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诗篇 1 - 章拾穗

诗篇 1

 

诗篇第一篇拾穗

 

【诗一篇序言这首佚名的智慧诗,是整卷诗篇的忠心守门者。诗歌提醒那些进入行公义和结果子之生活的人,行公义和结果子就是喜悦神律法之人的特征(1~3)。而他们的生命与结局跟不敬虔的人很不相同;不敬虔的人只会灭亡(4~6)。关于类似的新约对比经文,参看马太福音七章1314节和约翰一书五章12节。――《诗篇雷氏研读本》

         本篇为全本《诗篇》的前奏曲或引言,有人称之为“总纲”,从内容和词汇的使用看,当属“智能文献”,也就是当日的智者或圣哲教导年轻一代在实际生活与思想上当行之道所说的话。《约伯记》、《箴言》和《传道书》都属此类著作,与祭司、先知的注重信仰生活的教训,同为社会的重要规范。

作者与写作时期均不详,也没有题注;全诗指出走正路的人凡事顺利,走邪路的人有灭亡等着他。人若有神赐智慧必会选择正途,也就是喜欢律法所教导、可享福分的事(例如申命记二十七~二十八章所记)。人若这样努力行义,不与恶人罪人为伍,就能得到神的拯救和福祉。――《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篇诗是整本诗篇的引言:开宗明义指出善恶的对比。――《串珠圣经注释》

         义人的道路和恶人的道路。第1篇是整个诗篇的序言。诗人将敬畏耶和华的义人最终要得到的幸福与恶人最终要遭到的不幸进行对比。这种坚定的信仰贯穿于整个诗篇。诗人没有以复杂的哲学或艺术手法表现幸福与不幸,而是以牢固的契约信仰观点,用平凡的日常用语,朴素地阐明幸福与不幸取决于什么。在纷乱的时代,本诗极其鲜明地向所有人列出幸福与不幸的标准。――《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一般认为这一篇诗篇是后期为整卷诗篇撰写的导言。这一篇以「福气」开始,第二篇以「福气」结束。第一卷的最后一篇41也是以「福气」开始。因此第一卷似乎是描述怎样才是真福气。──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序言——《诗篇》第一篇属于智慧训诲类诗歌,类似格言诗《箴言》,与第二篇构成全部《诗篇》,尤其是第一卷的前言。它是《诗篇》的开篇。它没有标题或题记,也没有提供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线索,所以是“匿名”诗歌。按其内容可起名为“两条道路”。

  这篇诗歌用简洁的诗歌语言表达了《诗篇》中经常出现的属灵规律:行义者成功,不义者失败。《旧约》的一个教训是:过完全献身神生活的人会得到幸福;有完全的毁灭等待着在生活上离弃神的人。这就是本篇的信念;这不是象其他一些诗歌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这首开篇诗就象精心抒写的十四行诗歌,分为两个形成对照的段落。1~3节描写义人的幸福。义人主动躲避罪恶,以神的律法为乐;它形象地描述了公义生活的结果,把义人比作一棵树,结出公义的果实。4~6节描写恶人的不幸,用糠枇作比喻,陈述这种生涯的结局,从而得出结论:神关心义人最终的胜利,恶人的结局则是毁灭。──SDA圣经注释

 

【诗一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不从恶人的计谋,”——这样,具有智慧和聪明的人,乃是常行于耶和华的律法中的人。凡他所行的,都是虔敬与平安的道路。

不站罪人的道路,”——每一个罪人均有其犯罪的特性。罪人均有其绊跌的缘由,所以以赛亚曾说: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当归向耶和华,即蒙怜恤得赦免。

不坐亵慢人的座位,”——在罪恶中过活的人,他们所行的尽是罪孽败坏。当他们在开始犯罪的一刹那间,他们同时开始把神的道路忘掉,那时他还没有习惯去犯罪。但愈行其中则愈不以为然了。在那些故意而且公开犯罪的人群中,有了他一份。再过一个时期,他们更进一步坐上了亵慢人的座位上了,而且成了犯罪者的师傅,然而那些被祝福了的人们,他愈被赐福,他愈不能与罪人同住,他总得保守自己不沾染污秽,他们宁可奋发前往,和基督一同遭受凌辱,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来十一章廿五节)——包忠杰《诗篇注解》

