求的基础:诗人求神赦免罪孽,且逼切等候信靠;结语:诗人勉励同胞信靠耶和华,因 有不变的慈爱,愿意施行拯救。――《串珠圣经注释》
等候神的救赎: 这首作者不详的诗是七首忏悔诗之一(6,32,38,51,102,130,143篇)。在诗中,诗人谦卑地承认遭受痛苦的原因在于他犯了罪,并恳求神赦免他。此处的罪孽意味着整个以色列对神的不顺服与叛逆,而不是指个人的罪过。这首诗始于诗人对救恩的迫切恳求,将焦点集中在全然信靠神之怜恤上(5,6节),最后以根据神丰盛慈爱而确信赦罪与恢复的信仰告白(7,8节)来结束。借着这首诗我们可以再一次确认惟有靠着神的慈爱才能进到他面前。虽然我们满有罪孽,神却因他仁慈的性情最终成就了救恩。――《圣经精读本》
本篇是上行之诗第三组五篇的开始:
1.从一百二十到一百二十四篇的第一组上行之诗,让我们看见一个属神的人怎样从远离神的光景里苏醒过来,离开世界,在神的保护下一步一步地上行到耶路撒冷、来到圣殿,仰望坐在天上的主。
2.从一百二十五到一百二十九篇的第二组上行之诗,让我们看见这位上行之人进入圣所,进入圣灵的亮光里面,在神面前认识了肉体的败坏,不但能脱离世界的捆绑,也能脱离肉体的辖制。
3.从一百三十到一百三十四篇的第三组上行之诗,将让我们看见那位上行之人进入至圣所,肉体被破碎,完全停止「己」的活动,来到与神联合的地步。不认识神的人,外面被破碎,里面的肉体反而更刚硬。但是一个认识神的人,不但外面被破碎,里面的肉体也被破碎;不但外面降服,里面的心也降服。──《圣经综合解读》
序言——本诗表达了罪人在绝望中向神呼吁宽恕。他承认如果神按照他的罪对待他,他的案情就毫无希望。主耶和华向这位罪人表现为赦免人的神。
关于本诗的题记,见诗120篇序言。──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三十1】「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
「深处」:比喻痛苦困难。――《串珠圣经注释》
诗人深信神必听祷告。“深处”指极深的痛苦,如水深,如火热(六十九2)。――《启导本诗篇注释》
深处: 与“深淤泥”(69:2)、“深渊”(69:15)等言词一起指身体或灵性处于极度危机的状态。――《圣经精读本》
这是一首庆祝民族得救的诗歌。诗人述说了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所经历的试炼,以及神怎样介入,给仇敌造成混乱。这是一首田园诗,引用了若干农业方面的比喻。本诗的创作背景尚未确定。诗人所关心的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其中的教训。──《丁道尔圣经注释》
「深处」(1节)和「深水」(诗六十九2)、「深渊」(诗六十九15)一样,都是形容身体或灵性的极度危机,表达极深的痛苦、绝望和远离神的感觉。──《圣经综合解读》
「深处」的原文是复数。这位上行之人已经上行到了至圣所,却落进许多的「深处」里;就像先知以赛亚来到神面前,却惊呼「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赛六5)。当我们来到公义和圣洁的神面前的时候,也会像约伯一样,突然发现神竟然向我「掩面、拿我当仇敌」(伯三十三10),体会到「神找机会攻击我,以我为仇敌」(伯十三24)。神所要对付的仇敌,也是我们最大的仇敌,就是深藏在我们里面的肉体——「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加五17),使我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圣经综合解读》
在「深处」被破碎的经历,是我们与神联合的前提。神用各样的方法,把我们带进各种「深处」,让我们在「深处」被神「压碎」(伯六9;十九2)、被祂「破裂又破裂」(伯十六14),看见肉体「深处」的败坏,不再自己挣扎着爬出来,而是「厌恶自己」(伯四十二6;结六9;二十43;三十六31),「从深处」向神认罪悔改。本篇的拉丁文名就是「从深处 De Profundis」,是七篇忏悔诗中的第六首(第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百零二、一百三十和一百四十三篇)。──《圣经综合解读》
从深处(de profundis)。故本诗名为De profundis Psalm。诗人虽然处在深深的苦难中,仍承认神乐意回答这种状况下的祈祷。──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三十1~2】深处一词本身已够震撼,足以表达几近绝望的感受,但六十九1、2、14、15再加以渲染,刻划出受害者身陷泥沼的恐怖。在自怜的浅滩上,人或许还可以自救,但这些经文清楚指出,在痛苦的深渊中,则绝无可能。──《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三十2】「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
● 130:2「声音」:SH 6963,「响声」、「声音」。此字出现两次,用以加强语气。──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一百三十3】「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
任何人都不能坦然站立在用火焰一般的眼睛鉴察罪孽的神面前。然而,当我们居住在耶稣基督里时,这一切罪就再也不能控诉我们,我们亦可以坦然无惧地进到神面前(来10:19,20;约壹4:9,18;5:14)。――《圣经精读本》
