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1
罗马书第一章拾穗
【罗一1】「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
译为“仆人”的希腊文,是doulos,意为“奴隶”。保罗完全听命于他的主人。他奉召成为使徒,基督的特使;他宣称,这是直接借着“耶稣基督与……父神”(加一1)而来的呼召;在大马色的路上,神将祂的儿子启示给他,并且托付给他到外邦传福音的使命。
“神的福音”,祂的euangelion(希腊文),是祂儿子从死里复活的大喜信息,只要相信祂,便可以得着特赦与自由。新约中euangelion的用法,旧约背景为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四十至六十六章(特别是赛四十9,五十二7,六十6,六十一1),该处用这个名词及其同源动词euangelizomai,宣告锡安即将被掳之地得释放。新约作者以这个宣告作福音宣扬的预表,因着基督的死与复活,人类已经从属灵的隔离与捆绑中得着释放(参诠译:“3.向全地宣扬(十14∼21){\LinkToBook:TopicID=160,Name=3.向全地宣揚(十14∼21)}”)。——《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带着热切的盼望写这封信。他渴望访问欧洲,经罗马去到西班牙,把福音的种子撒到别的福音使者没有到过的地方(十五22∼32)。
他一开头先介绍自己,指出他的属灵职分,称自己是“耶稣基督的仆人,…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这种开头,与保罗其他书信不同,没有私人的问候语,严格照当时正式书信的格式,把自己正正式式、礼礼貌貌地介绍给收信的人。这正说明罗马教会中认得他的人很少。这也给了他一个说明罗马教会中认得他的人很少。这也给了他一个说明自己使徒身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把福音信息扼要说明,给读信的人明白这福音信息是何等的完美(16∼17节)。
“耶稣基督的仆人”的称呼也见于其他使徒写的书信,例如《雅各书》、《犹大书》和《彼得后书》。保罗在《腓立比书》中也用了这称呼。此词虽有“为基督所买赎的奴仆”之意(参林前六19∼20),但在此处只指出他是自愿矢志服侍他的主人耶稣基督的人。圣经旧约有时称摩西、大卫和阿摩司以及众先知为“神的仆人”(书一2;诗八十九3;耶七25;但九6;摩三7等),但保罗以主的“仆人”自称也无意将自己侪身先知之列。他只是朴朴实实地介绍自己。
“使徒”有广狭两种意义,在广义上可以指所有受差遣传福音的人(例如十六7;有时称为使者,林后八23);此处乃指为神所召、特蒙神恩拣选而有的职分,与十二使徒同列,故属较狭范围的意义。保罗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外邦人,故又称为“外邦人的使徒”(加二8;罗十五16)。“特派”有“分别出来”的意思。保罗“从母腹里”就已“分别出来”,去在外邦人中传扬神的福音(加一15);他也是教会选召出来作这工的人(徒十三2)。
“神的福音”或“基督的福音”在保罗书信中出现多达60余次。──《启导本圣经注释》
<提前绪论,书信的问候语和使徒权柄的主张>。──《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17】保罗首先问候罗马教会,作为使徒他阐述了自己所蒙的使命,其权柄的终极根源是神,以此表明书信的属灵权威。这同旧约作者时常反复使用“这是神的话语”一脉相承。因为唯独神是圣经的作者。接着,保罗直接提示福音的核心主题——“因信称义”,以唤起读者的注意。保罗书信的对象虽是公众,不是个人,但保罗总是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加上问安,充分表明使徒与圣徒之间的深厚感情。──《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众先知”指旧约时代一切曾预告主基督将到世间来的先知(参路二十四44)。“圣经”指旧约圣经。“应许”就是神在基督降生前借着众先知所宣布且已记录在旧约中答应给人的救赎。这应许现在已实现在天国的福音中,救赎主已降临之间(参太四23;可一14;徒十三32;二十六6等)。
──《启导本圣经注释》
所应许的: 人未寻求之先,神已借着耶稣基督彰显了主动而无条件的爱。保罗以旧约时代的先知为见证人,证实福音的可信性与历史性,进一步阐明福音的旧约背景,借此说明福音是旧约的完成,是预言的成就。因而新旧约圣经的主题均为耶稣基督,他是掌管人类历史的永�痡洏D。──《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3】「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论到衪儿子。这句话表达出“神的福音”的主旨,也引进了一段扼要的信仰告白(3、4节),虽然罗马信徒和保罗一样,都熟知这个告白,但保罗很可能将整句重新写过,以强调某些重点。
“按肉体说”一词(意即,“按血统说”),九5再度用来形容基督。——《丁道尔圣经注释》
肉体: 原文“s��rx ”意指“肉体”或“人”,此处皆可适用。这是指基督的人性,对于这一点,马太和路加强调童女所生,约翰强调道成肉身(约一1-14)。大卫后裔: 自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一直期盼着大卫的后裔中将出现的弥赛亚,这便成为他们的传统信仰。基督出自“大卫后裔”,成就了神对以色列人的预言和应许,实现了圣经从创世记开始所要显明的救赎计划。在此,保罗从大卫开始记述基督的血统和家谱,意味深长。就是这特别的字句,让人回想起神的应许,并确信基督就是那早已应许的弥赛亚。(参考可8:2-9:1 弥赛亚思想的展开)──《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3∼4】主耶稣基督是我们信仰的对象,祂是神人二性,藉童贞女降生在大卫家族中,成为血肉之人,但祂本为神的儿子。祂的死而复活,证明了祂生命的永存,具有神的权能(参腓二6∼11)。