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哥林多前书 1 - 章拾穗

哥林多前书 1

 

哥林多前书第一章拾穗

 

【林前一1「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

    保罗开头的话,是第一世纪书信的惯例:先是写信人的名字,然后是收信人的名字,接着是祷告。不过,保罗在每一部分都添上使徒的特色。因此,写信人名字加上蒙召作使徒,在本信中十分贴切,因为保罗不住地用他使徒的权柄,更正错谬。蒙召(参罗一1),指出他作使徒是原出于神(参加一1),奉神旨意,也是强调这一点(参林后一1)。兄弟所提尼,可能是“管会堂”的犹太人(徒十八17),若是那人,则他后来悔改信主了。不过这名字很普通,所以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新约里的各卷书信,大都照当时流行的格式,在信首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参《罗马书》一1注。保罗介绍自己时,不只用“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还加上“奉神旨意”,要受信人知道他是神所召的传信息的使者。他在《林后》、《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提摩太后书》都是如此称呼自己,可能因为他的地位受到质疑,也可能因为信中所处理的问题极为重要,涉及基本教义,因此不但提职分,也主张自己有说话的权柄(参九章;林后十一章)。保罗称主基督时喜用“基督耶稣”,不大用“耶稣基督”(比较《雅各书》一1;《彼前》一1等其他使徒书信)。

所提尼很可能就是哥林多城犹太会堂的那位管理人,曾因保罗的缘故被打(徒十八17)。他后来象14节提到的同事该犹一样,成了基督徒。但此点难完全证实。保罗在其他书信中都未提此人,只在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提他,说明所提尼必为哥林多教会所熟知。保罗写此信时,他正在以弗所。──《启导本圣经注释》

         奉神旨意:阐明了保罗的使徒权柄,起源于神的主权性旨意(9:15;罗一1;加一1)。保罗如此极力辩护自己使徒的权威,并非为了提高自身的名誉,而是为了如下原因:①保罗柔弱的外貌和过去曾逼迫基督徒的经历,导致了部分信徒有无视他使徒权柄的倾向;②证明自己蒙召的真实性;③为了确实证明所写书信的默示性和神性权柄(林前16:36,37)。兄弟所提尼:他的身份并不明确,有观点指出,他与徒18:17中出现的哥林多城管会堂的所提尼是同一人物。他后来皈依基督教成了保罗的同工,代写了这本书。──《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所提尼为谁?何以能与保罗一同写信给哥林多教会?】

    “所提尼”(SOSTHENES),意即“拯救”,他和保罗一同写信给哥林多教会,表示哥林多教会对他很认识。保罗在哥林多城传道时,曾引起犹太人的激烈反对(徒十八章),其中有所提尼,是管会堂的,竟因此受连累,被犹太人所揪打(17节)。所提尼既然是管会堂的,与犹太人是同声同气的,何以要被打?显然,保罗曾在他的会堂与人辩道,所提尼因此受人攻击。所提尼为保罗的缘故受苦。他以后,可能也信了主,离开会堂,与保罗一同周游传道。到了以弗所,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时候,所提尼可能为保罗执笔,所以保罗特别提起他的名字。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一听到所提尼的名字,大家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大家同会这样说:“所提尼?是的,就是在会堂被犹太人揪打的那一位弟兄阿”!当时所提尼被人攻击,相信哥林多信主的人都看见。

    在使徒行传十八章告诉我们,还有一个管会堂的,是“基利司布”(8节),他因保罗讲道而全家信主。因此,他不能再作管会堂的,必须有人后继,所提尼就是后继的人,但后来所提尼也信了主,而且与保罗同工。

    所提尼是一个犹太人,他与基利司布一样是管理会堂的。“管会堂”一词并非像今日有些教会的“看门的”。管会堂是一种有权柄的职份,是犹太人的宗教官,他们有权解释圣经,责备及责打会员,为人证婚、签合约等。

    路加福音十八章18节所说那少年官,其实也是管会堂者的另一称呼。管会堂的睚鲁,也是这种人。

    所提尼与基利司布一定很熟悉旧约的圣经与其中豫言,所以与接受保罗所讲的道有极大关系。所提尼能与保罗同工,当然是一种荣耀,保罗也不能忘所提尼为他而受犹太人揪打的痛苦经验。――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前一1~8本书一开头就表明这位神的使徒何等有教会的感觉;因此他真是够资格,也能够来定罪并排解教会中的分裂:(1)他虽是神重用的仆人,却与一位小弟兄所提尼,一同署名书写此信――『保罗同兄弟所提尼』(1)。这不但说出他的谦卑,更是表明他如何实际的活在二人同作见证的身体原则中。(2)他写此信不但与在哥林多的圣徒交通,也与所有在各处求告主名的人交通。这说出他的交通何等广博,没有任何界限;只要是在主名下的,他都乐意交通。他真是一个没有宗派之灵的人。(3)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心胸,是因为他认识,教会的本质,就是那一位丰满完全、包罗万有的基督――『基督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2)。众人既共同享有一位基督,为何还要分呢?所以他对教会的认识,乃是由于他对基督的认识。(4)哥林多的弟兄们虽然属灵光景相当低落,保罗却能越过这些,看到他们身上基督恩典的工作(4~7),因此他能不厌弃他们,反而能为他们的已往常常感谢,为他们的将来充满活泼的信心(48)。所以以下他对他们所说那么多严厉的话,并非厌弃的定罪,乃是爱心的成全。这样『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灵(十三7),正是基督身体中该有的灵。――《读经指引》

 

【林前一1~9这一段经文相当于本书信的序论,概括了保罗要写的信息内容。并且这一段经文与保罗的其他书信一样,以①辩护自己的使徒权柄;②问候及感谢的形式组成,从开头就明确表明受书对象是公众<提前绪论,书信的问候语和使徒权柄的主张>──《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

    教会(ekklesia)在普通希腊文中,是指任何世俗上的集会(正如徒十九3241;参39节,以弗所发生的暴乱)。基督徒故意不用一般宗教集团的称号,而选用这个字来自称,可能是受七十士译本的影响,用这字眼称以色列百姓。这个字表示他们深信教会不只是一般宗教集团之一,它是独特的,一般宗教字眼并不合用。它也不是普通的“集团”,而是神的ekklesia。接着解释就是在基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圣徒与成圣同一字根,基本的含义不是我们一般的用法,说到崇高的道德标准,而是分别出来归神的(不过,分别出来后,应有的品格,也当然包含在内)。