         “恶人”原指犯了罪的人,此处通常指与神为敌的人,因此恶人也敌视神的子民。“不从恶人的计谋”就是不听与神为敌之人的甜言蜜语,要听从神的教导。“从”有“走”的意思。

“罪人”原指射矢不中的人,也就是偏离正道、习以为常的人。“不站罪人的道路”是说不循罪人的方式生活。“座位”不单指坐的地方,也指会聚之所。“亵慢人”心高气傲,自以为是,既不遵循神的教训,也不听人的劝善,对走正途行义路的人一味冷讽热嘲。这种好讥诮人的必为神所讥诮(箴三34)。不坐其座位就是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羞与这一类的人为伍。

虽然本节用了不“从”()、不“站”、不“坐”三种动作,又用了“恶人”、“罪人”和“亵慢人”来讲三种人,事实上是诗人运用“同义对仗”(<参考资料>中“希伯来人的诗”条)来阐明正直的人决不度不敬虔之徒的那种生活。――《启导本诗篇注释》

         恶人的计谋……罪人的道路……亵慢人的座位:诗人栩栩如生描绘人一步一步陷入无法挽回境地的过程。人经过思想(恶人的计谋)→行动(罪人的道路)→习惯(亵慢人的座位)三个阶段,一步一步陷入罪恶的深渊。――《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恶人」与神为敌,不从其「计谋」,就是不认同他们的思想。

         「罪人」指射箭不中的人(士二十16),他们偏离正道、习以为常,不站其「道路」,就是不效法他们的行为。

         「亵慢人」心高气傲,自以为是,对遵循神的教训的人一味冷嘲热讽,不坐其「座位」,就是不与他们联合。

         「计谋、道路、座位」代表「思想、行为、联合」,程度不断加深。──诗篇综合解读

         「亵慢人」:SH 3887,「嘲笑的人」、「嘲讽的人」。「计谋」、「道路」、「座位」,表达「思想」、「行事」、「归属」,似乎表现一种渐进式的引诱。──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不从……,不站……,不坐……。这三个词采用递进的顺序,描述了罪恶道路的步骤:一,朝着违背神之人的方向,随从世俗的习惯(见《证言》卷四587);二,与那些受罪恶诱惑、屈从试探的叛逆者交往;三,决心与罪人同流合污,亵慢亮光。一位拉比说过:“两个人坐在一起,如果不谈论律法,就会亵慢人。有格言道:‘义人不与亵慢人同流。’”

  本诗先用否定词描述义人的生活。他们不与恶人交往,不受邪恶的污染,拒绝罪恶。他的生活是有准则的。

  恶人(resha`im)。是sedeq(义人)的反义词,表示刻意顽固地违犯神的命令。

  罪人(chatta'im)。其词根为chata'(没打中目标),或因疏忽,或因意志不坚强。

  亵慢人的座位。义人不会与那些故意选择罪恶,以对别人发挥有害的影响为乐的人同流。──SDA圣经注释

 

【诗一1~3从消极的角度看,义人的信仰、行为和生活圈子跟恶人不同(1)。从积极的角度看,神的道是信心与行为的质量证明(2)。所以,他在灵里是健康和结果子的(3)。“有福”(2)。这用语的希伯来文是复数,意思是:“啊,多么快乐!”――《诗篇雷氏研读本》

         义人的写照:消极方面,他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亵慢人」是那些骄傲自大、轻蔑歧视义人的恶人,参箴2124)。积极方面,他喜爱神的话,昼夜研读,要去明白和加以实行。――《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2「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所谓喜爱者,乃是对神的话有充分而浓厚的兴趣。就是在任何一种艰难,穷困,忧伤的景况中,仍以它为乐,而且决不因此而荒废失落它,请特别注意那字,可见这些人是专门在神的话上用功夫。

昼夜思想,”——圣经必须多多的去看,随时揣摩,从其中纔能发现亮光。如果昼夜去思想神的话,就不会有其他不良的思想了。

这人便为有福”——圣经中论到福气二字,在希伯来文及英文中都是一个字,希伯来文是AAHREI英文是BLESSED换句话说,那就是快乐,这一个字在诗篇中已用了廿五次。信神所有的福气,就是与神同行,并远离罪恶所得的快乐。——包忠杰《诗篇注解》

         耶和华的律法是神旨意的显明,是人正常生活的规范,能将遵行的人从罪恶中释放出来。这律法因此是神的恩典和怜悯,而非难以忍受的辖制。敬畏神的人会喜爱它、渴慕它,愿意不断记住、述说,欣然实行,成为一股完全、正直、远离恶事的力量。――《启导本诗篇注释》