──《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一4】「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译为“显明”的字(horizo),使徒行传十42,十七31用来指基督被立为审判的主。保罗并不是说,基督因着复活“变成”神的儿子,而是说,祂在地上工作时,是“神的儿子以软弱与谦卑的姿态出现”,在复活之后,则是“神的儿子以大能出现”(见A. Nygren之注释)。同理,彼得在五旬节宣讲基督的复活,被神高举之后,呼吁“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神已经立钉十字架的耶稣“为主为基督了”(徒二36)。“以大能”一词(en dynamei)在马可福音九1亦曾使用,提到神的国将“大有能力”临到(与耶稣在地上工作只能有限度地彰显神国成对比),可能是指耶稣的受死与得荣耀带来的后果。
按圣善的灵说。“按肉体”和“按圣灵”显然是对比。但保罗提到这个对比的后半时,加了一个所有格“圣的”(of holiness,原文无“善”字),将意义更加阐明。“圣的灵”(Spirit of Holiness)是希伯来文“圣灵”(Holy Spirit)的讲法;保罗在此直接用希腊文写出这个希伯来词组。但他在这里所作“肉体”与“圣灵”的对比,“显然……不是指主的两种属性,而是指祂降卑与高升的两种状况”。世上的耶稣和天上的基督,是同一位神的儿子;祂大卫后裔的身份,“按肉体说”是件荣耀的事,但却属于祂降卑的阶段;祂受高举之后,开启了圣灵的世代,其荣耀远超过祂在世上的身份,并且将之合并、升华了。圣灵的浇灌与工作证实耶稣业已登上宝座,显为“大能的神的儿子”。
因从死里复活。这句话直译则为“由于众死者的复活”;“众死者”的复数,是文法家所谓“大众化的复数”的一个例子。使徒行传廿六23也用同样的话形容基督的复活。所以这里是指基督本人的复活,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以为)指祂使拉撒路等人复活──更不是指马太福音廿七52∼53的情景。但这个形容基督复活的说法,暗示了祂子民未来的复活;祂的复活是“众死者复活”的初熟之果,正如八11所说明的(那里说,凡有“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内住的人,因着那灵,而有复活的保证)。(参林前十五20∼23、44∼49)。——《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善的灵: 对此有不同的解释:①指基督的灵魂;②指耶稣基督的神性;③指圣灵;④指具有创造与改造能力的圣灵的称呼等。总而言之,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是指圣洁而永远的存在,超越堕落而必死的人性的存在。圣经经常使用这种对比手法,将肉体和灵魂对比为属人与属神、暂时与永�痤央C从死里复活: 耶稣的受死和复活是他地上事工的两大分水岭。尤其,主的复活是显明他的大能和神性的决定性事件,堪称人类所经历的最高境界。主耶稣以人的软弱身躯承受了十字架的极大痛苦,代赎了人类的罪恶,用自己的神能战胜了死亡,将永生的祝福赏赐给信徒(路9:28-36)。──《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5】「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恩惠(恩典)并使徒的职分。这可能是一种重名法,意思是“使徒职份的恩典(或恩赐)”;十二6提到“按我们各人所得的恩典,恩赐各有不同”(译注:按RSV直译);十五15∼16说,神赐给保罗的“恩典”就是“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
叫人……信服真道。即由于相信基督而心生顺服。此处的“信”不是指福音,或信仰的教义,乃是指相信。(参十五18,十六26。)
在万国之中。这句话标示出,保罗的特殊召命是作外邦人的使徒(参十一13)。希腊文的名词ethne(正如其希伯来文同义词goyim),常译为“万国”、“外邦”等。——《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得成为使徒与他人不同。他本不配,却靠着神特别的恩惠,借着基督选召了他。保罗的责任也与他人不同,他要去向外邦人传扬,叫他们信服真道,信靠基督而顺服在祂的名下。外邦人得救不是靠信服律法,而是靠信服已复活的基督。“在万国之中”指在外邦人中,也是保罗特别使徒职分侍奉的范围。罗马教会主要是由外邦人组成(13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我们: 指所有的使徒,包括保罗和他的同工。保罗是外邦人的使徒,彼得是犹太人的使徒,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承担不同的事工,在主里都是一体。恩惠: 希腊语是“c��ris”,意指“宠爱”、“好意”。这里指“神白白赐下的大爱”,使人无功受禄,指神对人自发的、无可限量的大爱<林后绪论,关于恩典> 。万国: 亦译作外邦国家,保罗借此再次强调委任给自己的使徒职分是超越犹太教而面向全世界的。在今日看来这理所当然,而在一世纪,这简直就是一场革命,意味着一神论的信仰向全世界扩展(加一16;2:8,9;弗3:1,8)。信服真道: 就当时的历史情况,“信服”意味着因信基督要承受苦难。即便是现在,信徒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要面对属灵的苦难,信徒应当甘心面对,这是不可回避的生命课题。──《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6】「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