  以及所有在各处一句,可能把这问安扩及所有信徒(康哲民(Conzelmann)认为有普世教会的观念在内),这也是希腊文最合理的诠释。孟逊(T. W. Manson)认为“各处”是指“各聚会的地方”,正如在有些犹太会堂的碑文所见的39。不过,这两个解释有很强的异议,就是本书信绝不是一封传阅的信,也不是一封公开信。它始终针对着当地的事态;因此,就不如把它与上文衔接起来。哥林多人被召作圣徒,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而是与其它人一起的。接着插写信徒为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是不寻常的(不过却不难明白);旧约时代人们求告耶和华的名(珥二32等),因此保罗这话,是把基督放在至高的地位上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用“神的教会”一词来指一个地方的教会,例如“哥林多神的教会”包括在哥林多所有的信徒。“在各处求告”中的“各处”可指亚该亚(希腊)的其他教会,也可指其他使徒所建立的教会。从十五11提到“不拘是我是众使徒”,而“处”字在犹太人多用以指聚会的地方,第二说似较可能。保罗更称教会中的信徒为“在基督耶稣里成圣”的人,也就是因信心得与基督联合而成为神圣洁子民的人。这些人蒙神恩召作圣徒(参罗一7注)。

保罗的信是写给一间内部不和、生活也有瑕疵的教会,但他仍称他们为“圣徒,可见信徒成圣的地位是因相信基督救赎大功,凭与基督联合的新关系而获得。“求告”主名就是这种信心的表现(罗十13)。至于信徒品格的成长、灵性的操练,则是圣灵在人身上不断的工作,叫我们的生命天天长大,越来越象基督(看弗四1112;彼前四1213;来十二10)。──《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的教会:这句话确实证明了哥林多教会虽然发生了分裂、道德堕落、灵性未成熟等混乱与问题,但他们也是神的子女,也在神救赎性护理里面。这句话很好地表明了神对教会完全的主权和不愿随便判断神教会的保罗的谦卑态度。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认识到如下道理:①不可把神的教会与地上的有形建筑物或组织等同;②某一特定的个人或团体都不能主张教会的所有权;③对教会的最终判断,是唯独神专有的权限(16:19;2:5)──《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3「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恩惠是基督教极崇尚的字眼,与希腊的问安相似,问安Chairein恩惠Charis,两者意义却有天地之差。恩惠是神给我们白白的赐与,尤其是祂在基督里白白的赐与。平安是希腊惯用的问安,但希伯来的salom,远超过英文里的peace(中文的平安)。它不是指没有争斗,而是指一种积极的福气与人同在,是整个人得着丰盛,尤其是属灵的兴盛。

  这是个典型的问安,新约每一封书信几乎都出现(有时加上怜悯一词)。除了这两种质量之外,还把神和主耶稣基督连在一起,作为共同执笔的作者。基督所处的地位,再没有比这更高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恩惠平安…归与你们”是当日信徒惯用的问候语(参罗一7;林后一2;加一3等)。罪人因信得赎称义,内心与神和好,可以享有基督里的平安和福祉(约十四27)。──《启导本圣经注释》

         恩惠、平安:对坎坷的人生路上疲惫的人们来说,平安如同沙漠里的泉水,是令人渴慕的。尤其身为罪人的我们,丝毫没有能力,只能等待恩惠和祝福,因此明白这一切来自基督耶稣,等于最终明白了信心的对象及其喜乐。──《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4保罗为哥林多教会“感谢”神。其实写这封信时,哥林多教会毛病很多,且有人纷争结党,但保罗仍认为有值得感谢的地方。保罗的每一封书信,除《加拉太书》外,书前都有感谢的话(参《罗马书》一8注;见《腓立比书》一3;《歌罗西书》一3;《帖前》一2;《帖后》一3;《腓利门书》4节)。这里所感谢的是教会所领受的“恩惠”,特别是各样属灵的恩赐。──《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基督耶稣里: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保罗神学的核心思想和他信仰生活的原动力和秘诀<2:7,在基督里>。神对人类的恩惠和真理是通过道成肉身的基督显明的(约一14)。我们因信基督能直接体验神的恩惠和真理。──《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45单单人的成就,保罗看来是不足道的;“肉体之内毫无良善”(罗七18)。他感恩的,不是他们自己成就的,而是神的恩惠在他们身上所成就的。他特别指出两样:口才,就是真理的传讲;还有知识,就是对真理的领悟(Robertson指出,只是流利不够,最要紧是有值得讲的内涵)。“他特别挑出哥林多人自豪的恩赐”(Parry)。后来他把两者合并为“智慧的言语”(十二8)。——《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一4~9本文所提到的保罗的感恩,不是因哥林多教会的现状而发出的,而是他凭信心预先看到将来神使他们健康成长,造就成为完全成熟的信徒,从而献上的感谢。这表明保罗并不看隐藏在人里面的腐败的属性,而信靠神的大能,并真心感谢神的恩典。──《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5“口才、知识都全备”指具备属灵知识与表达知识的能力,这是圣灵恩赐中的一种(十二8)。但保罗提醒信徒,单具备这些知识而缺乏恩赐中最大的爱心,会落入自高自大的陷阱里(八1)。──《启导本圣经注释》

         希腊人先天具有对智能和知识的强烈的欲望。其中哥林多地区与雅典特别强调哲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具有相当出色的口才以表达自己的思想(18-25)。本节中的口才意味着能说出所领悟之真理的能力。知识:意味着明白作为真理的耶稣基督和十字架的福音。──《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6「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

    我为基督作的见证一句,指出福音原是传递而承受的,是神成就的好讯息,传道者只是把它传开去,作它的见证。这见证在哥林多人身上得以坚固。这个动词往往见于蒲纸卷中,作为担保的律法词汇。保罗说他们的生命得以改变,尤其在口才和知识上(5节),证明了传给他们的讯息是可信的。从传道的果效,可以证明其真实可靠。——《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的见证在你们里面得以坚固』(原文)―― 倪柝声