         耶和华的律法……思想:1节可视为有福之人对罪恶的消极、防御的态度,第2节是对福祉积极、主动的态度。“律法”(希,妥拉)不是单指摩西五经的律法,是指所有神默示的旨意、教训和命令。昼夜思想:  �琱[追求且喜爱神所启示的旨意。――《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2节的「有福」原文位于第1节的开头,正如天国八福原文每句都是以「有福了」开头一样(太五3~10)。诗篇第一至四十一篇是诗篇的第一卷,其中最后一篇原文也是以「有福」开始(四十一1),表明诗篇第一卷是要让我们明白,怎样才能得着真正的福气。

         真正的读经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昼夜思想」,让神的话语进入自己的生命、建立自己的生命,这是人得福气的唯一道路。

         「昼夜思想」才能带出行为,人若不「昼夜思想」神的话语,心思很快就会被各种荆棘杂念所占据,行为就会离福气越来越远。

         1节是有福之人不应该做的事,第2节是有福之人应该做的事。──诗篇综合解读

         11开始的第一个字是SH 8355,「幸福」、「福气」的意思,常常用来作感叹语。

         「福气」放在最前面的这种用法,与 53~11八福的表达方式一样。口语的说法是「福气啦!xxxx」。──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喜爱(chephes)。意为“快乐”,“愿望”。16世纪科弗达尔版本(Coverdale)的圣经试图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译为“渴望的喜乐”。这里用肯定词描述义人的生活(见第1)。真正的圣徒对义说“是”。他们因思考神的律法而得到不间断的喜乐。他们学习神的道是习惯性、有规律的,不会厌烦。诗人在诗119163547等中表达了个人快乐的体验。

  律法(torah)。其基本含义是“教诲”,“训诫”。还他“命令”,“法律”指意。总之,torah指神旨意成文的启示。

  思想(hagah)。直译是“低语”,引申为“小声读”,“默想”。诗人在诗11915148中表达了默想的体会。不过那里用了一个hagah的同义词。参摩西在第二次演讲中对以色列人的劝告(66~9),以及神在约书亚开始工作时对他的劝勉(18)。有这样认识,怪不得义人会体验到诗13所描写的结果。晚上睡不着觉,最好用来默想神的道(见诗173;诗42811955;等)

有福!希伯来语是'ashre,在《诗篇》里共享了二十五次。按照现在的用法,该词似为感叹词。福气包容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都是遵从神之道的结果。在登山宝训八福(53~11)中的“有福”也是这个词(希腊语是makario)。诗篇以有福开始,以哈利路亚结束(见诗150)──SDA圣经注释

 

【诗一3「他要像一颗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这棵树并非自长的野树,乃人手所栽植的,有主人的。这样有根基的树,到末日也绝不会拔出来的,主曾说:若不是我无父栽种的,必要拨出来。”(太十五章十三节)这棵树是时时需要滋润的,由于他栽在圣灵的溪水旁,圣灵的恩赐就供应它一切需用(耶十七章七节八节赛四十四章三节四节)

按时候结果子,”——神的目的要使信徒按时候结果子,结果子就是与罪恶分开与主交通自然的效验。只内心充满神的话神的灵,那自然会结出许多使神喜悦的果子,基督徒乃是神所栽种的葡萄树,一经过栽培的人修理干净以后,就能结出更美的善果(加五章廿二节廿三节,约翰十五章一节至八节)

叶子也不枯干;”——马丁路得也劝我们应当先注意结果子的问题,其次再说到叶子的事,在神眼中,叶子倒不要紧,果子乃是最要紧,最贵重。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神所赐的福气实在宽广,爱主的人,若保持目的纯正,他的结果必然是好的。总而言之,就是我们该把神的事摆在第一位,以荣耀神为首要,然后神就必使我们所作的一切,蒙他的赐福。——包忠杰《诗篇注解》

         一棵树有它与生俱来的正常发展的规范和潜力,要是栽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不受恶劣气候变化的影响,按时结果子,即今天旱,叶子也不会枯萎。同样,敬畏神的人的生命也必生气蓬勃,丰沛富实,平安顺利。――《启导本诗篇注释》

         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挪移到溪水旁的树,不是指原先就长在溪水旁的树。此比喻教导人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属灵祝福,只有在神允许的领域内才能得到。巴勒斯坦的干涸象征世界,溪水旁意味神供应的灵魂活水。溪水旁暗示生命的惟一根源,远远超过单纯的安息之处(152)――《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喜爱耶和华的律法」的人就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树,不是依靠肉体的努力,而是靠着神话语的「溪水」不断得着生命的供应,自然就能按时候结出生命的「果子」,越来越活出神的生命。