其中也有你们。这句话的意思,可能不但指罗马教会是在外邦世界中,也指其会友现在多半是外邦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的呼召不只限使徒(参1节),也包括一切信祂的人,罗马教会中的信徒都在内,同属神子耶稣基督,同作圣徒(7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一7】「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人。因为他们是神所疼爱的子民,所以他们要圣洁像神一样(利十九2等;彼前一15∼16)。神已经将他们分别出来,归祂自己;他们因神的召命而成圣徒。从新约中各处的暗示可看出,“圣徒”是犹太信徒的一种称呼(可能是一种自称,参十五25,弗二19),他们认为自己是“至高者的圣民(徒)”,将要从神得着国度与审判的权柄(但七18、2、27)。保罗定义将同样的称呼加在外邦信徒身上,使他们与犹太的弟兄同属一体。
愿恩惠平安。希腊人的问安语是Chaire,直译为“喜乐!”犹太人的问安语是Shalom,“平安!”有时扩大为“怜悯与平安”(参伪经2 Baruch 78:2)。保罗采取了扩大的形式,但是不用“怜悯”,而用他一向钟爱的字“恩惠(典)”(希腊文charis)。神的恩惠是祂白白的爱及怜悯,都是人所不配得的,乃是透过基督所赐;神的平安,是人在祂的恩典中所享受的福份。——《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马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在今意大利西部。罗马教会中也有少数犹太人(参9∼11章)。福音在甚么时候传到罗马,圣经上没有记载;但在圣灵降临的五旬节那天,聚集在耶路撒冷听福音的人中也有来自罗马的犹太人(徒二10)。这批最早信主的人很可能就是最早在罗马传扬福音的使者。
保罗称基督徒为“圣徒”,“圣”的希腊原文为hagios,原指“分别出来”,分别为圣侍奉神(利十九2)。新约中“圣徒”(hagioi)是基督徒的专称(八27;十二13;十五25;林前六1;弗一15等),因为他们是从万人中拣选出来,蒙基督宝血洗净,成为圣洁;又借着圣灵的光照与带领,在生活上也能日益圣洁(参约十七17,19;来十二14等)。
本节下半节为保罗书信中惯用的问候语。恩惠与平安都是神所赐,神与人间的隔阂与冤仇,因着主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已经废掉,人可与神和好,享受祂的恩惠与平安(弗二13∼16)。──《启导本圣经注释》
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圣父是恩典、平安的源头,基督是道路、管理者、供给者。不从神和基督而来的恩典和平安,都是短暂而虚浮的,不能成为信徒真正关注的对象。──《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7罗马教会由谁创设,与保罗有何关系?】
一、看完罗马书,便知保罗在着写此书时,尚未访问过罗马会的信徒(罗十五章22一24节),他以前曾否到过罗马,亦值得怀疑。他生在大数,在司提反殉道时,他不过是一个少年(徒七章58节)。他在大马色路上信主后,一直在中东一带来往,可见他尚未到过罗马。因此罗马教会并不是保罗所创立,是很清楚的。
天主教人认为罗马教会是彼得所创立,因为天主教人士尊崇彼得为教皇,又根据传说:彼得曾在罗马传道多年,而且在罗马城外为主倒钉十字架,所以把创立罗马教会的功劳,归于彼得,但此说缺乏证实的资料。
较为可靠的解释乃是:当五旬节时,有不少从罗马来的“犹太人与进犹太教的外邦人”(徒二章10节)蒙恩得救,他们办完事情回到罗马城时,为主作见证,逐渐带领旅居罗马的犹太人和进犹太教的外邦人归主,于是在他们家中举行聚会,渐渐在罗马便有了许多基督徒。
本书末章在保罗问候语中告诉我们,罗马教会有几个“集团”,一个是百基拉与亚居拉的“家中教会”(5节),一个是亚逊其土等人“在一处的弟兄们”(14节),另一个是非罗罗古等人“在一处的众圣徒”(15节),这就表示罗马教会是分在数处举行聚会的。罗马在当时是国都,人口众多,地方广阔(今日亦然),所以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聚会,但大家在主里有交通,保罗这封书信一定是在各集团中传诵的。
二、看第十六章保罗的问候语,似乎保罗和罗马教会中的人非常熟悉,有朋友,有同工,也有亲属,这些人可能在保罗周游传道的时候,曾听过他讲道,与他有属灵交通的。也有些人是由各处迁居于罗马的(亚居拉与百基拉以前住在哥林多,便是一例,徒十八章1一2节)以前和保罗认识之故。
保罗写罗马书是在哥林多,是准备带马其顿和亚该亚人的慈善捐款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十五章25节;徒十九21节),时为纪元后56一59年之间,即保罗第三次环游布道之时所写,他当时曾表示要到罗马去看看。――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罗一7~12】在这一段话里,说出同蒙福音之恩者,彼此之间的交通,是何等甜美!这是证明,对神儿子福音的真实认识,必定带来圣徒间真实的交通;因为圣徒的交通,就是基督的满溢。事实告诉我们,圣徒间交通的难处,甚至教会中不和的裂痕,常是由于对基督的认识不够所产生的。这是何等可惜的事!所以只有更多追求认识基督,圣徒间才能有更真、更深的交通。――《读经指引》
【罗一8】保罗的书信的一个特色,是他在信息总为受信的人献上祷告,为他们特具的某些美德感谢神,藉此引入他书信的主题。本节提到的是罗马教会中信徒的信心。不过他们的信仰受“因行为称义”的观念影响很大,所以他不能不很快便进入他要说的本书的主题(17节)。“传遍了天下”指凡有福音传到的地方。──《启导本圣经注释》
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 初期教会时期,天下指罗马帝国。罗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过度的富裕与放纵,灵性与道德极其败坏,对此四处响起担忧之声和觉醒之歌。因此,基督徒圣洁的生活开始被关注,最终使福音得以广传。现代的信徒应努力效法初期教会信徒,用实际行动宣扬基督的福音。──《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8保罗所说的“天下”指什么“天下”而言?】