         保罗所见证并为哥林多的信徒所接受的福音,因有圣灵赐给他们的恩赐,得到了证实(参加三25;来二34)。──《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6~8『坚固』原文是商业上法律的名词,意思是坚信、保证,例如双方立了合同,不许一方失约,必要完全作成,所以译作『保证』更合适。我们要保证基督的真实,神也要保证我们到基督的日子。―― 牛述光

 

【林前一7「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

    这一切的结果(以致),就是哥林多人在属灵恩赐上一无所缺。“恩赐”这字有几个用法:(a)指救恩(罗五15),(b)指神一般美善的赐与(罗十一29),(c)圣灵特别的宠赐(十二4以下)。这里是指第二种,较为广阔的。神使他们生命丰厚,属灵恩赐样样都有。这儿提到主耶稣再来,似很突兀。不过,正因为今日预尝了圣灵的赐与,使人思念将来那大日子更完全的经历(参罗八23;弗一1314)。显现(名词为“启示”一字,指主再来时那全备的知识(参帖后一7)。我们将得见祂真貌(约壹三2),我们等候祂,不是无可奈何,而是积极的盼望。——《丁道尔圣经注释》

         “恩赐”可能指本书1214章所说的圣灵所赐的各种造就教会和人的恩赐。“显现”指主基督在荣耀中再来,这是初期教会的盼望,也是我们的极大盼望。──《启导本圣经注释》

         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耶稣基督的再临是圣经所启示的所有预言的最高峰,是救恩应许的最终成就。对主耶稣再临的盼望是初期教会信徒们最大的信仰特征之一,一直以来成为了对苦难的胜利和殉道的根据,直到现在也可视为分辨信徒和不信者的试金石(13:24-30)──《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8「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

    坚固就是第6节的“坚固”。基督既使哥林多人凡事丰富,满有恩典恩赐,保证他们必一无欠缺,直到末后的日子。圣灵丰富的赐与,本身就是一种保证,指向将来所要尝受的福乐。末后的日子可称为“基督显现”的日子(7节),亦可称作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旧约盼望“主的日子”(摩五18);新约称为基督的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日既是祂的日子,祂又“保证”了哥林多人,那末,他们到那日必然无可指摘了。基督所担保的人,没有人可以指控(参罗八33)。——《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着主基督的保守与坚固,信徒得以在祂再来的时候,在祂面前无可指摘。7节“主耶稣基督显现”和本节“主耶稣基督的日子”都是指基督的再来(参三13;五5;林后一14)。──《启导本圣经注释》

         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指只有借着三位一体神的主权和大能,才能完成人类救恩的全过程。清楚表明:①对圣徒的救赎事工,神有绝对主权;②表明神对信徒负责到底,并拯救他们的大爱。救恩不仅仅是从罪中悔改,而是指蒙召→重生→悔改→信仰→称义→成为儿子→成圣→引导→荣耀的全过程。──《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9「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这不是空夸的话,乃是肯定可靠的,因为神是信实的。哥林多人可以大有把握,神的恩惠必不断绝,因为有神的本性作担保。保罗追溯当初是信实的神呼召他们,与祂儿子耶稣基督我们的主有分。保罗前面说他作使徒,是神呼召的(1节)。这里他说每个信徒都有呼召。神呼召我们,不是我们自己主动而成为基督徒的。NIV英文译本把Koinonia(一同有分)后的所有格,当作主词,就如交通(圣灵里有甚么交通,腓二1);但这个所有格也可以是受格,正如和祂一同受苦(腓三10)。这里保罗的意思,可能是一同有分于基督里。不过,所有格指的若是一个人,这所有格多半是前面名词的主词,所以这句的意思应该是与祂儿子相交(译注:中文和合本就是采这译法),更切合些(Ellicott认为两者都可以,在祂里面相交,也祂相交)。这个字是10分党一字的相反字;我们蒙召是与基督相交,也在祂里面相交,不是彼此分党。——《丁道尔圣经注释》

         原文是『好有分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倪柝声

         『一同得分』可译作同伴、同方。主先在肉身上与我们一同有分(来二14),将来我们也在荣耀的基业上与祂一同有分,正如以色列人到迦南是每人都在产业上有分。―― 牛述光

         神既已召了他们得与主基督联合,必会保守他们到底,因为神是信实的(参腓一6;帖前五24)。──《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10「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但是”(中文没有,NIV也没有),这对比的连接词,把后面的话与前面的对照起来。他们不但没有实行相交,反而有了分争。保罗用很柔和的劝勉手法,引入话题。他用劝这动词,又用弟兄们这亲密的称呼。他在这封信中用“弟兄们”共三十九次,远超过其它书信(其次是罗马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各有十九次)。还有,他是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他们。他用祂的全名,增强了劝勉的严肃性,这个名字远超过所有党派的名字。

  都说一样的话,是一句劝人团结的袭用语。党派用的口号,会加深分裂,使之潜渗更广,保罗呼吁他们要制止。“说一样的话”是合一的第一步,而不同的口号只会扩散分争。分党(schismata)不是“分宗派”(schisms),而是“结党”(“cliques”,莫法特)。他们的分裂是内部的,各党仍在一个教会里,例如圣餐仍然一同聚集(十一17以下)。保罗盼望他们彼此相合,这个动词意思是恢复正确的状态,也用在补网(太四21),以及帖撒罗尼迦人信心不足的补足(帖前三10)。哥林多教会的情况离正轨太远了,必须加以重整。保罗要他们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心与意(mind & thought)意思相差不多,但心可能指“心态”(frame of mind),而意是“意见”(opinion)。——《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因为在哥林多的弟兄出了问题,就劝他们说:『…你们都说一样的话。』怎么能说一样的话呢?底下接着说:『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我们因着生命是一个,就要一心一意;能一心一意,就能说同样的话了。所以要对付话,就得先对付心(太十二34)―― 倪柝声

