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 10
哥林多前书第十章拾穗
【林前十1】「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
For(英文有“因为”开头),连接上一章。“落选”的危险是千真万确的,正如以色列人在旷野的际遇一样。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是保罗带出严重的新题目的惯用语(罗一13,十一25;林前十二1;林后一8;帖前四13)。奇怪保罗写给外邦教会的信中,却说我们的祖宗。可见他视教会为真以色列人。1至4节中,都字出现了五次(NIV把喝字前的“都”字略去);以色列人全部没有一人例外,都接受了神在他们身上的恩福。因此,他们竟大部分灭亡(5节),就更加对照得强有力了。百姓出埃及时从海中经过(出十四21∼22),云是用来引导他们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云下: 指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向迦南进军时,经过旷野的路上神日间用云柱,夜间用火柱保护他们的事情(出13:21,22)。从海中经过: 指受埃及军队猛烈追击的以色列百姓,借着神奇迹般的恩惠过红海的事情(出14:21-25)。──《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2犹太人的祖宗都在云里海里受浸归了摩西何意?】
答:这事保罗以犹太人的祖宗以色列历史上的事实为鉴戒而作对信徒的教训,按肉体说,以色列只为犹太人的祖宗,但按属灵言之,以色列也是异邦信徒的祖宗,所以他们的经历,可为信徒的鉴戒和教训。古时以色列人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浸归了摩西(参出十四19,20,29,31),意思是使他们与埃及断了关系,而信服归向了摩西。就事实而论,当时的以色列人并未受浸于红海之中,保罗乃是以此红海的水为浸礼的预表而言,如同彼得以洪水为浸礼的说表一样(彼前三21),保罗在此用这个预表来表明浸礼,使信徒与世俗断绝关系而归向基督(罗六3),此二经乃有相似之处,因以取喻之。——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前十1∼6】保罗在第8章讨论过吃拜偶像的食物的问题,兼及基督徒的自由。然后用了一点篇幅(第9章),借自己甘愿放下使徒权利的榜样,劝勉信徒勿妄用自由。他现在回到吃祭偶像食物的讨论,深入且详尽。
哥林多教会中有一部分信徒对拜偶像的罪认识不足,以致牵涉在内(20∼23节);有的则把受水礼和领圣餐视之为免罪和逃避将来审判的保障(1∼6节)。保罗用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流浪的事迹,说明“受洗”与“灵食”并不保证背逆神的以色列人不死于旷野。进入神的祝福中,必须远离恶事(6节)。
“我们的祖宗”指以色列的先祖。“在云下”指在云柱、火柱的带领下走旷野道路。“从海中经过”指过红海、走干地(出十三21∼22;十四21∼29;民九15∼23)。以色列民这种全体经过云与海有如“受洗”归于摩西的领导的经验,以及同吃吗哪灵食和同领灵水的经历(出十六4∼35;十七1∼7),并没有免除他们因背逆而几乎全死于旷野的命运,也不能保证他们进入迦南。今天信徒受水礼归于基督,大家同领基督的血与身体,一样不能免除贪恋恶事要受到的刑罚。──《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1~13】这一段是讲滥用自由者的鉴戒:保罗提起以色列人的历史,他们本来都是受了神的引导(云柱、火柱),得了救赎(过红海),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受洗归了摩西),有了属天的享受(吗哪、灵水)可,是因为滥用自由,放纵自己,随从肉体活着,所以就倒毙在旷野(参民廿五9)。――《新约全书释义》
保罗在前章激励基督徒应当节制并要专心一志,现在以摩西当时以色列民族的罪恶和因此而来的失败为例,警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当时哥林多教会部分有知识的信徒,以基督徒的自由和信心对十字架的绝对性为由,无分辨力地参与偶像祭物,对此保罗使他们回想当年以色列百姓虽领受祝福的应许,奇迹般地出埃及,可是因着不顺从和罪,在旷野悲惨地死去,以此为戒恳切劝勉他们从罪恶中回转。──《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33】在本文中保罗向哥林多信徒阐述了关于祭偶像之物的普遍原则,将自己的生活作为典范,结论性地给于总体教训。尤其本章中出现的警告是特意对信心坚固的人说的。因为他们滥用基督徒的自由和知识吃祭偶像之物,无形中参与了外邦人拜偶像的宗教仪式。──《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2】「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
对基督徒来说,读到受洗归入摩西,相当突兀,因为他们是“受洗归入基督”(罗六3;加三27)。可能我们要把摩西看作基督的预表。洗礼其中一方面含义,是叫人归入基督的领导之下,同样,以色列人有分于出埃及的轰烈事件中,就归入摩西的领导底下了(参出十四31,RSV“信服祂和祂的仆人摩西”)。他们与摩西联合,这一点当然不能引申太深,因为没有任何联合可与信徒与基督的合一相提并论的。以色列人共同有分于这洗礼,可是后来犯了罪,也免不了倒毙及毁灭。——《丁道尔圣经注释》