         「喜爱耶和华的律法」的人就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树,表面上因为敬畏神而受到许多限制,实际上却能不受环境影响而自由生长,生命是有价值的、不会枯干的(耶十七8)

信徒在人生中遇到的试炼就像环境里的阳光,会叫扎根在神话语里的人生命更加强壮,也会叫没有扎根在神话语里的人生命「枯干」。──诗篇综合解读

         「思想」:SH 1897,「诵念」、「默想」、「沈思」。

         「顺利」:SH 6743,「使昌盛」、「带来成功的结果」、「致使兴旺」。

         177~813一样用「溪水旁的树」来比喻福气满溢的人。──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像一棵树。诗人以果树(不只是观赏的)为比喻,说明了虔诚生活的结果。耶178也有类似的比喻。

  栽。喻指刻意把树栽在理想的地方,小心培育。

  溪水(pelagim)。指引水沟,人工管道。进一步说明栽树的心血(见结3134)

  按时候。原文动词是非完成体,指重复的行为。

  不枯干。义人热爱神的道,结果得到了三种福气。一,他们有效率的生活,结出圣灵的果实(见加52223;来1211);二,始终有充沛的精力(921213);三,他们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正如树扎根在沃土里,从不竭的溪水中吸收水分,义人也在救恩的泉源里扎根和吸取养分。他非常稳定和牢固。虽然会遭遇苦难和试探,依然坚定不移;试炼越大,根就扎得越深,更坚定地依靠神。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义人无论是做什么事,都必顺利。不管成败如何,他都相信神会使他从永�琲漪u源中吸取生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SDA圣经注释

 

【诗一4「恶人并不是这样,乃象糠秕被风吹散。」

    恶人并不是这样——这里所用的恶人英文乃是用UNGODLY或可译为心中没有神的人

乃像糠秕被风吹散。”——糠秕乃是没价值的东西,且是轻微之物,既无重量,且属虚浮的。——包忠杰《诗篇注解》

         不敬畏神的恶人,不单只己身如糠秕一样无用,生活也象糠秕一样空虚短暂。只有恢复与神的关系,生活才有尊严,生命才有价值。看过打禾场的人,会明白这个比喻:混有糠秕的谷粒,迎风扬起,谷粒重,落在场中;糠秕轻,被风吹走。――《启导本诗篇注释》

         乃像糠秕,被风吹散:没有谷粒,糠秕徒有其表。意味生命之根被断绝。被风吹散象征没有真生命的恶人虚妄的存在状态。――《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不敬畏神的人好像随风飘散的「糠秕」,表面上无拘无束,实际上因为无根而成为环境的奴隶,因为与生命的源头隔绝而枯干空虚。即使他们暂时看起来很强大,也不过像糠秕一样,没有什么永�琲盡痍�和意义。──诗篇综合解读

         14仅用「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就说明了即使恶人目前是昌盛强大的,不过像糠秕一样,没有什么永�琲熒N义与价值。──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七十士译本用双重否定来进行强调:“义的人并是这样。”

  像糠秕。诗人以糠秕为比喻,指出罪恶生活的结果。伯2118和赛1713也有类似的比喻。与果树相比,糠秕没有根,不固定。无生命、枯干又无奈,完全受制于环境。恶人也没有依靠。他们不稳定,不耐久。在巴勒斯坦,打谷场设在平露天的地方,往往是在有风的山坡上。糠秕被风刮走以后,宝贵的谷粒留了下来。如果诗人生活在世界其他地区,他也许会以风滚草为比喻。

  被风吹散。两个比喻用了似非而是的修辞手法。从表面上看,果树受到了限制;但实际上它却自由生长,结出果实。糠秕表面上很自由,其实是环境的奴隶。基督徒依靠他们生命和力量的来源神生长结果。糠秕则没有依靠,与力量的泉源隔开,不会结果子。糠秕的自由是没有价值的。参阅耶稣关于两所房子的比喻(724~27)──SDA圣经注释

 

【诗一4~6相反来说,恶人在灵里是死的,在神面前是有罪的。正如扬榖的时候碎草被风吹走一样,恶人绝对不能得到无罪开释;无论今生还是来世。――《诗篇雷氏研读本》

         恶人的写照:恶人像毫无价值的糠秕,必被吹走。――《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5「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马太三章十二节就是我们以上所说的那一些恶人所不能逃避的结局。

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每个教会都含有魔鬼活跃的成份,即稗子和麦子均一同生长起来。——包忠杰《诗篇注解》