主耶稣受人鞭打,是用极残忍的方法,那些打他的人,所用的鞭子,是用数条皮革编成的,这些皮鞭上系着铁钉,他们用重力地鞭打,把他的背脊拉出血沟来。本节中所说的,一方面可能是指以色列人,另一方面又可能是指以色列人的弥赛亚。主耶稣一方面为他的百姓受苦,另一方面是与他的百姓一同受苦。“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五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究察」(3节),原文是「观察、注意」。一个人若是犯了罪,被神「究察」的时候当然站立不住。但诗人却未必是犯了罪,而是像约伯一样,即使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罪,也被神带到「深处」,让我们看见自己这个人就是罪。凡是从肉体里出来的东西、凡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没有一件在神面前不是「罪孽」(3节)。甚至我们自以为义的属灵经历、知识、亮光、成就,在神的「究察」面前都是站立不住的。──《圣经综合解读》
但是,神并不是一位喜欢「究察罪孽」(3节)的神,祂「究察」自己百姓的「罪孽」,把我们的「罪孽」显明出来,目的并不是为了刑罚,而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命。祂「究察」的结果,乃是恩典和赦免。当我们对肉体完全绝望,把「自己」看得低到不能再低、看见自己这个人就是罪的时候,接下来就能看见神赦罪的权柄,经历神赦罪的恩典。──《圣经综合解读》
●「究察」:SH 8104,「观察」、「观看」。──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要在审察的大日站立得住,就得完全依靠神的赦罪之恩,祈求基督的公义。──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三十3~4】此处陈明了这难处的本质,与另一些诗篇中因疾病、思乡或逼迫所引致的沮丧不同(如:六、四十二、六十九篇),这里的原因是犯罪。第3节的认罪,对于诗篇中自称为义的声明带来了亮光,因为由此可见,那一类宣称并非指绝对的义;不过这里也显示,在这个阶段,人对救赎的把握何等微小。基督徒则得以看见,赎价已完全偿付,不像这里只可臆测。到本诗的末了,诗人正是向以色列说到这件事,但救赎的基础(罗三25),神却尚未启示给他。
尽管如此,诗人对赦免的事实(4节)却毫无怀疑。如果保罗愿意,在证明旧约已经明白「不配得的赦免」时(罗四7),他除了引用三十二1之外,还可以加上这一节。但第\cs164节令人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第2行:要叫人敬畏你,赦免会?生这种结果,未免让人讶异。其实这正可印证旧约「敬畏耶和华」的真义,再不容人怀疑这是指崇敬与亲密的关系。赦免只会驱除奴隶般的害怕,而不会增加。──《丁道尔圣经注释》
◎ 130:3~4说明人无法在神面前宣告洁净,但神的饶恕让人敬畏祂。即使是旧约,也知道人靠自己遵行律法是不足以满足神的标准。──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一百三十4】「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留意神赦罪的结果是使人产生敬畏(比较彼前二9,17)。――《诗篇雷氏研读本》
神赦免我们,乃是要我们敬畏祂(4节),不敢再得罪神。如果认为反正神会赦免,因此就不再敬畏神,那只是不认识神的人,他们只是自己赦免自己、自己安慰自己。──《圣经综合解读》
神乐意赦免忏悔的罪人。祂的本性就是有慈爱有赦免。但是祂的赦免是有条件的(见诗32:1注释)。──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三十5】「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
当一个人落在深处的时候,肉体的反应首先就是要爬出来;自己爬不出来,也要求神赶快把自己拔出来。但一个被神带到深处,里外都破碎了的人,就会停下自己的挣扎,完全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连求神缩短苦难的祷告也没有。他惟一的属灵反应,就是「等候」(5节)神,神就把「祂的话」(5节)、祂的应许赐给他。一个等候的态度,乃是从破碎的经历出来的;人之所以能等候,是因为里面有神的话。「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三十15),当我们放下自己的挣扎,平静安稳地安息在神话语上的时候,就是我们得救的时候,也是我们重新得力的时候。──《圣经综合解读》
● 130:5「等候」:SH 6960,「渴望」、「等候」。此字出现两次,用以加强语气。──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回答不可能像诗人所期望的那样快,但由于他相信主的话,他就在盼望中耐心等候。忧愁的黑夜似乎是漫长的,但他知道不久将要破晓,黑云必将消散,“公义的日头”的光辉必将显现(见玛4:2)。──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三十5~6】这两节更将以上对「敬畏」的了解拴牢了。诗人所渴慕的乃是神自己,而不单是脱离责罚。请注意,这不是一厢情愿或乐观的想法。他用明确的话,提到有一应许(祂的话)可以抓住,而守夜的比方,更显明他选择了一个绝不会落空的盼望。黑夜虽似乎漫长,但早晨必然临到,那时辰也早已定下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根据神话语中的应许等候神,就正像等候天亮一样,神应许昼夜永不停息,在黑夜中等天亮是必不会失望的,照样等候耶和华的人,必不蒙羞。诗人是从心中等候神,并不是为口腹、肉体、情欲等暂时的享受而等候神。人的心是为神而造的,必有神居在其中纔能使人心满足。在一千八百三十年的一日早晨,西印度群岛那里的奴隶都获得释放为自由的人,据说那一夜有许多奴隶没有睡觉,满心欢喜地等着天亮,甚至有些人跑到山上去,好早一点迎接新的一天之日光。我们也是欢欢喜喜地,等候主耶稣再来之光明的大日。──包忠杰《诗篇注解》