“受洗”是比喻说法。以色列人经过红海,在云柱、火柱带领下脱奴役得庆更生的经验,正像信徒受洗,出死入生,归于基督一样(罗六3;加三27)。“归了摩西”不是说他们信奉的对象为摩西,而是说把他们归于摩西的领导下,由他带领和教导。──《启导本圣经注释》
云里、海里受洗: 红海的奇迹和在旷野引领以色列人的云柱是新约时代洗礼的模型。这一思想通过新、旧约圣经形成贯通的一脉。旧约时期水是洗净罪和污秽的,用于洁净仪式(利14:8),云象征圣灵的降临(出40:34)。因此如同以色列百姓通过红海神迹和云柱事件,从埃及为奴之家得以解救,走向迦南地一样,基督徒也借着信耶稣和受洗,从罪中释放,得到了得救的盼望,成为预备基督再临的教会一员<徒19:3,关于水洗礼>。──《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3】「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
他们都靠吗哪而活(出十六4、13以下),这里称之为灵食。加上了形容词,并不是说保罗怀疑吗哪是否真正的食物。不过他想叫人注意这食物来自天上(参诗七十八24);RSV作“超然”。——《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3~4】主耶稣基督乃是我们属灵的盘石,不只可给我们倚靠;并且还随着我们,不断流出圣灵的活水,解决我们心灵的干渴。――《读经指引》
“灵食”指从天降下的吗哪(出十六章)。“灵水”指摩西击打盘石所出的水(出十七章)。犹太人的传统认为这块盘石,在以色列人四十年的流浪中,一直在旷野跟着他们,供给水源。保罗借用这一传说,来说明在旷野给他们水喝的不是那块盘石,而是主基督。基督就是那盘石,是在旷野的日子中给他们生命的粮与生命的水的“灵盘石”。──《启导本圣经注释》
灵食: 指以色列百姓生活在旷野时吃的吗哪(出16:12-18);灵水: 指以色列百姓干渴时,盘石上流出来的水(出17:1-6)。以色列百姓在旷野所吃的食物和喝的水象征真正的饼和真正的水,各指基督的身体和血(约6:30-59)。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基督的先在性。──《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4】「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盘石,那盘石就是基督。」
论到灵水时,他加上了解释,是论食物时没有加上的。摩西在旷野路程开始与结束,都从盘石取过水(出十七1∼7;民二十2∼13),这显然成为犹太人的传说,说有一盘石跟着他们走。保罗可能心目中有这传说,但没有说出来。他把盘石指基督而言,祂一路跟随以色列人,不住供应水给他们。他称基督为“盘石”,是雅巍的称号(申三十二15;诗十八2等),在基督论中这是很重要的,理所当然地证明基督的先在(参康哲民,“过去式‘was’表示真正的先在”)。灵食灵水很明显是指圣餐而言的(正如加尔文及其它人的看法);两种圣礼都与犹太人礼仪相呼应。——《丁道尔圣经注释》
「随��他们!」神的子民何在,神的基督也何在。虽然他们是在旷野流荡,但祂并不离弃他们。这是何等的恩典!―― 倪柝声
【林前十4灵盘石何以能随着以色列人行走?】
答:古时的以色列人出埃及过了红海以后,到了旷野,他们是喝了摩西所击打盘石中流出来的水(出十七6),保罗在此引述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盘石,那盘石就是基督。」这里的灵盘石何以能随着以色列人行,可作如下三方面的解释:
①有人按字句以为摩西所击打的盘石,实在是随着以色列人一路上滚着同行,且是以有水泉不断的流着;此说无非是犹太人的拉比,根据古人遗传中的无稽之谈。也有人认为保罗在此实在是采取了古人的遗传而承认之,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很可能乃为保罗暗指那种假想,并且照着属灵的意义,转比为基督相似。
②有人以为保罗之意,非指盘石随着以色列人而行,乃是盘石所出之水成为一条河流,跟着以色列人往前走的路线,不断的流着,此说较比前项稍为妥当,亦未尝不可(参诗一O五41)。
③保罗言明那盘石就是基督,显然地无须以为盘石或是出自盘石之水一路随之而行。基督在未成肉身以先,就是旧约所记载之耶和华的使者,或谓耶和华,以祂的自显之形,原是一路随着以色列人一起往前行走,供给他们一切的需要,祂就是以后道成肉身,名为基督,所以保罗说:「那灵盘石就是基督。」此乃为基督之预表,基督的灵是常时与他们同行的,由此可见保罗相信基督在未降世以前,祂就是那从亘古无始的常有者,是旧约所记的耶和华神(参来一13;西一15,17)。——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前十4盘石如何能随着以色列人在旷野行走?】
保罗说以色列出埃及过红海之后,在旷野所得的水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盘石”。盘石能随着人走,那真是奇闻,解经家有数解释如下:
一、犹太拉比根据古人传说:那盘石被摩西击打出水之后,便跟着以色列人往前滚,同时不断有水流出。等到以色列人在某一处支搭帐棚暂定居之时,该盘石亦安定在某一处。以色列人需要水之时,大家围绕着该盘石唱歌,随即有水由石下勇流出来,好像一个井一样(民二十一章16一l8节)。
二、有些解经家谓:盘石所流的水流成一条河,跟着以色列人往前走的路径不断流着。
三、其实许多解经家被这节圣经所困扰,是因为受“他们”二字之累,原文这节应该这样译:“所喝的是出于随后的灵盘石”。他们得喝这神迹的盘石流水,是在吃从天上降下来的吗哪神迹之后。保罗的原意为:以色列人在旷野吃了吗哪(保罗称之为灵食),“随后喝盘石的流水”,并非指那盘石随着他们在旷野走路。