这里的“天下”(英文为WHOLE WORLD,即全世界,希腊文亦然),是指“罗马帝国的领土”而言,并非包括今日全世界五大洲。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占有了地中海周围各国的领土:欧洲部分包括今日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亚洲部分包括土耳其,及中东各国,非洲部分则包括今日的埃及,利比亚与突尼西亚等(见前页罗马大学国图)。其领土分三种:一为本国领土,二为占一区一,三为附一国,占领区与附庸国经常有动乱,犹太人时常欲脱离罗马而独立,即其一例。
罗马帝国在希腊帝国之后,统治当时的“天下”,但未占领希腊所占领的波斯国及其附近地区。纪元后70年之时,犹太叛乱,罗马军队东征,势力始渐向东方伸展,同时亦挥兵北进,占领今日德国等地区。
所以这种“天下”,乃是“局部的天下”。路加福音二章所说该撒亚古士督下令,叫“天下”人民报名上册,也是指局部的天下,即罗马帝国的天下。挪亚时代洪水淹没了“天下”的高山,乃是摩西所知的“局部的天下”(创七章19节)。
至于保罗四次在地中海各国传道的路程,可参阅圣经地图第6,该图左下有一附图,即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简画,其中并注有犹太人散居在四十二个城市的星号。――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罗一9】心灵: 是整合性及本质性的自我,指人与神相交的人格的核心(帖前5:23)。保罗“不住地”为罗马人祷告,体现出合乎圣经的牧者形象和爱人灵魂的心。信徒对不信者与初信者的爱,体现基督教信仰的普世之爱。──《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9∼10】“侍奉”()通常指祭司等在圣殿或会堂中的供职。保罗用来侍奉神的是他的“心灵”,侍奉的范围是传扬基督的福音。保罗对罗马教会的关切,可从他不间断地为他们祷告见出。祷告的是否�琱薔i以衡量我们对教会事工关怀的程度。
罗马教会可能已知道保罗的访问计划,可是一直未见实行(13节)。保罗知道耶路撒冷之行艰险四伏,能否去罗马仍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他用了“或者”、“终能”这些字眼来说明自己的愿望。但是他把去留都交托在神手中,不单凭一己的意愿,也不单看环境的顺逆。保罗为这个“恳求”付出的代价可不少。他曾受审、被捕,受监禁二年(徒二十四27),又经历舟破船沉、身处孤岛等危险,最后才抵达罗马。
【罗一10】终能得平坦的路: 称职的传道人都会为黄金禾场迫切恳求。──《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1】保罗千辛万苦去罗马,是为了要与那里的信徒分享福音的恩典,使他们的信心得到神的坚固。罗马为当时福音已传到的最远的地方。他希望以罗马为向更远的地方传福音的一个前哨站,他的目的地是当时的“地极”西班牙(士班雅)。参十五23∼24;徒一8。──《启导本圣经注释》
把些属灵的恩赐: 恩赐是恩典的具体体现,是“属灵礼物”。既然是“属灵礼物”,就有礼物的性质和根源,正如保罗在林前12:9-11中所讲,只靠圣灵的供给。──《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2】信心的得到坚固,心灵的得到安慰,要靠大家持实所信的道。不只罗马的信徒可从保罗得益,保罗也可从他们那里得到鼓励和安慰。保罗的文采与谦逊都从这这句话透达出来。──《启导本圣经注释》
同得安慰: 信徒之间是以灵相联的弟兄,胜于血缘的兄弟,以此在患难中彼此安慰。──《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3】“果子”指新归信基督的人,也意含已信者灵性上的增长。保罗希望在罗马也象他在其他外邦人的世界中一样,能领人归主,造就信徒。本节可以看出罗马教会的信徒中外邦人占大多数。──《启导本圣经注释》
不愿意你们不知道: 人与人互不关心,他们的关系就失去生命力。真正的信徒共同拥有福音的生命本质,应当彼此关心,一起分享生命的喜乐。在此,保罗希望正确传达他对罗马人的关心,想让他们知道他的确想见到他们。──《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4】“希利尼人”今译希腊人,指罗马帝国内讲希腊话或实行希腊生活方式的外邦人,属有文化的阶层。“化外人”指希腊文化达不到的“夷狄之地”的人。保罗说,这些人都是他传道的对象,他欠了他们福音的债。他有责任把福音传给全人类,不分种族与肤色,超越阶级与文化。──《启导本圣经注释》
我都欠他们的债: 表现了保罗作为神之仆人的热心,可以看到,他的传道热心已经提升为一种责任感。这不是保罗个人的事,而是所有白白得救的信徒都当持有的心态。──《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4希利尼人和化外人是哪一种人?有何分别?】
答①希利尼人Grecians——这一名词有两种的用意,一是指着希腊人说的,就是居住于希腊国之本境者而言,他们原是属于挪亚三子雅弗的儿子雅完人的后裔(创十2,4;赛六六19;珥三6)。一是指着操希腊语的犹太人说的,就是说亚兰语及迦勒底语之犹太人而言,这两种参合之语言,即新约时代的犹太人所称为希伯来的语言,到如今他们还是以希伯来文为作文用,不为说话之用,而另用希利尼语与人说话交往(徒六1,九29,十一20),在罗一14节中所说的希利尼人,乃凡指不为犹太人的异邦人(罗一16,二9,10;参林前一22,24)。
②化外人Barbarian——按希腊文()意指为夷人,即未受希腊文化者,凡指文化所不及的地方称为化外,所以希利尼人称国外的人,说是化外人,亦即意有所谓未受教化之野蛮人也。——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罗一14,16】这些经文显示,福音的推展是没有界限的。这包括了全人类,超越了文化、种族背景或处世灵巧程度。
【罗一16】在希腊原文中,从『大能』这字可变为『炸药』、『发动机』、『动力』等字。福音真的具有爆炸性的效能;然而,这词语的真正意义是它有绝对的能力去成就它本来要作成的。
救恩只临到那些相信的人。意思是:那些拒绝、不肯相信的,就不能得救。
『救恩』这词语在字典的解释是:从伤害、危险、失落、毁坏等情况下拯救出来或得到保护。