【诗一百三十6】「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他等候神的热望,犹如看更守夜的人等候天亮,因为天亮了就有其它的守卫来接班,解除他的困倦。――《诗篇雷氏研读本》
“守夜的”:诗人信靠神,带着盼望等候,比打更的人等候黎明还迫切。“天亮”在《诗篇》中多指拯救的时候。――《启导本诗篇注释》
「守夜的」:指打更的人。诗人切望神的救助,比较这些看更的人等候黎明的来临更为逼切。――《串珠圣经注释》
守夜的守望者比谁都期盼清晨的太阳。诗人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灵魂处于黑暗渴慕救恩之光的迫切心境。――《圣经精读本》
「守夜的」(6节),可能是看守城门或圣殿的人。「守夜的」盼望天亮的到来,在深处求告的人更渴慕神的话语。「守夜的」确知天亮必会来到,在深处求告的人更确信神必「为我定了日期,纪念我」(伯十四13),可以「等我被更新的时候来到」(伯十四14英文ESV、NIV译本)。──《圣经综合解读》
◎ 130:6不管负责守夜的是什么身份,都是希望等候黎明可以脱离目前的职务。他们都确知黎明会来到,但是还是等候黎明。作者认为自己就像守夜的,确知神会来到,但还是渴望神的来临。──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一百三十7】「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
「慈爱」(7节)可译为「不变的爱」(英文ESV译本),是盟约中的用语,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圣约的「不变的爱」。「因祂有慈爱」(7节),指不管神的百姓怎样失败,神都不会废弃圣约的应许,「祂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8节)。──《圣经综合解读》
「丰盛的救恩」(7节),原文是「丰盛的救赎」。──《圣经综合解读》
没有一个真正的属灵经历只是为了个人,神在我们个人身上的一切造就,最终都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诗人「从深处」(1节)被破碎了,但破碎的结果,却是叫他向神的百姓作见证,带领「以色列」(7节)起来「仰望耶和华」(7节),相信神的救赎计划必要成就。今天,教会最需要的就是被破碎过的人。最能叫人经历主的「慈爱」,把肢体带进「丰盛的救恩」(7节),「建立基督的身体」的人,乃是一个在神面前经过破碎的人。他懂得怎样把罪人带进恩典里,因为破碎的经历告诉他:「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五20)。──《圣经综合解读》
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诗人邀请同胞分享他这个有福的盼望。
慈爱(chesed)。“神的爱”(见诗36篇补充注释)。
丰盛的救恩。神有无限的能力,能够而且愿意“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三十7~8】宣告了诗人对圣徒最后必得完全救赎的确信。圣徒决不会灭亡,因为神的无限慈爱将永远扶持圣徒。――《圣经精读本》
这里距离「深处」那种被黑暗、不安包围的情形,简直太远了。诗人现在脱离了自我,转向他的同胞,高举着绝不会昙花一现的盼望。柯弗戴尔译得很美:丰盛的救恩,AV、RV皆采用,RSV也保留;在本诗开头黑暗的衬托之下,这一词显得更加光芒四射。最后一节虽然没有那么壮观,却坚固了它,并说明它的含义,或许因此更令人觉得贴心。这已与第3、4节「战栗的希望」之声大相径庭了。最后几个字大胆地囊括所有:一切的罪孽(响应第3节对所有罪的悔恨),这亦无争辩余地,因「罪在那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 130:7~8诗人回过头来呼吁以色列人要仰望神拯救脱离罪孽。──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一百三十8】「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
罪为一切苦痛之根,脱离罪才可以根绝痛苦。只有神能救赎,人的希望在神藉基督所预备的救恩。――《启导本诗篇注释》
他。原文是强调的。除此以外别无拯救(太1:21;徒4:12)。诗人已经从负疚感的深渊中出来,站到救赎和赦免的山顶之上。──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29, 130篇)】
1 由129篇看来,诗人从苦难中学到什么?你如何处理苦难问题?太11:28。
2 诗人在朝圣时愈发感觉自己罪孽深重(130:3)。当你在主日敬拜神时有否这分感受?
3 130篇里,诗人为何逼切仰望神?你又如何?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