四、保罗不过是用以色列人在旷野吃吗哪和喝盘石流水作为基督徒灵性的预表,所以,他说“那灵盘石就是基督”。显然地保罗并不是说那盘石在旷野走路、或那盘石所流的水会在旷野成为一条河流跟着以色列人所前行的路线流去。以色列人对于基督未来的救赎大工一无所知,但保罗的神学思想阐明这点,“灵盘石”不是“一般的盘石”,乃是预表基督,基督的灵当时与他们一起往前走,供给他们所需。
以上第三、四两说较合。――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前十5】探子窥探迦南地回来,向以色列人报了恶信,以致除了迦勒和约书亚,全民均不信神能带他们进入迦南美地。神责罚他们,二十岁以上的那一代,都不得进迦南。迦勒和约书亚是两个例外,他们因为相信,在近四十年后,进入了应许之地(民十四20∼24,28∼35;申一34∼40)。──《启导本圣经注释》
本节指以色列百姓虽受神特别的祝福和救恩的恩惠,但因他们的罪恶和悖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倒在旷野,仅有约书亚和迦勒进了迦南地(民26:64,65)。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①神的救恩和祝福要求信徒活出圣洁的生活,并要完全顺服神;②因信得救固然重要,但通过顺从的生活和持续奉献自己的事奉,作为基督信实的仆人至死忠诚也是很重要的。──《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6】「这些事都是我们的监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
鉴戒译自typoi(见TNTC帖前一7,p.46)。意思是以色列人历史中有些事件,是弥赛亚时代属灵真意的预表。神对当时的世代与后来的世代,都有祂的用意。目前这事例,是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只要认真思想神怎样对付犯罪的以色列人,就绝不会轻易步他们的后尘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题到以色列人的『鉴戒』,原文就是『预表』。以色列人因着肉体的行为,遭到神的审判,『所以在旷野倒毙』,不能进入神预定让他们进入的迦南丰美之地。这是预表,人的肉体何等拦阻人,叫人半途而废,不能进入基督的丰满。但愿神在我们身上多作死而复活的工作,使我们外面的人,如同以色列中那些老旧的,都在旷野的试炼中被淘汰;我们里面的人,如同以色列中新生的下一代,跟着那更大的约书亚――主耶稣(约书亚与耶稣原文同字),进入神最终完满的安息中。――《读经指引》
我们的鉴戒: 旧约时代这样的事件,不会单单作为那时代的事件而结束,而是向如同以色列百姓那样作恶的所有人所发出的警告,同时也是预言。换言之,作为模型向我们显明,即使是因信基督得救的圣徒,当他离弃神的旨意,走向罪恶之路时必然会受到来自神的惩罚。──《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6∼11】以色列人旷野的经历可作基督徒生活的鉴戒。11节的“末世”指基督降生、复活,以至祂再来的这段时期。神藉众先知所预言,自创世以来为祂的子民所作的一切事,都要在这期间完成。基督徒正等候神救恩的全部实现。6 节“贪恋恶事”指以色列人厌恶神所赐吗哪,贪恋埃及的肉锅(事载民十一4∼34)。7节“拜偶像”指拜亚伦所造金牛犊。“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可参《出埃及记》三十二6注。8节说的行奸淫,指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四十年后,来到约但河东的什亭,与摩押女子大行淫乱,又跪拜她们的偶像,参与淫乱的宗教仪式(事见民二十五章)。神因此降瘟疫,一天之内死了二万三千人。9节“试探主”指说谤讟神的话(民二十一4∼9)。10节的“发怨言”为以色列人在旷野经常有的事,以致有“发怨言的民族“之称(出十五24;十六2;十七3等)。“被灭命的所灭”可能指神在他备拉降火烧他们的事(民十一1∼3)。──《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7】「也不要拜偶像,像他们有人拜的。如经上所记:“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
对拜偶像的警告,十分适用于哥林多。保罗引用出三十二6,那“吃喝玩耍”是典型的拜偶像庆典。这种庆典往往沦落为淫行,因为拜偶像其实没有甚么严肃的目的(怎会有呢?),因此多半在拜祭之中,最低贱的情欲就发泄出来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7~10】具体提到以色列的罪恶和悖逆相,如:拜偶像(出32:4)、与外邦女子的奸淫(民25:1)、试探神(出17:2)、发怨言(民14:2)等四种。在这里保罗指出了以色列百姓所犯的罪恶,借此责备在哥林多教会出现的相同的犯罪,敦促他们悔改。──《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8】「我们也不要行奸淫,像他们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