步向世俗主义的第一级――没有感谢和称颂神――即或成熟的基督徒,也会容易落在这样的情况中。
我不以福音为耻: 不认识神的人追求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权势、能力、哲学知识、名利地位、文化优势、财富、血统以及宗教特权为荣,藐视真正能拯救人的大智慧(林前一23)。事实上,保罗享尽了罗马、希腊、犹大的荣耀,却得不到真生命的喜乐,而今却信心十足地宣称唯有福音才是真正的生命之路。福音不是关乎生命的理论,乃是生命本身。──《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6∼17 】这两节勾划出了全书的主题“因信称义”的轮廓。对追求智慧的希利尼人来说,这福音是“愚拙”(林前一23),要在罗马帝国中传被人视为愚拙的福音却不以为耻,的确需要勇气。“神的大能”在新约中特别指诸如复活等超自然的权能。福音因此是神超自然的大能,借着主基督显露在人中间。“救”()字本指神当年将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奴役、从巴比伦的被掳与流亡中拯救出来(出十四13;赛四十五17),后来用以指以色列因为救赎主的来临而得到的最后救赎;现在通指人类从撒但与罪恶和死亡的权势中得到的永远的拯救。
神的拯救大能有效作用的先决条件是人的信心。凭信心人人可以得到这拯救。
“先是…后是”指出时间上的次序。犹太人是神从人类大家庭中选出,当作传达祂“启示”的途径,和向普世施行救恩的起点;这种先后次序并不表示神偏爱那一个民族,轻看另一些民族;而是福音的传播必须有一个开始点,借着一民族传给全人类。福音既然传给犹太人,神的审判也先从犹太人开始(二9∼11),这就是神的公义。人因信而得到神大能的拯救的机会是向全人类开放的。
“义”字在圣经中含有道德上的完全、正直、无可指摘等意思。此处特别指人与神之间正确的关系。敬畏神的人因为与神建立起了合乎正道的关系,所以得享神的恩佑与祝福,得臻至善的境界(参诗二十四5;箴八18)。
义是神的本性,人靠着对基督的信心,得享神的义,脱去罪而成为义。这不是靠人的善行,而是完完全全靠信心,也就是“本于信以致于信”的意思。
“义人必因信得生”原见《哈巴谷书》二4。原义为“义人必因他对耶和华的忠心得以存活”,也就是说向耶和华忠心的以色列人可以逃脱就要到来的政治灾难(如被掳等)。新约曾多次引用此经文(加三11;来十38)。保罗在此处引用,是要人明白,对复活主的信靠与顺服才是永远生命的源头。──《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一17】「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昆兰(Qumran)文献中,对“神的义”的这两种层面──(a)祂自己的义,(b)祂使罪人因信称义的义──似乎相当企盼。
“因祂的义,我的罪得以涂抹……若我因肉体犯罪而跌倒,惟有神永远坚立的义能使我称义……因祂的怜悯,祂使我来到祂面前;因祂的慈爱,祂带出我的义。因祂真实的义,祂称我为义;因祂丰富的善良,祂救赎我的过犯。因祂的义,祂洁净我,脱离必死之人的不洁,和世人之子的罪孽,使我能称颂神的义,赞美至高者的荣耀。”
因着信以至于信。“这义是基于信心,又向着信心而说”(见NEB小字;这个译法比NEB本文更好:“这是从信心开始,又以信心结束的途径”)。穆雷(J. Murray)认为,保罗在此处,以及三22(“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的重复说法,目的是“强调,神的义不仅借着信拯救我们,也拯救每一个相信的人”。
“义人必因信得生”。哈巴谷书二4下的这段话,保罗在加拉太书三11已经用过,证明人称义不是靠律法。希伯来书十38又出现这段话,加上其部分上下文,勉励那封书信的读者努力向前,不可失志。哈巴谷书二4译为“信”的希伯来文∼muna,(七十士译本为pistis),意思是“坚定”,或“忠贞”;在哈巴谷书中,这种坚定或忠贞,是基于对神与祂的话有绝对的信心;保罗对这个字的了解,便是这种绝对的信心。——《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于信以致于信。』这短句有好几个不同的解释,如:『透过信而得着信』;『由开始至末了都是由于信』;『借着信引至信』;『一个以信心开始和继续的过程』;『基于信和谈论信』。
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 神的义,是完美无瑕之义,神的义是使腐败之人得以更新的力量。这一句明确了“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显明”意指启示。本于信,以至于信: 对这一句有多种解释,其中两种解释较为有力,认为这是从接受福音的被动状态发展到作为神儿子拥有生命的主动状态(Calvin)。另外一种是奥古斯丁的看法,认为从单纯拥有信仰的阶段发展到顺服神的实践阶段。义人必因信得生(哈2:4): 不认识神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因为神是公义的神,故惟有义人才能与神同行。但义只有借着信心才能得到,因此,义人就是信徒,是靠信心而活的人。没有信心就没有永生,这种生命归根结底是虚妄而无意义的(传一1,2)。这句话以没有信心就没有真生命的属灵真理作为背景(加3:11)<加绪论,有关因信称义的理解>。──《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7;加三11;来十38“义人必因信得生”一语原出旧约哈巴谷书二章4节,新约书信曾引用三次,各有何不同的着重点?】
“义人必因信得生”一语是先知哈巴谷蒙神启示而发表的。当时先知哈巴谷向神控诉行将侵略犹大的迦勒底人,他们满身罪恶,神却准许他们侵犯神的选民,看来似乎不合理。可是神有他美妙的计划,他在仇敌侵略犹大国时,保守那些对神有充足信心的选民,那些有信心的选民仍能生存而有平安。
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曾引用过先知哈巴谷这句话,希伯来书作者也引用过,这就证明神喜欢这句话,圣灵在启示中感动新约的作者去引用,但三次引用的着重点是不同的。