         神不许可在教会中有分门结党。甚么是结党呢?结党就是有几个基督徒他们有直接的来往,不是经过元首的来往;他们彼此有特别的交情,不是由于元首的交情。这就是结党。比结党更大的,就是宗派。有一班人太接近了,太有感情了,这就成了宗派。你如果持定元首,你的心就也得像元首那么大。弟兄是要彼此相爱,但彼此相爱是有根据的。彼此相爱必须在基督的身体里面相爱,越出身体的范围而说甚么相爱,是神所不许可的。―― 倪柝声

         『相合』原文是补网的『补』,有挽救、成全、完成等义。―― 牛述光

         从本节到四21为有关哥林多教会内部问题的处理。保罗从革来氏派来的人那里(11节)听到报告,知道教会有分裂危机(见第3章)。此信的一个目的是劝勉大家彼此相合。他称呼众信徒为“弟兄”,因在主里面情同兄弟,亲密如手足。保罗此函乃写给众信徒,包括女信徒在内(参十六20;罗十六3,15)。──《启导本圣经注释》

         解决哥林多教会纷争的方法,可概括为两大原则:①完全顺服基督的权威;②承认相同的信心。当他们遵守这个原则时,哥林多教会将能形成内部的和谐与合一。──《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01113;分党、分争与分开】这里有三种不同的『分』。第一个是『分党』,原文是schisma,指内部分为不同『行动』的几种人。英文schism(分派、宗派)一词便是源出于此。

         第二个是『分争』,原文是eris,指用言语彼此相骂的分争(12节便引申此种『意见』的分争)

         第三个是『分开』,原文是merizo,指分成一份一份而言,这种分开像切西瓜,指开后无法再合起来的『分裂』。

         哥林多教会的这三种『分』,也不断重演在每一时代的教会中,许多人因行动与立场的不同而分宗分派,彼此似乎有的相同,但似乎无法合作。也有许多人因意见不同而用言语相骂,用文字彼此攻击,更有许多人索性干手净脚的『分裂』出来,永远不再相合。

         但是,教会长大与发展之后,不妨在爱心中『分开』,而不应在仇恨中『分裂』。分开乃像大树的分枝,所有的树枝仍在树上;分裂则离开大树,不久便枯干了。

         保罗对腓立比教会复述这件事,但那时他有一较深邃的见解,他说:无论如何,基督究竟被传开了(腓一18)。为传基督而分则蒙福,为个人而分则有祸了。―― 苏佐扬《原文解经》

 

【林前一1013使徒是以三件独一的事物来解决教会的分裂:(1)独一的名――『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10)(2)独一的基督――『基督是分开的么』(13)(3)独一的十字架――『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么』(13)?是的,人若真的看见:(1)『天下人间(除了基督的名之外),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2)『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3)『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六14);一切在此之外的分裂,自然消除。――《读经指引》

 

【林前一10~17作为解决哥林多教会纷争的引言,保罗指出纷争的首要原因是哥林多教会信徒对基督十字架的错误认识。──《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0~21哥林多前书的正文从这一段开始,提及哥林多教会内发生的纷争。保罗首先提到教会内的纷争,直接指出其坏影响的严重性和致命性。本文首先论及分裂的真相(10-17),然后阐明产生分裂的原因在于无视神的人对自己智慧的过度信赖(18-2:16)和人性的骄傲(3:1-23),恳请大家合而为一(4:1-21)。保罗通过鲜明地对照神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强调如下道理:①刻画人类的无能和腐败性;②只有完全信靠基督耶稣的十字架,才能拥有爱和盼望。──《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1「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

    提起这动词是清楚说明的意思,表示保罗绝无含糊的疑窦。可能这字“表示保罗传到他耳边的情报,本来不肯相信是真的”(爱德华滋)。分争是“情欲的事”之一(加五1921)。——《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一1112革来的名字除此处外,圣经中没有记载。她极可能是当时一个很有财富的女人,家中有许多仆婢,其中有些是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这些信徒或去信,或亲自到访,将教会里的情形告诉了保罗。

“亚波罗”原是文化之都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熟悉圣经,又有口才。在保罗离开哥林多指后,他来到此城,得保罗的同工百基拉、亚居拉夫妇“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徒十八2428)。后来,他一直是哥林多教会中一位有恩赐的传道者(比较三6)。“矶法”就是彼得,是彼得一名的亚兰文写法(参约一42),意思就是“石”。彼得一直是耶路撒冷的领袖,为十二使徒之首,可能访问过哥林多。属彼得的一派似为犹太信徒,虽不坚持人人要受割礼,却坚持外邦信徒应遵照耶路撒冷教会的吩咐,严守若干有关饮食的规定(徒十五28及以后;参林前八1及十 25)。

哥城教会的信徒,各推自己所尊崇的人作为跟从的对象,仿效异教风气,把人过分推崇当作神来看待,造成内部分裂。除了属保罗、亚波罗和矶法的三派之外,还有第四派,说是“属基督”。保罗愤怒地质问:“基督是分开的吗?”(13节)说明确有人用基督之名自成一派。──《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1114革来氏,基利司布,该犹,司提反是何等人?】

答①革来氏——意系青菜,是一个女信徒,为哥林多教会所熟识的,这人是居于哥林多的教会信徒,或是居于以弗所的教会信徒,则不可考,保罗曾从其家属中,得知哥林多教会发生纷争结党,起了内讧之事,所以保罗特别提了她的名字,为要表明他有凭据,是以证明哥林多教会实有其事,免得被人说他是一个妄言者。

②基利司布——意系蟠曲,是在哥林多管会堂的犹太人(徒十八8;林前一14),他因保罗讲道而全家人信主,受浸后就辞去管会堂之职,由所提尼继承其工作(参一六五题2条)。

③该犹——意系主,在新约中同名的有四人,一、是马其顿人的一信徒,为保罗旅行之伴侣(徒十九29),保罗第三次行程中至以弗所传道时,有银匠底米丢,纠众滋事,该犹与保罗一同被捕。二、是特庇人该犹,曾于保罗第三次行程中,偕其他诸人随同保罗自希腊赴亚西亚(徒四4)。三、是为使徒约翰的爱友,称他为亲爱者,是一位诚心厚待客旅,信行合一的基督徒(约三1356)。四、是哥林多城的一基督徒,保罗曾为他和基利司布施浸(林前一14),于罗马人书中,此人附笔问教会安,是在哥林多接待全教会和保罗的(罗十六23)。按情似与上称亲爱者为一人。