因邪淫(sexual immorality)本已是拜偶像中重要的形式。不少神祇中有有圣职的妓女,哥林多在这方面尤其恶名昭彰,远甚于其它地方。不过保罗主要是引用以色列人的一件事例,他们“与摩押女人放纵情欲”,又“和他们一同拜巴力毗珥”(民二十五1、3)。结果审判临到,是一场瘟疫,二万四千人死亡(民二十五5)。保罗却说二万三千人,其实两者都必然是取其整数而已;还有,保罗可能减去了被审判官杀掉的人数(民二十五5)。这话强调拜偶像所带来的极严重的危险。——《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8以色列人在旷野遭瘟疫而死的有多少?】
答:按照旧约圣经记述,以色列人在旷野因犯罪行淫,那时遭瘟疫而死的有二万四千(民廿五9),但照保罗所说,他们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有以为这里前后两个数字所记不符,是有差错的,我们可作这样的解释:
①摩西是告诉我们,在那时遭瘟疫而死的共有二万四千人,但并未说都是在一天死亡的人数,保罗蒙圣灵的启示另外告诉我们,瘟疫很是厉害,甚至在一天之内,就死去了二万三千人,但至以后属天之内继续死亡的人数未言多少,如果加起来,在数天之内,一共当是二万四千人无疑。
②有人以为是死去的民众共有二万三千人,另外是神发怒气,吩咐摩西将百姓中所以的族长对着日头悬挂起来(民廿五4),死去的民众领袖是一千人,这样总共加起来是二万四千人。
③另一种说法,乃指当时死于瘟疫的人数,是在二万三千与二万四千之间,这是一个大约的数字,没有什么不合的道理。——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前十8如何能与出埃及记三十二28和谐一致?】
哥林多前书十8记载:「我们也不要行奸淫,像他们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出埃及记三十二28则说:「利未的子孙照摩西的话行了,那一天百姓中被杀的约有三千。」参阅后者上文可知,以色列人当时拜金牛,摩西于第27节下命令:「你们各人把刀跨在腰间,在营中往来,从这门到那门,各人杀他的弟兄,与同伴,并邻舍。」于是,有三千人受制裁,见杀。
保罗于哥林多前书十8所记的数目,不单指遭利末人屠杀的叛徒,还包括神用可怖瘟疫杀掉的以色列人;「耶和华杀百姓的缘故,是因他们同亚伦作了牛犊。」(出三十二35)出埃及记并无记述那次瘟疫的死亡人数,但哥林多前书十8指出该次事件的死亡总数;二万三千人。即是有三千人遭利未人屠杀,神又用瘟疫杀掉二万人。读者请不要将本次事件与民数记二十五8混淆为一,后者记载以色列人于什亭奉巴力毗珥,神运用瘟疫杀掉二万四千以色列人。哥林多前书十7乃引述出埃及记三十二6,由此看来,保罗显然是指以色列人拜金牛犊一事,却非什亭事件,虽则两件事的性质颇相似。──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林前十8;民二十五9以色列人在旷野因犯罪而死的共有二万四千人,何以保罗说是二万三千人?】
解释法有三:
一、当时因犯罪而死于瘟疫的是在二万三千与二万四千之间,所以摩西所记为二万四千,保罗所记为二万三千,各记一整数,并无不合。等于我们时常说十五六人,七八个或二三百人等说法相同,是一个“约数”不是“整数”。
二、摩西是说“那时遭瘟疫而死的,有二万四千人”,意即“共”有二万四千人,而且说“那时”,并非指“一天”。保罗却说在“一天”之内死去二万三千人。可能这一天是死去二万三千人,但在数天之内共死去二万四千人。
三、另一解释谓,死去的民众共二万三千人,死去的领袖则有一千人,因为摩西大发义怒,吩咐那些不参加罪行的以色列人把“百姓中的族长”对着日头悬挂起来,这些被悬挂而死的民众领袖死去一千人。
以上三说,均可采用。――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前十9】「也不要试探主(注:“主”有古卷作“基督”),像他们有人试探的,就被蛇所灭;」
我们不可试探主(动词(ek)peirazo是“考验”之意,通常带有势必失败的含义;所以有“试探”这第二层意义)。“试探”神或“考验”神的意思是看看人可以走到怎样的限度(参徒五9;来三9)。保罗劝哥林多人不要试探主(不少版本指“基督”);古时以色列人试探神,埋怨食物,结果神派火蛇来到他们中间(民二十一5∼6;参诗七十八18)。——《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10】「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
发怨言出现过好几次,以色列人向神埋怨(民十四2、36等),每次埋怨都带来神的刑罚。这里指的可能是可拉党人的丧亡(民十六)。灭命的(腓立斯作“死亡天使”),在旧约并不是以这形式出现(参出十二23;撒下二十四16;赛三十七36),新约中也没有(参来十一28)。不过这意思是很明显的,向神发怨言,必带来神的刑罚。——《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11】「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监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
这末世的人(英文作“世代满足了”)一句用得很奇怪(不少版本把它简化了,例如JB,作“末世”,GNB作“将近末世”)。这里的意思似乎是指过去的世代已到了结局,基督降临,是决定性的关键,以往的世代都在祂身上得以完结。以住的时代既已完结了,其中的功课就成为我们的教训,我们该从那些世代的经验中获取功课。——《丁道尔圣经注释》