一、“义人”必因信得生”罗一章17节。着重“义”字。
二、义人必因“信”得生。加三章11节。着的“信”字。
三、义人必因信得“生”。来十章38节。着重“生”字。
罗马书详细说明神的义如何彰显在人们生活中,信那稣的人如何称义,及接受神的义,成为义人。
加拉太书则强调“信”的重要,与律法作一强烈对比。
希伯来书则宣传“属灵人”如何因信而“生活”,活出在天上的样式。――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罗一18】「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神的忿怒……显明。不是显明在福音中(福音是显明“神的义”,带来救恩),而是在人类的经验中:“历史是对世界的审判”(J. C. F. Schiller)。由现世生活中神忿怒的原则,可以预期世界末了必会有“将来的忿怒”(帖前一10)。“神发怒的观念是拟人化的说法,与神是爱的思想大同小异。但神的忿怒常遭人误解,理由是因人发怒是一种错事。然而,我们岂不是也说,有一种忿怒是‘义怒’吗?”这几节所暴露异教徒拜偶像与淫荡的恶行,与犹太护教书表达的方式相同,参上述的智慧书(特别其十二∼十四章),以及亚里斯提阿斯书(Epistle of Aristeas)第二世纪的基督徙护教者也再度提及(如,Epistle to Diognetus的作者,Aristides,Tatian,Athenagoras,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所提及的Preaching of Peter, Stromateis 6.5,39.1∼43.3)。
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他们因着恶行遏制了真理”(NEB)。“真理”在25节准确定义为“神的真实(理)。——《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为世上每一个人提供了爱,那些故意不接受的,必然要经历祂的忿怒。
本节紧跟着17节,说明神的忿怒为神的义的彰显。神不轻易发怒,也不是专横无理。人如果破坏与神立的约或者不遵守神的旨意偏行己路,神的忿怒才临到(例如利十1∼2)。神赏善罚恶的公义的审判,早已显明在历史的过程中(24∼32节),到主再来的那日还要施行(二5;帖前一10;启六16∼17 ;十九15)。人不虔不义,不敬拜神,阻挡神藉万物已明明彰显了的真理(20节),反去拜泥塑木雕的偶像,把淫欲、权力当作神来膜拜,破坏神的诫命,打开众罪之源。这种种不义招来了神的忿怒。──《启导本圣经注释》
人原是义的存在,如今却不再为义。人对神的亵渎行为,是对造物主的背信弃义。神的忿怒: 是神对人的罪恶与不义的审判,也预示着末世最后的审判。显明: 不仅表现为审判恶人,也表现为使恶人继续陷在罪中(24-32节)。──《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8~20】本卷书的主题是“因信称义”。这部分保罗论及人类如何按外邦人、犹太人、全人类的顺序远离神的义<绪论,综览>。──《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8~23】外邦人不认识神,他们的伦理、道德极其败坏,将被造物放在神的位置上,亵渎了神的荣耀。──《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19】福音一方面显明神救赎的恩典,一方面宣告世人的罪恶,以及神对不肯悔改、不肯领受恩典的人所要施行的审判。本节到三20进一步阐释17节所提出的神的义。他指出世人都犯了罪,除了悔改认罪,得到神的赦宥,别无他途可以脱离罪恶,得到救赎。他把外邦人和犹太人的罪扼要说明(一18∼32;二1∼三8);不问有无听到福音,借着神所造的万物,人应该可以认识神,把荣耀归给祂;不能有何借口(20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原显明在人心里: 艺术作品反映艺术家的性情,生活在秩序井然、庄严和谐的美丽大自然中,谁都会感受到创造者的眷顾和护理。──《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衪的本性)眼不能见。直译为“祂的看不见的事”,特别指祂的永能和神性。形容词ai/dios(新约除此处之外,只见于犹太书6)可以译为“永远长存”(everlasting),以别于较常用的aionios,“永��”(eternal,参罗二7等)。新约theiotes(“神性”)一字,只出现过这一次。若受造物可以表明神的神性,祂完备的神性,或神的本质(theotes)则居住在基督里(西二9)。
是明明可知的。直译为“了解觉察”(nooumena kathoratai),前一个动词专指智力而言,后一个动词是指眼所见的。“这两个动词……说明,人能够藉默想神的工作,领悟到祂的本性,不至于错将受造物当作造物主,能够避免偶像崇拜的观念。——《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肉眼看不见的神,可从祂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中清楚见到;不是靠人的推理的能力,而是神已将祂显明在人的心里。──《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一21】『心』在圣经中多半是指心理和属灵的中枢。『人心的黑暗』意思是说不信的世人活在属灵的黑暗中,对神所彰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启示茫然不知。