④司提反——意系有了冠冕,是哥林多的一信徒,为保罗所施浸,他的一家是亚该初结的果子,他们专以服事圣徒为念。司提反是被差遣送信给保罗的三人中之一位(林前一16,十六15-18,参七1),按汉译圣经使徒行传六章5节(参一四五题2项),与哥林多前书一章16节所记的司提反为同一名字,但原文确系二名,故其人其事是各有不同的。——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前一12我是属……属……属……:实际上矶法,亚波罗,保罗忠心事奉唯一的基督,但信徒人为地认为他们的强调点和教导的方法不同,把其中的某一项视为全部的真理来强调。当今的信徒们也要具有综合而宏观的、符合圣经观点的理解力,要避免把部分真理当作真理的全部,造成分裂和危机的愚蠢行为。──《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3「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

    基督是分开的么?这话,一般认为是句烈怒的呼喊,不是句问话(GNB, NEB就是这样)。有人将动词视作关身(正如路十二13),那意思就变成:“你们分属于基督和别的人么?”表示他们只是部分属于基督。不过,被动式更有可能,意思是“基督是被分割的么?”(意即属于相争的某一派人;参莫法特,JB:“基督是分送出去的么?”)或说“基督是分开的么?”最后这句也许是最贴切的了;不过,无论取哪一句,保罗是在表达一件绝不可能的事。基督是一个,教会是祂的身体,也必然是一个。

  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么?也是表示绝说不通的事,直接关系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哥林多人强调智慧,似乎忽略了基督十字架的真理,是绝对的重点。除了祂,没有人能成就救赎大功。第三个问句表示他们不明白洗礼的重要性(浸礼与十字架在罗六3以下亦连在一起)。他们受洗归入基督,不是任何其它人,他们单向基督效忠。——《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是分开的吗?』基督是不可能分开的。团体的基督是合一的,所以基督不会在我们身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神的儿女中意见不一,就是因为没有持定元首。我们有了难处,于是就争辩不已。但这不是解决难处的方法。我们如果肯同心合意跪下来,承认基督是头,事情就容易解决了。―― 倪柝声

         保罗提醒信徒,他们所信的是基督,而不是世上的人。为他们钉十字架的不是保罗而是基督,他们也是奉基督的名受洗,与基督联合为一(加三27;罗六3;林前十二13)。无论由哪一个神的仆人施洗,都是一样。信徒不可将信心依附于替他们施洗的人,来代替基督的地位。──《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保罗的名……:保罗用悖论法宣讲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基督,即使受洗,也唯独借着基督的权威才能施予。保罗之所以使用自己的名字,是为了暗示他们追随的亚波罗或彼得,都与自己站在相同立场上。──《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416保罗只有为哥林多几个人施洗过,他认为这是神的安排,为此感谢神。有人认为洗礼使施洗者与受洗者,有一种神秘的关系(Hering);可是在新约中,这种看法很难成立。基督自己把施洗的工作分派给跟从的人(约四12)。彼得也是这样做(徒十48)。保罗对基利司布(管会堂的,徒十八8),该犹(接待保罗的人,罗十六23),例外地施了洗;他稍后才提司提反家,正是一封口述笔录的信很自然的情况。他提及这些人,并不表示这些人特殊重要,因为这与整段的语调相违Godet)。保罗没有说明理由。他也许还为别的人施过洗(16节),但显然保罗并不惯常为人施洗。

  提出这些事实,是表明他绝无意把信主的人与自己拉在一起(参15节)。古时一个的意义,比今日重要得多,代表了整个人的个性;总揽了那人的一切。eis这前置词即是进入into),“‘进入某名字表示进入相交与效忠,正如救赎主与被赎者的关系RobertsonPlummer)。保罗绝没有说过甚么话,也绝没有做过甚么事,要把他带领信主的人与自己有这关系。他把人带向基督。——《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强调自己没有给其他人施过洗,使那些借推举领袖,搞个人崇拜、分裂教会的人无词可藉。基利司布是以前哥林多城会堂的管理人(徒十八8)。该犹可能就是《使徒行传》十八7所记那个外邦的犹太教信徒“提多犹士都”。他的罗马全名写法应该是该犹·提多·犹大都。这两位是保罗在哥林多城传道最早听信归主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16司提反是整个亚该亚省(哥林多城位于亚该亚的东部)第一位信主者(十六15,17)。正确读音应译“司提反拿”。这里说“司提反家”,可能保罗给他和全家施过洗。圣经中全家受施洗的记载还有哥尼流(徒十章)、吕底亚(徒十六15),和腓立比城的狱卒(徒十六3334)。──《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17「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保罗奉差是传福音,不是施行宗教礼仪,即或是洗礼这么重要的礼仪。基督最初差派十二门徒(可三14),最主要的正是传福音,而整个新约里,这也是使徒主要的工作。神藉基督的救赎工作,他们承受了很独特的见证任务;他们主要的工作是要传扬出去。

  哥林多人至少有一部分,把人的智慧和口才看得太高,跟随了希腊人推崇修辞哲学研究的作风。保罗针对这一点,坚持智慧的言语(“cleverness inspeaking”,BAGD)并不是他奉差的使命。这种传讲法,会把人带向传讲的人,就使基督的十架失了效用。忠心传扬十字架,使人信靠神透过基督所作的,而不是任何属人的技巧。专靠辞藻,使人信靠人,正与传讲十字架的果效背道而驰。——《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差遣我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今日教会所以分派,是因为人重视仪式过于重视福音。―― 牛述光

         并不是说受洗不重要,而是说主基督交托给保罗的使命是传福音。传福音的主旨是宣讲主基督的替死与复活,以及人的悔改和救赎(十五34)。“智慧的言语”指人说话的聪明才智。鼓如簧之舌,运用当时论辩的技巧,听的人可能太为说者的词令所吸引,反而得不到所要传的信息。──《启导本圣经注释》

         智慧的言语:由于哥林多地区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以至那地区的信徒也力图把十字架和福音当成哲学性辩论或知识的一类来理解并说明。正是这一点成了引起纷争的关键因素。保罗把他们的哲学性辩论视作完全无益的贫嘴,强调真理乃是:①对基督十字架的完全信靠;②靠爱的能力动工的信心(5:6)──《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8「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