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 这句话暗示我们,以色列百姓犯下的罪恶和因此而来的失败,也可能同样发生在基督的再临迫近的末世信徒中间,并暗示这也是审判。就是说以色列百姓所遭遇的历史事件是神向今日圣徒发出的警告信息。在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如下真理:①新、旧约紧密的连贯性和;②罪恶在持续性地重复着,并且其程度越来越严重;③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1:9)。──《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2】自己以为站得稳的: 哥林多教会部分信心好的人滥用对基督的信心和自由,擅自参与了偶像祭物,保罗在这里警告他们因知识而来的骄傲态度。在此保罗教训骄傲最终将被丢弃,真正的信心是谦卑地府伏在神面前,而不是夸耀自己,对人则自己降卑服事他人。──《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2∼13】自以为属灵的信徒应以旷野的经历为戒,不要过分自信。旷野生活是神对以色列民的考验,锻炼出真能抗拒试探的伟大民族的品格(申八2∼3)。哥林多信徒所遇试探,也是要训练他们倚靠神;神不会叫人所不能忍受的试探临到人。祂为每一试探都预备了可以忍受的出路;但若过分自信,故意去接受拜偶像和类似罪恶的引诱,不理神所预备的出路,那便注定得跌倒。──《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13】我们在试探和试炼中,神必为我们『开一条出路』,叫我们能忍受得住。这『出路』,常常并非外面的出路,乃是里面的出路,就是经历基督如何作了我们的『道路』(参约十四6)。许多时候,按环境说,实在没有路了;但一在里面摸着基督,就有路了这。是我们在属灵旷野的过程中,最奇妙也最甜美的经历。――《读经指引》
本来一切临到我们的试探,都是我们能忍受的;同时神又给我们开一条出路,叫我们能忍受得住。难处不会难住我们,我们总会从困难中走出去;并不是我们逃避试探,乃是神加给力量,胜过了试探。我们所遭遇的的试探既都不过是人所能忍受的,是我们可以胜过的,因此我们的失败是我们该向神负责的,因我们失败多不在试探的厉害,乃在我们顺着情欲撒种。―― 谢模善
有神就有出路,而决不至永久陷在试探和失败里;得胜的出路不是逃跑,乃是胜过,是『忍受得住』。――《新约全书释义》
本节提到了信徒所遇到的一般性试探。信徒遇到的试探是神的旨意,为的是借着熬炼、训练他们的信仰,让他们得到更大的信心。因此当遇到试探时,信徒要更加拿出勇气克服它。另一方面本节所提到的试探的特征如下:①试探是人生的基本要素,是必然要经历的;②我们所遇见的试探不是特别的;③试探当中必然会有出路。──《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4】「我所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
所以(dioper,中译没有这字),比第12节该字更强力,表示其中逻辑次序的紧密。我所亲爱的弟兄阿(agapetoimou)不是一般称呼的形式;乃是保罗极深的感情,劝导他亲爱的朋友行正路。他劝他们要“逃避淫行”(六18),这里劝他们逃避拜偶像的事。这句与上面的经文一样,用的是现在命令式,表示�痡`的行为。切不可对罪有轻描淡写的瑕想,以为可以适可而止,不会加深下去的。最明智的对策,就是一点儿也不沾染。“他们万不可试试可以走多近,而是尽力飞远”(Robertson和Plummer;参屈梭多模,“他不只是说离开,而是说‘逃跑’”)。保罗刚才向他们保证,神必然在试探时帮助他们,但并非容许他们随意放纵,必须逃避它。——《丁道尔圣经注释》
拜偶像的事: 在这里指参加在外邦神庙举行的祭礼或在那里与他们一起吃祭物的行为,而不是指直接参加敬拜外邦神。──《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4~22】本文记述了保罗对哥林多信徒拜偶像事件发出的警告及指责。当时哥林多信徒当中,仍然有人皈依基督教之后,也继续出入外邦人的神庙,并与他们一同吃饭。对此保罗以基督的圣餐为比喻,指出参加外邦神的祭礼是拜偶像的行为。──《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4~33】这一段讲自由的应用:(1)不可在庙中吃(14~22);(2)不可在人告诉之后再吃(23~33)。祭肉虽然与普通的肉是一样,但在庙中吃就有了宗教的意义。例如我们擘饼聚会,饼、酒虽然仍是平常的东西,但我们却因之与主有交通,在主里有分。若有人告诉我们所吃的物是祭过偶像的,那人良心里就认为不该吃,所以告诉了你;如果你再吃,他们的良心就要不安,或因此跌倒。为了别人的缘故,我们最好禁戒不吃。――《新约全书释义》
【林前十15】「我好像对明白人说的,你们要审察我的话。」
哥林多人以智慧为荣(林后十一19);如今保罗用它来向他们呼吁。他们是明白人(phronimos,不是一20以下的智慧)。同时,你们是强调式的,表示保罗不必加意阐述,他们自己该明白的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是他们自己的体验,容易明白、审察。他要信徒把用圣餐和吃祭物的事区分,勿混为一谈。──《启导本圣经注释》
你们要审查: 信仰的三要素是知、情、意,意指使用理性知觉分辨事理,选择正确的道路。──《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6】「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