人以虚妄的争论、偶像或别的事物来代替神固然是罪。神赐人空气、食物、阳光、雨露、五谷,…不分好人、歹人,不分敬虔和不义的,都给他们享用;领受了这些恩典而不知感谢也是罪(太五45;徒十四17)。保罗所生活的时代,有一批哲学家,终日谈论争辩(参徒十七18)。本节所说的“他们的思念”或指此。本节下半节可意译为“他们沉溺在虚空的争辩中,愚昧的心一片昏暗,甚么也看不见”。自以为聪明却是愚不可及(22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他们虽然知道神……也不感谢他: 真正认识神,必然会感谢神,就如每个人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换言之,感谢神应该是我们自然的流露,远超越逻辑上的必然性。人不感谢神是因顽梗悖逆,可与世上的不孝之子相比,由此可知此罪是多么可憎可恨。思念变为虚妄: 是指“空虚而愚妄”(林前3:20)。心就昏暗了: 因属灵的无知和罪恶的行径,陷入与神隔绝的不信状态,只能灭亡。归根结底是自我的丧失(28节)。──《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2】「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反成了愚拙。这句话正如旧约智慧文学一样,以愚昧为道德的卤钝,而非智力的不足。——《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一23】「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参诗篇一○六20:“将他们荣耀的主,换为吃草之牛的像”(指金牛的敬拜)。此处的意思更广泛。除了人以外,将受造物分为,三类:飞禽、走兽(直译为“四足兽”)、和昆虫(英译:“爬虫”)(参创一20∼25);又用三种名词:荣耀、形像(偶像)、样式(参创一26);这种写法显示“保罗特意采用圣经亚当堕落故事的词汇,来描述人的恶行。”——《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若不愿意去接受这位真神,便会去创造自己的『神』。奥古斯丁说得对:『人心底里有一个「神放在那儿的真空处」,只有神自己能填满。』
在保罗时代,异教徒敬拜偶像有两种方式:一,敬拜人的像和二,敬拜动物的像。在人类历史中,有很多把人奉为神的例证,由埃及的法老,尼布甲尼撒的像(但三1~7)和及后罗马帝国的西泽等。我们今天廿一世纪的人,看不起那些向人像下拜的人;然而我们还不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将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以人为中心的哲理思想,当作神圣的启示般接受。
当然,我们不会把动物奉为圣物,但我们会将自己降低至仅如动物求存的水平,并且安于这个地步。我们若忽视或否定了人类是『按着神形像』造的,只看自己为聪明的动物,以动物求存的水平去满足欲望,且没有关心到自己属灵的需要,那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这类偶像的敬拜。
心眼昏暗,为罪所蔽的人,不去敬拜侍奉荣耀的真神,反模仿神所造之物,作成偶像,当作神来膜拜;“将他们荣耀的主,换为吃草之牛的像”(诗一〇六20),道德沦丧,人性日趋堕落。──《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的荣耀变为偶像: 因罪破坏创造秩序的最丑陋现象,也是丧失自我的结果。罪扰乱正确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的混乱又导致不可言喻的无秩序状态(王上14:23)。──《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4】“任凭”一词在本章出现了三次(24,26,28)。“任凭”就是听由罪恶得行其道,不予挽回,让人自食恶果。“情欲”和“污秽的事”指淫行,特别指后面提到的同性恋。──《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一24神何以要任凭人去犯罪行恶?】
答: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一章中一连三次论到神任凭((),有交给,许可之意)(注),人去犯罪行恶,就是「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神任凭他们放纵可耻的情欲。」「神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24,26,28)这三次说到神任凭世人是有其缘故的,第一次是因为人要崇拜偶像,不荣耀神(23),第二次是因为人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不敬拜神(25),第三是因为人故意不认识神,离弃了祂(28,19-21)。这样看来,神的旨意并非不愿意拯救他们,乃是他们自己任凭刚硬不肯悔改的心(二5),悖逆神去走向邪恶的道路,按照人类的自由意志说(参一六一题),神的救恩临到世人,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但也不能勉强人去接受,乃在乎人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所以所神就任凭他们去行好了。可是神说这中任凭的话,一定是带着惩罚性的,对于他们不可饶恕的无知,和明知故犯的罪恶,要受到神的震怒而作最后公义审判的,祂要照着各人的行为报应他们,其结局就是沉沦而灭亡(罗一18,21,32,二5,6;来九27;约三36;帖后一9;启廿15,廿一8)。
注:任凭——罗一24,26,28(),其字源是由()过,与()给,相结合而成,有交付,交给(有咒诅人,交其人至阴间受诸神之苦),许,可等意思。
刚硬——罗二5,九18()有硬的,粗的,强硬的意思,可知任凭与刚硬在希腊文本身就不同一字,惟在出四21节中的刚硬二字,七十士译本希腊文有(),可见旧约希伯来文的刚硬,亦即任凭之意也(刚硬——文理本译作刚复)。——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罗一24~25】这里可能指那些庙妓的行为,这样的事在旧约时代的外邦国家,保罗时代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宗教,都非常盛行。在哥林多(保罗写这封信的城市),阿福罗狄蒂(希腊象征爱与美的女神)的庙中,有许多妓女,人们相信与这些妓女有性结合,会鼓励神与女神互相交配,因而使敬拜者的家庭和田地都昌盛。