    道理(英文message,讯息,NEBDoctrine,“教义”),字面的真义是“the word”,“字”或“话”;与17节的“智慧言语”互相对照(Words of human wisdom原是单数的)。这道理包括使徒传道的形式与内涵。这道理在灭亡的人听来,亦不舒畅,那简单直接的表达方法,也不讨好。以他们的“智慧”,只觉这道理是一派胡言。罗马有一幅著名的图画,绘着一个敬拜者,站在一个钉十架的人面前,那人有人的身体,却有驴的头,上面写着“Alexamenos敬拜他的神”41看重属世智慧的人,正是这样看十字架的道理。灭亡的人与得救的人之间,成了对比(参路十三23;林后二15)。所有人至终都落在这两类里,再没有别的路。得救的人并未全获属天的智慧,但新生命使他们能以衡量属灵的事。他们体会福音的伟大,灭亡的人却盲目不见。愚拙的反而是“智慧”,我们以为保罗会说福音是“神的智慧”,可是他却说是神的大能(参罗一16)。它不只是一番忠言,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人,也不是有关神大能的报导,它就是神的大能。——《丁道尔圣经注释》

          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的十字架。这信息对走在败亡之途(二6)和走在永生道路上的人(二7),有完全相反的效果。前者靠赖人为的哲学体系,相信未重生的人有能力揭开属天的奥秘,要的是他们的头脑能够了解的东西。他们属血气,不能领会圣灵的事(二14),因此以福音信息为愚笨,为无能。后者因为亲尝过福音改变人心的力量,以此信息为智慧。信的人因主耶稣钉十字架,和祂的死而复活所完成的救赎之功,可以得到永远的生命。福音在信的人是个人与世界唯一的希望;自以为聪明的人,拒绝了得救的途径,只有灭亡。参《罗马书》一21及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18~25使徒在题到宗派问题中,夹杂着题到属世智慧的问题。这是说出,人甚么时候不专一的以基督和祂的十字架为智慧和能力,而凭自己的智慧,在钉十字架的基督之外另有追求,另有注意,就必导致教会的分裂。那些促成教会分裂的宗教领袖们,都是何等的自命有『智慧』,有『能力』!他们那样标榜自己的亮光,相信自己的见地,维持自己的组织,坚持自己的作法,甚至到一个地步,带进分裂,产生宗派,也在所不惜。哦!这些人太有『智慧』了!太有『能力』了!为此使徒为消灭教会中宗派的灵,就必须高举基督和十字架乃是神的智慧和能力,以废弃人的智慧――亮光、见地、主张、看法等,灭绝人的能力――组织、作法、推动、追求等,好叫大家都专一的以丰满的基督和奥秘的十字架为所有的智慧和能力,合一自然就显出,宗派自然就消除。所以事物叫人分,基督叫人合,诚然!――《读经指引》

         智慧应照其内容和能力来判定,而不是所说出来的话语。十字架之道是神的智慧,对不信主的人看来或许是愚蠢的,可却能拯救生命;相反不管人的智慧多么高尚而伟大,却不能使人得救,终究会自遭灭亡(29:14)──《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19「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保罗引用以赛亚书二十九14(与七十士译本稍有出入)总结他的论点。他说的并不是新论调,自古以来,神的道就与人的智慧思潮相对(参诗三十三10)。人总觉得他们是对的(参箴十四12;十六25)。但神要灭绝人的“智慧”,废弃人的体系。在这段里,智慧与聪明并无大分别。但正确的说法,智慧是智力的超卓,而聪明则是对“事物因果”明哲的领悟(赖富特注西一9)。两者在神面前都站不住。——《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所以,我们该当如同一无所知的婴孩,单纯谦卑来到神面前,才能蒙神启示(参太十一25) ――《读经指引》

         本节经文引自《以赛亚书》二十九14。当时亚述大军兵临城下,犹太国宫庭中的“智慧人”主张联合埃及来对抗。先知指出这种靠人而不靠神的态度,是十分愚昧的,必为神所弃绝。──《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20「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保罗用一串巧妙的问话,强调他的重点(参伯二十八12;赛十九12,三十三18)。有人认为智慧人是指希腊的哲士,文士(学者)是指犹太人的文士,世上的辩士指两者在内。另有人把第一个与最后一个的重要性互换。不过,似乎保罗并没有这样分明的用意。他只是要指出没有任何属人的智慧,可以在神面前站得住,用三个世界上最有学问最敏锐的典型字眼罢了。他用这世上(aion;参NEB“全都只限于这稍纵即逝的世代”),叫人感到人的智慧原是短暂的。这世界只是个即将过去的舞台,其中的智慧也要一同过去。神不单撇弃这智慧,或指出它的愚拙,祂叫它变成愚拙。神对任何只凭人智慧的成分完全弃绝,保罗对这一点绝不含糊地指明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似乎在回应《以赛亚书》三十三18的话。亚述王进攻耶城的计划全告失败;这世上的智慧在十字架的大能前也都变成了愚拙

“智慧人”泛指世上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之流。“这世上的辩士”指希腊各派哲学中的所谓“论辩家”,喜欢与人作冗长的辩论。“文士”指专门研究旧约律法的犹太教师。

在当时罗马、希腊文化的世界里,特别在哥林多这个文化和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到处都有自命为智者的辩士,说可为人解决人生问题。保罗指出,这一切的人间哲学,并没有真明白神和祂的启示,也不懂十字架救赎的道理,因此只是虚空的、好听的词令,对实际毫无裨益。可是使徒们传讲的信息,能领人认识神,让人从罪中出来,得到新生命。这种聪明人认为愚拙的道理却真能救人。世上的智慧所做不到的事,福音的大能却做到了。神把世上的智慧变成了愚拙。──《启导本圣经注释》