在圣餐里,我们同领基督的血(“主要是指基督的血有救赎能力”(康哲民)。把杯接受得正确的,就接受了基督,与祂连合沟通了。“我们用口喝杯的时候,灵魂就真血里相通”(加尔文)。当然,这接纳是属灵的进程,所以是凭信心而成就的。保罗说,有信心的人喝杯,就接纳了基督,不过并没有提到“如何”成就。Hodge指出罗马天主教、路德会、改革宗,都同意“领受杯就是领受基督的血”。可是从这经文上,却看不出化质说及同质说的教义根据。“这经文只说出领受的事实,怎样领受却必须从其它经文查出来。”关于饼也是一样,擘开的饼表示同领基督的身体。——《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着重的点,不是在『领』基督的血,是在『同』领基督的血。杯是单数的。从一个杯里面,我们一同领受,所以这里面的意义是交通。―― 倪柝声
“所祝福的杯”为犹太人逾越节的筵席上所喝的四个杯之一,因圣餐是在此时设立(太二十六17∼30;路二十二7∼23及注),故可用以指圣餐的杯。“所擘开的饼”指圣餐的饼。二者表征主基督的流血与舍身。圣餐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主。──《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16~17】这里说出主的桌子有两个意义:一是交通,一是合一。十六节一同喝主的杯,这是交通;十七节一同擘主的饼,这是合一。―― 倪柝声
祝福的杯……所掰的饼: 通常指圣餐仪式上喝的杯和吃的食物。圣餐仪式中的酒和饼象征基督的身体和血,喝酒和掰饼行为是参与基督的血和身体的行为,意味着与基督在灵性上的联合(约6:56)。因此教会是以基督为首的一个身体,每个信徒是组成身体的肢体(罗12:4,5;弗1:22,23)<路22:19,圣餐和圣餐仪式>。──《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6~20】『同领』乃是一同有分的意思。『同领』(16),就是『分受』(17),就是『有分』(18),也就是『相交』(20)。――《新约全书释义》
【林前十17】「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
一个饼象征合一,也带来合一。信徒虽多,但只有一个身体。因为指出圣餐在合一上起的作用。领圣餐的人与基督联合,也与其它信徒联合。——《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我们就是饼。这里的意思是说,所有的神的儿女都是合一的,像这一块饼是一个一样。我们只有一个饼,我擘了一点吃,你擘了一点吃,他擘了一点吃。我们各人所擘来吃的那一点,如果合起来就是那一块。虽然这一块饼是分散在各人身上,但是在圣灵里是一个。―― 倪柝声
信徒同用一饼象征大家在主里与基督联合为一。不问信徒人数如何众多,都属同一个身体、同一个教会。──《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18】「你们看属肉体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岂不是在祭坛上有分吗?」
保罗用以色列人(“属肉体的以色列人”)的例子,来阐明他的意思。这句话把肉体的以色列人,与教会这真以色列人分别出来(参加六16)。吃祭物的犹太人,就因此在祭坛上有分(这字与16节的“同领”同出一源)。凡领受祭物的,就有分于祭坛所代表的一切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依旧约条例,吃了祭坛上的食物,无论是休班的祭司或利未人(利十12;民十八8;申十八1),或是普通百姓(利七11;申十二5),都在祭祀上有份;因此,吃祭假神的筵也含有这个意思。
“属肉体的以色列人”指仍旧遵守旧约所定祭祀仪式来献祭给神的“属地”的以色列人,与“属灵”的以色列人相对照(参加六15;腓三3)。──《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18~19】本文比较了旧约时期犹太人的献祭仪式和外邦人的祭祀。对以色列来说,在祭坛上献祭或吃部分祭物意味着参与了敬拜神的仪式。反之,献给偶像的祭物或偶像本身根本算不得什么:①这表明神与偶像本质上的差别;②明确宣布了真正配得我们敬拜的对象是只有神一位。──《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19∼22】根据十18所讲,外邦人的偶像虽然算不得甚么,因为偶像只是假神,没有能力,因此筵席本身也不算甚么。但如果故意去吃,就等于参与魔鬼的敬拜,因为外邦人所拜的假神背后是魔鬼。一个懂事的明白人,应该知道不可能既在圣餐中与主基督相交,又在祭偶像的筵席上与鬼相交。这样行义定招惹神的愤怒,因为祂是忌邪的神(出二十5;三十四14;申四24等)。──《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20】「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
不是很强烈的反义字alla。保罗的话刚好与上面说的相反,他并不反对哥林多人认为偶像根本不是神的见解,只是他并不同意漠视偶像,视它们不过是木头石块。鬼会利用人甘拜偶像的心,因此当人献祭给偶像时,绝不能说毫无意义,完全中性的活动。他们是在献祭给邪灵(参申三十二16以下)。保罗从信徒与犹太人的用法,指出分享食物,就是一种相交的关系。拜偶像的人,是与鬼相交。保罗不想哥林多人落在这样的光景中。——《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20,28,32】使徒劝诫我们,不可吃鬼的筵席,乃是为了:(1)基督的交通。我们吃鬼的筵席,就是『与鬼相交』(20),也就损伤了我们与基督的交通。(2)教会的益处。我们吃了祭物,就会使那良心软弱的弟兄跌倒,这就对教会的益处有亏(28,32)。所以使徒对一切事的观点,总是在丰满的基督――基督和教会上面,这也该是我们对一切事物衡量的准则。――《读经指引》