【罗一24~32】人与神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导致社会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即信仰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腐败。当时罗马向往世界主义,想借吸收外来文明,以图文化的统一。他们尤其从东方吸收了各种文化与宗教,并对此采取非常宽容的态度。他们接受小亚细亚的女神(Kybele)、埃及的“伊希斯”(Isis)、波斯的“密特拉神”(Mithras)等外邦神祗,偶像崇拜日趋严重。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指向世界主义的文化混合主义;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它将神与外邦偶像视为一样,归根结底是贬低神的罪恶。可见,进入罗马的众多宗教,对腐败和堕落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最终导致罗马更加悖逆神,引起个人和社会更加丑陋的混乱。──《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5】「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
虚谎。原文有定冠词,指与神的真理(真实)相反的基本大谎;参帖撒罗尼迦后书二10∼12。——《丁道尔圣经注释》
“虚谎”有“假神”、“偶像”的意思(参耶十三25),他们把真神放弃,敬拜偶像;不要神藉万物所显明在人心里的真理,反去追求虚妄与虚假的偶像世界。
“可称颂的直到永远”是犹太人颂主词的简化形式。保罗用此称颂的话赞美造物的主。“阿们”在希伯来文原文有“是的”、“真的”、“诚心所愿”等意思(参申二十七15∼26;王上一36)。此处是肯定这句话的真实可信。──《启导本圣经注释》
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 人格的尊严取决于信仰的物件。人敬拜受造之物胜过造物主,人格的局限性就不言而喻。──《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6】保罗在26∼27节中,用十分含蓄的文笔,把希腊、罗马社会中同性恋可怕的情况作了描述。“可羞耻的情欲”指伤风败德的淫行。“女人”不一定指自己的妻室。“在自己身上”有“在自己的身体内”的意思。依旧约律法,男同性恋者须予治死(利二十13)。保罗特别说明这也是神对人的一种惩罚(参一24注),要信徒引为鉴戒。──《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一27】「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RSV作:“他们的错误所当受的惩罚”)NEB译得甚好:“这种变态恰当的工价”。用现代英文的“错误”(error)来翻译这段经文中的plane太弱了;参犹11,“巴兰的错谬”(plane)是指巴力毘珥的偶像敬拜与淫乱,以色列人中了他的计谋,犯下此罪(民廿五1∼9;卅一16)。——《丁道尔圣经注释》
论到男性同性恋的性犯罪。这样的性犯罪是堕落的人不愿以神为中心的必然现象。如今蔓延的性放纵,暴露出人类在信仰上的堕落。──《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8】「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存邪僻的心。(RSV作“卑鄙的心”),NEB(作“他们自己败坏的(adokimos,直译为‘假冒的’)理性”。
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译为“不合理”的词组(ta me kathekonta)是斯多亚(Stoic)哲学的术语,kathekonta是指“合宜”的行为。以弗所书五4用类似的说法,提到“不相宜”的事(ha ok aneken)。——《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其内必形诸外。这些不信的人存心不正,行事也就乖僻、放荡。29∼31所列举的各种罪恶也见于本书他处和其他书信中(十三13;林前五10∼11;六9∼10;林后十二20∼21;加五19∼21;弗四31;西三5,8;提后三2∼5)。30节提到“捏造恶事”,也就是制造罪恶。现代科技越发达,人用以制造的罪恶也越猖獗。──《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 此节的“心”与24节的“心”有所不同,是不同的希腊语。它超越一般的知识层次,是更为深刻而本质性的,是与神建立正确关系的知识。因此,邪僻的心是指与真理隔绝的心。──《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一29】「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注: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装满了各样不义。29∼31节所列的恶行;从当日的希腊文学中可以充份证实。参哥林多前书六9∼10,加拉太书五19∼21,歌罗西书三5。——《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一30】「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注:或作“被神所憎恶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
侮慢人的。希腊文为hybristes,即对无力报复的人趾高气扬,恣意羞辱。——《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一32】人犯这些恶行,并不是由于不知道神对犯罪者有严厉的处分,而是明知故犯,并且鼓励别人去作。──《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