         “审判”指神现在的刑罚和末时的审判。神不让恶人留在神的圣所里与神的子民一道,以确保神给人的力量和权柄,都可用来为人类造福,而非为一己私利。

    “站立不住”是说恶人熬受不住神的刑罚,只能在祂的忿怒中走向灭亡。――《启导本诗篇注释》

         义人:不是指具备高贵伦理道德的人,是指与神缔结契约的百姓,是顺服、与神相交的人。――《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正「因为」有神,正「因为」神要「审判」(5),所以「义人」和「恶人」才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而在一个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的无神世界里,谈论公义、道德是没有意义的。──诗篇综合解读

         「审判的时候」:原文是「单数形态」。应该是指「最后审判」的时候。

         在审判或集会中能站立的通常是被获准发言的人,通常指的是「见证人」。

         义人的「会」:SH 5712,「会众」、「群落」。

         「义人的会」:「义人的团体」。──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特别是在最后审判的时候。那时按照每个人所行的,恶人与义人分离出来(见太2531~46)──SDA圣经注释

 

【诗5 审判时站立】在审判或集会时站立(起立)的,是获准发言,可以在会中说话的人。这话通常是指见证人(如:申十九15;诗二十七12),但约伯记三十28却用这话形容作为原告的约伯。在乌加列的巴力循环中,有某个控诉者在诸神(伊勒的众子)之会中,站起来唾骂巴力。──《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5 义人的会】这会是正式的司法团体,与上节注释中伊勒众子之会一样。诗篇八十二1描述神在司法议会中的职务,在概念上与此相仿。在天上有如此功用的神圣议会(见:赛四十13~14的注释),但人类的法庭也是集会运作(书二十9)──《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一6「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主的眼睛随时在看顾义人的脚踪。义人的道路虽经历黑暗,但是神的眼睛看的很清楚,那些行恶的人要归入灭亡,连他们所行的道路,也终必归于无有。感谢神!义人的道路乃是愈走愈明;然而恶人的道路,终必有一天被砍断,再无法行得通,恶人的道路终必不通(箴言四章十八节十九节)——包忠杰《诗篇注解》

         “道路”。生活方式、志向和最终的结局(比较一一二10)――《诗篇雷氏研读本》

         “知道”不只是头脑里的明白,也包括个人间的关系。神关心义人,照顾他的全生命。但恶人既不遵行神的律法,等于不要神看顾,自绝于神。

两条路摆在人前,由人自己选择。――《启导本诗篇注释》

         「知道」:乃指神的看顾和怜爱。――《串珠圣经注释》

           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道路”(Way)暗示生命的过程,也象征最终的结果。要时刻铭记,神所定的只有两条道路,中间没有路可走。神站在路的中央,肯定义人的道路,宣告恶人的道路通向灭亡。――《圣经精读本──诗篇注解》

         人生的道路好像有千千万万,但实际上只有两条道路、两个选择、两个终点、两种人:因拣选神而得生的「义人的道路」,或因拒绝神而灭亡的「恶人的道路」。

         正如天国八福是登山宝训的引言(太五3~12),本篇也是整卷诗篇的引言,圣灵在这篇引言里以「有福」开始(2)、以「灭亡」结尾,一开始就把两条「道路」摆在我们面前,呼唤我们走上蒙福的道路,得着那福气的冠冕,我们还等什么呢?──诗篇综合解读

         许多人注意到16的「因为」是整首诗的关键,就是因为神存在,而且介入人类的生活,所以义人与恶人会有前述的命运差异。

         「知道」:SH 3045,「察觉并看出」、「由经验中领悟」。 41用此字来描述「同房」。

         这个「知道」,暗示神与义人的交往,神实际介入义人的道路,而恶人的道路,神就「不介入」(任凭),神任凭恶人的下场,就是灭亡。而整本诗篇,就是诗人表达对神介入他们生命历程的感受。──诗篇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神关照义人,所以他们会顺利。本篇最后一节指出了两条道路不同结局的最后原因。神洞悉一切。祂会按照永�琲�标准接纳或惩罚人。

  “只有一个教训和一段历史要明显地重复:世界是建立在某种道德基础之上的。从长远看,义人会得善终,恶人将遭厄运”(弗劳德引自《塔木德》的编者桑西诺《诗篇》的注释)──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1)

 1 义人如何将自己分别为圣呢?这种表现可应用于你的生活中么?3 6节给你什么激励?

 2 义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会结果子么?参罗828 31~32

  ──《串珠圣经注释》

 



跟着我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