【林前十21】「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主的筵席提醒我们,主是圣礼中的主位。同样道理,鬼的筵席表示必有其它坐主位的。那接受主的邀请的人,绝不可能又接受鬼的邀请而良心无亏的。我们若与主相交,就不可能又与鬼相交。有人认为这里提到两种筵席,即表示圣餐基本上也是一种献祭(正如献给偶像的祭物)。不过,这样的对照是说不通的。保罗不过是说,圣餐在某一方面是在主的桌上吃喝,享受与主的相交,正如在鬼的桌上吃喝,就与鬼相交了。两者的含义都另有其它层面,这里并不表示两者的原则完全相等。——《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的筵席』,最好把它翻作『主的桌子』。英文Lord’s Table,在希腊文里也是桌子的意思。虽然这桌子是指着筵席的桌子,不是普通的桌子,但是,桌子,总是实在的。你如果翻作筵席也可以,可是没有那么重就是。―― 倪柝声
【林前十21~33;八章基督徒可吃祭过偶像之物吗?】
哥林多是一个偶像充斥的城市,许多非基督徒喜欢在偶像庙里坐席,也邀请当时已信那稣的老朋友赴席。当然有许多基督徒拒绝参加,但也有人为朋友热情所请,应酬一番,同时从庙里带些祭过偶像的食物回家与家人分享。为此,有人请教保罗,对此事应如何处置。
保罗在八章与十章清楚指示有关此事的原则。
一、偶像并非真神,基督徒不把任何偶像放在眼内,所以祭过偶像与否的食物,并不能伤害基督徒(4一8节),照食可也。
二、市面上所出售的食物,基督徒均可享用,不必良心不安(十章25一27节)。信心坚强的人更无所惧怕。
三、基督徒感恩后则可进食任何食物(十章30节,参阅提前四章4节),百无禁忌。
四、但为着体恤良心软弱的信徒,他既因祭偶像之物而不安,则最好连自己也不吃(7、11一l3节,十章26一29节),不要因食物叫软弱的人跌倒,同时保罗补充说:不吃也无损。
五、信心软弱的人,对祭过偶像之物既有戒心及怀疑,则最好不吃,因为不凭信心而吃,便有罪了(罗十四章23节)。
如果我们信仰有根基,明知偶像不是神,对偶像行过祭礼的食物,也无损于食物的性质,则信心坚固的基督徒,感恩之后,均可进食而无碍。
主那稣关于食物亦曾提示两个原则:
一、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太十五章1l节)。这和中国古书“传玄口铭”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同工异曲之妙。
二、在他升天时说:“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可十六章18节),连误食毒物也无损伤,祭过偶像之物,何惧不能进食?
不过,保罗认为“坐在偶像庙里进食”则应避免(林前八章10节),因有“与鬼相交”的嫌疑(十章20一21节)。不是庙里的“食物”对我们有损,乃是食物所在的“庙”使我们被它污染。这原则适用于青年人时常发问的“看电影”问题。电影院中有些是可以观看的益智画片,但“电影院”的这种地方却能使基督徒被它污染,不去为佳。――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前十22】保罗使用悖论法控诉,在神面前人是多么地无能和软弱。强调如果软弱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相,违背大能神的旨意、专干拜偶像与交鬼的事来激发神的愤恨,那么他们将无法逃避神的震怒(结6:12,13)。──《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23】「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凡事都可行,是重复上面的话(六12见注)。保罗在重复的时候,加上一句但不都造就人(“造就”一词见八1)。信徒的自由固然重要,但有些事是没有智慧的,对信徒的信心并无益处,对其他人也无好处(24节)。与其坚持自己的权利,不如避免不行更佳。——《丁道尔圣经注释》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六12是说到对于自己的原则,这里的话是说到对于别人的原则。――《读经指引》
【林前十23~33】保罗在前面警告拜偶像的人,在本节再次对祭偶像之物问题作出了总结性教训。在这里保罗提出如下大原则:①为了别人的益处,应当节制基督徒的自由;②圣徒不要只追求自己的益处,而应为别人的益处而努力;③所作的一切应当都是为了神的荣耀。──《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24】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体现了圣徒真正的自由和实践爱心的原则。求别人的益处的人生,只有在信基督的信仰里才有可能实现,并且能够排斥一切来自利己主义的野心,是完成所赋予信徒之救恩的道路。──《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25】凡市上所卖的: 当时在哥林多地区外邦人的庙宇触目皆是,他们献完祭后就把祭物拿到市场上卖。因此市场上所卖的大部分肉都是献过祭的祭偶像之物。保罗劝勉他们只管吃市上卖的食物,不要问什么。通过这些话语我们认识到,原来祭偶像之物根本算不了什么,成为问题的不过是被食物诱惑的心(太15:17-20)。──《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25∼31】犹太人和部分仍然坚守本国习俗的犹太基督徒,在市场上买肉的时候,为了怕买到祭过偶像的食物,往往会问:“是不是祭过偶像的?”