         智慧人:指否认神的存在,并夸耀世上智慧的所有人。文士:指犹太的书记及研究律法的学者。辩士:指擅长希腊哲学和有口才的辩论家。本节尤其赤裸裸地揭露了人在神面前显出的无能和无知。生动地刻画了:①人所具备之知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②超出人类智慧的神无限的能力和真正的救恩行为。──《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1本节清楚地彰显了神向着人类的加倍的爱:尽管我们人类因罪完全丧失了认识神的智慧和能力,神却不顾我们人类无能和罪恶,自己亲自寻找人类,并亲自成为代赎物,开辟了人类得救的道路 ;本文还刻画了基督教根据启示的性质。──《圣经精读本注解》──《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2犹太人……希利尼人:通常指具有地区性和种族性的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但在本节用于更广义的意思上,即泛指世上所有人。犹太人指旧约时代接触过神启示的人,希利尼人象征与神的启示无关的所有外邦人。──《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223“希利尼人”包括当日在罗马帝国里接受希腊文化的外邦人。希腊文化讲求智慧,十字架救赎的福音,从表面上看不能满足这些人的希求。保罗把“希利尼人”和“外邦人”两个名词互用,来和犹太人一词对比。犹太人讲求神迹,希望见到一些出于神的奇事,以满足他们民族和信仰的自尊心。(比较太十六14;可八11;约二18。)耶稣在世上不是没有行过神迹,只是犹太人不信,因为祂未能照他们的期望,以民族大英雄的姿态来到世上,只是个卑微贫穷的传道者,到最后还羞辱地钉死在罗马人的十字架上。十字架对犹太人和外邦人来说,都不是甚么光荣的标记,谁知神却以此来完成祂的伟大救赎工作。十字架成了犹太人归信的“绊脚石”。──《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23「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保罗定意传扬钉十架的基督(却,but,de,是反义字(adversative),而我们,hemeis是强调式)。传(kerysso)是传讯者的行动。讯息是从神来的,不是从传讯者而来。这个意思的用法,是基督徒特有的。古典著作中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用法,七十士译本和当代宗教体系,如神秘宗教(见TDNT, iii, pp.697700),也没有这样用法。钉十字架是个现在完成式的分词,表示基督不但一次被钉,而且一直持有这被钉者的特性。十字架永远有功效。

  可是犹太人无法接受,对他们来说,钉十字架的弥赛亚是绝对不可能的,是个绊脚石(Lenski认为这译法太弱,skandalon该作“死亡陷阱”)。那是顶撞冒犯的收场(被挂在木头上的,是被咒诅的。申廿一23)。对外邦人而言,也好不了多少,他们看为愚拙,彻头彻尾的荒谬。神万不会这样做!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犹太人外邦人都受不了。在此保罗把全人类囊括了,都拒绝钉十字架的弥赛亚。——《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一24「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但在那蒙召”的一句,有强调的意味,英文作“the called themselves”);themselves一字是强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神主动的呼召。蒙召一词,在保罗一般的写作里,表示人已经听从了这呼召;这是个有果效的呼召。蒙召的人知道,被钉的基督就是能力的本身。蒙召之前,他们被败在罪中;如今有了新能力在心中工作,就是神的大能。

  基督也是神的智慧。这段经文中,一直都论及智慧,哥林多人向往推崇备至。可是,十字架对希腊知识分子,却是愚拙无比的事,根本说不通,毫无智慧可言。保罗将能力与智慧连在一起是很重要的,因为若只靠智慧可到神面前来,那么基督教只有知识丰厚的人才可以获得救恩了。但十字架的能力使最卑微的人,也可以通到神面前,可以胜过罪恶,这就是超越任何哲学家所能构思出来的智慧。在寻索智能的层面上,神的“愚拙”证实是真的智慧。——《丁道尔圣经注释》

         “蒙召的”指按神的旨意所选召的人(参一2)。“神的能力”指神克服罪恶,救人脱离罪恶权势的大能。“神的智慧”是他用钉十架的基督来解决世人的智慧无力解决的问题。──《启导本圣经注释》

         蒙召的:指信主耶稣重生的人,超过单纯认识神的层面。因信基督十字架而内心得以变化这是神迹中之神迹,也是最高的智慧。无论是希利尼人还是犹太人,凡信主的人都可以在神里面发现超越世界的真生命和真智慧。──《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5「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狂傲的人嗤笑为愚拙的,实比人的智慧更有智慧。保罗在此没有用182123节所用的愚拙moria),他用的愚拙的东西moron)就是指十字架。软弱一字亦然,是用软弱的东西;十字架是神软弱的东西,比人所有的都强。——《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并不是说神也会愚拙和软弱。如果神也会愚拙和软弱,那么天下还有谁不愚拙,不软弱呢?保罗说话的口气,乃是指:『神总比人强一等。』至于神的愚拙和软弱,这只不过是一般不信的人的想法而已。──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意思是说,神比人的智慧更有智慧,比人的强壮更为强壮。──《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的……强壮:这一节对比神的能力和人的智慧,强调神对人的绝对优越性和人对神全然信靠的必要性。──《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6「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不多是指“有一些”,但为数不多(参导言;正如Deluz说,神a priori“祂的教会不摒弃任何人”)。有能力和尊贵的,是社会中的领导人物,可是“叫人在世界高升的东西,如知识、势力、地位,并非引往神和救恩之途”(Hodge)。——《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说的意思是不多,而不是绝无仅有。有一位英国贵族妇女曾作见证说,正因这微小的分别,她才有得救的机会。

         从本节可以看出当日哥林多教会,以及一般外邦教会的信徒,文化与社会地位大都不高,可是反得了神的救恩。这证明得救不是靠人有甚么;人得救只可以指着主夸口(31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一26~31本文强调神拣选世上愚拙、软弱的人,让智慧人羞愧,借此以对比的形式表明了神与世界相悖的事实。充分表明了以下道理:①不让得救的人自夸;②神的价值观与人的完全不同;③神的主权性护理是自由的,丝毫不受人的影响。──《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7「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拣选一词重复出现,强调了神的用心。此外,从阳性字眼(智能、能力、尊贵在希腊文字是阳性字),转为中性字愚拙的,一方面直指这些人愚拙的本质,另一方面更可能包括十字架的救恩(参23节)还有另一个转变,智慧(Wise),一字即“聪明人”,转为阳性;这些人自己看自己的身价,与神的拣选对比起来,就必蒙羞。希腊文的文法用(hina),表示神的用心(“为要叫他们蒙羞”);保罗不想我们忽略,神在这一切事上是有计划的。有解经家认为世上是“世人的看法”,这却错过了保罗这话的刺。神不单拣选了世上认为愚拙和软弱的人;神实在拣选了世上真真愚拙和软弱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一27~28神那反乎常理的拣选――拣选了『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无有的』,乃是要藉此打倒人一切在基督之外的夸耀,而单单以钉十字架的基督为夸口。哦,那真正蒙神拣选的,总是越过越认识自己的愚拙、软弱、卑贱、无有,也越过越认识,惟有基督乃是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祂是我们的一切!――《读经指引》