保罗教导信徒,不必主动去查问食物的来源,因为在无意的情况下吃了祭偶像的东西,并不等于参与偶像的敬拜(20∼22节),吃的人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是信心刚强的信徒,为了不绊倒软弱的弟兄,仍以不吃这些祭肉为宜(28∼29节)。为了他人的益处,有时得放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23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27】『你们若愿意去』。很希奇,保罗在这里没有题起神的旨意,只题起人的愿意不愿意。这不是说人可以任意而行,不是说人想怎么作就可以怎么作。许多时候,神的旨意是客观的,是在宝座上的,所以需要我们去祷告、等候、寻求,才能够明白神的旨意。但也有许多时候,神的旨意常常是从人的愿意来显明的;有的人的愿意,乃是合乎神的旨意的。―― 倪柝声
保罗所说有人请你去赴席,你如果愿意去就去,这话不是对随随便便的基督徒说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得着重生,那根本不必说;如果已经得着重生,但他从来没有要遵行神的旨意,从来没有要为神活着,那他也听不来这样的话。你必须住在主里面,同时主的话也住在你里面(约十五7),那你才能要去就去。―― 倪柝声
【林前十27~28】说明了有关不信者招待食物时,信徒们当持有的态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基督徒的真正目标不是是否吃祭偶像之物,而是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太6:33)。──《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28】「若有人对你们说“这是献过祭的物”,就要为那告诉你们的人,并为良心的缘故不吃。」
前面保罗用的字眼是eidolothytos,指向偶像献过祭的肉(八1、4、7、10);这里用的是hierothytos,“向神供奉的”(LSJ),是异教徒必然用的字眼(Theissen认为只有异教徒才会用这字,p.131)。保罗没有指出谁会这样说,有人认为是主人家,或异教徒客人,或同坐席的“软弱”的基督徒。我们无法肯定,也许后者较有可能(谁会对献过祭的肉有甚么良心“问题”?)不过,无论谁说这话,就把整个局面改变了。如今,这肉就不单是神美善的赐与,虽经过甚么手续不得而知,而是明知是拜偶像的产品。在这场合下吃它,有人会认为是助长拜偶像;所以,信徒为良心的缘故不吃。——《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29】「我说的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我这自由为什么被别人的良心论断呢?」
这是指别人的良心,坚强的基督徒知道,献给偶像的祭肉,其实并没有改变肉的质量,因为偶像算不得甚么;他的良心是清洁的。可是,对一个信异教的人看来,他认为偶像是神,看见基督徒吃那肉,就以为基督徒附和他的偶像崇拜了。软弱信徒看见了,也会像上述(八10以下)那样被损害了。因此,不管那旁观者的身分如何,坚固的基督徒不吃祭肉,是明智而有爱心之举。哥德解释末了的一句问话:“我的自由被人论断,有甚么益处呢?……”这举动对坚固的人,不过是行使他的自由,就绝不该变成冒犯别人的行径。——《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这自由……论断呢: 等于说“我因感恩而吃的,怎么可以受别人良心的判断?”,意思是我的自由不能成为别人所忌讳的。──《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30】「我若谢恩而吃,为什么因我谢恩的物被人毁谤呢?」
谢恩译自chariti,意思可作“靠赖恩典”(AV),近代译本大部分都与NIV相同,但Orr和Walther认为要明白“保罗整段讨论的一贯中心,就要以他在恩典中有分为线索”。坚固的基督徒因着体会神的恩,所以能为肉感恩而吃。他不想这样的心意行动,反成为蒙昧者说坏话的机会。这样,不吃更好。信徒不吃无关紧要;不要冒犯别人倒更要紧。——《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十31~33】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本文是从8:1节开始所讲述的有关祭偶像之物的概括性结论。即为弟兄的益处所作的努力等于彰显神的义,信徒所作的一切都应当为荣耀神而行。这是不仅仅局限于祭偶像之物问题上,也涉及到基督徒的所有生活领域的行动纲领。──《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十32】“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在这里是所有未信主的人的统称。“希利尼人”指在罗马帝国希利尼文化影响下生活的外邦人。“神的教会”包括犹太人,也包括外邦人,是一个新的“民族”(比较十二13;弗二15)。──《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十33】使徒的行动乃是:(1)『凡事…不求自己的益处』,这就是十字架的死剪除一切己的利益;(2)『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这就是供应丰满的基督。(得救就是得着基督丰满的救恩)。总之,就是藉十字架的死,供应丰满的基督。这是基督徒生活的总则。――《读经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