 

【林前一28「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卑贱的是指“出身低微”的人,但往往添上“道德下等”的意思(参六11),正与26节“尊贵的”相反。被人厌恶是个很强的字眼,意即“被视作一文不值”(诺克斯,“可蔑视的”)。下面的字眼更厉害,无有的,“等于‘零’的”(OrrWalthernothings”),“在世人眼中根本不存在的”(Erdman)。神的作为是创新的,祂按自己的旨意,从无有造出有来。废掉(katargeo)这动词不容易译。新约里共出现了二十七次,AV译本有十七种译法,RV译本不用其中七个,却另自加三个,其它译本也有同样情形出现(我从著名的译本中,列举了共八十种译法)。这字基本上是“去闲着”,或“停用”的意思。这里意思是,神拣选那无有的,叫那有的完全无效用。——《丁道尔圣经注释》

         卑贱的……无有的:意味着按世俗的眼光来看,被疏远、冷落的阶层,这些人象征着从社会应得的合法权益中彻底被排除的一群,并受逼迫和差别,受歧视和委屈的人,但神拣选他们承受他的产业。不仅如此,当因着末日的审判新国度到临时,神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公,使富有的和智慧人、有权位之人蒙羞愧。这些都来自神的公义和奥秘护理,清楚表明:①人人平等的真理;②只满足于这世界中所得权利的人,必有神的审判临到他们。──《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29「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神这样做,是有用心的(hopos是指目的),为叫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可夸口。我们在人面前不管做甚么,在神面前都不能自夸。——《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一30「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

    得救的人是“本乎神”(exautou),有根源的意思。他们的新生命是从神而来的(参罗九11;林后五1718;弗二8)。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这难明的词句是保罗经常用来表示信徒与基督的关系的,单写这句话的书也有不少。简言之,它表示信徒与主的连系,亲密得无以复加,基督是信徒生活的气层,可是,切勿机械化解释这话,基督是有位格的,这句话描写出人与个人救主的个别关系。贝斯特(E. Best)说这话有整体的一面含义,在基督里示与所有同“在基督里”的人,也都有了紧密的关系42。也就是说,成为基督身体的一部分。那反面的连接词“但”(de;见AVNIV则删去了),和强调语气的你们,把信徒与前述以属世智慧自夸的人,强烈地对照着。接着说基督成了我们的智慧,就把与属世智慧的对照,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来。保罗前面已强有力地作辩,说福音看来“愚拙”,其实正是真智慧,这里也就是这个意思。神的智慧有形有体地存在基督身上(参西二3),把自己献上叫人得拯救。这是真智慧,哲学家要争论,就只管争论好了。

  有人把公义及下面几样,与智慧并列(如AV),但NIV用作解释“智慧”,这似乎更正确。公义(在希腊文中没有我们),在这里是指基督为属祂的人,争取得来的位置,“被称为义的位分”(爱德华滋)。基督是我们的公义(参林后五21),再无别法。我们也无法凭自己达到圣洁,基督也是我们的圣洁(参罗六19;帖前四37)。祂又是救赎(列在最后有强调作用,也许指末后的大日,救赎得完全的日子)。祂在各各他以自己的身体付上了赎价(参可十45)。——《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不只当看见在各各他山上,一位代替的救主;更当看见我们里面,一位替我们活着的主。祂是『我们的智慧』:以往是我们的『公义』,使我们得救;现在是我们的『圣洁』,使我们过圣洁的生活;将来是我们的『救赎』,使我们的身体得赎。―― 倪柝声

         神不仅把我们放『在基督里面』,『神有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这是圣经中一个最大的记述。祂『成为我们…』。我们若相信这个,我们能把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放在这句话里,并且能知道神已经把它作好,借着圣灵在我们里面,主耶稣已叫祂自己成为我们所缺乏的任何东西。―― 倪柝声

         『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义、圣洁、救赎』(另译)。智慧是总题,可以把它摆在一边。这里说神又使祂成为我们的三件东西:一、义;二、圣洁;三、救赎。神在甚么时候,叫祂成为我们的义呢?我们都能答说,是在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是当我们接受主耶稣作我们的义的时候。并不是你哭了三天,赔了不是才得着的。你接受主作你的义,是立刻可以得到的。照样,你接受主耶稣作你的圣洁,也是立刻可以得到的。可惜人在接受主耶稣作他的圣洁这件事上,却都是自己绕圈子,都是花冤枉工夫。――《得胜的生命》

         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得以认识神;『义』(原文)使我们称义,有地位立在神前;『圣洁』使我们与神的性情有分;『救赎』使我们完全得救,直到身体得赎。―― 谢模善

         基督耶稣是智慧之源,我们因着祂得以称义、成圣、得赎。──《启导本圣经注释》

         你们得在耶稣基督里:这句话是说你们在耶稣基督里得救是因着神。换言之,因着神的救赎性旨意和恩惠,信徒才有了信仰(林后3:5)──《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一31「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我们在神面前绝无可夸(29节),但可以夸基督为我们所作的(参加六14)。保罗用经文印证,正是他一贯的手笔(耶九2324)。旧约里这话是指耶和华,可见他对基督的推崇再无以上之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经文似为《耶利米书》九24的摘述(参《罗马书》三10注)。人不可夸耀自己的智慧、勇力或财物,而要以认识神为荣。──《启导本圣经注释》

         当指着主夸口:世上智慧的瞬间性和神的智慧之永�琠�为前提,强调信靠神、仰望神才是给人类带来救恩的真正智慧。──《圣经精读本注解》

 



跟着我们:



广告